APP下载

新课标之生本理念的表达
——以2022年版地理新课标为视角

2023-01-20单增义

初中生世界 2022年48期
关键词:新课标主体探究

■单增义

今年上半年教育部下发了2022年版新课标,本次新课标的修订以落实“立德育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强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1]。加强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更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主体性,从概念来说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2],它又包括主体意识、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三个方面,体现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程度。我们也看到,多年来仍有一些教师课改意识淡薄,应试思想根深蒂固,课内外很少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课堂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广大教育工作者仅从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来培育学生主体性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高度,结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课程目标,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一、新课标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内涵

认识并重视2022年版新课标对“生本理念”的表述,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结合近年来国家倡导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双减”的落实,新课标的修订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评价及教学方式改变等方面大刀阔斧地改革,并给出了可操作的方法指导,处处体现“以人为本”“课标育人”的价值方向。

1.培养目标突出“三有”育人导向

新课标从培养时代新人的角度,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育人的“三有”要求,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一培养目标是课标修订的首要原则。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这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表述,为我们“怎样培养人”带来深深的思考。

2.课程内容设置强化实践性要求

新课标对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进一步强化,推进了育人方式的变革。这一进程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强调要基于学生经验,构建体现学科特点与时代性、生活性的实践探究活动,强调每学期都要设置跨学科主题活动。地理学科则明确提出让学生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在社会调查、考察中使学生深度参与地理探究,在“做中学”。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多层次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究中、在合作互动中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家国情怀。学生的合作探究也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集体精神与地理实践力。

3.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多年来,以教师为中心、知识本位束缚着教师思维,学生成为忠实的听众,被动地听讲。每节课都以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为指标,课堂需要的是静下来,而不是动起来。如此,何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专家、教研员也曾对此类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但仅从课堂层面研究是不够的。社会是个大课堂,学生的学习具有社会性与广博性。一方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情境创设以及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人生观的形成无疑起到很大作用。另一方面,知识的综合性还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调查、考察,学习社会知识,这也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时代性、生活性。在这一方面,新课标还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这是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的一次大考。

4.评价方式凸显“生评与评生”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在地理新课标中已具体化。这一育人价值的体现需要特别强调“教—学—评”一体化,进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充分发挥学生评教、评学的作用,在评价中诊断、发现、改进问题,提升学生学业水平,在自评、互评中反思与成长,在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中激励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着重要推进作用,有利于推进核心素养的培育。这种评价要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它对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改进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新课标背景下学生主体性表达的基本途径

2022年版新课标提出的几个关键词——素养、情景、思想性、跨学科、实践力、“教—学—评”一致,无不指向学生、为了学生。广大教师应基于学生本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新课标的内涵,灵活运用课标基本理念,切实领会学生主体性发展与核心素养培育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1.正确审视当今师生关系,切实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发展需求……做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导师[3]。但多年来,师生平等、和谐民主挂在嘴上,互动生成性课堂天天提倡,俯下身来看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也跃然纸上,然而教师对真正的角色定位的概念还有些模糊,做法还有些失当。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改强调在课堂中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探究能够领悟的不讲,所以教师要“放手”,相信学生的同时就是培养学生。另外,教学设计重视学情、班情,关注个体差异,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与交流的时间,构建心理与行为上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地理实践与社会调查中,要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方案、做记录,并撰写相关报告、给出结论;“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也是基于学生地位的考量,在教学评价时,要加大学生自评、互评的比重;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时,要结合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在以上过程中,教师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激发学生向上的热情与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会帮助他们产生心理的共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催化真正和谐、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形成。

2.推行适应课改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主体探究意识

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唤醒是前提,因而在培育核心素养这一大概念的统领下,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尤为重要。第一,教师备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要备学生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备学法指导。比如,学习“巴西”一课,针对热带雨林的保护,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官员、当地居民、开发商,从环境保护、经济利益诸方面展开辩论,理清认知,最后由教师统一思想。学习“天气与气候”时,要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课前分组搜集资料,课上展示,切实把握气象对工农业、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第二,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线索鲜明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共鸣。比如,一位教师讲到“世界的海陆分布”时,创设外星人洛克在太空四处遨游,偶见地球,想探索地球奥秘的情境,进而引入“到底应该称水球还是地球?你如何帮助他降落到亚洲?”等故事情节,使学生学到有趣的地理知识。第三,在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中,鼓励学生质疑,探索新解。第四,要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差异。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习惯、智力各有不同,教师要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使之跟上班级步伐。第五,教学设计要以问题探究为主线,重视有意义的情景创设,增强学生的主体探究能力。应设计有助于核心素养培育、有助于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地理问题,且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组长的带领下,在“思、探、评”的互动过程中,引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进而促进生成。比如,南方某山区修建公路,给出几种方案(盘山路、开隧道、高架桥等)供选择,从气候、土壤、经济价值等方面进行探究,选择哪种方案更合适?这种基于现实情境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第六,在试卷编制上,要设计体现时代性、地域性、价值性、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一道中考模拟题:正在修建的川藏铁路被称为“最难建的铁路”,请你从地形、气候、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环境保护及对西藏自治区长远发展的意义等方面,分析困难、重要性与必要性。此外,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心理距离也是十分重要的。

3.积极开展地理活动,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

新课标对地理活动的开展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美化设计、社会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地理观测等。因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生活性、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深谙身边的地理才能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比如,开展对家乡河流分布及污染情况的调查,开展对周边公路交通布局、疏密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调查,参观地方科技馆、展览馆、自然景观等,引导学生学会设计方案,撰写调查报告,提交当地政府供决策参考。再比如,徐州作为曾经的煤炭工业基地,近年来煤炭枯竭,目前已成功实现转型,可以让学生就此调查转型前后生态环境的变化及转型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总之,让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做中学,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探究能力,更是对祖国、对家乡的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以及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主体意识及行为。二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新课标明确提出:强化学科间的关联,要求各门课程跨学科课时不少于10%,以培养课程的协调育人功能[4],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主题的选择要有现实意义,体现地域性;要以地理学科为主,融入多学科;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年龄特征;要把学生当作主题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搜集材料、撰写报告。比如,可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选择主题——徐州煤矿塌陷区复垦、河湖生态的现状分析(环境整治与开发利用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访谈等,最后提出相关建议。再比如,中国是出产柿子最多的国家,江苏也是柿子大省,可以以“认识柿子树”为主题,组织学生观察柿子树的生长环境(大气、水、土壤等)、形态特征,结合网络资源研究其种类、分布、营养价值等。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通过自身的研究,切实感受到地理的生活性、实践性与多学科的综合性,及其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

4.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式曾有过论述,2022年版地理新课标则从加强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认识的高度,从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培养与地理素养提升的角度,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学校在地理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比如,可以建设学校地理实验园、地理教室,充实地理网络资源、教学软件、图书资料,动员学生家长捐赠地理标本,师生联合制作教具、学具等。再如,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建立地理兴趣小组,编辑地理小报,橱窗展示学生的地理作品与活动照片;还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地理小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经历,将成为学生永恒的记忆,这对提升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与意志品质都有现实意义。在开发社会地理资源方面,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主题公园等,让学生感受到地理资源无处不在。结合暑期的研学、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观察统计、撰写报告(小论文),进一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重视网络资源,比如国家的黄河水利委员会网站,对学生增强黄河治理及水利开发意识是重要的补充,教师可以把有关网址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收集、储存地理资源信息的习惯,培养关爱地球、热爱家乡、主动担当的情怀。

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塑造和培养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精髓[5]。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主动研究课程,主动研究学生,努力探索更适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新课标主体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论碳审计主体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