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理解”上着力,在“问题”中生慧

2023-01-12胡柳青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问题链理解方差

胡柳青

[摘  要] 好的概念教学应该关注知识形成过程,激活数学思维. 文章以“方差与标准差”教学为例,谈谈在“三个理解”下如何利用问题链进行概念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方差;概念形成;问题链;核心素养

章建跃先生强调数学教学应注重“三个理解”:“理解数学”是教学本质,“理解学生”是教学前提,“理解教学”是教学保障. 教学着眼点如果不在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只是关注结果与操练,生动课堂就成为死板训练场,学生难以真正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和提升素养. 本文以浙教版八年级下册“方差与标准差”一课为例,谈谈在“三个理解”下如何利用问题链进行概念教学的探索及反思,望大家批评指正.

实录与评析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数据收集后,我们会用统计图表进行整理、描述、分析、判断,为决策提供依据,请看如下问题:

问题1:第19届亚运会将在杭州举行,国家射击队想从甲、乙两人中挑选一人参加比赛,你认为该如何挑选?

教师出示甲、乙第一次射击命中环数如表1,提问能否根据数据挑选.

众生:不能,数据太少,无法反映甲、乙水平,乙第一次命中10环,第二次却可能是0环了.

师:如果两人射击命中环数如表2,你觉得挑选哪位比较适合?

众生计算得出表3,选择参赛人员并说明理由.

生1:选择乙,乙有两次命中10 环,比赛中很有可能得高分.

生2:选择甲,甲成绩比较平稳,有三次命中8 环,心理素质好,比赛中应该不容易出错.

生3:我觉得平均数、中位数一致,众数相差不大,甲的极差稍小一些,是不是说明选甲应该更好一点?

评析  课堂教学从一个有趣而开放的问题出发,让学生直观感受数据可以反映现实生活,理解运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通过复习已学知识,对数据有效处理,运用数据推理,使学生理解只凭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无法做出合理决策,感悟统计量的不足,形成认知冲突,体会寻找新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数据分析观念.

2. 多维探究,寻求突破

问题2:刚才某同学说,甲成绩更加稳定,你是如何看出来的,有没有更加直观的方法反映数据波动情况?

生2:可以将表2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1,甲基本成一条直线,乙的高低不平,甲应该更稳定.

生3:甲每次成绩都比较接近平均数8,乙的成绩偏离平均数8较多,所以甲的成绩更加稳定.

师:很好,我们从图形上得出甲更为稳定,那么从数量上是不是也可以用某个特征数来表示?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选择代表发言.

生4:我们将数据与平均数的差进行累加,想用甲、乙偏差和来描述,不过发现和为0,应该是正负刚好抵消了,所以不能直接用偏差和来表示波动程度.

师:那么,你有办法不抵消吗?

生4:我们又试着用数据与平均数偏差的绝对值之和,甲、乙分别为2 环和8 环,这样就可以表示波动程度.

师:如何判断?

生4:偏差绝对值之和大的不稳定,小的更稳定.

师:有没有其他方法,也可以不抵消呢?

生5:可以通过求偏差平方和,甲、乙偏差平方和为2和16,同样得到大的不稳定,小的更稳定.

生6:能否用偏差立方和?(学生指出不可以,正负又会抵消)

生7:是不是可以用偏差4次方,或者更高的偶次方?(学生认为次数太高,计算太困难,用平方就可以)

师:很好,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可以利用偏差绝对值和偏差平方来衡量稳定性(如表4),你觉得用哪一个更好些?

经学生讨论,教师指出对偏差进行平方使得离散程度更加明显;平方和相对便于计算,绝对值则需进行变号处理,程序复杂度增加,因此通常选择偏差平方和.

问题3:为更好地反映两人水平,教练组织两人重新比赛一次. 但是乙只打4枪,甲打了8枪,成绩如表5,上述偏差平方和还能真实反映两人成绩稳定性吗?可以如何改进?

生8:从数据看明显是甲稳定,但计算偏差平方和却都是18. 次数不同,比较起来不公平,次数多的和相对会大一些,我觉得可以求偏差平方和的平均数.

师:非常不错. 我们把数据偏差平方和的平均数叫作这组数据的方差,作为衡量数据波动程度的特征数:s2=,其中是平均数,n是数据个数.

师:“方差”由罗纳德·费雪提出,并由此创设方差分析等理论,旨在更深入、更准确地剖析物种的变异原因. 如果一组数据方差为0,你能解释是什么意思吗?方差可以为负数吗?

生9:这些数都等于平均数,比如:5,5,5,5,5,5,就没有波动了. 方差也不能为负数.

问题4:丙、丁某次射击成绩如表6,计算平均数与方差,你会选择谁参加比赛.

师:丙、丁方差是4.25和1,应该选丁参加比赛吗?

众生:不對,丁平均成绩只有3环,丙平均成绩是6 环,应选择丙.

评析  直接观察会有局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折线统计图反映波动情况,结合图像选择平均数作为波动的参照对象,为方差形成做铺垫. 通过问题2、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从偏差和到偏差绝对值和到偏差平方和,最后到偏差平方和的平均数,借助实例比较优劣,精心建构方差概念与公式,充分经历方差形成过程,感受到学习方差的必要性. 教师适时引入数学史,由一组相同数据的方差特例对公式进行解释,体现方差公式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并紧密联系生活. 通过问题4熟悉方差运算过程,明确方差作用,平均数相等(接近)时,考虑运用方差来刻画离散程度,不偏颇不扩大,进而明晰统计量区别与联系.

3. 变式练习,巩固提升

师:下面我们可以利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5,哪位同学愿意上黑板写解答过程?

问题5:为观察甲、乙两块地的小麦长势,从中分别抽取10株苗,测得苗高如下(单位 cm):

甲:12,13,14,15,10,16,13,11,15,11;

乙:11,16,17,14,13,19,6,8,10,16.

哪块地的小麦长得比较整齐?

生9板演:平均数甲=13(cm),平均数乙=13(cm),方差甲=3.6(cm2),方差乙= 15.8(cm2),方差甲<方差乙,所以甲地小麦长得比较整齐.

师:你计算的是10株苗的方差,为什么可以判断甲比乙长得整齐?

生9:利用样本可以估计总体,不过样本选取要合理,例如要在不同区域选取.

师:还有个小问题,方差单位是cm2,有什么办法将单位统一成cm?

生10:可以开平方,使单位变成cm.

师:用方差来描述离散程度时,平方可能“夸大”离散程度,并且与原数据单位不一致,通常可以求算术平方根,将其称为数据的标准差:即s==. 用标准差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可以更加精确、客观,当然计算上会相对麻烦些.

问题6:将甲中每个数都减去平均数13(或扩大2倍)如表7,得到一组新的数据,并画出折线统计图(如图2),你发现哪些有趣的结论?

生11:将每个数减去平均数,新数据平均数为0,偏差程度相同,折线图形状相同,新数据与原数据的方差相同.

生12:将每个数扩大2倍,新数据平均数扩大2倍,折线图偏差更加明显,新数据比原数据的方差应该变大,会不会也是扩大2倍?

师:你能通过计算加以说明吗,一般地,若x,x,…,x的方差为s2,则ax+b,ax+b,…,ax+b的方差会是多少?

学生计算后得出:加上(减去)相同的数,方差不变;扩大(缩小)a倍,方差为原方差的a2倍.

评析  学习是一个不断生疑、质疑、释疑、解疑的过程,教师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持续探究,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利用问题“10株苗的方差,如何判断甲、乙两块地小麦的整齐度”体会统计研究以样本为依据,统计结果具有随机性,渗透学法指导,能加深学生对统计思想的理解. 利用问题“如何将单位统一”自然得到标准差,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这也是求新、求简意识的体现. 问题6从形的角度得到稳定性,再从量的角度计算得出方差情况,体会方差的实际应用,最后从特殊到一般得出方差变化规律,从而提升学生对方差的理解程度,增强其思维深度.

4. 归纳小结,建立体系

师出示“问题清单”,进行课堂回顾与反思:

(1)本节课研究了哪些内容?我们是如何研究的?

(2)方差和标准差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

(3)计算方差和标准差需要经历哪几个步骤,方差有什么主要特征?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倾听、评价并进行总结性讲解.

问题7:甲、乙射击10次成绩统计如图3,填写表8,并从以下角度结合不同统计量对结果进行分析:

(1)谁的成绩更稳定(平均数+方差)?

(2)谁的总体成绩更好(平均数+中位数)?

(3)谁得高分机会更大(9环以上频数)?

(4)谁更加有潜力(折线统计图的趋势)?

评析  通过问题清单引导课堂小结,问题(1)指向“学什么与怎么学”,问题(2)关注“有什么用”,问题(3)明确“如何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再次整体建构,既总结知识形成体系,又对方差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路径再次回顾,为后续学习提供了路径和方法. 问题7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类统计量的作用,明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几点思考

1. 基于“三个理解”的课堂主线

“理解数学”,要把握数学内容本质,对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深入理解;“理解学生”,要全面了解思维规律,把握认知特点;“理解教学”,要把握教学基本规律,按规律办事[1]. “方差和标准差”是浙教版八年级下册“数据分析初步”第三节内容,用方差来反映数据离散程度,在初中统计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此时,学生初步具有统计思想,能理解并运用“三数”反映数据集中程度,对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必要性及合理性的理解有待提升. 此外,方差公式冗长、逻辑性强,不易记忆理解,学生计算上也有困难. 基于此,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问题情境,经历方差产生过程,建构方差(标准差)概念;(2)借助实际问题,掌握方差(标准差)计算公式,体会方差(标准差)能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3)结合实际情境,体会借助方差(标准差)量化波动程度,积累统计经验并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方差概念以及算法、统计意义,应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离散程度的含义,对方差意义理解,体会方差算法的合理性. 形成以目标导学的思维课堂主线,以学为中心,以思维为核心,以问题串形式引领教学流程,学生在自主、交互、体验学习中完成知识建构、方法提炼、统计思想体验. 具体设计如图4.

2. 基于问题链的重难点突破

课堂教学既要力求“自然”,又要保证“效率”,在“取”“舍”之间做好“度”的把控. 方差是用“先平均再求差,后平方再平均”表示数据偏离情况,合理性何在,必要性为何?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需要花较多时间、花较多功夫对概念解释引导,展示形成过程. 教师要通过设计问题链,不断营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思考、探究、讨论、表达过程中,充分体验概念的产生、形成、发展. 问题 1从生活到数学,在平均数相等情况下无法反映两组数据的不同情况,造成第一次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统计量不够用,需引进新的统计量进行决策. 问题2从形到数,让学生直观感受数据波动不同分布不均,偏差确实存在:稳定在平均数周围,波动较小;与平均数偏离较多,波动较大. 这样学生自然想到利用偏差和,但得到和为0,出现第二次认知冲突:如何确保偏差和不被抵消,以反映数据波动的事实存在. 学生想到给偏差取绝对值,出现偏差绝对值和,这合乎数学逻辑,也合情合理,但绝对值运算需判断正负,不方便也更不经济,出现第三次认知冲突:如何寻求与绝对值相同效能的简便方法. 对偏差取平方,求得平方和,初步形成概念. 问题3从特殊到一般,通过积少成多,体会数据个数对偏差平方和的影响,出现第四次认知冲突:如何减少个数影响. 利用偏差平方和的平均数衡量波动,从而得到方差,进一步精确概念. 问题4从一般到特殊,让学生明晰方差运用场景,强调统计量的相互联系. 问题 5通过实例熟悉方差计算公式,进行决策,从而发现问题:一是数据单位不同,如原数据为个、分钟等,方差则为平方个、平方分钟,这是何等怪物;二是数据结果伸缩,原數据1和3相差2,经平方后1与 9 相差8,又如 0.1 与 0.3 相差0.2,经平方后0.01 与0. 09相差成0.08. 此时出现第五次认知冲突:如何使单位得以正常,数据得以还原. 学生自然得出标准差,在跌宕起伏的过程中理解概念形成是必然的,知识学习是自然的. 问题6从形到数,进行规律性变化,学生观察图形得到方差的变与不变的猜想,通过计算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方差. 问题7从方差到其他统计量,学生综合运用统计量进行决策,复习数据集中与离散的相关知识,整体形成知识结构.

3. 基于过程教育的素养养成

史宁中说过:对于数学教育,所说的过程,不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也不是数学家所描述的数学思维过程,而是学生自己理解数学的思维过程[2]. 培养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过程中,学会用数据说话,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体现数学素养以及培养应用意识. 本节课以典型的、有趣的问题为载体,教师引导与学生建构相结合的适度开放教学,充分体现“过程教育”思想. 方差概念形成时,既有合作解答“选拔问题”的认知过程,认识平均数不足以解决问题,需寻求衡量数据稳定性的特征数,也有观察、归纳特征数算式,定义方差的探究过程;方差概念建构后,有不断反思的认知过程,明确方差的意义与作用,与“三数”的区别与联系;标准差概念精确时,既有与方差比较的认知过程,以巩固概念和发展计算技能,也有问题解决后的变式提升过程,综合运用统计量形成决策,加深学生对方差等统计量的理解与运用. 课堂教学中,既有学生充分思考、探究、计算的活动过程,也有教师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解过程. 为什么要衡量离散程度?“三数”等衡量集中统计量无法决策时,只有选择新的特征数. 为什么选择平均数为基准?极差只能反映两个极端值的离散程度,中位数、众数只用到部分数据,均没有充分利用所有数据,不具有普遍性. 为什么还要出现标准差?方差(标准差)都可以反映数据的离散趋势,方差运算最为方便,标准差更为客观……通过问题串,实现学生对方差知识的习得过程,对方法经验的习得过程,思维从低阶到高阶的培育过程. 教学中,教师唤醒学生探究意识,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学生多层次思维参与其中,各思维层次能力交互作用,螺旋上升,由此发展了自身的高阶思维.

总之,数学教学不应只是知识呈现与解题操练,要在“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与应用过程,获得“四基”“四能”的有效发展,培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的数学核心素养,这样的课堂才有我们所追求的高效教学和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章建跃. 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2]史宁中. 数学基本思想18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问题链理解方差
方差怎么算
概率与统计(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计算方差用哪个公式
方差生活秀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巧设问题链预约精彩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