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滞动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经验探析*

2023-01-10肖蕾潘洁高育龙郭月红李振全丁会申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根型患侧上肢

肖蕾,潘洁,高育龙,郭月红,李振全,丁会申

(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三医院,天津 300142;2.北京大兴兴和骨伤医院,北京 102628;3.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北京 102600)

随着光电和网络等信息化产品逐渐走入现代人的生活,长期伏案、使用手机、操作电脑的人群日益增加,颈椎病的患病率升高趋势明显[1-2]。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骨及其附属结构发生病变,使颈神经根受到刺激和压迫,其分部区域的感觉、运动和反射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3-4],在各型颈椎病中最为常见,占50%~60%[5],严重危害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滞针动态施治疗法”简称“滞动针疗法”,以改良滞针为工具,在“静态滞针”的前提下,以“动态施针”治疗疾病的一种“动静结合”特色针刺疗法。滞动针疗法强调中医“整体观念”在疾病诊治中的重要性,将神经定位诊断、康复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针灸学相融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6-7]。现将相关临证经验阐述如下。

1 滞动针疗法初探

1.1 滞针启发,特色针具 在古代医家滞针术的启发下改良针具,保持传统毫针外形,适当增粗针身,顺针身表面增设数条弧形凹槽,使针体更易于将软组织缠绕[8]。因滞针角度小而不损伤邻近神经、血管等周围组织[9],疼痛感较轻。采用改良滞针进行针刺治疗,不仅具有毫针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的作用,在操作过程中可增加与针刺部位的摩擦力,提高对穴位的激活、刺激效应。动针操作时针体上的轴纵向凹槽可减压、减张,达到松解粘连、消除肿胀,具有“以针代刀”的功效,使传统毫针针具功能与效应得到延伸与提升。

1.2 滞动针法,动针补泻 滞动针操作手法是在传统针刺手法基础上创新的微动态针刺手法,强调“以滞求动,以动求通,通则不痛”的治疗理念,即采用改良滞针针刺得气后形成“静态滞针”,行“动态施针”时提拉已固定的针体,包括提动、牵动、颤动、摆动、平刺或斜刺直提动手法,治疗部位的软组织随着针体的提拉产生动态运动[9]。动针方式包括点式施针,线式施针和面式施针,依靠动态施针的幅度、频率、角度的改变,针刺效应可牵涉到多穴位、多经络、多经筋,以达到快速传导感应、“气至病所”的效果,以平衡阴阳、调整虚实。

《灵枢·终始》说:“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针刺补泻的调节作用和机体气血正气盛衰有密切关系。快速及大幅度动针可以引领气血正气充盛,为补,动针频率为3~5次/s;慢速及小幅度动针可以使气血运行缓慢,病邪不致随气血深入而使正气恢复正常,为泻,动针频率为1~3次/s;动针幅度、频率适中为平补平泻,动针频率为3次/s。

在滞动针疗法中得气、行气、补泻、出针是在滞针基础上,通过动态施针一气呵成,取穴少且不须留针,作用范围广泛、针感持久,具有“针出结节散,气血通”的即刻及远期效应。

2 “动态六步六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2.1 审证求因,标本兼治

2.1.1 督阳不畅为本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中医学“骨痹”“项痹”“筋伤”等范畴。《素问·生气通天论》有“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颈椎病与肾及阳气密切相关。肾主骨,肾阳虚则不能濡养筋骨,导致骨痹。

《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督脉主干抵颈,合足太阳属肾。张洁古云:“督阳衰,则一身之阳尽衰”,督脉阳气不振,阳虚则寒,筋脉拘挛则形成痹症。

老年人年老肾衰,气血亏耗,或中青年操劳过度,肾阳亏虚,均会导致颈项部经脉失于气血濡养,督脉经气阻滞,不通则痛。振奋阳气、疏通督脉经气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关键。临证当治病求本,有的放矢。

2.1.2 筋损血瘀为标 《济生方·痹》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体虚感受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瘀血凝滞;闪挫劳损、陈伤日久,筋损血滞,不通则痛。

多种因素产生风、寒、湿、瘀、虚侵袭人体,此五者又相互夹杂,互为因果,而致筋损血瘀,阳气不展,临证当审时度势,标本兼治。

2.2 治则治法,有序辨证 根植于中医学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的滞动针疗法,提出“有序辨证,整体调摄”的诊疗思路,分六步辨证求因,采用远近配穴法,近部选穴以通督助阳,远部选穴以理筋疏导,对症选穴以软坚减张,总结出了“动态六步六法”的治疗方案,行之有效。

2.2.1 通督为要,助阳为先 第1步行颈部经络辨证,《证治准绳》曰:“颈项强急之证,多由邪客三阳经也”。神经根型颈椎病以颈部疼痛为主症,故以通督阳之本为起始。大椎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于大椎上三针(第7颈椎棘突上缘,及与之平齐的两侧膀胱经处)给予动态通督舒筋宣发法,三穴向枕骨大孔方向平刺1.5~3.0寸(同身寸,下同),滞针后向后下牵动及直提动,动针平补平泻法,针刺效应可及颈部浅中深层肌肉群,以充分通畅督脉,散瘀祛邪。

第2步行颈肩部经筋辨证,神经根型颈椎病常出现颈肩部疼痛,多种因素侵袭颈肩部致经络、经筋气血运行不均衡,气血不行则痛。颈肩部主要分部手足三阳经络及经筋,《针灸大成》记载:“风池主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天宗主肩臂酸痛,肘外后廉痛”,于风池(患侧)、天宗(患侧)二穴给予动态气血平衡调理法,常规针刺产生滞针后提动或斜向后下牵动,风池为少阳经穴,天宗为太阳经穴,动针补法不但可使少阳、太阳经气充盛,同时“动针一点,效应一面”,引领相邻经脉经筋气血调和充沛,气调血荣则痛消。

2.2.2 理筋整复,平衡阴阳 第3步行依部定位辨经,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常出现上肢和手指麻木、疼痛、无力。研究表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患部位与手三阳经筋循行分布密切相关。依据现代神经定位诊断,按照经络理论定位经筋,选取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选穴频次较多的后溪、外关、肩髃穴[10],采用动态结构调理复原法,常规针刺产生滞针后提动或颤动,动针平补平泻法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疏解阳明、太阳、少阳经气,舒经通络,理筋止痛。

第4步行阴阳两纲辨证,阴阳辨证为八纲辨证的总纲,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机能状态各不相同,阳证可伴身热、恶热、心烦口渴、脉数等,阴证可伴身寒肢冷、无热恶寒、精神萎靡、脉沉微无力等。肾为后天之本,人体精气神等能量均靠肾阳滋补渗灌,承山属足太阳膀胱经,抵颈络肾,于承山穴给予动态能量蓄灌平衡法,透刺承筋穴2.5~3.0寸,产生滞针后提动、颤动或直提动,阳证给予动针泻法以清泻祛邪,阴证给予动针补法以理筋温阳,为肾经及督脉蓄灌协调充足的能量,以平衡阴阳,疏导经气。

2.2.3 软坚散结,减压松解 第5步行病灶局部散结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痛点处可触摸到结节、条索,依据《灵枢·官针》“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的选穴原则,在结节、条索、痛点处行动态软坚散结除瘀法,于阿是穴处平刺,产生滞针后提动或颤动,动针平补平泻以鼓舞气血、激发正气,正气生则邪祛新生,结散痛消。

第6步行功能受限减张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功能活动受限,日久不愈的主要原因为机械应力不稳及颈神经根卡压[2]。《针灸大成》记载:“肩井主头项痛……臂痛,两手不得向头。”颈夹脊穴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分部,于肩井、颈夹脊采用动态减张减压松解法,肩井向大椎透刺2.0~3.0寸,颈夹脊直刺0.8~1.0寸,产生滞针后向后下牵动及直提动,动针平补平泻以松解颈神经根卡压及牵拉,颈椎附属结构(肌肉、韧带等)减压、减张,可进一步松筋活络,恢复颈部筋骨关节静动态力平衡。

2.3 主动参与,防微杜渐 滞动针疗法“动静结合”治疗模式中的“动”不单是动态施术,亦包含康复医学主动参与的治疗原则,行滞动针治疗后,患者进行颈部“米”字功能活动,患侧上肢行前屈、后伸、内收、外展的主动功能锻炼,以增加颈椎活动度,增强颈部的肌力和肌耐力,拉伸短缩的筋膜,恢复颈椎稳态[11]。同时强调防治结合,提出平素避免一侧大幅度、大力度转头,防止颈部突然过屈和过伸;避免长时间伏案、侧卧等不良姿势;注意防寒保暖。

2.4 博采众长,筋骨平衡 滞动针疗法博采众长,借鉴刃针、针刀、钩针、松筋针、浮针等微创技法,将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微创技术相融合。其治疗机制首先降低颈肩臂部肌肉、筋膜张力,使缩短的筋膜及肌节适当拉长,缓解粘连以解痉止痛。其次,应用神经定位诊断配合经络、经筋辨证,有效缓解神经根机械卡压,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激发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兴奋性,祛除微循环障碍造成的无菌性炎症。第三,颈椎稳定性下降,颈椎周围附属结构(肌肉、周边韧带等)的紧张度提高,进一步加重颈部生物力学的不稳定,造成临床症状加重,滞动针疗法可增加神经敏感性,提高神经肌肉控制能力,配合患者的主动功能锻炼,调节颈椎骨及其附属结构的机械应力,恢复颈椎动静力学平衡[2,8,12]。

3 典型病案

患者女性,51岁。主诉:颈部疼痛伴左上肢疼痛1周。病史:1周前患者因受凉后出现颈项部及左上肢疼痛,左上肢桡侧轻度麻木,无左手指疼痛麻木,颈部活动不利,左肩背沉重感,得温则舒,活动后加重,无头晕、头痛、恶心及呕吐,无烦躁及情绪低落。未经诊治,症状逐渐加重,于2021年4月15日来诊。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查体: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左侧颈肩部肌肉紧张,颈椎4、5棘突旁左侧可触及结节并伴有压痛,向左上肢放射,左上肢皮肤痛觉减弱、温度觉及深感觉正常,左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左椎间孔挤压试验(+),左霍夫曼征(-),左上肢肌力Ⅴ级,左上肢肌容量正常。颈椎前屈 15°、后伸 10°、左右侧弯 15°、左右旋转15°。舌质暗,苔薄白,脉沉迟。颈椎正侧位片: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4、5钩椎关节增生,颈椎退行性改变。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断:项痹(风寒阻络型)。治疗:滞动针治疗。操作:患者取侧卧位,患侧上肢在上,充分暴露颈部及患侧上肢皮肤。采用一次性不锈钢滞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规格:0.45 mm×50 mm及 0.45 mm×75 mm,专利号:ZL 2010 2 0043232.2)。大椎上三针向枕骨大孔方向平刺1.5~3.0寸,滞针后向后下牵动及直提动5~8次,动针平补平泻法。风池(患侧)向对侧眼球进针0.5~1.0寸,滞针后提动及斜向后下牵动4~5次,动针补法。天宗(患侧)直刺0.4~0.7寸,滞针后行提动或颤动3~5次,动针补法。外关(患侧)直刺0.5~1寸、肩髃(患侧)直刺1.0~1.5寸,滞针后各提动3~5次,动针平补平泻法。阿是穴(结节、条索、痛点处)平刺,产生滞针后行提动或颤动5~6次,动针平补平泻法。第4、5颈夹脊(患侧)直刺0.8~1.0寸,滞针后行提动3~5次,动针平补平泻法。操作结束将滞针反向旋转后缓慢出针,不留针。

治疗后嘱患者行颈部“米”字功能活动。嘱患者平素避风寒,保暖,避免长时间低头伏案,防止外伤,适当功能锻炼。隔2~3日1次,每周治疗3次。第1次治疗后,患者颈部疼痛及左上肢疼痛缓解,经4次治疗,患者症状消失。

按语:本案患者为中年教师,长期伏案操劳,肾阳亏耗,气血失濡,颈部肌肉呈慢性劳损,颈椎椎体序列失稳。4月气候乍暖还寒,感受风寒,致颈部及左上肢经气受阻,不通则痛。本案发病病机为督阳虚为本,风寒瘀滞为标。临证依据颈肩部肌肉紧张部位及压痛程度选取大椎上三针、风池、天宗以通督助阳祛风,依据左上肢桡侧麻木及上肢经络经筋分部规律,取手少阳经外关、手阳明经肩髃以行气理筋,依据实验室检查及查体触及结节,取颈4、5夹脊穴、阿是穴以松筋减张。针刺手法补泻兼施。滞动针疗法强调“滞针技法始终调神”,针刺量效配方依据患者神志、体质的阴阳虚实、年龄、病程、病变局部弹性、组织厚薄、部位浅深范围,确定每个穴位的滞针量、动针次数,操作时随时观察患者的神态表情,询问治疗时的感受,密切观察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治疗结束配合患者的主动功能活动,主张“防治结合”,体现“谨守病机,整体调治”治疗理念。

4 结语

滞动针疗法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通督助阳为通,以行气理筋为顺,以软坚减张为松”,形成了“动态六步六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框架,体现了现代中医临床的整体思维模式,将主动参与的康复医学治疗原则融入“动静结合”的治疗模式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针灸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学习和推广。

猜你喜欢

根型患侧上肢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更 正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系统评价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