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期论治特应性皮炎思路探讨*

2023-01-10张冰刘学伟宋群先李建伟沈萃萃王海燕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婴儿期儿童期外治

张冰,刘学伟,宋群先,李建伟,沈萃萃,王海燕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郑州 450000)

特应性皮炎(AD)是以皮肤干燥、皮损多形、部位对称、剧烈瘙痒、病程迁延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疑难皮肤病,属于中医“浸淫疮”“奶癣”“四弯风”的范畴。在世界范围内约有15%~30%的儿童和2%~10%的成人患病[1]。西医认为本病多与遗传、环境及免疫因素相关[2]。治疗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随着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发展,以度普利尤单抗为代表的生物制剂日益受到关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些新的方法和理念[3]。关于AD的中医病因病机,《素问·病机十九条》中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指出心、脾等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要病因病机。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及“夫内热外虚,为风湿所乘,则生疮……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指出肺脾气虚,湿热相搏为主要发病因素。后世医家在治疗AD的过程中提出从三焦辨治[4],从心脾论治[5],从脾胃论治[6]等多种辨治方法。通过对后世医家治疗AD的经验进行研究,发现因学术流派不同而在治疗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均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探索、借鉴和推广[7]。

中医理论认为AD的产生主要因五脏功能失调,外感风湿热邪所致,现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将AD分为4个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年及成人期、老人期。临床治疗AD过程中紧抓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结合中医外治特色,内外合治,疗效显著。

1 清解胎毒治疗婴儿期AD

婴儿期AD常在出生1~6个月内发病,多在2岁内治愈,部分会发展至儿童期,临床多表现为头面部的急性红斑、丘疹、丘疱疹,严重者可出现糜烂、渗出及结痂,范围可扩及躯干、四肢或全身。《外科正宗》中载:“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搔痒不绝。”指出先天胎毒邪热为主要病因;万全《幼科发挥》中记载“小儿诸疮,皆胎毒也……父母命门之中,原有伏火,胚胎之始,儿则受之,既生之后,其火必发为痈疽丹疹癣,一切恶疮,名曰胎毒者是也。”指出该病乃因小儿先天感受胎毒,伏邪內留,外发肌肤所致。

婴儿期AD多为先天胎毒遗热,后天脏腑功能失调,尤以心火偏盛所致,治以清解胎毒为主,兼以泻心火,选方用药多以黄连、淡竹叶、夏枯草为基础方进行加减,黄连清心除烦为君,淡竹叶养阴清心为臣,夏枯草清热解毒为使,三药共奏清解胎毒之力。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结合患儿皮损、舌脉辨证加减,如皮损偏干燥者加防风、渗出明显者加乌梅。婴儿期AD患儿服中药配合度不高,应配合中药药浴治疗以增强疗效。中药药浴选方以苦参、黄柏、大黄为基础方随证加减,三药均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之效,合用可达协同作用。建议药浴后外用成分简单的油剂或乳剂类护肤产品,之后再针对皮损明显的部位外涂中药膏,常用本院制剂黄连紫草膏。治疗期间注重患儿母亲哺乳期的饮食调护,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尽量不吃海鲜、鸡蛋、牛奶等易过敏食物。

2 健脾益肺治疗儿童期AD

儿童期AD发病年龄主要在2岁到12岁之间,可由婴儿期AD发展而来,也可由婴儿期湿疮痊愈后再次发生,或在2岁后直接发病,临床多表现为皮肤干燥,四肢屈侧起红斑、丘疹,严重时可出现浸润肥厚、苔藓样变,急性发作期可出现糜烂、渗出及结痂,患儿自觉瘙痒剧烈。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提到“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指出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脾胃虚弱,肾气未充;儿科圣手钱乙指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肺常不足”,强调在治疗儿科疾病时应注重固护脾胃,补益肺气。

儿童期AD多因脾土不足,湿邪内侵,泛溢肌肤致皮肤起红斑、丘疹,甚则糜烂、渗出;肺气虚弱,肺主皮毛功能失司致皮肤干燥、脱屑,久则粗糙增厚呈苔藓样变。治疗上以健脾益肺为主,兼以疏风清热,选方以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主要方药组成为太子参、茯苓、白术、薏苡仁、山药、桔梗、莲子、地肤子、白鲜皮、甘草等,其中太子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渗湿为君,薏苡仁、山药、莲子助君药健脾益气为臣,桔梗宣肺气,载药上行为佐,地肤子、白鲜皮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为佐,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健脾益肺,利湿止痒之效。皮损偏干燥者可加荆芥、防风等;糜烂、渗出明显者可加乌梅、白芍等。在中药内服同时配合中药熏蒸或药浴,方同婴儿期药浴方,中药熏蒸或药浴后即刻外涂本院制剂黄连紫草膏,药浴或熏蒸后即刻涂药膏不但可以达到滋润皮肤的作用,治疗效果也能达到协同作用。饮食应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及海鲜、蛋、奶等。

3 平补肝肾、除湿止痒治疗青年及成人期AD

青年及成人期AD发病年龄主要在12岁到60岁之间,可由儿童期AD发展而来,也可由12岁后直接发病,临床多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干燥、脱屑,甚至呈苔藓样变,皮损面积较为广泛,可累及头面、躯干、四肢(屈侧为甚),急性发作期可出现皮肤潮红,局部可见糜烂、渗出,瘙痒剧烈,患者多烦躁焦虑。古籍中对AD的青年及成人期没有特别的描述和记载,现代医家禤国维[8]认为:青年及成人期AD应补肾疏肝理气,兼清热利湿止痒。徐宜厚[9]认为:青年及成人期AD主要表现为血燥证,治疗重在柔肝息风,滋阴除湿,润燥止痒。

青年及成人期AD多因肝肾不足,外感风湿热邪所致,且该期患者多合并精神心理疾病。现代研究发现,在AD患者中,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和自杀意念的患病率较高[10]。现代生活压力大,导致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木气过旺,久而化火,灼伤阴血,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转化,肝藏血功能失调影响肾藏精功能而致肝肾不足;肾为真阳水火之宅,内寄相火,木气过旺,则相火随之而炎上,久则耗伤人体真阳,治以平补肝肾,降郁火,补少阴,方选六味地黄丸合四妙丸加减。主要方药组成为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等,其中熟地黄滋阴补肾为君,山药、薏苡仁、山茱萸健脾益肾为臣,泽泻、茯苓、牡丹皮健脾渗湿,黄柏、苍术燥湿健脾,共为佐药,牛膝引药下行为使。全方共奏补益肝肾,健脾渗湿之效。该期患者皮损粗糙肥厚,偏干燥者可配合刮痧及火针治疗;急性发作期糜烂、渗出较明显者可配合中药塌渍及中药药浴治疗。治疗期间注重观察患者的精神心理情况,根据个体情况可配合疏肝理气、调畅情志类中药,另外,饮食宜清淡,尽量避免进食海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4 滋补肝肾、养血润肤治疗老人期特应性皮炎

老人期AD发病年龄主要在60岁以上,可由青年及成人期AD发展而来,可由儿童期痊愈后复发,也可60岁后直接发病。临床多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或呈苔藓样变,皮损多泛发,以躯干及四肢伸侧为主,瘙痒症状较重。现代研究发现临床上约有2%~3%的老年人可能患有AD[11],因之前AD相关治疗及护理指南及大多数调查研究并未将60岁以上的AD患者作为一个独立于年轻人的群体,以致于在临床上缺乏正确的诊断及治疗信息。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黄帝内经》载:“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指出人们到了50~60岁的年龄就开始出现五脏衰惫的情况,容易罹患各种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兼顾年龄、基础病等因素。

老人期AD多因肝肾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治以滋补肝肾、养血润肤,方可选当归饮子合玉屏风散加减。主要方药组成为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何首乌、防风、荆芥、黄芪、蒺藜、白术、甘草等,其中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何首乌滋阴养血以达“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防风、荆芥、白蒺藜祛风止痒,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滋阴养血,祛风止痒之效。老年人本身体质虚弱,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致血虚风燥,因而在治疗中还应兼顾滋阴,临证结合舌脉可加乌梅、玄参、麦冬等加强滋阴生津之力。老年人皮肤变薄干燥,皮肤的屏障功能退化,因此,在内服中药治疗的同时还应加强保湿润肤,如凡士林、尿素维E乳以及中药凉血润肤类药膏等。还可配合中医特色治疗如中药熏洗、火针、刮痧等疗法。临床上老人期AD与老年瘙痒症及老年慢性湿疹比较难以鉴别,需仔细问诊,通过既往AD病史及临床皮损情况进行鉴别。因老年期患者多伴发较多内科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情多缠绵难愈,治疗应兼顾内科疾病,避免与内科疾病所用药物产生冲突。另外,饮食方面,多吃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尽量避免辛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5 中医药外治

在临床中应注重中医药外治,中医药外治是AD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瀹骈文》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强调了中医药外治法的重要性。现代研究表明,中药外治作用在局部可调节机体微生态,并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调节机体微环境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12]。不同时期的AD患者,根据其皮损情况选择不同的外治方法,常用的中医药外治方法包括:刮痧、火针、中药药浴、中药塌渍等。刮痧可活血行气,疏经通络,达到通络止痒的功效。火针可以热引热,软坚散结,达到祛风止痒的功效。中药药浴及塌渍是通过中药及热的作用改善局部循环,发挥止痒、清洁和抑制渗出的作用。婴儿期及儿童期AD因内服中药耐受性较差,可加强外治,以中药药浴及药浴后外涂药膏为主;青年及成人期AD以内服中药为主,根据皮损的情况选取不同的治疗方案,皮损干燥肥厚,瘙痒较剧者可选火针、刮痧;皮损颜色偏红或渗出明显者可选中药药浴或中药塌渍治疗。在采取以上中医治疗后要及时外涂中药药膏,病情严重者可适当配合少量中强效激素药膏。

6 典型病案

患者女性,51岁,初诊:2016年8月30日。主诉:反复全身泛起多形性皮疹伴痒50余年,加重3月。现病史:50年前出生后不久即患婴儿湿疹,全身起红斑、丘疹、脱屑,以四肢屈侧为甚,伴瘙痒不适,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婴儿湿疹”。曾服用泼尼松片、西替利嗪糖浆,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他克莫司软膏后病情好转,后每因季节变换复发,多次就诊当地医院及省外多家医院,诊断为“特应性皮炎”,曾口服及外用激素类、免疫抑制药物(具体不详)及中医中药治疗,病情控制尚可,3月前可疑因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后病情再次复发,头面、躯干、四肢泛起红斑、丘疹,少许脱屑,局部可见抓痕及结痂,剧烈瘙痒,自行服用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他克莫司软膏,疗效欠佳,遂来本院就诊。刻下:头面、躯干、四肢泛起红斑、丘疹,少许脱屑,以四肢屈侧为甚,局部可见抓痕及结痂,剧烈瘙痒,口干口苦,精神焦虑,无发热恶寒,无心慌胸闷,舌质暗红,苔腻微黄,脉细,纳眠较差,二便调。既往有干燥综合征病史4年;家族史无特殊。中医诊断:血风疮(湿热困脾,肝肾不足);西医诊断:特应性皮炎。治则:平补肝肾,清热利湿。方选六味地黄丸合四妙丸加减。具体方药:生地黄、熟地黄、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各15 g,山茱萸、黄柏、炒苍术各10 g,郁金、合欢皮、柴胡各10 g,薏苡仁、地肤子、白鲜皮各20 g,甘草6 g。上方共14剂,水煎服,每日1剂,饭后0.5 h温服。配合中药药浴,药浴方:苦参、黄柏、马齿苋、白及各50 g,地肤子、白鲜皮、蛇床子各20 g,4剂,水煎外洗,每周2次。药浴后外涂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内制剂黄连紫草膏(主要成分为黄连、紫草、黄柏、生地、当归、麻油等)。并嘱饮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及海鲜、蛋、奶等食物。2诊:2周后复诊,头面、躯干、四肢散在红斑、暗红斑,无明显抓痕及结痂,轻度瘙痒,偶有口干口苦,精神焦虑较前好转,无发热恶寒,无咳嗽咳痰,无心慌胸闷,舌质淡红,苔微腻,脉浮滑,纳眠好转,二便调。内服中药于上方减茯苓、泽泻,加防风10 g,北沙参15 g,续服14剂,余治疗同前。3诊:2周后复诊,全身散在暗红斑、色素沉着斑,散在脱屑,轻度瘙痒,偶有口干无口苦,无发热恶寒,无咳嗽咳痰,无心慌胸闷,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滑,纳眠可,二便调。患者病情好转,效不更方,续服上方14剂,停药浴改刮痧,刮痧后外涂黄连紫草膏。2周后随访病情基本痊愈,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语:本案为从婴儿期、儿童期发展至青年及成年期的AD病例,该患者从出生不久即患婴儿湿疹,后被诊断为AD,患者在婴儿及儿童期曾至多家医院就诊,采用中医或西医治疗,并未治愈,后逐渐发展至成人期,本人无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病史,考虑可能与遗传、环境、感染、精神等因素有关。该AD患者经历了从婴儿期向成人期的发展过程。根据患者目前的情况,如果得不到规范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会持续发展至老人期。患者常年经受疾病折磨,病久及肾,致肝肾不足,兼外感风湿热邪,未规律诊治,平素饮食习惯欠佳,进食辛辣致病情反复,病程缠绵难愈,致精神焦虑,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治疗上应标本兼顾,清热利湿治其标,平补肝肾治其本。选用六味地黄丸合四妙丸为基础方,方中生地黄、熟地黄、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山茱萸起到滋补肝肾之阴的作用,郁金、合欢皮、柴胡起到疏肝理气解郁的作用,黄柏、炒苍术、薏苡仁、地肤子、白鲜皮起到清热利湿的作用,甘草调和诸药。配合药浴及外用黄连紫草膏清热利湿止痒。2诊,病情好转,去茯苓、泽泻,加防风、北沙参增强滋阴祛风的功效。在中医外治方面,前期选用药浴,后期选用刮痧,因前期皮损面积较大、颜色偏红,选用药浴可使病变皮损与药物充分接触,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后期皮损减轻,选用刮痧,可加强皮损局部微循环以达通络止痒之效。

7 小结

治疗AD采用分期论治,在治疗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辨证用药,采用内服中药配合中医特色疗法为主,饮食及生活习惯指导为辅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疗效。针对婴儿期AD以清解胎毒为主,配合中药药浴,注重哺乳母亲的饮食指导;儿童期AD以健脾益肺为主,配合中药熏蒸或药浴,提倡药浴或熏蒸后即刻外涂药膏,注重儿童的饮食习惯指导;青年及成人期AD以平补肝肾、除湿止痒为主,急性期配合中药塌渍及药浴,亚急性及慢性期配合刮痧及火针治疗,该期患者不但要进行饮食指导,更应注重心理疏导;老人期AD以滋补肝肾、养血润肤为主,该期患者皮损多偏干燥,多配合火针、刮痧治疗,饮食注意富含营养易消化,另外,该期患者与老年瘙痒症及老年慢性湿疹较难鉴别,应注重病史的询问。

猜你喜欢

婴儿期儿童期外治
Second-hand screen time
·书 讯·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启 事·
我的儿童观
引导妈妈调整情绪,促进孩子积极发展
人工智能尚处于“婴儿期”
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心理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