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海岛县三产融合模式探究

2023-01-09张馨丹

山西农经 2022年19期
关键词:海岛融合旅游

□张馨丹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相继出台政策并总结典型农村三产融合的经验,深度推进农村产业链、价值链融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为农村发展重要策略之一。海岛渔村与农村、牧村共同构成乡村聚落,是我国实施乡村产业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需改变海岛渔村粗放的管理、经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其三产融合,推动海岛渔村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研究成果涵盖融合内涵、融合机制、融合测度、融合模式等诸多方面。

在农村三产融合内涵方面,姜长云(2015)[1]指出,农村三产融合是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农村三产发展要素的整合。

在产业融合机制方面,多以耦合协调模型为基础,分析其融合动力机制。王丽芳(2018)[2]应用耦合协调模型研究发现,山西省农业发展滞后于旅游业。高凌江和夏杰长(2012)[3]从旅游产业内外部环境入手,多维度提出4 条融合路径。

在产业融合测度方面,多采用AHP 灰色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分析产业融合现状。余涛(2020)[4]构建指标体系研究发现,全国农村三产融合水平呈上升趋势,且东部和西部发展最快。陈林生和鲍鑫培(2019)[5]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法,分析上海市农业融合水平,提出发展产业新业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涉农金融保险体系建设等建议。

在产业融合模式方面,可将农村三产融合模式归结为按产业链顺向、逆向延伸、产业集群型、功能拓展型、服务业引领型等[6]。三产融合产生服务型、创新型、社会化、内部融合型和综合型等新业态[7]。一些学者借鉴日本、法国、荷兰等发达国家三产融合经验,基于实际情况为我国农村产业融合提出建议[8-10]。海岛产业融合研究多集中于定量与定性结合研究渔业、旅游业融合互动关系[11]。

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农村三产融合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相关研究多使用定性方法展开,研究对象多聚焦具有典型融合产业的陆上乡村[12],对于海岛渔村这一特殊的地理区域产业融合研究成果较少。文章选择我国大陆12 个海岛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与相应的条件,为发展较为缓慢的海岛县(市、区)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海岛县(市、区)可持续发展。

1 海岛县(市、区)概况

目前我国大陆有12 个海岛县(市、区),自北至南分布在辽宁省、山东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后,海岛经济增速较快,2009—2018 年,海岛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 206.14 亿元增加至3 006.02 亿元,海岛经济产业依海展开,包括传统渔业与现代服务业。

图1 展示了2020 年我国大陆12 个海岛县(市、区)的三次产业结构。崇明区、定海区、普陀区、平潭县、东山县等产业结构为“三、二、一”,第三产业占据经济产业链最顶端,其中崇明区、定海区、平潭县产业结构最接近“3∶36∶61”的黄金比例。嵊泗县、南澳县为“三、一、二”产业结构,长海县、长岛县为“一、三、二”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据经济发展主导地位,为“农旅”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岱山县、玉环市为“二、三、一”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不利于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总体上看,12 个海岛县(市、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呈现多元化产业结构,产业融合类型多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1 2020 年我国大陆12 个海岛县(市、区)三产结构

2 海岛县(市、区)三产融合模式

在乡村振兴、海洋强国背景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成为实现海岛三产融合的重要力量。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三产融合,以第一产业为基础,“接二连三”,完成三产融合,或者以第三产业发展为契机,进一步提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竞争力。海岛渔村借助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产品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延伸产业链,通过开发新功能,实现要素整合、技术巩固,创新组织、经营、管理等制度,集约配置生产要素,促进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和服务业有机整合,借此推进各产业协调发展和农业竞争力提升,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对我国大陆12 个海岛县(市、区)三产融合模式分类如下。

2.1 第一产业为中心,前后延伸产业链

建立农业公司、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第一产业为中心,通过纵向一体化向着产业链的上游或下游延伸。为降低交易成本,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选择向主导产业链上游或下游开拓业务,将材料供应、产品加工、成品销售相链接,使其紧密联系,实现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体边界延伸,形成完全纵向一体化发展模式。

其中,前向一体化是向产业链下游延伸,以自身现有的原料为中心进行深加工,或与其他产业融合产生新产业业态,有助于掌握分销渠道,拓宽产品销路;后向一体化是涉足原材料的供应,即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产自销,可帮助其掌握原料供应,成为供货商,将上游所得利益用于下游资金投资。

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有利于相关产业业务能力拓展,加强中心产业间的协同作用,提升上下游的一体化效益,完善供应体系,增强自身实力,可以有效减少由政策不稳定造成的成本增加[13-14]。首末端信息的直接共享可有效应对市场风险,或信息共享来区分重点投资环节和对象,规避同质竞争。这样的模式多见于具有农业优势的海岛县(市、区),以农产品种植业或渔业为基础,与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旅游业等产业融合。

普陀区于2018 年建设普陀展茅田园综合体,该综合体聚集了40 余家规模的企业,包括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本地民营企业,构建了多园观光体,推进“景点/农庄+交通+农家菜+体验活动+民宿”农文旅融合项目。当地引入食品企业,与农民一同经营农产品品牌;作为花卉种植源头,扮演供货商角色,引入花卉加工公司,对花卉进行鲜销或加工;当地还促成科研院所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共同建设农禽种养结合全产业链项目,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合作。产业前后延伸的发展模式,带动了普陀区经济大幅增长。

如图2 所示,普陀展茅田园综合体依据纵向一体化理论,将综合体区域内已有母品牌,借助政府宣传营销策略实施机遇,建立相关子品牌,引进现代技术,进行产品初加工、深加工等,母品牌和子品牌协同发力,打造品牌效应。

图2 普陀区三产融合示意图

依托当地稻米、蔬果等优势农业,打造农产品品牌延伸到加工生产、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的纵向一体化模式,通过电商产业基地、电商特色村、丰收驿站等进行线上产品销售,宣传旅游业,增加衍生品的附加值,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促进农业产业、农产品品牌价值不断升级。同时,借助产品营销宣传与企业品牌效应,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农业旅游、康养游、亲子游等旅游产业,实现前向一体化。

2.2 第三产业为引领,带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近年,海岛游逐渐兴盛,众多旅游型海岛抓住旅游发展契机,大力发展旅游经济。这些海岛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第一产业农产品种植业和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销售业等行业发展,即以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实现三产融合。这种模式多见于旅游业具有较大发展优势的海岛县(市、区)。

东山县作为福建省第二大岛、全国第六大岛,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区位,处于南部沿海、东海与南海交汇处,介于两个经济特区之间,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旅游资源丰富,包括地文景观、水域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文化节日等五大类。2021 年端午节假期,东山县累计接待游客65.63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9 亿元。

如图3 所示,东山县实施“美丽庭院”等措施,将“美丽庭院”“海上经济”“乡村旅游”“家风建设”等有效结合,充分利用东山县国际海岛优势,围绕渔民、渔乡文化主题,沿着东南海岸线打造一批滨海风韵“美丽庭院”片区,将民俗文化、自然风光、渔民生活融入其中,以家庭为单位,营造良好、和谐的渔乡,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营造良好的旅游物质文化氛围、精神文化氛围、制度文化氛围。同时,建设特色乡村,打造“一村一特色”旅游主题,吸引大量游客,带动旅游业大力发展,进而带动当地茶、花、海鲜等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通过上述分析,东山县三产融合模式为通过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

图3 东山县三产融合模式示意图

3 海岛县(市、区)三产融合条件

将海岛县(市、区)三产融合模式分为两种: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为中心,带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模式;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模式。我国大陆12 个海岛县(市、区)发展基础、资源条件、产业类型等存在差异,海岛县(市、区)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

如图4 所示,第一产业为中心带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三产融合模式,要求海岛县(市、区)具有较强农业发展实力,农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中具有较大优势,在满足原产品供销需求基础上,引进相关科学技术,挖掘农产品附加价值。在政策支持、资金充足等条件充足情况下,综合各部门经验,前后向延伸产业链,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形成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新业态,实现三产融合。

图4 第一产业为中心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示意图

如图5 所示,第三产业为中心带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模式,需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根据政策确定旅游定位,借助宣传平台扩大旅游影响力,打造旅游品牌效应,将代表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农业衍生品等旅游产品融入其中,带动农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发展,进一步达到旅游宣传效果,增强游客旅游体验、重游或推荐意愿。该三产融合模式条件下,当地需具有开放性思维,增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转变产业经营方式,运用自媒体等宣传平台,带动某一产业发展,接着以该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图5 第三产业为中心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示意图

海岛县(市、区)与传统农村存在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差异。海岛县(市、区)应突破传统思维,创新传统模式,升级传统技术,优化完善政策,大力引进相关人才、技术、经验,进一步推动新产业模式的形成与推广,促进三产融合。

4 海岛县(市、区)三产融合现存问题与对策

4.1 现存问题

乡村三产融合可助力传统渔村经济升级、转型发展。各海岛县(市、区)应依据自身发展条件,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实施三产融合。梳理我国大陆12 个海岛县(市、区)三产融合发展现状、发展模式等发现,我国海岛县(市、区)三产融合存在明显差异,面临着人才缺失、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4.1.1 三产融合程度差异明显

部分海岛县(市、区)三产融合现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长海县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农旅”融合为主,加工业尚未成为长海县经济发展重要构成;旅游业仍停留在休闲观光层面,观光景点多为自然风景区、古迹遗址、宗教庙宇等;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民长期处于“靠海吃海”的层面;工业生产技术较低,农产品停留在初加工水平,难以打开对外销售市场;旅游业经营主体比较散乱,存在恶性竞争,参与三产融合能力较低。

少数海岛县(市、区)三产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岛民之间等相互配合,形成较为成熟的三产融合模式。

两者对比,差异明显。其原因是部分海岛县(市、区)农民缺少创新意识,产业之间存在断层,联通性不强,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此现象会严重影响海岛县(市、区)产业经济发展进度,阻碍海岛县(市、区)经济转型升级。

4.1.2 三产融合发展缺少专业人才

人才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决定地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海岛远离大陆,存在交通、产业、资源等多方面制约,岛民长期以渔业为主。随着经济发展,岛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之间存在矛盾。由于生产生活需求,岛民开始迁出,海岛老龄化、空心化、女性化现象明显,年轻人返乡意愿不高,经营管理、科技活动、产品开发等专业人才流失。三产融合是引入新技术、新经验,创新产业模式,形成新业态的过程,亟须专业人才管理指导。人才流失会导致海岛县(市、区)人才重置成本增加,降低当地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不利于海岛县(市、区)可持续发展。

4.1.3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基础设施涵盖范围广,直接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当前,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海岛县(市、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游客对旅游基础设施要求日益增高,基础设施是否完善、设施质量高低会直接影响游客对海岛县(市、区)旅游形象认知。部分海岛基础设施不完善,进入海岛交通条件受限,可达性不高。部分海岛县(市、区)拥有床位较少,旅游旺季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海岛县(市、区)虽致力于改善海岛环境,提升当地岛民与游客幸福感与地方感,但仍存在垃圾堆放、村镇卫生不达标等现象,影响海岛县(市、区)生态环境。

4.2 对策

推进海岛县(市、区)三产融合发展,要结合全面、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动海岛县(市、区)三产协调发展,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对策。

4.2.1 创新管理运营机制

三产融合涉及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独立且具有关联性。从宏观上,海岛县(市、区)三产融合发展要依据国家、省级政策,结合实际形成发展规划,通过部门协调和监督管理,发挥政府宏观作用,同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微观上,应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农产品养殖、产品开发、科技引进、产品加工、旅游规划等工作任务,强化责任意识。

要让岛民拥有话语权,海岛县(市、区)可结合自身实际,为岛民开设农业技能培训、素质教育等课程,培养一批有文化、有学识、懂经营、巧管理的新时代岛民。让岛民切身参与到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可提高岛民生产加工积极性。我国大陆12 个海岛县(市、区)可搭建海岛三产融合交流平台,相互学习,汲取经验,宣传、推广三产融合模范典型,促进跨区域产业合作,加快海岛县(市、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

4.2.2 健全人才培养政策

海岛三产融合正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发展过程中需更多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专业型、复合型人才,鼓励相关企业家和专业型人才加入,鼓励现有科研人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海岛县(市、区)未来发展应以“旅游+”产业为主,打造研学游、康养游、生态游等旅游活动。当前,研学旅行受到国家、地方、学校和家长重视。海岛县(市、区)旅游部门需引入和培养研学导师,鼓励高校教育科研团队在海岛县(市、区)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践基地,推广建设研学团队,结合实际研学资源,基于不同学龄段课程要求,设计切实可行的研学课程。

4.2.3 积极打造海岛品牌效应

品牌是产业竞争的主要因素。可以将品牌作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提升品牌效应,拓展市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加大产品监管力度,对农产品原材料、加工品、服务产品等建立完整的标准化体系与质量监督体系,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控。海岛县(市、区)应加强品牌保护意识,相关行业协会或经营主体要积极进行产品标志认证,使区域品牌得到合法保护,增强海岛品牌效应。

4.2.4 合理布局营销体系

要突破传统的营销方式,合理布局营销体系。立足于海岛县(市、区)现有营销体系,有步骤、有规划地完善营销体系布局,促进海岛之间实现产品互通,将销售各环节加以系统规划和整合,强调多种营销资源的内部协作,充分发挥营销因素效力。借助电商平台,将农产品、农业加工品向周边地区辐射扩散,进一步达到宣传效果。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调研,了解游客的消费喜好与消费习惯,不断开拓市场。

猜你喜欢

海岛融合旅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融合》
在海岛度假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神奇的海岛
高山海岛踏歌行(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