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褥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分析

2023-01-09石佳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7期
关键词:产钳产褥期会阴

石佳

产褥期感染是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或者产褥期受到细菌的侵袭引起的全身、局部感染性疾病,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合并基础疾病、瘢痕子宫的产妇逐渐增多,使产褥期感染的发生率随之上升,不但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还影响产妇对新生儿的喂养[1-3]。该病首选广谱抗生素治疗,但由于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现象、提前使用抗生素干预等情况,使得产褥期感染的菌群有一定变化[4,5]。因此,临床应了解产褥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等情况,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以提高产妇的预后,保证新生儿的正常发育。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沈阳安联妇婴医院分娩的1058 例产褥期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38 岁,平均年龄(27.61±2.65)岁;分娩时孕周32~41 周,平均分娩时孕周(38.27±0.75)周。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产妇病例资料完整;②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正常;③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产妇和家属了解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入院前发生感染;②研究前2 周内应用抗生素;③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

1.3 方法 采集产妇的血液、尿液、阴道分泌物、宫颈分泌物等,置于培养基中,放入5% CO2的德国Eppendorf 公司生产的培养箱中,35℃恒温培养20 h。将培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检定仪为美国BD 公司生产的phoenix100 细菌鉴定仪,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观察指标及诊断标准 观察、记录产妇产褥期感染发生情况、病原菌种类及分布情况。产褥期感染诊断标准:①体温>37.8℃;②会阴红肿、阴道分泌物细菌性;③白细胞计数>10×109/L;④宫腔分泌物细菌检查阳性;同时满足①②③或①②④。分析产妇年龄(≥30 岁、<30 岁)、分娩时孕周(≥36 周、<36 周)、产次(初产、经产)、合并基础疾病(是、否)、分娩方式(顺产、产钳助产/剖宫产)、产后出血(是、否)、产程(≥8 h、<8 h)对产褥期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褥期感染发生情况及病原菌分布情况 1058 例产妇中发生产褥期感染53 例,发生率为5.01%;其中会阴切口感染21 例、占比39.62%,泌尿系统感染14 例、占比26.42%,生殖系统感染12 例、占比22.64%,其他感染6 例、占比11.32%。共分离病原菌65 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2 株、占比49.23%,革兰阴性菌28 株、占比43.08%,真菌5 株、占比7.69%。见表1。

表1 产褥期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株,%,株=65)

2.2 产褥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不同年龄、产次的产妇产褥期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时孕周<36 周、合并基础疾病、产钳助产/剖宫产、产后出血、产程≥8 h 的产褥期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94%、13.00%、7.13%、15.63%、13.33%,高于分娩时孕周≥36 周、未合并基础疾病、顺产、未发生产后出血、产程<8 h 的4.25%、4.18%、3.27%、4.68%、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时孕周<36 周、合并基础疾病、产钳助产/剖宫产、产后出血、产程≥8 h 为产褥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产褥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n,%)

续表2

3 讨论

产褥期感染是临床产妇产后常见的并发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加重病情,甚至发展为脓毒血症,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临床常应用抗生素治疗该病,一般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随着耐药菌和既往罕见细菌的出现,疗效有所降低,因此,产妇发生产褥期感染后应及时明确菌株类型及抗生素的敏感性,帮助临床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也要掌握产妇产褥期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做好预防措施,降低产褥期感染的发生率,改善产妇的结局[6-8]。

本次研究显示,1058 例产妇中发生产褥期感染53 例,感染部位分别为会阴切口、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分析其原因主要为在自然分娩的过程中,部分产妇可能出现会阴撕裂或做会阴侧切,加之产妇在产褥期的体质比较弱、免疫功能下降,病原菌可感染会阴切口;同时细菌亦经尿道上行,引起泌尿系统感染;产褥期产妇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可能出现阴道菌群失调,加之分娩结束后宫口张开,细菌可上行造成生殖系统感染[9,10]。本次研究中,呼吸、消化系统等其他感染比较少见,但仍有发生,可能与探视人员多、杂及饮食不洁有关。在对菌株类型的分析中发现,分离的病原菌共有65 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2 株、革兰阴性菌28 株、真菌5 株,说明产褥期感染以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较少。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都是人体正常的栖居菌种,大肠埃希菌主要寄生在肠道,表皮葡萄球菌则寄生在皮肤、女性阴道等部位。分娩后,产妇的免疫功能、阴道的自洁能力降低,菌群失调,进而引起感染[11,12]。

产褥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娩时孕周<36 周、合并基础疾病、产钳助产/剖宫产、产后出血、产程≥8 h 为产褥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分娩时孕周<36 周多为早产,此时产妇常合并胎膜早破、羊水感染等合并症,发生产褥期感染的风险较高。如果产妇合并贫血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机体的疫功能比较弱,发生产褥期感染的几率会增加。在自然分娩的过程中使用产钳助产或者剖宫产手术均属于有创操作,会增加感染的发生几率[13]。产后出血的发生一方面可引起或者加重产妇的贫血,进一步降低产妇的免疫功能,使产褥期感染的风险提高;同时,在出血的过程中,细菌亦可通过血液进入人体,引起其他器官的感染,甚至引发败血症等。而分娩过程越长,对产妇的体力消耗越大,减轻产妇生殖道、全身防御的能力[14,15]。

综上所述,产褥期感染主要发生于会阴切口、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以革兰阳性菌多见,且与产妇分娩时孕周、是否合并基础疾病、分娩方式的选择、产程时间及是否发生产后出血有关。

猜你喜欢

产钳产褥期会阴
2019-2021年本院产妇产褥期感染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产后会阴如何护理
延续性服务在产褥期母婴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无保护会阴接生法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的效果
低位产钳术在阴道分娩中的临床应用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Kielland 产钳“改良牵引法”在持续性枕横位低位产钳助产术中的应用
产褥期营养保健教育对产妇产后康复进程的影响观察
漫话产钳发展史
产褥期妇女保健知识与行为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