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调适*

2023-01-08陆瑜琼陈艳宁

智库时代 2022年23期
关键词:角色冲突专业课思政

陆瑜琼 陈艳宁

(1.广西南宁市武鸣区职业技术学校;2.右江民族医学院)

面对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对文化教育更加重视,并逐渐开始对专业课教师的角色价值提出了新要求。当前,由于这些老师扮演着众多角色,其日益加重的角色冲突,给国内思政教育领域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老师的角色冲突有着两面性,它不仅能够帮助老师很好的适应角色的需要,促进老师自身素养与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角色的冲突也会降低老师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影响到他的身心健康,不利于老师职业的稳定发展。因而,在新时代下,对于教育的改革要充分重视对老师角色冲突进行调适,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角色冲突的有关表现

所谓的角色冲突是指老师在角色表演进程中,其角色内部以及角色之间所发生的冲突[1]。它一般有两种表现方式: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

(一)角色内冲突

1.角色期望值造成的心理忧虑

由于主体的不同,人们对老师角色的期望值有着一定的差异化,这容易使得老师对自己的角色产生负面情绪。

从整体环境上看,我国教育部曾在多个红头文件中对老师的角色进行清晰定位,对其关注度较高,尤其是对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期望更高。教育部认为,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经常将专业知识与党的理论和政策进行一定的串联,将各种知识杂糅起来,更好的促进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而且这个效果不亚于专门的思政课,也不易引起学生的排斥情绪,可以进行更好的思政教育,指引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成长成才。关于这一点,高等院校对专业课教师的宏观角色期望与中央是始终一致的。

从微观上细看,高校对于专业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他们既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名学者。不过,大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认为,自己的角色是教学与研究共存,两者密不可分,而且关于思政教育内容本身不是自己的专业范畴。关于老师角色的自我形成,它主要受到社会的期望影响,尤其是现行政策的导向。比如,近几年,高校在职称评定上大多采用重科研、轻教学的评定体系,这造成了很多老师为了成为专家学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降低自我要求,不去重视自身的教学水平,更不要说让他们去提高一个非本专业的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2]。

同时,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思政融合工作成效有一定的滞后性,大多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专业课教师教学所获得的成就感。另外,高校学生对专业课老师的期望也很矛盾。他们不仅希望自己的专业课老师能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高超的教学水平,帮助他们有效处理在学习以及生活中遭遇的难题,还希望老师不要太较真,让他们少进行那些政策理论的宣讲以及考核要求,这让老师经常陷入矛盾,心里忧虑。

2.理想角色与实践角色的两种差别

在当今世界,由于各种思潮相互碰撞,造成了思想文化领域较为复杂,为了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对思想意识领域能够有所指导,我国将思政建设的重点放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这也让高校专业课老师一并承担着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不过,这种理想化的情景很难在实践中完全展现出来,它们之间还有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

第一,角色的发展对专业课教师的全面素质有着更深层次的要求。不过,由于其自身素质赶不上角色变化发展的需要,且角色规范的领悟、内化以及角色扮演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导致实践角色和理想角色两者相差甚远;

第二,较高政治地位与较低职业发展形成巨大反差。国家虽然给予了高校专业教师政策上支持和关怀,但在现实中,在高校教育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仍被轻视,思政课老师的职业发展没有得到有效提升,更谈不上专业课教师能自觉加强专业与思政融合了。目前,在各高校中,专业课教师的收入水平偏低,高级职称较少且办公条件一般,这与他的身份地位、自身能力等角色不完全相符,直接导致了专业课教师进行自我的否定,产生冲突[3]。

3.新角色与旧角色转变时的痛楚

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往的高校专业课教师角色早已不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他们急需转变角色,努力成为党的理论知识的宣讲者、政策的宣读者以及学生健康灵魂的塑造者等等。但是,在新旧角色转变过程中,他们很容易产生自我冲突。因为新角色的转变,意味着他们必须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角色的设定,但这也说明有些东西很难再有机会去获得,比如职称评定等。由此可见,新旧角色的转变,是一种对高校专业课教师传统角色的彻底颠覆。当这种前后矛盾角色夹击,共同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时,必然会给人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进而引发角色的冲突。

(二)角色间冲突

1.对教书育人与科研为先两者的纠结

关于专业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国家要求其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强调搞好学术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教书育人。由于角色明确的定位,这也就要求高校专业课教师必须有着高尚的师德,能够不计名利,乐于奉献,为国家的教书育人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和其他老师相比,专业课教师在工作中要抽出大部分精力去进行“教书育人”工作,对于学生有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要敢于贡献自己的一些业余时间,明白高校老师的科研成果主要是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而不是当前部分高校所重视的课题、专著、获奖等。

不过,面对社会的重重考验,他们不得不认清现实。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不好进行量化处理等,这严重加大了对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融合成果考核的难度,使得高校专业课教师很难获得职业成就感。同时,高校在职称评审、奖励措施、进修机会等方面十分重视论文、专著等形式的学术成果,对教学的投入越多可能意味着在老师群体中评价越低。面对这两者角色的艰难抉择,给高校专业课教师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困惑,他们在“教书育人”与“科研为先”之间徘徊,其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煎熬。

2.两种不同角色身份的挣扎

高校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作为党的有关理论和政策的宣讲者,在教育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加强对育人职责的认知,将知识传递与价值观引领充分融合,把立德树人的目标融汇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主要是政治性,它代表着严肃性与纪律性。面对学生的质问与现实生活的考验时,思政课老师要以身作则,把握正确方向。同时,专业老师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辅导者,他们之间一直处于一种良师益友的关系。在沟通交流中,这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以及角色之间的频繁转换经常给高校专业课教师无尽的困扰。

3.宣讲者与学者两种不同工作机制的叠加

高校课程思政是一项具有政治性、科学性以及知识性的综合性研究。作为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必须要始终信仰马克思主义,而且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还得拿出一定的精力,对党的相关理论和政策进行认真的学习,来方便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专业课程全国各高校有着共同的教材,教学的理论性和方向性,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高校专业课教师也是一名普通的学者,他们不希望有过多的约束,更愿意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学术发展目标和学术方向,崇尚自由、平等和独立,“自由是学术和科学工作之首要的、永恒的要求”[4]。而在当前思政融合背景下,他们在追求自己学术研究、在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他们还得兼顾好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让他们身感疲惫,这两种不同工作方式的交织、转换常常使得老师陷入矛盾。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分析

(一)角色冲突的内在原因

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角色冲突主要受限于老师知识特征的影响。老师的自我认知大多来源于教学实践,其面临的困惑也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显露出来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要求专业课教师得具备较高的决策能力和获得一定的决策权限。由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未能掌握一定的决策权,因而不利于课程思政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工作比较繁忙,有时教师很难对自身的发展有清晰的专业角色定位。尽管专业课教师知道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但他们也没有办法去改变当前的社会现状。虽然教师经常忙碌,但由于教学效果及反馈不明显,许多人也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源源不断的质疑和批评声。他们的实践知识被边缘化,缺少了必要的社会地位,使得教师容易产生角色的冲突[5]。这种角色冲突给高校专业课教师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左右为难。总体而言,角色冲突会影响到专业课教师的身心健康,会导致教学工作效率低下。想要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这需要多方面进行共同努力,单单指望教师自身的力量是很难改变的。

(二)角色冲突的外在原因

社会规范的不适应,导致了老师在进行角色定位时容易犹豫不决,从而发生角色冲突。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整个社会对老师期望太高。我们都知道,专业课教师的角色与其自身地位有着一定的联系,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在我国历史发展中,老师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角色,他承受着太多的工作烦扰。新中国成立之前,他是旧文化的维护者,也是新文化的启蒙者;新中国成立后,他是知识的传播者和道德的示范者,也是学生心理困扰的治疗者;自始至终,他是社会化的承担者,也是社会化的承受者。由于各种期望叠加,再加上其角色的活动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政策等的约束,因而在当前思政融合背景下,老师的角色冲突将会表现得更加激烈[6]。

(2)来自当前教育环境的压迫。高校专业课教师经常要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首先,高校非常重视思政课程,但由于目前不少学生对于思政课题不感兴趣,他们对思政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再加上思政类知识点较为繁杂,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因而学生在面对思政课考核时,他们很难获得较为理想的成绩,所以这部分学生内心对于思政课的教学是比较抗拒的,更不要说让他们在其它的学科中再去学习了解思政话题。学生的排斥,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融合的学习效果,让专业课教师会受到来自高校以及教育环境的压迫,这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的伤害。

(3)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育培训的问题。虽然当前国家对课程思政有了具体要求,但教育系统对专业课教师关于课程思政方向的培训工作还不够完善,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是停留在口头理解上,并没有转化为教师的实际经验,对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造成老师角色冲突的一个重点要素[7]。教师所倡导的理论和所使用的理论往往不同,前者是教师能意识到,且可以表达出来,但对教学实践没有产生直接影响;后者是其能够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但自身未必能够意识到[8]。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角色冲突的调适

(一)社会要为教师营造宽松的环境

当前,只有进行适应的社会变革,不断强化老师角色行为的自豪感,给老师角色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大环境,才能有效缓解老师角色的冲突。如果要强化老师角色调适,可以通过多渠道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老师角色的职能,培育出支持高校专业课教师职业高尚地位的良好社会环境,不能过于放大教师的作用,以及对教师产生较多的不符合实际需求的角色期望。同时,也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地位和报酬,正视教师所产生的价值,来缓解教师角色的冲突。

(二)学校要减轻教师的角色负担

高校管理者要致力于为高校专业课教师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活动环境。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随意干涉教师的教学流程,让教师有着教学的自主权,这十分有助于缓解不同角色带来的冲突。另外,高校管理者要完善好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变革工作。通过不断调整教师的角色关系,为教师的教学营造出一个极佳的教课氛围。

(三)教师要提高角色适应能力

高校专业课教师要想缓解角色冲突,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努力。首先,专业课教师要加强自我角色认识;其次是对自己的多重身份进行合理分配,认真贯彻各角色应有的精神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抵制非本质角色行为的引诱[9]。当然,专业课教师也要重视自身心理的调适。只有自己踊跃的进行自我角色调适,才可以缓解角色带来的心理冲突[10]。

猜你喜欢

角色冲突专业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