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2023-01-08朱坤徐梦琼

智库时代 2022年23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发展

朱坤 徐梦琼

(云南艺术学院)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前提条件。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与乡村在环境建设、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分配方面存在着不平衡性。为此,需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核心导向不断加强乡村的文化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促进乡村地区的全面发展。

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满足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要求

随着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飞速推动,社会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也在随之提升,但在获得物质方面的满足之后,其精神文化需求必然增加。人民群众精神方面的需求是立足于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为此,相关部门需要扎根在基层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切实可用的平台,如建立相应的文化建设站、文化活动室等。当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后,就可以定期开展适当的文化表演,使人们在文化表演的熏陶下潜移默化的使自身精神层面得到充分满足与稳固提升。

(二)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与乡村经济发展、文明建设的关键措施,更是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方法。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国家的平稳发展离不开物质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就目前而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推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其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国家发展中最为基础稳定且持久的支撑力量。在乡村文化建设期间,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较以往极大程度上提高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与思想道德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实现。

(三)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传统乡村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在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便利的同时,文化的侵蚀现象也随之产生,面对不断涌现的新兴文化,传统乡村文化不再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也开始逐渐被城市文明或外来思想所取代,导致具有独特性的乡村文化正走向没落。现阶段,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习俗与民间艺术面临着迷失的困境,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良文化正逐渐占据人们视野,导致迷信、迂腐等不良风气的频繁出现。

除此之外,传统乡村的宗教观念、道德理念等正逐渐解体,受不断变化的社会市场发展趋势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淳朴的乡村秩序正逐渐转化为实用化、功利化的市场经济秩序,道德失范、精神空虚等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只有加强和注重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才可从根源上解决乡村文化发展的困境,促进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乡村文化发展滞后,缺乏内涵

就目前而言,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具有不均衡性,城乡空间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一体化发展,但乡村的文化建设仍落后于城市,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乡村的文化生活依旧具有单调性,公共空间布置较少,娱乐设施也较为缺乏,导致人们的文化活动主要还是以互联网、看电视以及扑克牌为主,而城市的文化娱乐活动具有多样化特点,包含了多个方面,如健身、电影等等。在文化设施方面,乡村的基础文化设施较少,城市的文化设施较为齐全。同时,乡村的文化建设存在着严重的盲目跟风现象与同质化问题,仅仅是照搬城市的建设模式,如人居环境的改造、美丽乡村的建设,没有挖掘出属于自身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内涵,导致相邻村庄的面貌雷同,缺乏独特性。

(二)地方文化主体缺失,传承乏力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与乡村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具有更好的发展条件与更多的发展资源。基于此,为了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前景,大量的乡村人才走进城市,许多乡村仅剩下缺少能力的老人与幼童,难以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更无法担任乡村文化建设的重任。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会起到巨大的建设推动作用,全面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避免文化消失现象。而因人口的外流,当地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习俗与民间艺术无人传承,无人发展,正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困境,不能够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限制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主要人口的流失。[1]

(三)地方财政资金紧缺,扶持不足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可以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发展需要,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传播先进文化的物质场所。然而,地方财政资金的紧缺使其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不足,大多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无法增加,农村文化活动也没有相应的资金基础来开展,群众体育与文艺活动少之又少,且部分地区设施陈旧,功能缺失,乡村公共文化及其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难以保障乡村文化事业的稳定发展。

三、以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支撑,激发乡村振兴内在动力

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获得了一系列有关政策的扶持,经济管理与扶持措施的落实对农村经济情况有着直观的积极影响。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农业市场需求仍缺乏一定的稳定性,正面临着滞销的问题,难以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种植业的结构。

尽管国内正不断提高对农业的关注程度,但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乡村建设、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发展上仍具有着不完善性,难以打造更协调的新时期经济资源调控模式,更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益的增加。在部分农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相关部门对经济管理与扶持政策缺少重视度,并没有根据当地地区经济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同时也缺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激励政策,地区人口对其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相关的农业基础设施也存在严重的磨损老化甚至失修现象,无法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大幅度提升。

基于以上情况,相关部门需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其现有资源制定科学可行的管理措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最大限度上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以此来为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同时,也要运用政策激励的手段让人们清楚认识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会相应提升自身所获取的综合利益,使农民的后顾之忧得到彻底解决。[2]

农村经济管理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等特征,需要依据实际发展情况来提高相关人员的福利待遇与综合收益,制定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制度,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同时也可定期举办各种关于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与综合素养的学习教育课程,让人员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知识与技术手段,进一步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乡村振兴内在动力的提升。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引,建设魅力农村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引可充分协调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符合我国新阶段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绿色需求,同时也是我国长期发展的根本大计,为未来的国内环境治理工作奠定扎实基础,只有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切实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才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预期目标,促进地方经济体系的发展。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模式,一方面要避免生态环境系统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也要保证群众生活的实际需求。在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需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效率,立足于长远与整体利益,发展现代生态循环经济,解决经济增长与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冲突,以此来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将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结合起来,以此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3]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引导人们建立以节约为原则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既解决各种利益冲突,又兼顾保护和发展,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问题出现以及过度消费主义的产生,用生态文明建设来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摒弃以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引导、推动、保障社会产业活动各个环节的绿化,从根本上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建设魅力新农村。

五、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乡村振兴工作的工作体制

需创设建立完善且健全的乡村振兴工作体制,将该制度体系进行全面贯彻落实,才可实现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改善与优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在制定过程中,可根据其实际情况来实现制定工作体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方针结合多种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预判,以国家颁发的一系列指导意见与相关政策为基础,创设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乡村振兴工作体制。同时,也要结合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积极转变管理理念,结合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优化并调整乡村的发展方向,并针对发展因素制定符合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并在过程中对工作机制进行持续性的创新与优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4]

(二)创新基层党员干部的实践教育工作

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高低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对于基层党员干部来说,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相关部门也要基层干部的选择门槛,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为广大农民提供针对性的服务。[5]同时,也需创设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学习培训课程与计划,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能力,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政治觉悟高、工作态度认真、责任意识强的基层党组织队伍,避免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决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夯实重要的人才队伍基础。

(三)健全乡村振兴工作激励保障制度

相关部门需注重乡村振兴工作的激励保障制度,秉承“从严治党”的基本原则,促进相关人员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规范自身行为、提高工作质量,准确地掌握农民的实际情况及其需求,及时处理一切问题。同时也要适当增加人员的经济收入,根据其完成的效果来进行有效奖励或者对应惩罚,借助激励保障制度激发乡村振兴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六、乡村文化建设基本途径

(一)加强乡村思想文化建设

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坚持落实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可持续发展方向。一方面,需从全民的根本思想理念入手,在乡村思想文化建设过程中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措施,抓好落实。另一方面,需将人们的文化价值观作为重要基础,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走可持续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化的道路,从根本上提高群众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度,让其重拾文化自信,积极传承与发展当地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习俗与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从而促进乡村文化的转型与升级。同时,相关部门也要根据人们的接受能力与实际习惯,运用多样化手段来不断规范乡村思想教育,如文化活动、文学作品或是媒体平台等,使农村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不断增强农民自身的责任感与建设家园的成就感。

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推进城乡文化交流,引导各类社会人才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城乡文化结对帮扶机制与相应的交流体系,组织地方艺术团体和高校师生到农村开展艺术帮扶活动,增强文化活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为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专业的技术保障。[6]

(二)搞好乡村文化创意设计

良好的文化创意可以促进当地各项经济产业的进步,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此,相关部门需重视当地的文化原创设计,对乡土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传承与发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挖掘其文化内涵,将乡村文化建设的实际价值发挥到最大。同时,也可将乡村振兴设为文化创意主题,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将先进的现代化的设计元素融入到地方文化特色产品中,体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多样性,也可通过地方文化特色符号的提炼来突出其独特个性,立足于优秀乡村文化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底蕴来使其实现不断创新,从而形成一系列符合现阶段群众审美、充分代表当地地区传统文化的创意产品,从而避免文化缺失现象产生,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弘扬与发展。[7]

(三)加强后续的管理体制

公民道德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前提条件,也是传承与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要求。为此,在乡村文化建设期间,需不断加强农村的道德风尚建设,推进与不断变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农村道德体系建设,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开展。

同时,针对农民的道德素质,需根据其实际情况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选择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方法,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农民积极参与道德风尚建设,对其进行正确思想观念的培养,从而使农民的人文素养与道德认知得到有效提升。[8]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摇篮,同时也是民族的历史坐标。当地政府与相关部门需不断完善乡村振兴工作的工作体制,加强乡村的思想文化建设以及后续的管理体系,积极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创设科学合理的文化建设体系,从根本上提升乡村文化的建设水平,做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意设计,以此来不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