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2023-01-08

智库时代 2022年23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文科语文

魏 韡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随着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不断进步,国民经济跨越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突飞猛进,但与欧美相比,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显脱节,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这就导致高校文科建设发展相对理工科来说处于“弱势”的地位,民众自然而然形成了重理轻文的观念。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要求新文科建设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的文科专业培养人才模式和文科课程教学模式,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最基础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大学语文应立足国情,重新审视课程定位,强化价值引领,在用优秀作品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应综合考虑新时代新使命的新要求,融合吸纳新理念新技术的新内容,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高校语文教育的困境

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争议。应试教育时代,语文教学局限在死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中,经过多年的素质教育改革,《大学语文》教学中已经融入了对“美”的教育、“德”的熏陶,但大家对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认知仍困囿在应试教育中。社会上不少人认为,汉语言作为母语,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大学生们已经会读、会写、能理解,无需再经受高考语文科目时死记硬背的折磨,大学生应该专注于专业学习。甚至在高校中,也有一些《大学语文》课程可删减的声音,理由是《大学语文》课程不像其他通识课程有明确的开课目的,比如《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为通过全国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开设,又如《体育》,更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作为开课依据。

《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争议。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大约经历了应试教育阶段、素质教育阶段和通识课程教育阶段,在不同阶段,伴随着教学理念的革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大学语文》课程承载的育人目标和历史使命不断演变,因各地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同高校对大学语文的定位也就不尽一致了,有“工具性”“文学性”“人文性”“思想性”“文化性”“社会性”“审美性”等观点。在课本的选编方面,不同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也各有偏重。但综合来说,不再把提升大学生语文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去强调人文性、文学性、审美性或文化性等等,这种转变,使得大学语文课程承载了过多的功能而难以达成其教学目标,也使得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文化类课程定位重合,导致课程逐步边缘化。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效果的争议。近年来,识错字、断错句、用错语、写作能力低下现象屡见媒体报道,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受过高等教育。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大学语文》课程不受重视、与经济社会进步脱节是一个重要原因。《大学语文》课程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也非专业课程,很多院校不断压缩课程的课时和学分;很多中文专业教师有专业研究领域,被纳入公共教学部后缺乏归属感,对通识课《大学语文》授课的积极性不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学语文》仅是一门公选课或者通识课,课程学分在总学分中占比微不足道,因此学习兴趣不高,对课程有轻视现象;这就形成了“教”与“学”相互敷衍、相互将就的现象。

二、高校语文课程建设思路

建设新文科已然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共性的行动。我们的新文科建设要立足我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创新发展《大学语文》课程,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与理工医等学科交叉融合,运用新兴科技手段,提升学生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启迪学生深入思考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生的意义。

(一)坚定文化自信,突显价值引领

吴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新文科建设是要“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因此,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就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承、人文精神熏陶层面,更要有时代的使命和担当,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进行价值引领,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基础上,进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养能够传承党的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坚持守正创新,明确育人目标

在物质生活空前丰富便利的当下,文科课程应注重提升学生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大学语文》课程要超越工具、文学、人文、文化、审美等论调,坚持以优秀文学作品夯实学生语文能力,以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心、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克服网络不良思潮的影响,培养能够传承发展党的事业、担负民族复兴责任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

(三)促进跨科融合,提升课程质量

新文科教育要培养有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独立思考的人才。《大学语文》课程要积极探索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促进文科各学科之间、文科和理科、工科、医科等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高效赋能。

三、高校语文课程建设做法

语文课程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应着眼于回归本质和多学科融合。一是回归语文教育本质,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有效衔接,重点提升学生的文章阅读分析能力、应用文体写作能力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二是与文科各学科、其他学科相融合,升级换代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与新科技新技术融合,革新课程教与学的方法和载体。

(一)课程思政

围绕立德树人,充分利用课程内容中所深蕴的思想政治元素,建立课程的思政资源库,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比如可以从保家卫国抵御侵略、英雄烈士视死如归等角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可以从古典名作学习方面共赏华夏文化辉煌,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可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家国情怀、文化传承、辉煌历程、时代成就、感悟人生等教学模块,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统一。教学模块与课程思政可安排如下:模块一通过牧羊十九年持节不屈的苏武,“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事迹名言,培养学生爱国之情、兴国之责。模块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中国古代文学,它历史悠久灿烂、内容多彩绚丽、形式丰富多样、风格鲜明独特,引导学生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模块三可以从先秦的《诗经》《楚辞》,经汉文唐诗宋词元曲,讲解到明清小说,各种文学样式百花竞放,各阶段的文学巨匠各领风骚,让学生畅想在这颗丰硕文学果实中,领略我国蔚然壮观的文学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模块四赏析近现代文学,感悟真实历史,坚定道路自信。模块五通过学习汪国真《跨越自己》,海子《春暖花开,面向大海》,食指《相信未来》,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抵御颓废消极文化影响,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认同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播知识功能与价值引领完美结合,可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誊写古典诗词、人文演绎实训等方式,以润物无声、隐性渗透形式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辅相成、同频共振,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二)回归本质

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回归应体现在提升学生的文章阅读分析能力、应用文体写作能力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作为一种载体,“语文”可承载思想、承载文化、承载文明,《大学语文》课程除了“以德育人”任务,更是文、史、哲的结合体,通过语文学习,要让学生熟读各历史阶段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了解我国各朝各代发展的鲜明特征,实现“以史为鉴,以史育人”,通过解读赏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同时,“语文”是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拓展《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加强实践与应用的指导和教学,使学生认真学语文、恰当用语文,让学生成为能说、会写、懂思、善辩的实用型人才。

另外,教学团队应充分理解《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精心筛选名篇名作,设计丰富教学情境,营造身临其境氛围,让大学生在优美情景熏陶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尤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不能只靠“读”与“背”,要求学生蕴含情感,与优秀文学作品进行心灵碰撞,做好引导,教育学生传承并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知书达理、有教养的中国人。

(三)教学改革

教材与课程内容建设。不同高校应根据各自学情,制定符合自身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选用或自编课程教材,回归语文教育的初心,要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融合文学与思政、文学与德育、文学与文化理念的同事,应重视内容的政治性,同时兼顾内容的思想性。课程内容的更新应从以下两方面切入:一是增选学生感兴趣的文学内容,或学生分享心得的优秀作品。同时兼顾教材的稳定性与课堂的动态性,调整少量授课篇目,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内容新颖度和教学新鲜感,可鼓励学生分享阅读体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带动其他学生参与分享,虽给教师带来挑战,但可大幅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二是增加文科与其他学科融合形成的新内容。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交叉与融合,由此形成新的学科内容,这些内容中有的是经传统研究范式转换形成的,如人文经典数字化、社会科学动态大数据采集处理等产业产生的新人文社会科学内容;有的则是伴随新兴产业发展而出现的,如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区块链、虚拟技术等产业的兴起,需研究与之配套的相关伦理、法律、政策等;面对这些新内容,课程应适应新发展形势,主动合理吸纳新内容,提升课程质量。

加速课程信息化建设,改进教学模式。《大学语文》课程应改变过去定位不清、目标不明、过程僵化、方式老旧的教学现象,运用信息化技术从内到外革新课程。选取MOOC、网络媒体、网络公开课等平台优质资源形成课程资源库,也可针对本校学情由教学团队协作完成课程资源库建设。在资源库平台,以过程性考核、听说读写思辨等方面综合考核替代应试型考核,完善演讲视频、读书心得、人文演绎等学生作品的交流系统,有效促进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的交流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使用翻转课堂、对分易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督促学生做足课前准备,让学生成为课程中的主角,鼓励学生分享文字之美、文字之用,教师点评、点题、拔高,恰当融入感情阅读、思考分析、小组讨论、模拟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实一体教学,也可利用网络和自媒体,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有效促进学生随时随地参与课程的教与学。

充分运用新技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从媒介技术而言,“互联网+”“AI+”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生态,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量无限拓展,对于课程而言,不仅为师生学习提供了丰富便捷的资源,以及学科交叉的基础,而且可以让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势和载体接受教育,同时,新技术和信息量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互动体验,如“弹幕”“微表情”等,这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新技术改变了教学过程师生间主体关系,中文学科的传统结构也得以革新,推动文史哲的进一步内化,实现文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交叉和相融,因此,在保持学科主体性的同时,应革新学习方式、创新课程内容。

总之,文史哲等文科教学已正式迈入“新文科”建设之路,这为《大学语文》课程提供了良好的改革契机和思路,也为《大学语文》课程带来了艰巨的挑战。应通过重新定位课程教学目标、融入课程思政、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形式与方法,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中确立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合适的位置,与相关文学、文化类课程形成良性互动与有益互补,有效提升《大学语文》课程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文科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孙文科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