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法治人格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2023-01-08蒋松

智库时代 2022年23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人格法治

蒋松

(1.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发展方向。这标志着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开启了一个新的征程—建设法治国家、构建法治社会。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必须与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保持一致,对党中央的整体部署做出回应,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特别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必须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模式的探索、教学愿景的构建,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教育能够更加契合社会发展的形势,服务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对人才的需求。

一、法治人格是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的理想人格

(一)新时代需要塑造新的人格

“人格”虽然通过一个人日常的言行具体表现出来,但它最终却是受到人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品质的制约,一方面与人思想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另一方面根植于人的本质之中。用“现实的人”的本质对“人格”的生成与发展做出描述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要旨。马克思指出“人格”不能脱离“现实的人”而存在,否则人格就成了一种空洞的、纯粹抽象的概念,只有在人类的本质中对“人格”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是人格的现实的理念。”①可以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本质的体现,这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从而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独特性,这种人类的特性在现实中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马克思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存在物,人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和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达到统一。 因此,虽然与个人的思想和言行直接相连,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格必然在社会中才能形成,脱离了社会条件的滋养,个人的自我人格必然成为无源之水,难以实现其现实性的存在。所以,人格是在社会环境中逐渐生成的,用马克思经典的话来说就是“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②。与此同时,人格也是历史条件中逐渐生成的,一定历史时期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格发展的基础,而人格又必须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之中,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之中逐步形成。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入新时代,其人格的形成与塑造在这一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下,一定会受到新的影响,形成新的特点。所以,在自己的成长与进步过程中,大学生必须紧扣时代发展的主题、把握社会未来的方向,塑造和完善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格。与此相对应的,作为构成社会存在主体的“现实的人”,其自我人格的塑造和完善又会对社会的稳固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应该努力实现由过去的传统伦理人格向现代法治人格的转变。

(二)法治人格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依据

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一直是倍受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大学阶段作为大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有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大学生健康人格十分重要,它作为大学生思想意识和言行规范的引导者,在无形中对大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使大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人格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社会意识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深刻表现。人格不是一种超验的与生俱来的人的属性,而是在社会历史环境中发展的产物,是经过长期习得和磨练而形成的。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社会背景下,需要符合构建法治国家、建设法治社会的法治人格。法治人格是一种可以把法治精神的内化约束与法治行为的外显规范进行统一的内在性格气质和道德品质,包括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识和知识,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和观念,对法治精神的认同并形成崇尚法治的思想情感,能够用法治思维指导自己言行。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除了具有传统人格中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以外,还应该突出地体现出法治人格的特征,即在思想中形成对法的敬畏和遵从;在意识中形成用法治来构建社会运行框架的认同;在实践中能够用法的思维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把法治人格的塑造与形成作为建设目标和判断依据,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可以更加凸显新时代的历史特点,这样,高校将会为全面依法治国发展战略的实现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二、法治人格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选择

(一)法治人格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高校的思政教育涉及的范围很广,不仅有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还包括了道德、法治方面的教育,其内容涉及到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养、法治意识、心理素质等领域,关照了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方方面面,概言之,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内涵和本质要求。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更新理念、创新模式,积极思考如何用法治人格充实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念,优化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模式,更好地激励大学生适应全面依法治国健全人格的塑造,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契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塑造大学生的法治人格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的本质要求。

(二)法治人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③这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历史背景下,对治国方略、施政模式、发展原则等方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依法治国强调整体性,包含三方面的要旨:一是从组织层面来看,任何社会组织和团体都必须在法治框架中存在;二是从个体来看,每个社会成员都做到遵守法律;三是从社会运行来看,一切人与事都应在法治框架中运行和发展,不允许任何个人或组织拥有超出法律范围的特权,整个社会形成尊法、崇法、守法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由此可见法治人格的塑造对建设法治国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存在的目的和价值,即为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培养合格、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校思政教育应该根植于这一根本任务,③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人的思想在大学阶段逐步实现进步与成熟,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这一时期逐步建立,个人的人格也逐步培养和塑造成型。因此,塑造大学生法治人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高校应该把人格教育作为教育任务的重要组成,系统有效地开展法治人格教育。

(三)法治人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人格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领域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很多高校已经把人格教育和思想政治、道德素养教育结合在一起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人格教育注重大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尊法、重法、崇法的法治精神的塑造,法治意识的形成,法治行为的践行,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及其成效的取得开创了新的局面。人格塑造的相关原理可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拓展其理论空间,有力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从塑造法治人格的实际价值来看,其突出用引导的方式来形成受教育者的自我认知,强调对受教育者内在心理的塑造和改变,注重法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正向反馈过程,强化了政治观点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改善了以知识的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完善了塑造健康人格的教育内涵;最终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成效的提高。概言之,无论从现实性、针对性还是有效性来看,将法治人格作为切入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境界和道德素养水平得以提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思政教育以法治人格为内核的思考

塑造大学生的法治人格是一项历史任务,不仅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而且是今后社会长远发展趋势的要求,需要高校常抓不懈。塑造大学生的法治人格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该把它作为思政教育的一个内核,围绕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塑造,多方面共同努力构建以法治人格为核心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一)加强大学生法治人格教育,使法治观念内化于心。

首先,注重思政课程对大学生法治认知的构建。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思政教育的指导,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生成与发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为法治人格的塑造提供理论依据。注重历史和时事的发展逻辑,深入讲解国家发展的历史、新时代的国情、世情,使大学生能够获得客观评价历史、准确把握时代进程的能力,从而加深对全面依法治国重要性的认识,为法治人格的塑造奠定历史底蕴。深入讲解法律知识、法治精神,促进大学生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为法治人格的塑造奠定法治思想。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引导大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形成科学认识,自觉地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相统一,为法治人格的塑造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其次,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法治人格培养中的引导作用。高校思政教育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大职责,特别是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立场、塑造高尚道德品质、确立崇高人生理想的引路人。因此,教师应该坚定理想信念,不忘育人使命,提高教育水平,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高校教师应该作为示范,率先建立尊重法治、崇尚法治的尚法之情,从法治精神出发,秉承公正、公平的原则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评价学生,激发大学生人格主体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从而自觉、主动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法治人格。

再次,以法治精神为依据提升大学生价值判断力。法治行为是法治人格的一面镜子,可以客观、全面、充分的反映行为主体的法治人格状况。使大学生懂得人类的实践活动既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也是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改造主观世界包括改造自身的知识体系与认知能力,核心是改造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获得从法治的角度去分析、解决矛盾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最终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价值判断。一旦大学生形成了这种价值判断的能力,就会主动地把从外界获得的法治认知自觉的转化为内部的法治思维,从而形成一种法治意识的内化过程,并达到了法治认知与法治意识的统一性,使自己进入法治人格塑造的良性循环。

(二)激发大学生法治人格实践,使法治人格外化于行

理论的检验,思想的转变,人格的形成最终都要通过实践环节来完成,实践是法治人格教育在大学生法治人格塑造中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形成确认,另一方面这种对象性活动可以使大学生感知个人价值,获得守法行为的正向反馈,进而会进一步巩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形成健康的法治心理和法治行为习惯。

第一,鼓励大学生开展法治宣讲活动。开展法律知识宣讲可以使大学生由被动的学法状态转变为主动的学法状态;由对法的死记硬背到对法的思考和理解;由如何接受法治理念到如何让别人接受法治理念;由只是个人守法到成为别人守法的榜样,从而带动别人一起守法,这样大学生就加深了对法治精神的理解和接受,自觉培养起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开展校内外的法治宣讲活动还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促进大学生法治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开展模拟法律实训演练。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但缺少现实社会生活的经历,对自身权利的保护和社会公正的维护还不会通过法律的手段使之得以实现;或是实际生活缺乏使用法律的机会,造成法治实践欠缺、法治意识淡薄,不利于形成健全的法治人格。所以,把实训环节适当地加入到法律课程的教学中,如通过“模拟法庭”“模拟听证会”等演练形式,使大学生在情景教育中增强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掌握,并获得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法律的切身体验,进而提升法治意识。

第三,开展法治教育的社会实践。高校可以通过法治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得到增强、法律素养得到提升,通过融入社会现实生活,并将自身的法治意识对象化的实践过程,使大学生实现对法治的知行合一,从而最终把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长为依法治国的践行者。首先,发挥大学生社团组织在社会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将大学生汇聚到‘法律援助实践’的旗帜下,让他们积极投身其中”④;其次,开展专题性的法治公益活动,如开展普法宣传展、法律助困帮扶等法治专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再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中有意识的设立和渗透法治元素,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传播法律、感悟法治的实践活动中,在社会法治建设活动中塑造自身的法治人格。

(三)加强大学法治校园建设,为法治人格教育营造良好环境

高校应该努力营造系统性、全方位的大学生法治人格教育体系,建立健全“三全育人”机制,提升和优化校园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无形教育力量,为法治人格教育营造良好环境。

首先,着力推进法治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在充满法治文化的环境中,大学生的法治人格才能得到更好的熏陶和塑造。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不仅是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关键在校园中营造对法的信仰与敬畏的文化,在师生员工形成法治思维模式和守法行为习惯。高校应该在校园中开展普法教育与宣传活动,使师生员工深刻把握和领会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要求;使法治理念成为师生员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思想指针,贯穿于学习、工作和生活全过程。

其次,着力进行法治管理体系建设。高校应该按照《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形成既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又契合自身实际的管理体系,为法治管理打下基础。制度确立以后,运行的效果关键要看执行与监督,因此,高校要建立一支守法、高效的干部队伍,确保职责分明、按章办事;要加强校务公开、政务公开,使学校的发展能够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促使各项规章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遵守和执行。

再次,着力进行法治评价体系建设。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播文化的多重任务。对于师生员工工作效果和学习质量的评价直接影响对校园法治环境的判断,进而影响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理解和形成。因此,高校在确定师生员工的评价体系时一定要遵循法治思想的基本原则,注重对人权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尊重,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获得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与尊崇,进而形成良好的法治校园环境。

综上所述,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高校应该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认清形势、把握未来,积极更新理念、开拓创新,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以培养大学生法治人格为核心,从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内化、法治行为习惯的养成、法治环境的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提供更多具有健全法治人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5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4-10-24。

④刘利平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养成的意义与路径[J].当代经济2015(18):98。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人格法治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镜头·中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