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路径优化分析

2023-01-08张羽昆

智库时代 2022年23期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大学生

张羽昆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应利用好“互联网+”的平台,为自身的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各大学教师应结合社会氛围和学生实际情况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一、“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是以用户为核心,以以人为本为基础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生态经济社会模式。互联网不断发展中通过对大量新型科学技术的运用,形成了“互联网+”技术,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的动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所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就是利用互联网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将互联网创新成果合理引入各个领域,促进社会创新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在数字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大学生如何适应以及引领变革,是新的时代之问。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倡议以来,创新创业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倡导,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实践主张。创新创业素养的培育是素质教育的理念延伸,也是“三全育人”的内在要求。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科学技术更新迭代加速,对人才综合素质有了更高要求,创新创业素养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创新创业素养的培育也已成为大学生实现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而言,就要在专业学习教育中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勇气和能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现实需求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呈增长趋势,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问题。一方面,我国就业形势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大学生创业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无法全面保障大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人才结构矛盾突出,即毕业生的求职意向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提出了“双创”等发展政策,大学应全面推动当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即在加强管理后能够发挥出创新创业的引领作用和教育意义。同时,大学生们借助创新创业,掌握更多创业的技能和方法,以在根本上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以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新时代的大学,需要立足于时代的需求,勇于担负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使命。大学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人才也是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双创”教育能够帮助在校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增加学校就业率;发挥大学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缓解社会整体就业压力,推动社会进步,为社会创造价值。

(四)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

在“互联网+”时代,成功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在利用互联网提供的良好条件的同时发挥工匠精神,将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多数选择的是和专业相关的或是感兴趣的领域,这样的选择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化,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同时,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困难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大学生们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认清自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迎难而上,在遇到坎坷时积极解决问题,这些难得的经历也将成为大学生们未来工作中宝贵的财富。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知深度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进行高度、有效的结合。现下,很多大学仍缺乏足够的认识,无法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有效结合,更不能从根本上增强和提升学生创业、就业的竞争力。目前很多大学只重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育,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导入与应用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很多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只流于形式,没有相应的实践课程进行匹配与延伸。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打造、课程深度研发、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上投入不足,具体工作落实不到位,没有建立系统的、可操作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更缺乏可以辅助实践教学手段的教学实践基地,因此实践教学能力薄弱、实践能力拓展基地的缺乏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

(二)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从现阶段大学双创教育教学队伍的组建情况来看,部分创业导师只是针对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然而其在实践方面存在一定的匮乏,特别是对于学术钻研较强的学科来讲,一旦理论教学占据主导地位时,将对学生的学习思维产生一定的局限,甚至是在后续岗位实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概念所产生的认知,仅仅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无法真正落实到实践操作过程中,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严重问题。与此同时,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规划时,其本身对于教师的依赖程度过高,特别是对于项目组建活动实践的方面来讲,学生本身思维不明确,再加上缺乏一定的实践性能,将造成技术落后与实践的现状,如果教师在此过程中未能对学生进行针对化引导,这极有可能降低学生的创业信念,与实际教学方向相背离。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当前许多大学开展了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课程,包括一些相应的创新创业大赛,对于工科类学生来说,还包括各种学科竞赛,这些竞赛的初衷是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是受各种客观原因的影响,最终能够参与到这些比赛中的同学很少。大一时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大学生涯规划,到了大二、大三又没有参加各种竞赛的能力,即使有能力参加竞赛,由于参赛名额都是有限的,客观条件不足以支撑所有想要参与竞赛的同学参与其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缺少能够参与到这类创新创业活动中的机会。

(四)创新创业教育体制不完善

大学创新创业管理过程中加大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认识到了创新创业的重要作用。但是受传统观念或者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影响,缺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一方面,一些大学过于重视知识的讲授,没有结合相关政策,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实际工作落实较难、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较少、创业课程不完善等,进一步阻碍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无法发挥出育人的作用和功能。

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优化

(一)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学生在课堂学习,无法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际情况进行关联,这也是目前大学教学面对的主要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站在“互联网+”视角,将创新创业教育和网络平台进行深层次结合,创造面向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教师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上传至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随时观看相应课程内容,提升教育效率,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为之后探索创新创业方向打好基础。而且,学生也可以在此平台上,就某方面内容,和其他学生相互讨论、交换意见,在课堂之外的地方得到进一步成长。教师可以和校方达成一致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成为校园门户网站的板块之一,既可以降低学生寻找教育平台的时间,也可以让门户网站增添新内容,扩大大学在社会的影响力。大学可以邀请创新创业方面的专家,定期为学生解答平台论坛上讨论最激烈的问题,引导学生朝正确方向成长。也可以根据学生基本情况,制定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可以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拥有拼搏向上的目标,实现自身的进一步成长。

(二)构建科学的双创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在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中的价值和作用较为鲜明,而学校要想深化和驱动产教融合,就需要鼓励有条件的院校,通过推行科教整合、制定导师机制的方式,丰富师资队伍的结构,增强师资队伍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在原有教师队伍的前提下,推行科教整合,构建双创教育教师制度,借助专业选拔与教师评价的方式,筛选出竞赛教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增强和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学校也可通过构建企业教师站的方式,鼓励并引导专业教师通过实岗锻炼的方式,积累社会经验,收集教学案例,并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明确教研方向,以此帮助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层面上获得发展。而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学校还可通过构建双创教育专家制的方式,通过外聘工匠大师、产业教师、校外学者等形式,增强校内师资队伍的能力,使其在校内授课的过程中,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到各项创新创业活动中。

(三)利用网络手段健全创新创业育人体系

大学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的重要场所,并且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发源地,可以不断充实学生专业知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大学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应当将网络手段加以合理运用,创设良好的育人模式,协助学生对自身创新创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就理论知识补充方面来说,还需要专业课教师利用有效的方法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结合学生情况和学习需要来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不断充实学生知识的积累,对于当下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所存在的理论缺陷加以了解,将课堂当做坚实的阵地,利用各种讲座来传授理论知识。教师在推进理论教学工作的时候,应当将互联网技术加以合理运用,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将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加以实践运用。其次,大学还应当积极为学生创业提供便利,协助学生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四)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

一是,挑选出身边的创新创业的典范,创立宣讲会,报告会,以及在学校平台宣传成功者的事迹,分享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引导学生们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和交流,使创新创业的教育能够更加的深入人心。二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计划中,学校要加强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扶持,举办相关的创新创业大赛,增加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的实践当中来,并增加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能力,三是,扶持学生成立相关的创新创业社团,开展丰富的创新创业的主题,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关注,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当中来,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创新创业精神。四是,创新创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在独自发展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创新,在成长中学会感恩,面对困难不言失败,勇往直前,积极回馈社会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都是与我国新时代下的大学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相互吻合,在创新创业的教育中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革,不单单是简单的课程培训,或者是简单的形式化政策落实,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创新创业以培养人才为主,培养出能够推动经济科技发展的创新型知识型人才,为国家战略的推动以及企业科技型人才的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组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

团队能够提高做事的专业性。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中,团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创新创业项目中有多方面的任务,各个任务可能需要不同专业的学生。学生的创新创业首先要保证有固定的场所,在有场所的前提下根据项目纳进不同专业、有着不同想法的大学生,在长时间的磨合中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共同实现创新创业的目标。因此,通过学校师生与社会企业、政府的共同沟通合作,不断加大学生在校的创新创业规模,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发挥效益,为社会增加更多的社会岗位。学生也满足了其就业需求,挖掘了自身的潜能,从而促进整个创业就业体系的良好运行。

(六)利用大数据实现个性化就业指导

大数据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可以利用这一点对每一名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从就业前的不同阶段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一是前期准备阶段。大学可以利用大数据来掌握学生的就业动向,掌握他们的潜在职业意向,根据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信息推送以及就业前的准备信息。二是市场的供求关系。市场经济模式下,岗位的供需关系日新月异,不断变化,利用大数据,将掌握到的市场信息情况推送给大学生,让大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概况,并根据自身情况作出调整。三是就业后指导。就业后的大学生心理及情绪会产生波动,学校可以利用大数据收集学生就业后的状况,分析学生发展现状和职业前景等,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七)积极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能够让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得到体现。首先,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创新创业课程的指导教师要积极带领学生开展创业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大学要利用信息化技术,积极研发创新创业实践的虚拟基地,并与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相互融合,及时更新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最新技术和信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灵感,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想法在虚拟实践基地中得到验证。这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重要的是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为学生就业拓宽道路,为学生以后的人生选择多几种可能,从社会层面看,也能很大程度地减少社会就业压力。

猜你喜欢

互联网+大学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