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脉宽595 nm染料激光联合5-FU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以及对瘢痕血流灌注的影响

2023-01-03宫昕晨陈明懿

中国美容医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皮损瘢痕血流

宫昕晨,陈明懿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1.医学装备部;2.皮肤科 四川 成都 610072)

增生性瘢痕以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和胶原蛋白沉积为特征,临床表现为红斑结节、疼痛及瘙痒[1],治疗手段包括外用药物、药物注射和激光治疗等[2],其中激光与药物注射联合治疗增生性瘢痕是目前研究热点。5-FU是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诱导细胞凋亡,陆续有研究表明,5-FU可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对增生性瘢痕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3]。PDL具有选择性破坏瘢痕内血红蛋白、闭塞微血管和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常被用于治疗增生性瘢痕[4]。PDL常用波长为595 nm,但关于治疗脉宽的选择尚无统一认识,这可能影响后续的治疗效果。因此,本研究探讨不同脉宽PDL联合5-FU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及对瘢痕血流灌注的影响,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2月于笔者医院行PDL联合5-FU治疗的86例增生性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16~56岁,平均年龄(38.34±10.29)岁,平均病程(11.40±5.57)个月;对照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9.55±10.62)岁,平均病程(12.21±5.68)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PDL脉宽分别为1.5 ms和6 ms。本研究获笔者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皮损部位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例,±s)

项目 观察组(n=43)对照组(n=43) t/χ2值 P值年龄/岁 38.34±10.29 39.55±10.62 -0.537 0.593性别(男/女) 23/20 21/22 0.186 0.666病程/月 11.40±5.57 12.21±5.68 -0.668 0.506 Fitzpatrick分型(Ⅲ/Ⅳ型) 25/18 29/14 0.796 0.372皮损部位/[例(%)] 0.911 0.923 头颈部 12(19.67) 10(15.38) 胸骨前 28(45.90) 31(47.69) 腹部 4(6.56) 6(9.23) 肩背部 10(16.39) 9(13.85) 四肢 7(11.48) 9(13.85) 合计 61(100.00) 65(100.00)

1.2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增生性瘢痕的诊断标准,表面呈紫红色或深红色[5];②配合治疗和随访,临床资料完整。

1.3 排除标准:①患有皮肤恶性肿瘤或癌前病变者;②接受抗凝治疗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存在全身或治疗部位感染者;④合并光敏性疾病者;⑤存在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或自身免疫性疾病;⑥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4 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皮损及周围皮肤,常规消毒清洁。观察组采用Vbeam Perfecta型595 nm PDL治疗仪(美国Candela公司)进行光照治疗,脉宽1.5 ms,光斑直径7 mm,能量密度6~8 J/cm2,喷射时间30 ms,间隔20 ms,光斑重叠度<10%,激光治疗以瘢痕表面出现轻度紫癜为治疗终点,每4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PDL治疗2周后皮损基本恢复正常,行5-FU注射治疗。抽取2.5% 5-FU注射液(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0593)1 ml,沿瘢痕边缘与皮肤平行的方向进针,皮损面积较大者分次注射,以皮损轻微发白为注射终点,注射完毕予无菌纱布压迫止血,每4周治疗1次,共注射3次;对照组患者采用PDL脉宽为6 ms,能量密度10~15 J/cm2,其余与观察组相同。嘱患者治疗期间避免局部日晒,切勿搔抓皮肤,不应用其他药物,PDL治疗后予以冰敷20 min,可清水清洗,5-FU注射治疗后24 h内避免接触水。

1.5 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2个月对两组皮损进行评价。采用VSS评估增生性瘢痕的色泽、柔软度、厚度和血管分布情况,分值0~15分,得分越高表明皮损越严重;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皮损的瘙痒及疼痛程度,分值0~1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觉症状越严重;采用PIM3型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仪(北京帕瑞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评估同一部位增生性瘢痕血流灌注量。利用Photoshop像素法计算瘢痕面积,并进行疗效评价。瘢痕面积减小>90%为痊愈,60%≤瘢痕面积减小≤90%为显效,30%≤瘢痕面积减小<60%为有效,瘢痕面积<30%为无效。同一患者同时存在多个皮损根据皮损总面积计算。

1.6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统计处理本研究数据,计量数据以(±s)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形式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临床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S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中观察组血管分布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色泽、柔软度和厚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SS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SS评分比较 (±s,分)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项目 时间 观察组(n=43) 对照组(n=43) t值 P值色泽 治疗前 2.71±0.82 2.79±0.85 -0.444 0.658 治疗后 2.09±0.34* 2.14±0.36* -0.662 0.510柔软度 治疗前 2.28±0.72 2.21±0.70 0.457 0.649 治疗后 1.36±0.37* 1.44±0.35* -1.030 0.306厚度 治疗前 2.36±0.61 2.28±0.56 0.634 0.528 治疗后 1.39±0.33* 1.50±0.42* -1.350 0.181血管分布 治疗前 1.86±0.53 1.78±0.49 0.727 0.469 治疗后 1.14±0.18* 1.24±0.15* -2.799 0.006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疼痛 瘙痒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3 5.09±1.43 2.14±0.76* 6.27±1.30 3.54±0.78*对照组 43 5.28±1.52 2.26±0.83* 6.38±1.41 3.67±0.74*t值 -0.597 -0.699 -0.376 -0.793 P值 0.552 0.486 0.708 0.430

2.3 两组治疗前后瘢痕血流灌注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流灌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瘢痕血流灌注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瘢痕血流灌注比较 (±s,PU)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瘢痕血流灌注比较 (±s,PU)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3 85.72±14.64 71.45±10.38*对照组 43 87.06±14.52 78.81±10.63*t值 -0.426 -3.248 P值 0.671 0.002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观察组典型病例见图1~2。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图1 右肩背部增生性瘢痕治疗前后(38岁,女性)

图2 右面部增生性瘢痕治疗前后(34岁,女性)

3 讨论

增生性瘢痕的大小一般不超过原发损伤部位,多呈紫红色或深红色,可出现疼痛、瘙痒等症状,在影响美观的同时,发生在关节附近的增生性瘢痕还可能妨碍躯体运动功能[6]。基质成分、基因表达、细胞凋亡、循环以及免疫因素等均可能影响瘢痕的形成[7-8],这也导致单一治疗手段往往疗效欠佳。

早在1983年Page等[9]研究发现,早期微循环增加是瘢痕增生的关键,通过降低瘢痕内的高血流量可抑制瘢痕增生并缓解瘙痒症状。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发现增生性瘢痕不仅出现成纤维细胞和胶原蛋白过度增殖、沉积,其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均高于正常组织,且血管内皮细胞呈过度激活状态[10],这为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了新的靶点。

氧合血红蛋白在542 nm与577 nm波长处有两个吸收峰,595 nm PDL位于两个吸收峰附近,其可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于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变性、坏死,并使微血管凝固、闭塞,诱导瘢痕缺血缺氧,从而抑制胶原蛋白形成和瘢痕增生[11]。5-FU是一种抗肿瘤的免疫抑制药物,不仅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还可杀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管增生,诱导局部栓塞,通过减少瘢痕组织血氧供应达到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有多项研究显示[12-13],5-FU联合不同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采用不同脉宽PDL联合5-FU治疗增生性瘢痕,发现脉宽分别为1.5 ms和6 ms时两组间瘢痕治疗前后色泽、柔软度、厚度和VAS评分无显著差异,临床疗效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减少血管分布和血流灌注方面1.5 ms脉宽组优于6 ms脉宽组(P<0.05),结果表明PDL脉宽为1.5 ms时具有更强的破坏微血管作用。文献还指出增生性瘢痕内的血管直径3.3~14.6 μm。计算血管直径热弛豫时间,推测1 ms脉宽PDL可能是增生性瘢痕治疗的最佳脉宽参数。Manuskiatti等[14]采用不同脉宽595 nm PDL治疗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发现0.45 ms脉宽组相比40 ms消除瘢痕组织血管能力更强,在改善瘢痕柔软度和减小面积方面效果更好。本研究中尽管1.5 ms脉宽组破坏微血管效果更好,血流灌注降低更加明显,但两组间临床疗效并无明显差异,笔者分析这可能由于1.5 ms与6 ms破坏微血管能力的差异较0.45 ms与40 ms的差异小,在与5-FU联合治疗的作用下,两组患者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提示脉宽较小的PDL联合5-FU具有更强的消除血管作用,表明通过设置PDL脉宽参数对于提高治疗效果仍有进一步的发挥空间。

综上,应用1.5 ms或6 ms脉宽PDL联合5-FU治疗增生性瘢痕疗效相当,两组患者瘢痕色泽、厚度、柔软度、血管分布、疼痛及瘙痒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血流灌注均明显下降,其中1.5 ms脉宽PDL联合5-FU在消除微血管方面作用更强。本研究局限性在于样本量较小,选取的脉宽参数较少,受限于随访时间未能比较两组间皮损复发情况,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皮损瘢痕血流
30%浓过氧化氢溶液外涂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半边皮损自身对照临床观察和机制研究
手指瘢痕挛缩治疗的再认识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清痘颗粒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129例湿疹患者皮损部位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手术联合CO2点阵激光、硅胶瘢痕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当子宫瘢痕遇上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