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负压封闭引流修复足底皮肤缺损

2023-01-03袁长勇刘洪全刘跃廷安长学

中国美容医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游离皮瓣瘢痕

袁长勇,刘洪全,刘跃廷,安长学

(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手显微外科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足底损伤主要指足部因车祸、疾病等原因导致的皮肤组织缺损,常合并骨、肌腱、血管的显露[1]。流行病学证据显示足部组织缺损病理逐年增加,因足底皮肤具有坚韧、焦化层厚等特点,游离植皮修复常因不耐磨、感觉恢复差等原因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穿支皮瓣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是皮瓣移植技术的新发展。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是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大腿前外侧部皮瓣,属于穿支皮瓣的一种[2]。自1984年我国学者徐达传首次研究报道以来,游离ALTF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四肢、头面颈部、躯干等部位畸形缺损的修复,大量成功手术证实了其实用性[3-4]。既往临床在实施游离ALTF术式前以常规换药治疗为主,但对于创面较大、皮肤缺损较多的病例难以形成较好的肉芽组织。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通过VSD敷料覆盖或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然后再利用生物半透膜在创面形成密闭空间,然后将引流管接通负压源,通过可控制的负压来促进创面愈合的治疗方法,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5]。目前临床对于VSD联合游离ALTF应用于足底皮肤缺损修复尚缺乏系统科学的随机对照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VSD联合游离ALTF对缺损皮瓣感觉恢复、足外观和足踝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医院2017年3月-2020年8月诊治的109例足底皮肤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例,±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例,±s)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伴有足部皮肤缺损;②血压、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正常;③患者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2 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者;②瘢痕体质者,从3个方面考虑,是否存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或增殖期持续1年以上的陈旧性瘢痕发病史,是否是过敏性体质,家族内是否有人存在上述情况;③严重感染性创面,不适合手术者;④双侧大腿本身病变或已手术,不宜进行皮瓣切取者。

1.3 方法:研究组给予VSD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治疗。VSD治疗:首先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和基础疾病治疗,糖尿病足患者调节血糖,感染创面对症给予抗生素,对缺损创面彻底清除死骨、坏死组织、炎性肉芽组织等,并采用生理盐水、双氧水反复冲洗创面。然后将VSD材料修剪为创面形状,密封创面,并开启负压,以VSD泡沫出现管型表示负压吸引良好,保持负压50~60 kPa,24 h持续负压吸引,期间密切检测引流量、肢体末梢血运、引流通畅性以及患者生命体征等情况。同时给予抗炎、补液等治疗。VSD治疗维持7~10 d,待无明显液体渗出或VSD膜硬化后拆除装置,若创面可见新鲜肉芽、易出血,则给予皮瓣修复治疗,否则再次清创并更换VSD引流。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前采用超声探测皮瓣皮支搏动点,并根据其设计皮瓣切取范围,皮瓣面积应大于创面的10%。根据创面大小、形状确定皮瓣的轴心和面积,切开皮瓣内缘,在股直肌、股外侧肌间隙解剖出旋股外侧血管,并分离至皮穿支血管处;切开皮瓣上缘,游离股外侧皮神经;切开皮瓣外侧及下缘,直至阔筋膜,皮瓣内含隐神经及大隐静脉,并分离至皮穿支血管处,最后分离血管束基底肌肉,完成皮瓣切取。根据患者足部缺损情况处理皮瓣,然后将其覆盖于缺损部位,将隐神经、大隐静脉与受区皮神经、浅静脉吻合,将阔筋膜与足部组织或筋膜缝合固定,剪去多余皮瓣缝合成形。对照组给予常规换药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治疗。彻底清创后,创面给予加压包扎,根据敷料浸润、创面情况及时换药,待创面无感染情况、肉芽生长丰满后,给予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方法同研究组。

1.4 观察指标:①统计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采用数字疼痛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于术前、术后24 h、3 d、7 d进行评估,该量表由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采用数字0~10进行描述,数字越大,表示疼痛越严重;②采用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Observer scar assessment scale,OSAS)[6]进行评估,进行平整度、瘢痕颜色及弹性程度3个维度评定,评分方式为3级评分法,分值越高表示瘢痕越严重,外观恢复越差;同时采用精度为0.01 mm的游标卡尺测量瘢痕宽度;③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association,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7]于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足踝功能恢复越好;④根据Swanson等[8]制定的周围神经损伤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将感觉分为S1~S5 5级,将感觉恢复范围分为4级,包括R1(<25%)、R2(25%~49%)、R3(50%~74%)以及R4(75%~100%);⑤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并发症发生率为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缺损皮瓣感觉恢复情况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疼痛程度、OSAS评分及AOFAS评分均为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术前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3 d、7 d研究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s)

表2 两组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s)

2.2 两组术后瘢痕情况比较:研究组瘢痕颜色和平整度评分及瘢痕宽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弹性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瘢痕情况比较 (±s)

表3 两组术后瘢痕情况比较 (±s)

组别 瘢痕颜色/分 弹性程度/分 平整度/分 瘢痕宽度/mm 研究组 0.57±0.29 0.75±0.21 0.87±0.38 0.93±0.28对照组 0.68±0.25 0.79±0.24 1.02±0.34 1.07±0.22 t值 2.119 0.927 2.171 2.899 P值 0.036 0.356 0.032 0.005

2.3 两组手术前后AOFAS评分比较:术前两组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研究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前后AOFAS评分比较 ( ±s,分)

表4 两组手术前后AOFAS评分比较 ( ±s,分)

组别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研究组 53.36±7.14 81.48±5.87 87.56±6.38对照组 52.84±8.47 76.54±6.31 83.15±5.76 t值 0.347 4.233 3.786 P值 0.729 <0.001 <0.001

2.4 两组皮瓣感觉恢复情况比较:术后3个月研究组皮瓣感觉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皮瓣感觉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皮瓣感觉恢复情况比较 [例(%)]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2.6 研究组典型病例:某女,37岁,因“车祸致左足后跟处皮肤软组织缺损”来院行修复治疗。入院后给予左足皮肤清创+VSD治疗。术后给予抗感染、镇痛等对症处理。拆除VSD见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无感染,给予游离ALTF修复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等治疗,术后伤口愈合良好。见图1。

图1 典型病例治疗前后

3 讨论

双足具有支撑、平衡、运动和感觉功能,足底皮肤缺损的发生会影响上述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治疗的难点在于不仅仅需修复缺损的皮肤和软组织,还需恢复足部感觉、运动功能。既往对于足部皮肤缺损的治疗通过长时间的换药、清创,辅以应用抗生素,待创面无感染、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再行皮瓣修复,其弊端在于治疗周期长、患者需耐受长时间的换药痛苦,且易继发感染。随着临床医学的深入发展,VSD逐渐应用于临床,可较好的联系一期清创和皮瓣修复,其效果优于常规换药治疗,可降低并发症[9]。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学者将VSD联合游离ALTF应用于足部皮肤缺损治疗中[10],但大多数研究报道病例数较少,未设置随机对照实验,仅对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研究,且缺乏科学的评分系统对术后患者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故仍有待于更为科学合理的系统性研究再次对VSD联合游离ALTF的应用效果进行论证。

ALTF优点在于皮瓣可供切取面积大,且切取后不影响肢体功能;皮瓣血管蒂长、管径粗;可根据需要制成筋膜瓣、岛状瓣、感觉皮瓣等,现已成为临床常用的皮瓣之一。已有研究表明游离ALTF可修复创伤、感染以及肿物切除等导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11]。王波[12]等将游离ALTF应用于修复小腿或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发现该方法可较好的修复缺损部位,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另欧昌良等[13]研究显示游离ALTF与VSD术应用于足部软组织缺损可有效控制创面感染,修复缺损。基于此,本研究也将游离ALTF与VSD术联合用于足底皮肤缺损,结果提示游离ALTF联合VSD可较好的修复足底损伤,并促进缺损皮瓣感觉功能以及足踝功能恢复。分析其原因,一方面VSD治疗过程中的负压吸引作用可刺激创面组织新生血管的生成,并促进生长因子分泌,刺激局部肉芽组织增殖,加快创面愈合,更利于游离ALTF术的治疗;另一方面,ALTF术式中选取的股前外侧皮瓣多在大腿中下2/3区域切取,该区域上有丰富的神经分支,故切取的皮瓣携带有股外侧皮神经前支,与缺损部位缝合后,供体神经可作为动力神经,以侧支发芽的神经再生方式促进缺损区域感觉功能的重建,从而更利于足踝功能的恢复[14]。游离ALTF除可根据缺损的形状设计皮瓣的形状和大小外,还可根据功能重建的需要设计成相应的皮瓣,如携带股外侧肌或股直肌的运动神经的肌肉皮瓣,或携带股外侧皮神经的感觉皮瓣等,推测这也是可促进足底缺损部位神经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15]。此外,术者的操作经验以及技术也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还提示游离ALTF联合VSD可减轻患者创面疼痛,减少并发症。其原因可能与VSD技术的应用有关,治疗中采用生物半透膜封闭创面可隔绝其与外环境接触感染机会,避免二次感染;同时全方位的引流,将传统的点状或局部引流变为面状引流,保证能随时将创面的每一处坏死组织和渗出液及时排出体外,减少患者清洁时间和换药次数,进而减少患者疼痛和并发症[16]。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在实施VSD治疗过程中,需注意术中应彻底清创,对于血运不佳的创缘挫伤皮肤不能姑息保留;若发现引流管内形成血痂或VSD敷料干硬变瘪,应用生理盐水灌洗,保持引流通畅;对于较大创面,最好保留两条引流通道。在实施游离ALTF治疗中应注意术前采用彩超探测股前区所有穿支血管情况,根据其具体位置设计股前外侧皮瓣,并尽可能保留皮瓣神经周围1~2 cm的脂肪组织;剔除皮下组织的操作最好在显微镜下进行,避免损伤神经;在转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缺损时,应合理调整张力,避免张力过大影响皮瓣血运。

综上所述,游离ALTF联合VSD应用于足底皮肤缺损修复中可减轻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足外观、缺损皮瓣感觉功能以及足踝功能的恢复。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随访时间较短,未对远期疗效作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游离皮瓣瘢痕
手指瘢痕挛缩治疗的再认识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三种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区损伤或足跟部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疗效对比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手术联合CO2点阵激光、硅胶瘢痕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当子宫瘢痕遇上妊娠
莫须有、蜿蜒、夜游离
陶珊珊作品
瘢痕子宫中期妊娠最佳引产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