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体系设计:现实问题、逻辑理路和内容路径

2022-12-28娄志刚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育人

娄志刚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校企合作处,江苏 徐州 221116)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也是长期困扰职业院校的痛点和难点。其之所以备受关注,一是因为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的确重要,是影响职业院校办学育人质量的关键因素;二是因为影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内外部因素纷繁复杂,落地、落实校企合作是广大职业院校普遍面临的困难。以往的研究多是站在职业院校的视角,探讨通过国家政策供给、企业社会责任担当等外部环境的改变来满足校方育人需求,或是关注校企合作的“资源效应”,但忽略了对校企合作的“本源治理”。然而,职业院校不仅是校企合作的参与主体,更是校企合作的需求主体和驱动主体,从教育主动适应和市场等价交换的逻辑思考学校治理和校企合作体系设计,是做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跬步之始。

1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体系设计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1 校企合作功能定位失准

教育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工具。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适应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其本质属性要求。近年来,国家为推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先后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办学格局,进一步丰富校企合作办学形态,拓展合作内容与形式,营造合作环境氛围,进而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1]。因此,应把校企合作的功能上升到影响职业院校办学育人质量、决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高度。然而,传统理论型教育的历史惯性、避繁就简的人类习性、高校薪资制度的改革惰性使职业院校一直把校企合作视为学校教育可有可无的补充,未将校企合作的定位上升到决定学校生死存亡、决定学生市场竞争力强弱的高度。在校企合作实践中,普遍存在“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进而出现“锣鼓式”启动、“放羊式”过程、“短寿型”合作的普遍现象。

1.2 校企合作目标内容离散

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定位不准,导致在校企合作实操中,职业院校重点关注企业资金设备引入,见物而不见人,忽略校企合作的目标——人才培养。合作更多是“物理”状态,强调顶岗实习和就业末端的结合,没有将校企资源“化学”反应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2];没有从根本上设计企业育人资源如何和学校对接融合,如何深入学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环节;也没有解决实践育人阶段“教什么”“谁来教”“如何教”的问题。此外,有些职业院校为了实现品牌效应和扩大社会影响力,一味追求与行业头部企业、领军企业合作,造成校企合作成为“稀缺”资源,只有部分教师、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对人才、技术需求强烈,升级发展压力较大的小微企业则不甚关注,甚至拒之门外。这使教师、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始终得不到锻炼,科研成果无法转化成生产力,无法满足师生的多元化需求。

1.3 校企合作驱动机制缺失

职业院校内部仍存在校企合作思想不统一、合作重心“悬浮”等问题。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领导和企业领导的发动层面,广大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未能在执行层面进行广泛联系与对接。校企合作在路径上仍然存在“地缘”“亲缘”“学缘”等社会关系依赖,合作的偶然性较大[3]。同时,校企合作对国家政策红利刺激、企业社会责任担当或基于企业迫切需求的主动合作等“外源性”环境依赖较大,基于院校办学育人、技术创新、培训服务的能力驱动尚未形成。学校撬动校企合作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主动权缺失,合作吸引力不大。究其根本原因,职业院校未曾从学校治理能力的视角强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设计,师生对“为什么”参与校企合作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对参与校企合作“干什么”的目标指向不强,对参与校企合作“有什么用”的理性驱动缺失。

鉴于此,职业教育对校企合作的需求不是合作企业数量上的简单叠加、企业育人资源的堆积,而是需要校企双方从合作理念、合作目标、合作对象、合作内容、合作驱动与合作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设计,以解决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2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体系设计的逻辑理路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建立在各自发展诉求基础上的资源交换、分工协作、责任履行和利益满足。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体系设计应当遵循市场经济等价交换规律和学校办学育人两个规律,促进学校合作需求与合作能力同构、职业技能和思想道德同构、学校目标和企业诉求同构。

2.1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促进合作需求和合作能力同构

随着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发展需求变化,生产建设的技术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体力消耗向智力消耗转换,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生产活动对其主导要素——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技能型社会构建提上日程[4]。有别于其他类型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也是深化人才供给侧改革、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短缺、提高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契合度的重要途径。诚然,校企合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学校应站在治理的高度,以服务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理性研判学校合作能力、合作基础、合作需求,科学设计学校合作目标、合作内容、合作形式、合作企业结构,统筹校内人才智力、科研实验资源,构建基于企业技术创新和职工知识更新需求的科研团队、培训团队,配套校企合作的激励制度、管理制度、保障体系。以校企合作体系设计保障合作的质量和效度,以校企合作能力提升合作吸引力,促进合作需求和合作能力同构。

2.2 以培养德技并修人才为核心,促进职业技能和思想道德同构

立德树人是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的目标追求,校企合作不仅能促进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更有助于学生个人的能力结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道德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校企合作实操过程中,学校不仅要依托校企合作路径,开辟职业院校人才技术技能形成的“企业通道”,而且要利用企业主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业报国”的责任担当、“求实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和“诚信至上”的企业文化对学生开展思想和劳动教育,从而将单一的“技术技能”提升评价标准变革为“技术技能”和“立德树人”并重,实现职业技能和思想德行品质同构格局。

2.3 以满足多方利益诉求为归旨,促进学校目标和企业诉求同构

对学校来说,校企合作更像是市场的角斗和较量,学校关切的焦点在于能否帮助学生获得就业竞争力的社会价值;对企业来说,更多是审慎思考和利弊权衡之后的理性选择,在意的是能否帮助其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经济效益。出于成本投入的现实性、收益的不确定性等综合考量,校企合作在人才、技术方面的收益没有完全彰显的情况下,经济上的支出和产出效益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在设计校企合作体系时,既要实现学校汇聚教育资源、拓展办学空间、提升育人能力的目标,又要打通职业院校服务企业“人才”“技术”的关键节点,打造人才输送、四技服务、员工培训、管理升级的“四轮驱动”校企合作驱动范式,不断扩大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收益边界。同时,学校应按照国家和省域“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评定标准,帮助企业申报各级各类产教融合型企业,协同企业全力争取各级政府在税收、土地、金融、信用等方面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努力实现学校目标和企业诉求同构。

3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体系设计的内容框架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归根到底是将人变好的教育实践活动。学校聚焦人才培养,围绕合作制度、合作内容、目标企业、合作能力等关键环节开展体系设计,着力促进学校、企业育人资源的“进、化、融”格局的形成。

3.1 建立制度体系和合作平台,构建“五进”校企命运共同体范式

校企合作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建设是学校治理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应结合学校的办学基础和合作需求,科学研制《校企合作规划》,合理设置合作目标;成立校企合作机构,牵头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搭建校企合作“枢纽”;出台《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合作激励机制和任务分工;公布《校企合作公告》,向社会、企业传递合作目标需求;细化《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落地、落实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建设校企合作管理系统,统筹全校各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发现薄弱环节,及时诊改。此外,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涉及校企、校地、校校、企企、行企之间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分工合作,学校应根据专业特色和产业需求,通过成立职业教育集团、行业和产业联盟,建设科技园、孵化器、众创空间,甚至建设产业学院、企业学院,这是延伸职业院校办学空间的可行做法。

在制度建设和平台建设的基础上,首先,学校应结合学生的就业意愿,从实习实践人才培养的便捷性角度出发,以学校为中心,构建交通便利、人员互动快捷、沟通协调密切的校企合作区域分布,形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联动的良好局面。其次,学校应开展引企入校、引企入教、送教入企,深度推进“企业进校园、工程师进课堂、工程案例进课程、教师进项目、学生进工地”五进实践,构建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并与企业共建科研团队,解决企业“卡脖子”问题。再次,学校应成立培训团队,开展企业员工知识技能培训,成为企业发展离不开的“支撑腿”和“加速器”[5];聘任企业工匠大师、劳动模范,共建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教材课程建设。最后,学校可引入企业技术、设备、项目、资金育人元素,共建高水平教师培训基地、实践流动站、学生实习就业基地,赋能师生成长,形成“互惠互利,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合作范式[6]。

3.2 建立合作内容,形成“五化”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校企合作关键在于推进人才成长规律对接企业建设节律,改变知识技能的传播主体、场域和方式,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因此,从合作内容设计上,职业院校应遵循行业生产建设节律,深入推进“教室工作室化、学生学徒化、教师师傅化、课程工艺化、作业产品化”的“五化”改革。聚焦人才培养,校企共同研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实施“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和学生管理。以企业实景化岗位、节点式任务、学徒身份,深化“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理实一体化教学[7],从根本上解决实习实践环节“教什么”“谁来教”“在哪里教”的问题。

学校要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机制;要围绕“人”的全面进步,关注学生的“技能”发展,关注学生的“德行”发展;要用企业家永不停歇的改革精神激励学生求知创新,用企业工匠大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塑造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用生产施工一线技术技能人员脚踏实地的爱岗敬业态度塑造学生的事业观。此外,在内容上,还要平衡校企双方的“引入”和“输出”,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优化为核心,以教师学生服务企业技术进步为抓手,通过“产品研发”“员工培训”“成果转移”“文化创新”等多种形态的“产品”输出,满足企业转型升级需求,改善校企合作企业单向“透支”的现状。

3.3 搭建素质提升网络,形成“五融合”思想引领与技能培养体系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要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8]。因此,校企合作体系设计要以校企“人才、技术、管理、感情、文化”的“五融合”为目标,通过构建“微博、微信、微视频”三微思想引领网络阵地;通过搭建“专业讲坛、企业讲坛、校友讲坛”三个讲坛打造素质拓展阵地;通过设立“职业技能类、艺体类、素质拓展类”三个企业冠名技能杯赛,形成校内思想教育和职业技能提升的网络体系,着力营造学校校企合作文化氛围,使师生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的必要性、重要性,提高师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微博、微信、微视频”三微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大学生的生活体验、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把新媒体技术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将企业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职业道德育人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供给量、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三个讲坛,以学生学习目标、成长路径、职业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为导向,搭建企业职工、学校教师、校友、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在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就业关键节点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目标指引、路径借鉴、视野拓展。三个杯赛,针对行业企业岗位的能力素质需求和学生普遍存在的短板弱项,着力提升学生身心素质、语言表达素质、岗位专属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发挥了以赛选人、以赛练技、以赛提高职业核心技能的作用。

4 结语

由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建设活动区别较大,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矛盾分歧在所难免。职业院校应发挥主导作用,站在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以系统的思维,统筹学校育人和企业发展的不同诉求。针对当前校企中普遍存在功能定位失准、目标内容离散、驱动机制缺失等问题,从合作制度、合作目标、合作企业、合作能力等方面,构建“五进”校企命运共同体范式,形成“五化”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和“五融合”思想引领与技能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育人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