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及改革
——以日语专业课程为例

2022-12-28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外语专业课程思政

潘 丽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外贸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广东 广州 51145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不仅对政治、经济是一次重大挑战,而且对社会、教育造成了深远影响,促使教育界重新审视教育新常态下未来教育变革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由此可见,高职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改革迫在眉睫。

1 高职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和困境

1.1 高职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特点

外语是工具型和应用型学科,对高职高专院校而言更是如此。因此,高职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具有具象化、场景化的特点,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基于案例的情境教学为主。

1.1.1在课堂师生互动中形成价值观 与其他专业不同,语言文字从来都是在交流互动中发挥作用的。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大卫·休谟(David Hume)指出:“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公众事物。”由此可知,外语专业课程更加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而思政教育也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

1.1.2借助外国文化培养思辨能力 一方面,外语专业课程不可避免地接触较多外国文化,几乎所有的外语专业都有对应的外国文化教学课程设置,而且鲜活的时事、政治、经济等信息也是外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素材。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时效性,教师需要在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去提炼和增加新的课堂教学元素。因此,从这点来看,思政教育与外语专业课程是天然契合的,都可以通过比较中外文化、浏览国际时政信息等方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1.1.3从具体的外语应用场景中感悟升华 语言文字扎根于现实生活,要学好外语往往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应用场景。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必须符合这一规律,思政教育内容只有融入具体的语言应用场景才能使学生有所感悟和启发。脱离了具体的外语应用场景,思政教育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显得空洞无物、形而上学、无所依托,容易让人反感和抵触。

1.2 高职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1.2.1教学手段在技术变革应用方面没有新突破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线上工作、远程会议、虚拟现实、云应用等新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广泛的应用。尽管部分技术在未来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其实用性和使用体验已经能够初步满足教学需求。新技术在各领域的投入应用对各行各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就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而言,近年来相关研究屡见于纸端,也不乏成功实践案例。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后,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手段却未能与时俱进。从实践来看,目前部分外语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仍然存在教与学的界限较为明显、考试评价局限在一次性考核、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较少等问题[1]。尽管在疫情期间“云课堂”等新技术暂时应付了教学需求,但是匆匆上岗的新技术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频次,也减少了传统教学中学生之间运用外语进行观点碰撞和讨论的机会。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从“新媒体”到“融媒体”,从“互联网”到“物联网”,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各项新技术及新理念层出不穷,如果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手段不能与时俱进,就难以保证思政教学的效果能够深入人心[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无从谈起。

1.2.2教学内容未能迎合价值认同提升的新需求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在疫情防控、疫苗研发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同时,党和政府在抗击疫情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精神,凝聚、见证了中国力量,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国家强大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极大地激发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了全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在“新疆棉”事件和2021年河南郑州暴雨灾害事件上,全民对鸿星尔克等国货热捧,正是全民价值认同得到强化的生动演绎。除此以外,疫情暴发前夕以美国特朗普政府为首的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一体化遭遇逆流,尤其是在疫情暴发后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不负责任的“各家自扫门前雪”态度,更令国际合作停滞不前。与之相反的是,在抗疫期间中国坚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全球经济复苏;通过推动RCEP全面签署和积极谋求加入CPTPP,进一步释放亚太地区经贸一体化活力;同时积极承担国际义务、科学开展病毒溯源,充分凸显了大国担当,使中国在全球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日渐增强。

与外语课程追求语言知识的习得不同,思政教育更注重思考的深入,因此,思政教育天然具有不断深化的特征。随着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深入,过往简单融合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观点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随着全民价值认同感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持续增强,外语专业的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关心社会责任、国际事务和跨文化交流。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只有不断提高站位、推陈出新,才能保持生命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2.3教学环境被动走向不确定无边界的新常态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以往学校固定教室的教学环境,迫使教师、学生突破学校有形物理空间的限制,从线下教学迅速转向线上教学,教学环境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流动。从物理环境来看,教学环境不再确定,既有可能是学校教室,也有可能是在学生宿舍、家庭住舍,甚至是隔离点。在不确定的教学环境往往存在学习氛围缺失、必要的监督指导缺位、优秀的效仿榜样缺乏等潜在问题。从心理环境来看,课堂学习气氛和课堂情感交流更加缺乏,教师难以通过线上教学调动学生情绪,学生之间也无法展开讨论、交流与合作,课堂气氛往往变得孤立单调、缺乏互动。从实训环境来看,部分语言应用场景如商务洽谈、会议谈判等较难模拟,社交网络、朋友圈、即时通信等语言应用场景也难以组织模拟。从设施环境来看,教师往往不具备教学活动必需的教学用具,大部分教学用具的性能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音视频和扫描打印设备等,这使得线上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从时空环境来看,一旦成为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甚至确诊患者,就会被集中转移隔离,进行多次核酸检测,碎片化教学使师生无所适从。

然而,高度不确定的无边界教学环境也给师生带来了一些新的机会。例如,学校之间可以充分利用线上教学无边界的优势开展合作共享资源,在教学实施、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方面形成教学共同体,为教师教学提供更优质的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3]。

2 高职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实施路径

高职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具有具象化、场景化的特点,为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在高职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必须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2.1 利用基于线上教学的翻转课堂,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

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目前线上教学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并重的教学新格局逐步形成。然而,线上教学比重的增加,并不是增加一门新的课程或活动,而是要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高职外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从线下课堂到线上课堂的转变就要以加强课堂互动为主要方向,通过基于线上教学的翻转课堂,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达到共享共学共融的协同教学目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关系[4]。

以讲授“基础日语”课程中的平假名、片假名内容为例,教师通过虚拟学习社群、课程平台、自媒体等多渠道实现课程思政内容的分层分时渗透。在课前,以“日本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为主题,教师按学生分组将课程内容划分成不同的子主题,让学生以组别为单位通过各类虚拟学习社群预习课程内容,并按组提交演示文稿,通过教学平台的讨论区对学生开展辅导答疑,引导学生在预习日本文字的演变历史过程中了解两国的历史渊源、提升文化自信。在课上,教师在教学平台将各组提交的演示内容予以汇总、完善,以平假名、片假名演变历史为基础,适时播放短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学习课程内容,又为课程思政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在课后,教师通过自媒体等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自近代以来日语新词传入中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心态,反思国家和民族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学生“强国有我”的信心。

线上教学翻转课堂的比重增加,不仅有利于夯实高职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学情分析的数据基础,而且有利于对课程思政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定量化和数字化分析。以往,线下教学由于课程思政内容大多较为抽象,加上外语专业的多语种环境并不适合进行量化统计,要改进教学往往只能凭借经验来感知。然而,基于线上教学的翻转课堂中大量的讨论、提问都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讨论区、课程平台,或者以音频、视频等数字化信息的形式保存于计算机系统,这为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语音识别创造了最佳的实践条件。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统计分析,实现情感倾向分析、评论观点抽取、对话情绪识别等,最终以数据可视化方式直观呈现结果,那么教师就能够了解学生兴趣,有针对性地设定和安排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增强线上教学效果。

2.2 共同构建师生双向价值表达体系,促进从课前到课后的延伸

一直以来,由于课程思政内容抽象、晦涩,所以教学过程一般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基本是聆听者,而且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课前准备上,课堂上给学生灌输完理念后教学过程就基本结束了。然而,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不断提升,价值表达的愿望日渐强烈;另一方面,在疫情防控要求日益严格的情况下,短短两三个小时的课堂教学能够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已属不易,更遑论思政理念和价值观的传递。因此,高职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师生合力共建双向价值表达的新教学体系。

以“日语精读”课程思政建设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料,可作为鲜活的日语精读素材,是对外宣传、发出中国声音、激发师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的最好课题[5]。结合课程思政理念,课前,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建党100周年大会录像以及央视晚会的相关视频,鼓励学生摘抄讲话中的重点难点为课程预热铺垫。课上,教师重点讲解讲话中的要点、难点,介绍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引入相关中文词汇的日文翻译,带领学生精读细研。课后,教师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宣传部、外交部等国家外事宣传文献的中文通稿和日文译本作为精读课程资源发放给学生对比自学,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技巧,而且能够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将伟大建党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内化于心,实现日语精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高度统一。

此外,构建师生双向价值表达体系,还包括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应从对学习的输入评价转变为对学习的输出评价。以“日语商务会话”课程的思政建设为例。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逐步成熟,学生对熟练掌握口语技能、提升口语水平的必要性有所质疑,进而产生学习懈怠。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鼓励学生尝试将自己和同学的发音、用词、造句等口头表达通过语音识别设备进行识别测试比较,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实现“从学到教”的身份转变,通过自评和互评提高专业水平,也能够将“四个自信”具体落实到学生的“专业自信”“本领自信”,更加深刻地领会和弘扬“工匠精神”,在精进技艺的同时进一步坚定信仰。

2.3 建设开放立体的虚拟教学共同体,推动从校内到校外的突破

在新冠疫情期间,学校停课、居家学习,对传统的学校教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有观点认为,20世纪70年代约翰·霍尔特倡导的“非学校化运动”(Unschooling)和伊万·伊里奇的“去学校化”(Deschooling)社会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的确,教学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校教育不再是教育体系中的唯一方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可以就此缺失。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自律性有限,如果没有监督指导那么居家学习就只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居家学习不能提供充分运用外语沟通交流的机会,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如果缺乏互学互助的学校环境,求学者可能会陷入模式僵化、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桎梏,最终言行偏激,脱离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导致课程思政走向失败。因此,“非学校化”或“去学校化”绝非教育改革正途,唯有建设开放立体的虚拟教学共同体,才能推动教学环境从校内到校外的突破,适应教育的新常态[6]。

从短期来看,针对目前各学校体制独立、学籍管理等问题,开放部分校级管理权限,利用网上教学平台突破时空、人员、身份限制,聚合共享各学校的教学资源,建立校际课程互享、成绩互通、学分互认机制,允许学生跨校自主选课,自主安排个性化学习计划,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是建设虚拟教学共同体、提升高职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相对可行的现实途径。对学生而言,从学籍上来看归属于某一家学校,同时也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对教师而言,虚拟教学共同体内的教师可以共同开发、汇聚、选用教案、课件、音视频素材等教育资源,共同探讨、交流和研究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师的作用不再仅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在于“授之以渔”。尤其是对高职外语专业课程来说,教师的角色定位从简单的传授知识扩展为筛选学习资源素材、组织学生创建学习社群、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监督指导学生创设感兴趣的语言应用场景等。以“商务日语”课程为例,除了经典的商务场合,如自我介绍、赔礼道歉、迎来送往、合同签署等以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热点,创设例如疫情下的商务礼仪、疫情不可抗力造成的合同纠纷等与时俱进的主题,鼓励学生自主编撰场景对话,分组演练,让学生在熟练运用语言技能的同时还能自觉学习疫情防控要求,提高自学能力和锻造团队合作精神。

从长期来看,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各学校,联合开发教育资源,由优质学校发挥引领带头作用、提供师资支撑、协调教育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应用新技术开发优质教育产品和教学设备以及学习资源,从体制上突破实体学校的制度隔阂,在更大范围内打造开放共享的虚拟教学共同体,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中心,教师发挥监督指导作用,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展个性化的选择学习,真正实现学习化的社会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正如著名的英国艺术家、评论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所说:“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因此,在设计虚拟教学共同体时,应当注意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的传递及其评价,例如,在学生分组讨论时应重点考查评价尊重他人、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大局意识、集体意识等思政维度,引导学生增长知识和锤炼品格。

3 结语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大多数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外语专业的学生都表现出创新求索、执着坚持、思维活跃、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较高的特质。这既是开展高职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良好基础,也对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势在必行。教育者应当适应时代潮流变化,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品格,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学习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猜你喜欢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