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衡阳城区湘江风光带变水位区域景观修复

2022-12-22刘小洋

绿色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滨水生境水位

刘小洋

(衡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0)

1 引言

城市河流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生态资源,包括淡水、沙石材料和食物等,通过提供城市风道、净化水体、调节洪水、微气候等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还为人类提供了多样化文化生态服务以及为其它动植物的生存提供生境。河流景观的管理非常重视资源的开发,以防洪和经济开发为主导,如开发水电站、修建高度人工化的防洪堤、侵占沿江湿地进行城市建设等。近20年来,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河道滨水区域的游憩及生态价值凸显,大量城市都在城市河道两岸建设风光带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娱乐休闲需求。但是,防洪堤建设、水电建设抑或是风光带的建设通常都是以人类当下迫切的经济、社会需求进行规划建设,忽略对环境的长期影响,致使河流的自然消落带、变水位区域基本被防洪或景观设施所取代,自然特征消失,有些河流岸线形态被高度人工化,甚至完全渠化,导致河流的自然水文过程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随着国家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城市滨水风光带的更新修复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2 城市滨江变水位区域景观修复相关研究现状

变水位区域亦称河流消落带、河流涨落带、河流消落区,是指由于水位的季节性涨落或周期性涨水,导致位于河流沿岸最高水位线和最低水位线之间、周期性地被淹没和露出的带状区域等[1,2]。变水位区域属于水陆交错地带,具有复合的生态系统。对于变水位区域的景观修复研究主要集中岸线自然结构的恢复、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河岸带开发与管理、弹性修复、水质的净化、生态系统服务等。较早开展河流治理的发达国家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河流工程,采用近自然化修复方法,拆除渠道化河流的硬质堤岸,让河流“重新自然化”,修复受损河岸生态系统。德国德莱萨姆河、新加坡加冷河、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法国里昂罗纳河等都先后进行了近自然化修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外的这些河道治理主要措施表现为尊重植被自然演替规律[3],利用植被的恢复与重建[4]、景观效果的营造、生态结构改造进行护岸软化,注重对原始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国内也有较多的学者对这些河流的整治经验进行了分析[5~8]。国内研究比较多关注生态问题和景观营造,张饮江等对滨水区域生境恢复、生物廊道恢复、景观美化和护岸结构与功能优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滨水带景观修复的方向[9];俞孔坚用较多的景观实践表明人工湿地系统结合适当的设计形式,不仅能很好的实现生态修复,还能提升空间活力,发挥最大的景观价值[10]。王建超、郭泉水、徐高福等对滨水变水位区域植被进行调查,并提出消落带植被恢复措施[12,13]。薛文睿以武汉滨江消落带景观为例,提出了基于变水位区域景观特性的设计更新策略,包括将硬质堤岸生态化、构建景观连续性、保持地方特色等[14]。马越以佛山市东平河景观工程为例,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变水位滨河地区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进行了研究,修复方式涉及:低洼高筑、水道疏浚、堤岸改造、植被恢复、景观营造等[15]。张楚晗以江西省赣江部分河段规划为例,提出基于自然的设计方案[16]。李倞等提出城市河堤的多目标弹性景观修复,采用软化、退让和复合3种主要策略[17]。

生态意识的觉醒及国家层面“城市双修”“海绵城市”战略推动,有关变水位区域景观修复研究尤其以生态修复为甚,生态修复的研究又以水文水质修复、河岸生境修复为主体,本质目的是恢复河流自然状态,增强并完善其生态功能和可持续性[18]。

3 衡阳城区湘江风光带变水位区域景观修复

3.1 研究区域概况

衡阳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主城区内就有三江六岸(湘江、耒水、蒸水)的水系景观结构。湘江从衡阳主城区穿城而过,城区段平均宽度约400 m,水质较好,城区上下游段均建设有径流式水电站,城区河段成为库区,水流速度小,多年平均水位51.5 m,警戒水位56.5 m[19],常水位与洪水位有近5 m以上落差,汛期时间较长,水位涨落明显,河道两侧堤岸具有明显的变水位区域。

湘江两岸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景观风光带建设,中心城区段的河道滨水景观建设最早,后在2009年进行了提质改造,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及提升城市景观形象。随着城市的扩张,中心城区的上、下游段部分河段也先后进行了景观风光带建设。总体上来看,早期的风光带建设基本采用水泥护岸的形式,主要以防洪为主,兼顾休闲需求。2010年以后的风光带建设主要是以房地产、城市开发带动,在满足防洪的基础上,关注生态、景观形象及游憩需求,采用的是相对自然化的缓坡式的堤岸、有较多的绿化和休闲游憩空间。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湘江风光带变水位区域景观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修复方法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修复方法

3.2.1 部分区域渠化严重,生态环境被破坏

变水位区域高度人工硬化的区域是中心城区段,该区段是衡阳主要的传统商业服务区域,并有大量居住用地,人口密度较大,早期建设以防洪为主,主要是斜坡式水泥硬质护岸,高度人工硬化,尤其是公铁大桥至湘南学联旧址东岸段以及公铁大桥至珠江桥西岸段,自然植被完全消失。亲水步道便捷性较差,部分区域空间狭窄,安全护栏体量过大,缺乏相应的休闲设施,使驳岸的亲水空间环境难以吸引人流(图1)。有些区域被建设成为停车场,未能实现景观资源有效利用。

图1 高度硬化段景观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主要的修复方法:在保证行洪安全的条件下,可以去除常水位线以上部分水泥浆砌护岸结构,采用生态植草砖加喷播草种的方式,构建生态护坡;通过设计栈道的方式来拓宽现有游步道,减少淤滞,并更具亲水性。水位线浅水区域,可通过放置大石块的方式,既能来减缓河水对无堤脚的冲刷,保护堤脚,同时营造生境,供水生植物和物自行恢复。修复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高度硬化段改造设计(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2 临水区域淤滞严重,滨水活动空间被侵蚀

珠江桥至千吨级码头段具有比较宽的滨水风光带,采用缓坡式的生态护岸,风光带于2010年建成,绿化效果较好,休憩功能相对完善。主要的问题有:变水位区域每年汛期被洪水侵占,淤泥使部分亲水步道、休憩平台无法使用,游憩功能受损,淤积区域自然植被开始恢复,呈现一派自然野趣。部分尚未被完全淤滞的地方由于缺乏经常性的维护,淤泥堆积,景观效果差。护岸植物景观缺乏层次,没有体现水生植被到陆生植被的自然过渡。

应该利用现有条件,通过设置湿地、洲岛、在现有自然恢复的植被基础上构建植物群落等手段来修复生境;通过架空栈道构筑游览道路及休憩平台,既能对滨水空间进行生态修复,同时能够防止游径被淤滞,构建生态休闲亲水空间(图3)。

图3 淤滞段更新设计(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3 植物景观单一,生境多样性较差

整体来看,植物品种不够丰富,植物配置没有体现自然植物群落的特征,尤其是由堤岸顶部外侧到水面这一部分护坡及亲水区域,多以草本和乔木搭配,灌木层缺乏,水生植物配置缺乏。目前植物品种主要以柏树、夹竹桃、桂花、柳树等品种为主,原生植物品种基本被清除,应该尽量丰富植物品种,模拟近自然的植物群落,适当选用当地比较常见的构树、乌桕、苎麻、木芙蓉、莎草、莲子草、芦苇等来构建自然化的植物景观。

3.2.4 功能设施不合理

部分河段只考虑了防洪功能,游憩需求、亲水休闲活动被限制,缺乏供人休息的座椅;部分区域只考虑了休憩需求,其他生态系统功能受损或者被破坏,如图4(a)所示,临水区域修建了大广场,完全硬化,大面积的硬质铺装使自然水文、生境被破坏,而且每年汛期都会淤积,不少区域由于怠于清淤而丧失原有的景观功能。改造设计如图4(b)所示,通过栈道形式构建游憩路径与平台,恢复自然驳岸,构建生境岛,营造了近自然化的景观。

图4 亲水平台更新设计(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5 场地特征及文化记忆被忽略

湘江沿岸是衡阳文化集中体现区域,聚集了珠晖塔、来雁塔、石鼓书院、湘南学联遗址、码头、东洲岛等一系列历史文化景观,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文化性被削弱。因此在景观更新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历史文脉,考虑每个区域特殊的人文景观效应,结合历史文化景观节点来打造标志性文化景观,构建文化节点。将珠晖塔、石鼓书院等通过滨水景观带连接起来形成文化景观廊道,通过在这些空间设计文化景观小品来提升文化意象。

4 修复建议方案

在保证防洪、结构稳定的基础上,对变水位区域进行景观修复,设计既具自然性又有景观美感的生态护岸,是滨水景观修复的关键任务。新加坡的加冷河、德国的伊萨河、韩国清溪川治理等已成为国外城市河道治理范本。本文针对衡阳湘江滨水岸线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修复方案,主要遵循以下理念。

4.1 人景互动,完善空间功能

城市滨水风光带是城市最为宝贵的公共休闲空间,修复过程注重空间功能的完善,关注城市居民有使用需求,构建相应的景观设施改善居民生活,实现空间共享,提升场地活力。通过景观面貌的改善和公共空间质量的提升,促进周边区域更新发展,使城市空间得到高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4.2 生态优先,恢复自然生境

滨水地带是城市要重要蓝绿基础设施、生态廊道,为城市提供生命支撑。滨水地带景观修复应该是以生态修复为主体,恢复自然生境为目标,由水面向堤岸形成水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自然过渡型的景观结构,靠近水面的位置尽量营造多样的生境来满足不同动植物的生存,恢复自然性空间,与城市道路、建筑接驳的区域构建供城市居民活动的半自然半人工的人文空间。

4.3 延续文脉,保持地域特色

城市文化、文脉是一个城市最根本的特色。城市伴水而生,滨水区域承载城市发展的各种经济、人文活动,往往是城市中历史文化资源是最丰富的区域,彰显着城市特质。景观修复中应该充分保护、利用好历史景观资源。可以利用遗址、遗迹打造滨水文化景观;利用地方历史、风物、习俗、典故等打造文化景观小品、景观标志,构建文化意象,彰显地域特色。

4.4 弹性修复,注重安全性

景观修复应依据不同的空间现状,在满足岸坡安全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弹性修复。修复过程应该是渐进式,充分尊重场地现状,利用自然过程进行修复。修复方式因地制宜,中心城区段空间受限,人流密度大,游憩需求高,在不能更改堤岸基本形式的情况下,采用功能复合化、界面生态化等方式进行修复。针对河滩地空间较为开阔河段,则采用自然化的策略,恢复河流生态与自然景观[20]。

猜你喜欢

滨水生境水位
不同影响因素对鄱阳湖流域生境质量变化特征分析
基于MSPA-InVEST模型的北京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生境网络优化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黄韬 滨水新城齐集三大“兴奋点”,绝版人居成就溢价黄金期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滨水景观的研究——以浙江舟山群岛为例
七年级数学期中测试题(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