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哲学视角探究国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022-12-21韩家星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河图国学万物

韩家星,陆 群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文化,目的是有别于西方之学[1]。章太炎接受“国故”这一称谓,随着《国学概论》和《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的出版,“国学”之称得以流行。

目前流行的“国学”也称“传统文化”,大多处于普及阶段。只能从外延层面予以理解,且这种理解也大多流连于基础层面,而国学各门类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国学的综合性研究尚掌握在专家学者手中,离走出象牙塔,还有很长的路。对国学定义作外延的门类列举,不仅浅显、不明原因,而且有偏差、容易误导人。曹聚仁先生由此指出,“根本上没有明白国学是个什么,也没想到要去研究国学的原因,只不过因循的盲从,胡乱提倡些国学,做冒牌的圣人之徒”,“是很危险的”[2]。

一、从世界观角度看国学

(一)世界起源观

关于世界的起源,中、西方有各自的神话传说。两者之间相同的是,都有一个人形的原始的“神”在创造世界、创造众生。不同的是,中国的神盘古“化生”了万物,西方的神上帝“派生”了万物。其间的差异在于:中国的神与人是合体的,西方的人与神是分离的。北京大学教授庞朴先生形象地用鸡与蛋的关系来说明这两种不同的人与神的关系。庞朴先生用“鸡生蛋”形容“派生”,用“蛋生鸡”形容“化生”。“鸡生蛋”之后,鸡与蛋是分离的,所以叫“派生”;蛋生鸡之后,鸡与蛋是合体的,所以叫“化生”[3]。

所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人与自然才能“合一”。这涉及到一个“取之有度”的问题,中国古代诸子早就有共识,并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自然规律的认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4]“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5]“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6]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起源观,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具有主观意识的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这是国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二)世界构造观

在世界是什么组成和怎样构成的问题上,全世界先古民族的认知惊人地一致: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至于由哪些物质组成的,答案大同小异。古代的巴比伦人和埃及人先后把水、空气和土当作世界的主要组成元素。米利都派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又加上第四元素火。亚里士多德接受并论证了“水、气、土、火”四元素的说法。古印度人把“四大”,即地、水、火、风当作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佛教接受了这个观点,又加上一个元素“空”,并认为“四大皆空”。中国传统的说法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组成了世界万物。

五行的形成也有个过程,首先,土、木、水、火是一种自然存在,先民容易发现并予以认识,而“金”则需要加工冶炼才能出现,所以,“金”就较土、木、水、火的出现为迟。最早的“五行”里还要加上一个“谷”,称为“六府”。“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7]

但是,在东方人的认知中,这五种元素并不是简单的并列排序而已。“五行”的正确读法应该是wǔ héng,即“道行”之“行héng”。“行héng”的含义就不只是“元素”那么简单,还包括各元素自身的运动和各元素之间的互动。西方翻译中国的五行时,原来是用Five Elements,意为“五种元素”,后来李约瑟改为Five Energy,意为五种能量,李约瑟的翻译才符合中国国学的五行概念。所以,中国的“五行”不仅仅是并列的五种元素而已,还包含着五种元素的运动方式。因此,中国人眼中的世界构成模式是郭店竹简《太一生水》篇中描述的模样[3]。

(三)世界神灵观

世界各族的先民都存在一个神灵膜拜时期,概莫能免。神灵膜拜,首先是具体物的膜拜,即图腾膜拜,接着,由于抽象思维的发展,产生了诸神;再由于哲学思维的发展,又产生了概念上的“神”。

西方的神有严密的系统,奥林匹斯山上,等级森严,诸神分工明确,众神之父宙斯统管着诸神。西方的上帝概念产生之后开始统管万物,将所有的诸神都收归辖下,于是产生了宗教。在世俗的社会结构上建立了教会,并居高临下地管理社会,以至于西方经历了一段黑暗的教会统治时期。而中国古代认为,山川草木均有神灵,所有的神附着在各自具体的物上,没有产生一个具有形象的至高无上的主管神。所以,中国古代社会由蒙昧进入文明之后,未能形成宗教。上层层面的神,天、地、社、泰山、黄河等,由天之子——皇帝祭祀,其他的神祇,则交由百姓各自祭祀,宗教的职能,由社会教化部门行使。

但是,中国有一个抽象的神秘总管形体存在,这就是抽象化了的“天”,“天”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不仅是一个自然物,还是“天人合一”的综合体。人的头,也叫作“天”,天和人实际上是一体的。所以,在《山海经》里,专门有个被帝“断其首”的神,叫“刑天”。“天”还是世界基本规律的总管。“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4]

在哲学层面上,这个总管又被称为“道”。但是,无论是“天”还是“道”,都是高度抽象化的存在,所以,“天”不可见,“道”不可言,祭祀的时候,所有的诸神,都是概念上的存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4]

(四)自我价值观

先民们对世界作哲学思考的结果是:西方将世界分成了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神灵世界三大阵营;中国则分为天、人、物三大范畴。西方的人、神、物是分离的,神管着人,人支配着物。中国古代的人和天是感应的,所以“天人合一”,天道需要人具体实施;人和物是平等的,“万物皆有灵性”(《抱朴子》)。

这样的神、人、物的关系,自然影响着对个人价值观的定位。中国古代的个人价值观经过讨论,最终达成的一致意见是“善”,“善”的内涵比较丰富:“供养三德为善。”[7]所谓“三德”:“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8]“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9]

关于人的自我价值的本源,则有人的本性的“善”“恶”之辩,主张“性善”的代表人物是孟子,“性恶”论主张的代表人物是荀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5]“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10]

而西方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立价值,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奋斗,被认为是正常的。西方对人性价值的认识,起于西方宗教里的原罪,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就是以“原罪”的状态进入人类世俗社会的。“原罪”说后来被演绎为人类天然的“七宗罪”,天主教教义也采纳了这种说法。在理论上,以启蒙运动时期英格兰学者休谟为代表,休谟认为“没有一种激情能够控制谋利的激情”[11]。

而近代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则认为,人的本能是动物性的,受到社会共识的高标准道德观念约束,本能的顽强表现与道德的强制约束,两者之间的此消彼长,形成一个具体人的人格[12]。

二、国学的方法论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衡量一门学术的两大基本准则,国学的方法论,被称为“东方思维”模式,具有与西方不同的显著特征。

(一)“三生万物”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3]万物只有通过“三”才能产生,“三”的观念不是老子一家之言,战国时代“百家争鸣”,《逸周书·武顺》、屈原《天问》、管子《枢言》等都提到了“三”。

在东方思维中,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双”的,必有阴阳“两”面,“三”就是“两”个实体之间存在的那个关系,二实一虚,构成完整的个体。如果只看到物体的一,不能将“一”一分为二,那连最基本的智商都达不到;如果只能“一分为二”,看不到那个“三”,那只能是普通的人;只有“圣人”才能用“三”观察世界。所以,尧和舜都是“重瞳”——有三只眼珠子,荀子干脆就说“尧舜参眸子”。有第三只眼的就是“神”,典型的神祇就是三只眼二郎神。有道行的人能开“天眼”,天眼就是能看到“三”的人。

在国学的方法论里,“三”无所不在。“中庸”的“中”,就是第三种中间状态,“中庸”不偏、不易,在A、B之间,不A不B,亦A亦B,既A既B,是一种超然的存在状况,这就是国学传统上所说的“三”。

(二)四方与五行

“五行”源于“四方”,“四方”的观念又源于传说中的“河图”,河图实际上就是一个以数字配伍的方位图。

“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8]孔安国释曰:“伏牺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河图”用十个黑白圆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河图是中国五行思维的起源,其中,“五”占据着中心位置,“五”没有象,正符合“大道无形”的理念。

由“四方”,从而配伍为五行,由五行归纳出相生相克的五行四维理论。

(三)九宫与八卦

八卦源于“九宫”,“九宫”又源于传说中的“洛书”,洛书实际上是一个九宫图。将自然数1~9分为三横、三纵排列,每行每列三个数的和都是15,对角线的斜行三个数的和也是15,而数字5居于九宫图的中心位置。其他居于八个方向的数字各给一个“卦”名,就有了八卦。

洛书实际上是一个九宫格,每一横行、竖行、斜行的数字相加都是十五。“五”据中央,其余八个数分列于八方,对应着八卦。八卦都有卦象和卦名,但中宫“五”没有卦象,也没有卦名,符合“大道无名”的理念。

不仅如此,《易·系辞上》说:“大衍之数五十。”是说运用阴阳、五行、八卦推演(即“大衍”)万事万物规律的基础数据是“五十”,这个“五十”的来源是从一连加到十,其和为“五十五”,但“五”不能与其他数并列,要减去,于是“大衍之数”只是“五十”,而不是“五十五”。所以,最规范的定卦、取爻的方法——耆草法,所用的耆草就是五十根。

(四)立象尽意

在国学的学术系统中,有一个概念叫“象”,同“像”,“象”是实物,是用来表达抽象的工具,即用实物的“象”表达抽象的“意”。世界上存在着一些无形的东西,言语是无法描述的,如“大道无形”,如人的情绪等,但这些无形的东西,又必须证明它们的存在,老祖宗又非常固执地要用具体的实物来证明这些抽象的东西存在,这种证明的办法就是“立象”,国学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解说了用“立象”的方法“实证”抽象的原理。“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14]“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15]

道、意及一些抽象的事理,文字不能表达,语言不能描述,怎么办?必须给予实证,实证的办法就是用具体的“象”以及提炼过的符号来表达。比如,中医的经络不能用语言描述,于是造一个人体模型,在人体模型上用线条标出经络,用点标出穴位,再结合临床实践,于是经络、穴位得到了实证。再如,“屯卦”第三爻指示所求之事因条件尚未成熟,暂不能进行,于是“爻辞”断言:“君子几不如舍。往吝。”意思是:求卦的先生啊,您坚持做这件事,不如放弃了吧,您坚持去做,后果不好。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用“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这个具体的事例来作比拟,这就是“爻之象”,用“屯”卦如春天草之尚待萌芽的卦形图画来表明这个道理。这就是“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猜你喜欢

河图国学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垂”改成“掉”,好不好?
汉代谶纬界对“河图”“洛书”概念的重整
——兼论“汉无河图”通说中《河图赤伏符》的官方定位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从河图浅述人体的气机升降理论
血染玉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