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融润”的课程与课堂范式建构

2022-12-16南京师范大学盐城实验学校戴翰林

华夏教师 2022年16期
关键词:五育育人素养

南京师范大学盐城实验学校 戴翰林

一、“融润教育”理念的提出

“融润教育”理念的提出源于如何落实“五育并举”的思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培养目标。为了落实“五育并举”的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了“五育融合”。

“五育融合”以“五育并举”为前提,是“五育并举”操作层面的有益探索。“五育并举”强调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是教育整体性和完整性的倡导;“五育融合”侧重于实践方式和实施路径的优化,致力于在“贯通融合”中实现“五育并举”,将“五育”熔为一炉、浸润互补,在润物无声中践行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升立德树人的整体质量。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提出了“融润”教育理念。

“融”字形始于容器,有容纳之意,引申为包容。融更趋于和,既是一种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一种和谐的完美状态,体现了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精髓。我们由此联想到,“融”作为现代教育理念,可以有“育人目标融合、教育路径融汇、学习资源融通、教育生态融和”等特定意义。通过“融”教育,最终达到三种形态:学校“融”,即包容,海纳百川,高瞻远瞩,倡导包容性成长;教师“融”,即“融爱”,用爱执教,尊重学生人格与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融”,即融会贯通,悦纳自己,尊重他人,触类旁通,掌握适应未来诸多挑战的本领。

“融润”作为一种特定的现代教育理念,其价值在于指向优化学校育人生态。 “融”是策略和路径,它提升“五育”间的关联度和衔接度,整合德育论、智育论、体育论、美育论和劳育论为“五育融合论”,形成“系统教育力”,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融”就是要做有温度的教育,让教育具有“和谐”基调,能够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指向未来,通达致远。“润”是方法与最终达成的“至善”形态。“润”可使教育变得自然而不灌输、和谐而不压抑,最终达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育人效果。

“融润”作为教育理念,其价值在于指向优化学校育人生态,指向“育什么人”和“怎样育人”的问题。

育什么人。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融润教育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依据学校实际,提出培养“五育并举”且有“融润素养”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全面而又个性化发展”。“融润素养”包括“水润万物”的情怀、“和融共生”的品质和“融会贯通”的能力等核心要素。

怎样育人。融润教育旨在通过融合育人目标、融汇教育路径、融通教育资源、融洽教育生态,以“润泽万物”的教育情怀、“润物无声”的教育态度和“随物赋形”的教育策略培养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的人才。

二、建构指向立德树人的“融润”课程

我国的教育方针确立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为了达成这一育人目标,就必须着力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构建各具特色的校本化课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所在是“立德树人”,“德”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界定为“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具有张力的结构,能力需要道德品格的价值判断和引领,道德品格也需要能力的支撑。这一结构的实质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指向人的发展,指向道德品格为导向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

我校“融润课程”的设计围绕“立什么德”“怎样立德”和“树什么人”“怎样树人”思路展开,以促进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轴心,整合课程要素,分解落实,最终指向育人目标的实现。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初步建构的融润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德育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板块。国家课程,培养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德育课程,确保学生未来的坚定可靠;校本课程,成就学生发展的广阔舞台。三个板块互融互润,基本形成“融知润行、融智润德、融美润品”的课程体系。

在“五育融合”原则下,我校着力打造“润德以诚、润学以思、润体以勇、润美以雅、润劳以勤”的“融润教育”特色品牌课程,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多样化的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校的灵魂便是文化,只有把文化建设好,才能够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色,进而达到创建办学特色的目标。职业院校是国家教育阵地中重要的一员,肩负着继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继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推进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素质教育的发展,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全体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职业院校文化育人教育水平,形成自身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当下职业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润德以诚,夯实德育根基,育人求真求诚。党和国家的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我们把“立诚”作为“立德”的切入点,打造以“润德以诚”为特色的系列德育课程。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诸如诚信考场、诚信阅览、诚信餐厅、诚信课堂、诚信超市、诚信书店、诚信标兵评比等创意教育活动,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多层次、全方面、立体式推进诚信教育,教人求真、育人求诚。

2.润智以思,聚焦课堂改革,助力素养提升。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以思启智、以思润智、让学引思、以思促学,着力培养思考型和实践型的新时代学习者。学校聚焦课堂改革,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实现“教”“学”“思”三者的和谐统一。

3.润体以勇,外塑强健体魄,内修勇毅品格。尊重学生发展规律,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勇健”精神和担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每个孩子大胆思考、勇于实践、积极反馈,弘扬榜样力量,倡导民主思想,塑造学生健康阳光的生命形态。积极开展丰富体育专项活动,如阳光慢跑、全浸式游泳、快乐足球、激情棒球、精准瑜伽、青春韵律操等,在锻炼体质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勇毅果敢的品质。

4.润美以雅,培育高雅情操,打造儒雅校园。通过美育培养学生的高雅艺术情操,将现有的文学、音乐、舞蹈、形体礼仪、美术、表演类社团进行优化整合,构建优质的美育课程,凸显高雅艺术的育人功能。学校利用重大节日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实时应景的主题思想教育,主题紧扣节日内容,体现活动育人功能。此外,在校园环境布局设计上注重讲究实际价值,体现人文关怀,着力营造校园文化的奋发精神、书卷气息和儒雅氛围,彰显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特色,真正实现环境育人功能。

5.润劳以勤,砥砺勤奋精神,涵养劳动品质。通过科技训练、植树护树、卫生值日、值厨烹饪、手工制作等劳动锻炼,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基本素养。学校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周边特色资源,积极创建各类课程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开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校本课程,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立未来职业方向。

三、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融润”课堂范式

“融润教育”聚焦课堂教学,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建构了“两点”“三式”“四要素”的课堂范式,简称“二三四”课堂范式,下面分述之。

(一)“两点”是指“低起点”和“高视点”

低起点,指面向全体学生,降低教学起点和难度,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凸显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高视点,指向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阶目标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提升思维品质,涵养学生素养,引领学生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根植“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低起点夯实基础,高视点润育素养,两者相辅相成,着眼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素养。

(二)“三式”是指教学中的三种形态,即导学式、启发式、探究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例和不同学生特点,进行三种教学形态的深度融合,创设一种优化并存、多元互补的综合型教学新格局。

1.“导学式”是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我们可根据学生实际和各学科特点,将教师自身的“四导”(引导、指导、辅导、督导)作为主线,贯串整堂课始终,尊重学生“学”的主体地位,进行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预设,以“学”定“导”,为“学”而“导”,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心智并用,最终达成知识和技能获取的最佳效果。

2.“启发式”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学习模式。启发式教学提示教师要以启发学生思维为课堂核心,做到导入要奇、设疑要巧、点拨要准、总结要精,着重问题创设和氛围营造,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学业负担为学习享受,实现新课标理念下的“大观念—大任务—大单元”核心要义,最终达成妙趣横生、和谐共进的课堂效果。

3.“探究式”提醒教师要紧扣“探究”这一核心要义,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以教材为基础探究内容,将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作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最终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解难释疑,达成教学目的。

(三)“四要素”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问”“思”“探”“融”四个要素

1.“问”即问题、提问。“学校应该是大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在这一社会中,课堂教学应该是真实社会中问题解决的实验室,因此,鼓励教师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并帮助他们探究社会的和智力的问题。” 这里的“问”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要以问题为驱动,强调问什么、怎样问、问得有质量,避免乱问、浅问和无价值的问。“问”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要有“优质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和驱动,设计基于教学目标、激发探索兴趣、揭示学科本质的优质问题。将学习内容与真实生活关联起来,选择适切的情境素材,能够造成学生认知冲突与障碍的学习任务性问题,也可以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提出“核心主问题”,确定支持学生进阶思维的结构化子问题组合,其逻辑关系以串联递进式、多维并联式、串并混合式进行,通过有层次、结构化、可扩展、能持续的问题或问题系列促进深度学习。二是要学会“机智层进”。教师把握课堂契机开展合理启问、相机追问、适时回问。“问”不是教师的“满堂问”,而是师生互问。教师要激励学生敢问,启发学生善问,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思”即思考、思维。教师应创设思考空间,关注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注重思维的效度和品质,让学生自主开展反思性、独立性学习。“思”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课堂要体现“让学引思”思想。教师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思辨,引领学生生成拓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真正做到“学思融通”。二是要具有“思维进阶”意识。学生能形成分析综合能力和问题求解能力,有一定的反思批判能力和求异创新能力,培养有思想力的学生,体现高阶思维品质。

3.“探”即探究、研究。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去探,在探中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进行实验、调查、收集及处理信息等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造精神,让学生融入生活,探索真理。“探”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倡导学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任务设计要恰当精当,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吻合;引导方法要巧妙,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自主探索和相互合作,形成多元化互动氛围。二是通过“探本溯源”,回归事物本质。学生将初步探究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师生共同对成果进行评判,教师就其不足之处进一步引领学生追本溯源,总结归纳,用精准的语言将最终探究结果清晰地表达出来,揭示规律与真相。

4.“融”即交融、融汇。“融”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做到“融会贯通”,经过生生、师生合作互融,领悟课堂内涵,扣准关键知识点,进行分门别类的知识建构和系统建模,引发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二是达成“德智共生”,“融”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外塑形象、内化品质、升华素养,在浸润心灵中启迪智慧,于智知通达时涵养品德,达成“上善若水、臻于至善”的完美境界。

“二三四”课堂教学范式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两点”既是教学基点,也是教学的目标指向;“三式”是组织教学的手段与策略;“四要素”是改进知识获取形式和达成课堂效果的有效途径。三者和谐统一、互为一体、相融共生,只有正确灵活地运用,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二三四”课堂教学范式紧贴新时代多样化、多元化的需求出发,以全新的维度去重新认识课堂、构建课堂、发展课堂、提升课堂;它将教育方针的要求、立德树人的任务、核心素养的培育等有机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融学于思、融思于问、融知于用、融教于评。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教育改革春潮汹涌澎湃,扑面而来,新高考和新课程正打破常规,面临新的机遇与新的抉择,我们将秉持“五育融合”理念,深入推进“融润”教育,奋楫笃行,履践致远,就一定能将教育做得更有温度,最终达成潜心育人、育人求真的最美形态。

猜你喜欢

五育育人素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