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升降浮沉理论探讨升降散在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的应用

2022-12-13郭建波宋丽娜栾俊琦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14期
关键词:蝉蜕僵蚕扁桃体炎

郭建波 宋丽娜 栾俊琦 陈 宏 张 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一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是中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来源于临床实践,又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原则之一[1]。该理论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而概括出来的,一直指导中药的配伍与应用。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出现正邪交争、升降失调、阴阳失和的失调状态,此理论通过利用升降浮沉的药性理论而祛邪,使阴阳平和、气机升降出入协调从而促进机体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但其受四气五味、气味厚薄、炮制、配伍、药用部位及煎煮方法等因素影响[2]。升降散其名见于清代医家杨栗山所著的《伤寒瘟疫条辨》,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黄酒及蜂蜜组成,药味虽简,组方却极其严谨,全方枢转少阳,调畅气机;升降共伍,宣热泄浊[3];寓升降、双解、清泻、攻补于一体[4],能够寒温并用、升降互济、透泄并举,内外通和。究其本源其为治疗时疫及杂病,现临床针对其主治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将此方广泛应用于呼吸、内分泌、消化、泌尿、神经及其他系统[5],而其所蕴含的升降沉浮药性理论却鲜有学者探究,本文即在基于“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基础上剖析升降散,并通过此理论辨证论治儿童常见病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1 升降浮沉释义

“升、降、浮、沉”四字连用最早起源于《医学启源》,象征四时阴阳之气的运动形式。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对病位和病势所产生的趋向,也称“药势”,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毒性一同构成了中药药性理论。升即上升、提举,趋于上;降为渗利、降逆,趋于下;浮寓外行、宣散,趋于外;沉曰内行、收敛,趋于里。就其功效而言,升、降多主动;浮沉则倾向于自然[6-7]。升降浮沉理论起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明确了药物气味厚薄阴阳及作用趋向,并指出借药物的作用趋向调节人体气机,以达阴平阳秘的状态。金代张元素在此基础上创立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其标志为“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及“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的出现,详述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气味厚薄阴阳、药物炮制、药用部位、药物质地及补泻的关系,在“药类法象”的归纳模式下,建了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的药性理论,促使药性理论的变更,使临床用药更加精细化[8]。李杲言“药有升降浮沉化,……以配四时春升夏浮……在人之身,肺肾是矣”。重视升降浮沉,强调药性之异、药味之别,强调用药随四时升降,顺应自然界时令气候的变化而适时应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酸咸无升,辛甘无降,……此升降浮沉之义也。”“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提出药物的升降浮沉可相互转化,受配伍、炮制影响,强调“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名老中医赵绍琴灵活运用升降散、栀子豉汤等经典方剂,善用药物升降之性火郁发之、宣畅气机、透热转气、因势利导,扩大了这一理论的应用领域[9]。

2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剖析升降散

多数学者考究认为升降散首见于明代龚廷贤所著的《万病回春·卷二·瘟疫》所载的“内府仙方”:“僵蚕二两,姜黄二钱半,蝉蜕二钱半,大黄四两。以姜汁打糊为丸,蜜水调服;用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瘟病。”[10-12]而后经《伤暑全书》《二分晰义》演变改良,药物组成、用量、剂型、用法及立法功效方面发生变化[13],最终其由清代杨璿更名为升降散,针对火郁的关键病机及温邪杂气交合[14],表里三焦拂郁,壅塞气机的病理形式,从“清”“泻”论郁热透达,一则升气之清、邪之清,降气之浊、邪之浊,二则降泻三焦里热、透散肌肤之表热,表里同解;从“气”“血”论气之升降,调解气分,清凉营血,气营同治[15];以达宣泄郁热、升清降浊、表里双解、气血并治的治疫之术[16]。

2.1 僵蚕、蝉蜕主升、浮

方中僵蚕性平,调和、辛散、咸软,《本草发挥》谓:“气味俱薄,体轻浮而上升,阳也。”《本草新编》云:“味咸、辛,……升也,阴中之阳也。”既散清气于上,升阳中之阳,又散滞浊,“辟一切怫郁之邪气”得清化之气,故僵而不腐。蝉蜕为土木余气所化,其体轻浮,其气轻虚,“其气清虚,故主疗一切风热之症”[17]。且善飞行,飞者升兼走络中气分。僵蚕、蝉蜕合用,其意深远:①辟疫气,散郁结;②开达气机,升清降浊;③祛风除湿,清热化痰;④作引经药,直达病所[18];⑤药性不烈,避伤阴化燥之嫌;⑥两者味辛凉皆作用于肌表,纯走气分[19],不仅能够宣散上焦之邪从表而解,而且阻止邪气下传。

2.2 姜黄、大黄主降、沉

姜黄因其“苦多辛少”,为下气、降泻之品。“味苦辛性寒”。苦能泄热,辛能散结,兼入气血,活血行气而止痛,且治疗外感时疫而出现的痈肿、热痛,发挥制其性存其用之功[20-21]。用量虽轻,却起着权衡升降之效。大黄气味俱厚药性趋下沉降,以利热下达而解,此方重用大黄,意在泻火解毒,导其里热,姜黄与大黄合用:①降阴中之浊阴;②散里郁,化瘀结;③皆入血分,凉营导热而出;④作用于中、下焦,有透、通、泄、下之功,给邪以出路[22-23]。

2.3 黄酒上行、蜂蜜润下

黄酒味甘性热,呈上行之势,在此方中一则祛邪外散;二则防病患骤服格拒;三则引君、臣至病所。蜂蜜味甘性凉,具润下之功,以蜜为导,其效有二:①寓补于功,取其补益之用,扶正气,滋阴液;②用蜜调和,增清热散毒之效。黄酒、蜂蜜为引导,借黄酒上行与蜂蜜润下之性,使气机通畅,以达平衡[4,24]。药方虽简,制方严谨,有升有降,协同制约,双向调节周身气机[25],使热壅郁结之玄府得以宣畅通利,温热浊毒无由再作,疫气流毒乍散。

3 升降散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医命名“烂乳蛾”,属“急乳蛾”范畴。究其病因病机,普遍医家认为是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腠理疏松、卫气不固、外邪侵袭、搏结咽喉而发病;饮食、调护失宜,嗜食肥甘厚腻之品,肺胃热毒炽盛搏结于喉核,气血壅滞,邪热炼灼而致血败肉腐成脓;小儿属纯阳之体,外受邪毒,入里化热化火为毒。热毒蕴于内,煎灼津液,炼液成痰,痰毒搏结于咽喉,脉络不畅,气血运行受阻,壅滞不通而成血瘀,灼腐肌膜,导致咽喉肿痛,喉核肿大或腐败成脓。也有少数医家也从湿热[26]、玄府理论[27]、虚寒[28]等角度进行探索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笔者认为本病致病关键在于郁热。邪气外袭,从口鼻而入,肺之门户先受之,搏于咽喉,阻滞气机,使火热之邪不得宣散,碍于脏腑,清浊不分,内外同病。正邪交争,阳气被遏,侵扰气营而发热;火郁热毒内扰,升降失调,其气上冲熏灼咽喉或火郁日久生痰生瘀,气滞血瘀,脉络闭阻而发喉核红肿化脓、淋巴结肿大;郁热不舒,三焦不畅可出现呕吐、便结等里热之证,治疗上强调调畅气机为基本准则,透表、通里、泄热、下火,辨证论治,选用升降散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4 验案举隅

患儿刘某,男,5岁。2020 年12 月10 日以“发热、咽痛3 日。”为主诉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儿科门诊。患儿3 d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7.7~38.9℃,热时无寒战及抽搐,伴咽痛,无咳嗽,无声音嘶哑,无呕吐及腹泻。家长予美林、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效果欠佳。遂于我院门诊就诊,刻下症:发热,体温38.5℃,咽痛,鼻流浊涕,纳差,小便短赤,大便3 日未行。查体:神清,精神欠佳,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其上可见黄白色脓性分泌物,双侧颌下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有触痛,活动度可,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肺(-),肝脾肋下未触及。中医诊查情况:舌红,苔黄腻,脉数。血常规+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示:白细胞16.4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6.25%,CRP:60.82 ng/L。西医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医诊断:急乳蛾(热毒壅盛证)。处方:炒僵蚕10 g、蝉蜕6 g、姜黄6 g、酒大黄6 g、桔梗10 g、连翘15 g、玄参10 g、黄芩10 g、牛蒡子10 g、赤芍10 g、生石膏15 g。3 剂,水煎服,毎日1 剂,每剂浓煎为300 ml,毎日4 次频服。另嘱患儿及家长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忌油腻辛辣刺激之物。

2020 年12 月13 日二诊:家长代述服药后热稍退,当日解下大便1 次。刻诊患儿今日体温最高37.6℃,咽痛缓解,无流涕,食欲好转,小便尚可,大便略稀,日1~2 行。查体: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其上可见少许脓性分泌物。处方:上方去生石膏,加天花粉10 g,共3 剂。

2020 年12 月16 日三诊:患儿体温正常,咽痛不显,无流涕,纳可,二便尚可。查体:咽部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未见脓性分泌物,复查血常规+CRP:白细胞4.5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23.15%,CRP<5.0 ng/L。处方:麦冬10 g、沙参10 g、玄参10 g、淡竹叶10 g、天花粉10 g、连翘15 g、赤芍10 g,焦三仙15 g。共4 剂,服药后复诊患儿诸症消失,随访1个月未见复发。

按语:小儿卫外不固,风热邪气侵犯肺卫,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易为之所连累,邪热蕴结于咽喉,从而引发本病,出现发热、咽痛、鼻流浊涕。观其本质,郁热所致,治当清热透郁、调畅气机,兼顾解毒散结、通腑泄热,故选用升降散为主方,随症加减。基于其药性理论,僵蚕、蝉蜕其性升散,质轻去实,既可退热,又可散郁;姜黄、大黄其性沉降,泻热散结,化瘀止痛,且大黄泻火解毒,使泻热下达而解;四药相伍,有升有降,宣泄郁热、升清降浊。方中加石膏解肌除热,泻肺胃之气分实热;黄芩清肺火,消痈肿;连翘质轻,疏上焦风热,解疮毒,散瘀结;玄参、赤芍、牛蒡子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载药上行,使诸药到达病所。

二诊去生石膏,小儿脾常不足,恐伤其胃气,故去生石膏,邪去而未尽,故守原方3 剂,增清热解毒利咽之功,恐留邪而不去。加天花粉,既助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又能养阴生津。三诊诸症皆平,邪去津伤,宜选沙参、麦冬、天花粉养阴和胃生津之品;连翘、玄参、赤芍祛除余邪热毒;淡竹叶导热下行,使热从小便而走;焦三仙健脾和胃,顾护脾胃,以防复感。

5 小结

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虽较常见,但若治疗不当则可能出现反复迁延,累及周围器官出现炎症、脓肿甚至并发心肌炎、肾炎等,西医多以抗感染、对症治疗为主[29-30]。近几年研究发现中医中药在治疗本病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从其中医发病的关键病机着手,强调平衡气机的关键治则,着手于升降散有升有降、浮沉对应的药性理论,灵活运用此方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不仅为药性理论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拓展了升降散在医疗活动和研究中的应用思路。

猜你喜欢

蝉蜕僵蚕扁桃体炎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不同重量僵蚕总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扁桃体炎并发颈淋巴结炎 贴敷见效快
蝉蜕
规模化养殖中降低僵蚕灰分含量的方法
滴心湖:致蝉蜕
秋冬换季,小心扁桃体炎来报到
僵蚕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
聊聊猩红热与化脓性扁桃体炎
改良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