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锁芳教授治疗肺系“胸闷所苦”的临证经验*

2022-12-06史锁芳

西部中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胸痹肺气胸闷

张 薇,史锁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胸闷是肺系疾病的常见症状,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患者常常自诉苦恼而无形质可见。胸闷可见于多种肺系疾病,如哮喘、肺气肿、支气管炎、肺部结节、病毒性肺炎等。其中,尤需引起重视的是,胸闷在胸闷变异性哮喘中的表现尤为典型。胸闷变异性哮喘是由沈华浩教授团队发现的一种以胸闷为唯一特征,无咳嗽、喘息等表现,肺部听诊无哮鸣音,有别于典型哮喘的哮喘临床新亚群,但是依然具备典型哮喘的气道高反应性、可逆性气流受限以及病理特征,可以据此辅助诊断[1]。中医学认为,胸闷属于“肺痹”“胸痹”范畴,常以多种症名或描述散见于中医古籍当中,如“气闭、气短、烦满、烦闷、愤懑”等,因此对于胸闷的记载可参见的具体病证范畴可不拘泥于一处。

史锁芳教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长江学者,著名中医呼吸病专家,江苏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科教研工作三十余年,对支气管哮喘、顽固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中西医治疗、内科杂病的经方治疗及亚健康的中医调养颇具心得。在临床中治疗这一新型哮喘时重视开泄宣痹,宣畅肺气以缓解胸闷,在治疗广泛肺系疾病时,在宏观针对病因、病理、发病机制治疗的同时,重视从微观的“胸闷”之症入手,着重解决患者的主观痛苦。疗效甚优,现将其治则治法介绍如下:

1 病证溯源

1.1 从肺痹论治史锁芳教授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认为患者的胸闷症状虽散见于多种肺系疾病,但以中医肺痹论治常可见效。《杂病源流犀烛》曰:“痹既入肺,则脏气闭而不通,本气不能升举。”[2]“痹”字音同“闭”,故有闭阻不通之意,在肺则为肺气闭阻,胸中闭塞,门瞀不舒之象。肺气闭阻,本气不能升举,宣发输布失常,壅塞胸腑,故多见胸闷之症。《素问·痹论篇》曰:“肺痹者,烦满喘而呕”。[3]365气满则喘,喘甚则烦,肺之气机输布失常,影响胃气通降,胃气反逆出现呕恶。烦满喘呕四证,在临床肺系病患者病程中常单发或兼见。肺系胸闷不论从病位本在肺言,或是详论肺痹证候,均有参考意义。

1.2 依胸痹论治胸中之症无外心肺,胸闷除从肺治外,还可辅以治心。中医学认为心系疾病见胸中闷痛者以胸痹为主。胸痹病名出自《灵枢·本藏》篇,认为饮邪闭阻胸肺,易致胸痹逆气之症,与肺脏关系密切。《肘后备急方》卷四云:“胸部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胸满短气,咳嗽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膂。”[4]胸痹主见胸痛,胸中绞急之象,兼见胸满气短,烦闷汗出。李石青认为“胸痹病位不独在心,尤其关肺”[5],胸闷是一种复杂征象,肺居胸中,与心相邻,生理病理亦多有关联,临床治疗胸闷从胸痹角度入手,效若桴鼓。

1.3 肺与心同治此外,肺痹的辨治不应拘泥于肺,还应统摄心肺两脏,肺心同治。“肺痹”与“胸痹”,病位相关,症状相似,病因病机有相通之处[6]。胸闷证治着眼于肺痹、胸痹,两者并不冲突。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五脏之间相互关联[7],故胸闷从心肺二脏论治,参见肺、胸二痹不仅符合中医整体观念,也开拓了论治思路。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2.1.1 外感六淫,内伤气化 外感六淫之邪是引起肺痹胸闷的先决条件,饮食情志等内伤所致肺之气化功能失常是其内在因素。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将肺痹单设一门,将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两方面,他首倡“六淫成痹”,将病因由风、寒、湿三气杂至扩展为六淫成痹[8]。清代医家陈士铎在《辨证录·痹证门》中云:“然而生肺气者……况多怒而肝之气逆于肺,多欲而肾之气逆于肺,肺气受伤而风寒湿之邪遂填塞肺窍而成痹矣。”[9]陈士铎认为风寒湿之邪闭阻肺窍故成肺痹。丹溪云:“冷气滞气逆气,皆是肺受火邪,气得炎之化,有升无降,熏蒸清道,甚则转成剧病。”[10]风寒暑湿燥火均可成痹,非独风寒湿三阴邪淫,暑火燥三阳之邪侵犯肺脏,间致气机冷结、凝滞、逆乱,故六淫皆可成痹。此外,他还认为情志、饮食、劳倦等内伤会影响肺之气化功能,即内伤肺痹[8]。《黄帝内经》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3]352七情致痹病的本质在于影响气机运行,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失却常道,终成壅塞痹患。元代医家罗天益《卫生宝鉴》云:“因而大饮则气上逆,肺痹寒热喘而虚惊。”[11]明代医家秦景明《症因脉治》曰:“肺痹之成因,或形寒饮冷,或形热饮热,肺为华盖,恶热恶寒,或悲哀动中,肺气受损,而肺痹之症作矣。”[12]认为大饮、饮冷饮热引以为痹,皆为饮食成痹。

2.1.2 责其极虚,邪气乘袭 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故胸中虚羸,气机不展是引起胸痹的主要因素。汉代张仲景认为胸痹之病责其极虚,发于阴弦,为本虚标实之症,由上焦阳虚为本,阴寒上乘为标,胸阳闭塞所致。此外,寒邪外侵,饮食情志内伤间接所致体弱阳虚,或年老体弱,均可致痹而发胸闷之症。清代医家张璐云:“气无补法,世俗之言也,以其为病,痞满闷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运行,邪滞著而不出,所以为病。”[10]本虚之痹不补无以除闷塞,病因为虚,证候为实,因虚致实者,补其虚而畅其实,胸闷自除。陈士铎《辨证录·痹证门》云:“肺痹之成于气虚,尽人而不知也。夫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统辖一身之气,无经不达,无脏不转,是气乃肺之充,而肺乃气之主也。”[9]此言肺痹成于“气虚”,肺为主气之脏,人体一身之气是肺脏功能的物质基础,肺脏又是气之运转的功能表现,气之虚极,气失转达,肺脏功能失调,痹由此生。由此可见,不论仲景所言“胸中阳微”亦是张璐“正气虚者”、陈士铎“成于气虚”均是虚成痹闷,即责其极虚,邪气乘袭成痹。

2.2 病机

2.2.1 气机失常,百病由生 胸中气机失常,肺气郁痹是胸闷之症的最主要病机。《黄帝内经》言:“百病生于气”。胸闷为胸中气机闭阻不通之症,一气动而分阴阳,阴阳合化五运以滋万物,气不管是对于自然界还是人体都是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13],气具有推动作用,气机升降失常,血津运行不行,气壅、血涩、湿阻则百病由生。气能温煦周身上下,卫气顾护肌表,气失常态,卫表失和,皮毛受邪,内合肺脏,加重气痹。张介宾有言:“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14]气之升降出入正常是人体内外上下和谐的本质所在,在人体以一“气”以贯之,在脏腑以气化功能以体现,气机正常,则脏腑功能正常,方能不变生他病。《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说文·心部》中载:“愤,懑也”[15]。不难理解,意为各种气机满闷的病证都和肺相关,肺居胸中,为阳中之太阴,故结合病位,胸中闷满,闭塞不舒,呼吸不畅的症状皆关于肺,胸闷多从肺治,不言而喻[16]。胸闷之症,病位在肺,病机主“气”,总为胸中气机闭阻,肺气郁痹。

2.2.2 气病及血,水湿为患 肺气闭阻,水液失输,血运失常,气血水同病是导致肺系胸闷的另一病机。《临证指南医案》云:“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以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得之。”[17]痹为正气被邪所阻,病因为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至,病理机制为水湿痰涎、气血凝滞为患。气机失常为胸闷产生的动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失调达则血无所主,血津同源,津为气达,在内气、血、水三者失常,在外风、寒、湿诸邪引动,壅塞胸中,杂而为痹,故胸闷之痹是气血水三因失于常运所致[18]。肺主气,司呼吸,通调一身之气机;肺主水,为水之上源,肺通过调畅气机宣发肃降水液输布于周身上下。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流注全身,肺朝百脉,辅心行血。胸肺二痹关于心肺,肺主气,心主血,气主津布,血津同源,则气痹胸闷之症责于气血水。

3 治则治法

3.1 开泄宣痹对症达邪痹者闭也,开泄以除痹,开泄宣痹法是治疗胸闷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肺为轻清之脏,其气宜宣,故胸闷之虞以“开泄宣痹”法治之。“开泄法”乃开宣肺气,驱邪泄浊,使气畅邪出的一种治法,主治湿痰郁滞,胸脘痹阻,上焦清阳失旷,涉及中焦之证,有别于“苦泄法”,用药多取轻苦微辛,轻清流动之辈;“宣痹法”,乃肺气宣达,胸阳得振,痰阻气痹得除之意。取法自仲景《金匮要略·胸痹篇》,善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及其演方论治,取其宣通胸阳、化痰泄浊之意。[19-20]《金匮要略》曰:“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21]茯苓作用于中焦,可健脾化痰逐中焦之水,平上冲之气;杏仁作用于上焦,可逐胸中之水,降肺之逆气,又可开胸散结;甘草缓中健脾,使水饮去而肺气利。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痰之功。肺主行水,肺脏受邪常常表现为水湿为患,水湿停滞,久凝成痰,壅结在胸发为胸闷。健脾化痰一取培土生金之意,以安受邪之肺脏,缓胸闷之地;二是肺为水之上源,肺输布之精微水液均为脾所化生,健运脾气,共调上源水湿之患。“胸痹缓急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史锁芳常言:“寒甚加薏苡仁附子散,青葱管三段,薏苡仁健脾渗湿,除痹止泻,附子性大热,两药合用共凑温里散寒,除湿宣痹之功。”“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21]本方主治胸阳不振,痰浊中阻,气结于胸所致胸痹,薤白与前述青葱管有异曲同工之妙,通阳散结以除胸痹。桂枝平冲降逆配合枳实厚朴行气降气,则胸满气逆得解。以上皆为化用仲景诸方以疗胸中之痹之法,临床疗效明显。

3.2 活血利水以治气病活血利水在于消散胸中气机失常所致病理产物,有形实邪得除,胸中气机调畅,胸闷自缓。门诊见胸闷者,史教授选方不拘一处,血府逐瘀汤与川连茯苓汤是其临证常用选方。根据老师多年经验,同样是胸闷为主症,鉴别选方的关键在于区别有无下肢寒象。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为“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名方,医家常视之为“血瘀证”专方。究其组方思路,血府逐瘀汤实由四逆散,桃红四物加桔梗、牛膝组成。四物汤补血活血,四逆散疏肝理气,桔梗、牛膝,一升一降,升降相因,重在调畅气机。全方气血同调,治气养血多于活血化瘀。同样是胸闷为主症,兼见下焦寒象,如下肢冷感,大便溏泄,则选用川连茯苓汤。此方出自陈无择《三因司天方》:“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3]439不言运气,观其病机,仍不离气机升降,水湿流行。《素问·六微旨大论篇》:“升降出入,无器不有。”[3]434心火下降以滋肾水,肾水上升以制心火,若气机升降失调,则会出现“心肾不交”,心火独亢于上,肾水孤寒于下,下焦寒水上凌心阳,出现胸闷烦躁兼见下焦虚寒之象[13]。本方治以寒凉立方,妙在不理心阳而专利水清热。

3.3 升降气机以通上下升降气机通畅上下兼具开泄之意与活血利水之用,加减运用常可增加畅闷舒郁之效。门诊收集胸咽不适患者的主诉刻下时,时常得不到确切描述,譬如咽中不适,非痛非痒,或是连及气管和胸中的不可名状的不适感。咽、气管、胸部不适,这种看似模糊,但又确为之所苦的症状,史教授亦有心得。常常以“升降散通上下”一言以蔽之,咽部不畅、胸闷还可配合越鞠丸。升降散在历代医书中均有记载,可溯源至《伤暑全书》,《东医宝鉴》《万病回春》亦有载录,而此方扬名于世有赖于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22]纵观全方,苦辛同用,升降并施,以调畅气机为根本,兼可升清降浊、宣散郁火[23]。杨栗山认为“温病杂气热郁三焦表里,阻碍阴阳不通”,治疗时必须“清热解郁,以疏利之。”升降散本为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病不可名状所设,但后世医家多有发挥,不再为治温病、郁热之总方[24]。史锁芳教授认为,其升清降浊之意不仅可用于温病郁热,也可在咽喉连及气管胸部不适的这种不可名状的痛苦中发挥疗效。在史锁芳教授的临证选方中,升降散的配伍思想是非常多见的,僵蚕、蝉蜕、大黄、姜黄四味配伍精当,升降相因,宣通上下,荡涤胸咽。

4 典型案例

案1患者某,女性,64 岁。2019 年10 月25日初诊。患者自诉胸闷1 月余,喉中有痰,味咸,自觉痰冷,胸闷,口干欲饮温,怕冷,恶风,白天汗多,纳可,排便困难,有排不尽感,舌淡胖大,苔腻,脉细。辨证属寒痰交结,胸阳失展,肺失宣肃,肺气郁痹。治疗以通阳化痰,通调肺气,开泄宣痹为法,拟枳实薤白桂枝汤合薏苡附子散、白术厚朴汤加减。药物组成:白术10 g,厚朴15 g,青皮10 g,藿香10 g,炮姜6 g,法半夏10 g,炙甘草5 g,桂枝10,附子4 g,生薏仁30 g,山栀10 g,枳实10 g,薤白10 g,桔梗6 g,旋覆花6 g,制香附10 g,杏仁10 g,茯苓10 g。14剂,水煎分服,每日1剂。

2019 年11 月12 日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胸闷减轻,嘱继服前方7剂。

半月后门诊复诊,患者自述诸证明显好转,胸闷不舒基本不显。

按患者为老年女性,体质稍弱,肺气亏虚,正气不足,胸闷之外寒象明显,痰冷,喜饮温,怕冷恶风均为胸阳不振之象,痰有咸味可见下焦水寒上泛于舌面。故辨证为寒痰交结,胸阳失展,肺失宣肃,肺气郁痹。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意在通阳散结,开泄宣痹,合薏苡附子散加大温阳通痹之力。合白术厚朴汤意在健益脾气,降气通肠,增强传导之功,解决患者排便困难、便意不尽感。

案2患者时某,男性,59 岁。2019 年12 月23 日初诊。患者有肺小结节病史,2019 年10 月3日胸部CT 示:左肺上叶见磨玻璃小结节6 mm。患者自诉刻下左胸隐痛,有拘急感,轻微胸闷、心慌,视物模糊,有燥热感,左股酸痛,胃纳可,寐欠安,二便调。苔薄黄,质暗红,脉细浮滑。辨证属血虚瘀滞,气机失常,肺气郁痹。治以养血治气,化瘀通痹,兼以益肾强骨,制酸止痛。拟方血府逐瘀汤合升降散、青蛾丸加减。药物组成:生地黄10 g,当归10 g,赤芍10 g,白芍10 g,炙甘草5 g,柴胡10 g,枳壳10 g,桃仁10 g,红花5 g,桔梗6 g,怀牛膝10 g,菟丝子15 g,补骨脂10 g,沙苑子10 g,杜仲15 g,炒乌贼骨15 g,川续断15 g,茜草10 g,僵蚕6 g,蝉蜕3 g,姜黄6 g,大黄10 g。14剂,水煎分服,每日1剂。

2019 年1 月10 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胸痛胸闷减轻,燥热不甚,仍有轻微心慌,左股酸痛仍在,予前方加炙甘草10 g、牛膝5 g、菟丝子5 g、杜仲10 g。14剂服用。

半月后,患者复诊,自述诸证明显好转,继予上方7 剂。后电话回访,患者自述胸闷心慌不显,股酸静卧得舒,诸症好转。

按该患者胸隐痛兼见胸闷,胸中拘急不舒,虽有上焦燥热心慌之感,未合下焦寒凉之象,为气候、体质所致。胸中隐痛不舒,舌暗红可见血瘀之象,胸闷轻微,脉象浮滑,瘀滞不重,然视物模糊,肢体酸痛,皆为血虚之象:不能上荣以养目系,无以下行以润筋骨。血为气之帅,血载气以行,血虚血瘀则气机阻滞,加重胸中痹闷。故选方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气血同调,治气养血为主,活血化瘀为辅,痛与闷同治。再合升降散加大开通宣痹之功,气血郁滞得除;青蛾丸益肾强骨以制酸止痛。

案3患者史某,男性,77 岁。2019 年12 月23 日初诊。患者自述:胸闷,气短,心慌,动则气喘,淡黄厚痰,难咯,流清涕,不咳嗽,无痰鸣音,时嗳气,不反酸,燥热,口干,大便溏,脚冷,胃纳可,寐安。舌质暗,苔腻,脉弦浮滑。辨证当属上热下寒,水湿流行,气机郁痹,复感风寒引动痰喘。治以利水清热,宣郁畅闷,化痰平喘。拟方黄连茯苓汤合升降散、华盖散加减。药物组成:黄连12 g,茯苓30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通草5 g,麦冬10 g,车前子15 g,远志10 g,炙甘草5 g,大枣10 g,生姜3 片,麻黄5 g,杏仁10 g,陈皮6 g,桑白皮10 g,紫苏子10 g,紫苏叶10 g ,僵蚕6 g,蚕蜕3 g,姜黄9 g。14剂,水煎分服,每日1剂。

2019年1月9日2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胸闷心慌、气喘气短较前减轻,偶有痰喘,饮食难消,前方加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9 g,14剂服用。

半月后复诊,患者自诉诸证较前好转,胸闷心慌基本不显,继服前方14 剂。电话回访自述下肢冷感已无,大便成形,上半身燥热不显,胸闷、心慌、黄痰流涕、气之喘短均好转。

按该患者以胸闷为主症,心火亢盛于上,肾阳亏虚于下,下焦虚寒,火不暖土,复夹水湿,故大便溏泄,脚冷之象。肾水上犯,加之外感风寒之邪,水湿流行,又见咳痰、流涕等寒饮束肺之象。肾之阳气不足,失于摄纳,再者肾水上凌心胸,肺气失宣,故见气喘心慌、胸闷气短。心慌、燥热、口干、痰黄皆为上焦邪热之象。总体一派上热下寒,水湿气郁,方用黄连茯苓汤利水清热、清上温下,华盖散宣肺化痰、和中平喘,合升降散导三焦气机要塞,交通心肾,行气利水。

5 结语

胸闷作为肺系疾病的常见症状,几乎在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中都有所表现,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不可忽略患者的主观痛苦。史锁芳教授认为,“闷”以“痹”言,不外胸肺,从胸痹和肺痹的角度论治常可收效。外感六淫,内伤气化,责其极虚,邪气乘袭,是痹病胸闷的主要成因。病机总以气机失常,气病及水,水湿为患,气血水三者不循常道终致胸闷。治法以开泄宣痹为先锋直达气滞,活血利水续贯清扫实邪,升清降浊收尾通达上下。基于疾病的典型症状,参考相关传统病证,为临床积极对症治疗、减缓患者不适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胸痹肺气胸闷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五项功课
人到中年补肺气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六项准备
人到中年补肺气
胸闷 疾病发病前兆
胸闷,疾病发病前兆
调肺气先要通鼻窍
中医通法治疗胸痹的学术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