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院急抢救类医疗设备使用的安全管理

2022-12-06张健

医疗装备 2022年3期
关键词:呼吸机科室医疗

张健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天津 300170)

急抢救类医疗设备是医院医学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直接用于对患者的抢救和生命支持中。此类设备的质量、设备完好情况及有效使用情况与患者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我国现行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办法》《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和《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均明确强调急抢救类医疗设备要始终保持在完好待用状态,为急救提供有力的设备保障。然而,某些医疗机构对此类设备的管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重视程度不够、危机管理意识不强、不注意加强日常安全性能的监测评估、不能及时发现与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等,严重时甚至可导致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此外,与其他常规医学装备相比,急抢救类医疗设备分布在各个临床科室,不同科室、不同人员使用的频次及熟练程度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亟需进一步加强对急抢救类医疗设备的管理。基于此,本文总结了急抢救类医疗设备使用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1 急抢救类医疗设备使用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急抢救类医疗设备主要分为电动类设备、机械类设备及抢救器械类3大类。电动类设备主要包括心脏除颤仪、呼吸机、体外膜式肺氧合装置、全自动洗胃机等;机械类设备主要包括心肺复苏机、机械吸引装置、血压计、氧气瓶等;抢救器械类主要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等。

急抢救类医疗设备种类繁多,且分布于医院多个科室,而各科室在急救的疾病种类、抢救的频次、各类人员使用急抢救类医疗设备的熟练程度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目前,针对急抢救类医疗设备的使用及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科室人员操作设备的熟练程度不高:对于除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外的普通科室而言,急救并非经常发生,医护人员操作设备的熟练程度也随之降低,对于专业程度要求较高的急抢救类医疗设备,操作不熟练的现象尤为突出,这一现象也导致了部分急抢救类医疗设备在大部分时间里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设备质量下降,且降低了使用效率及其经济效益。(2)风险大、易污染:急抢救类医疗设备是医学设备中使用风险最高的装备之一,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尤其是呼吸机、洗胃机等急救设备,若在闲置时未及时对管路、湿化瓶及接水杯进行消毒和清洁处理,则易造成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且部分科室人员日常对院感防控相关措施落实不到位,防控意识及水平尚待提升。(3)缺乏专人管理:大部分科室的医护人员日常工作均会涉及对急抢救类医疗设备的使用,但使用频率较低的科室往往不重视对该类设备的日常维护及管理,因未设专人进行管理,设备使用前、后通常未填写使用记录,未及时进行清洁、保养等维护。(4)缺乏系统培训,操作不规范:部分急抢救类医疗设备缺乏应有的操作规程,某些设备虽制定了操作规程但通常落实不到位,此外,操作人员未接受系统的技术培训,或经过培训后因长期无实践,技能生疏,待到真正使用时易出现操作不规范的现象。(5)日常安全性能巡查及维护不及时:部分医疗机构不重视该类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加之专业维修力量不足,维修人员往往忙于被动维修,很少采取定期巡检及预防性保养维修等措施以主动掌握设备的质量状态。

2 保障急抢救类医疗设备安全使用的管理对策

急抢救类医疗设备突发故障的原因多种多样,如设备自身软硬件发生故障、配套耗材缺失、操作人员使用不当或患者不配合而损坏以及设备使用环境不当等[1]。鉴于急抢救类医疗设备使用及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我院不仅将急抢救类医疗设备的使用与维修纳入设备全生命周期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而且不断强化危机管理与优先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巡视保养在前,维修在后”“快速应答、有效应答”的工作理念,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不断完善保养规范,不断加强人员培训,将维护保养工作落实到个人,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切实提高设备完好率,保障医疗设备的安全有效运行。

2.1 开展设备风险评估

在急抢救类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中应采取危机管理策略[1],将关口前移,提前做好风险评估,防患于未然。通过风险评估,我们创建了电子版的急抢救类医疗设备档案和大型医疗设备档案,实现了对高风险设备从到货、验收、培训、使用、维护保养、巡检和日常维修到报废处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也为今后设备的采购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

设备风险评估是降低设备使用过程中故障发生风险的第一步[2-3]。设备风险包括属性风险和物理风险。属性风险和设备与患者接触的密切程度及其用途有关,如抢救和生命支持类设备呼吸机、心肺复苏机与患者密切接触且用于抢救,属于高风险设备,风险评估的分值最高,但像手术灯、紫外线灯等与患者接触较少的设备,属于低风险设备,风险评估的分值相对较低。物理风险是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因发生故障而可能导致的风险(从不发生伤害到发生伤害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如呼吸机、除颤仪等设备在使用中若出现故障,则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所以风险最高,分值也最高。

根据相关标准,我院从属性风险和物理风险两方面对不同设备进行了风险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将两项评分之和在13~24分范围内的设备定为高风险设备,主要包括心电除颤仪、呼吸机、体外循环系统、麻醉机、心肺复苏机、吸引器等;在7~12分范围内的设备定为中风险设备,主要包括监护仪、激光治疗仪、检验科设备、点刺激仪等;在0~6分范围内的设备定为低风险设备,主要包括多功能床、清洗设备、无影灯、其他辅助设备等。

2.2 加强预防性维护保养和巡检

根据《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和风险评估等级,我院制定了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规范,着重加强了对高风险设备的巡检及维护保养,以保证设备的完好率。通过预防性维护保养和巡检,可在风险发生之前尽早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予以及时消除,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3]。预防性维护保养和巡检是设备使用安全与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设备维修人员应定期对急抢救类医疗设备进行巡视检查和维护保养,涉及设备及附件外观检查、设备放置环境、固件紧固性、电气性能检查、安全性检查、设备操作及设置、设备功能及性能、使用标识、急抢类设备使用记录等。

除了日常的巡检、维护保养和监管工作外,我科还定期对全院除颤仪、呼吸机、血压计等抢救类设备进行了全面的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改工作,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根因分析,制定了解决途径和整改方案,检查落实情况,并运用PDCA 管理方法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巡检和维护保养计划。如在日常巡检过程中,我们发现门诊心电图室除颤仪未每周作机内放电测试及相应记录,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根因分析,从维修人员因素、管理因素和使用人员因素多方面查找原因,制定了解决方案,最终与科室达成一致,共同加强对该类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并完善相应记录,达到了安全使用的目的。我科还组建了质量管理小组,认真分析与讨论院内外案例,不断提高全员风险预警意识,切实将关口前移,执行交互检查,不断规范、完善检查质量。

2.3 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医院突发救治情况较多,相关部门应随时了解临床医疗动态、疾病季节及节假日等方面的特点,前瞻性开展工作,做好预警,设备应急保障中心应依据制定的相应制度与流程,调配补充全院的急救类设备。采取分层、分级的危机应对策略,建立共用、院内、院外三位一体的全面保障体系。一旦发生危机,应立即启动相应预案,快速做出有效应答。通过分析日常运行、应急突发事件及演练等情况,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相关的制度和流程,确保各个环节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效率,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化解危机。

2.4 加强人员培训

随着设备的不断更新以及新职工的加入,医院应加强对临床使用人员及设备维修人员的培训。设备管理人员应组织设备厂商工程师对使用人员进行设备工作原理、使用前检查、日常保养维护和常见故障处理等多个方面的培训,对新调入科室的使用人员还应派专人培训。如我们在日常巡检和维护保养中发现,急症科呼吸机气体接头标识不清、限位卡口存在损坏现象,容易造成空气和氧气混用,具有潜在的医疗安全隐患,随即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了改进方案,完善了气体接头标识,增加了更换限位卡口,并对科室人员及时进行了使用培训。

2.5 完善信息化建设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医院救治患者数量的增加,医院中急抢救类医疗设备的种类及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加之人们对医疗质量及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医院设备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的要求,对医疗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成了医院的必然选择。通过实行信息化管理,可极大地提高医疗设备采购、使用、维护、处置等全过程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从而提升急抢救类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有效保障患者安全[4]。

3 小结

对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整个过程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急救设备的完好性、可靠性可以真正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涵义。因此,针对急抢救类医疗设备使用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医院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以保障该类设备的使用安全,提高抢救成功率,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努力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呼吸机科室医疗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柯惠PB840呼吸机故障分析与维修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浅析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审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