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育要回归美的本真

2022-12-03

江苏教育 2022年73期
关键词:赏梅休止符首歌曲

李 丽

音乐教育要回归美的本真,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展现美、创造美。下文,笔者以苏少版《音乐》四上《踏雪寻梅》的教学为例,结合自身不断备课、上课、磨课的经历,阐述如何让音乐教育回归美。

1.感受美:还原音乐创作的意境

《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意境高雅的歌曲,表达了人们对梅花坚韧不拔品格的赞美之情。歌曲描绘了在冬日里骑着毛驴,踏着皑皑白雪去赏梅的情景,将人们在赏梅时愉快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首带变化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的歌曲,A、B两段分别由两个乐句构成,B段的第二乐句是A段第二乐句的变化再现,A段生动地描绘了雪后天气放晴,人们去赏梅时的美妙心情,B段描绘了人们在冰雪世界中骑着毛驴赏梅时的情景。教学伊始,为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者、创作年代以及歌曲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和被传唱至今的原因,笔者直接向学生进行介绍:这首歌曲是黄自和刘雪庵两位先生创作的,旋律优美,风格高雅。在这样直白的介绍下,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枯燥乏味的表情,学习兴趣显然未被激起。究其原因,是笔者没有细致研读教材,抓住核心素养去进行教学。鉴于此,笔者进行了二次备课,从歌曲所在单元的主题和歌曲所蕴含的思想对教材进行再次解读,并设计和实施了如下教学:

师:在八九十年前,歌曲的创作者在创作这首歌曲时,谁会有这样的兴致骑着毛驴去赏花呢?

(生思考)

师启发:他们穿的什么衣服?

生:穿着长袍。

师:那时有电视看吗?有手机玩吗?

生:没有。

师: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生:贫苦的。

师:所以,在那时的雪天吟诗作赋,骑驴赏花就成为文人墨客贫苦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经过教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引导,学生逐渐还原了当年创作者创作这首歌曲时的背景,并初步体会了这首歌曲所寄托的美好愿望。

2.展现美: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人在学习时,最先是由外界刺激作用于大脑后形成对学习对象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对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形成有关学习对象的理性认识。在教学歌曲第二、四乐句的弱起时,笔者起初采用了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教学思路,运用双响筒进行辅助教学,并告知学生跟随小毛驴脚步的节奏,不要在开头的八分休止符处发出声音。但学生总是唱不准这两个地方的八分休止符,于是笔者又让学生在休止符的地方拍一下手,学生貌似唱准了,但从他们的面部表情来看,他们没有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美的享受。为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笔者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

师:这一句的开头有一个休止符,听听老师是怎么唱这个休止符的。

师唱:0 1 3 5。

师:梅花幽幽暗香,让人深深陶醉。啊!我真想采一株回家!你们想吗?

师生陶醉地唱:0 1 3 5。

师:这个八分休止符就是表达陶醉状态的。让我们把这种陶醉从心底发出——

生陶醉地唱:0 1 3 5。

基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转化规律,学生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学习过程,深化了对歌曲所蕴含的美的感受。

3.创造美:调控学生的答案生成

教学并非预设方案的线性实施过程,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给出不同的反应和答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做出的各种反应和生成的各种答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灵活调整,巧妙应对。

在歌曲的二次创作环节中,笔者示范给歌曲加尾声后,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给歌曲加上引子和高潮。笔者预设用数板朗诵前半段歌词作为引子。为此,在学生合作讨论时,笔者直接与其中一个小组交流,通过有节奏地朗诵前半段歌词给他们一些暗示。但在回答时,学生还是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教学反思时,笔者意识到学生之所以与教师的预设不同,是因为没有感受到数板所表现的意境。于是,在之后的教学中,笔者深入学生中间,以歌曲《数鸭子》的数板朗诵“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为引导,启发学生用数板加朗诵前半段的歌词作为引子。由此,学生体悟到数板加朗诵作为引子的适切性,从而循着教师的预设目标不断迈进。

歌曲的二次创作虽然是自由的,但教师的口袋里要有不同的“小石子”,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将“小石子”不断地扔出去,以此来激发学生思维,达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在“响叮当”这一句作一个渐强处理,以表达陶醉于梅花香气的感觉。面对这种意外的惊喜,笔者进行了即时赞赏并采纳,但又觉得这种表现还不够强烈,于是在渐强的基础上加上了延长。在师生思维的相互作用下,教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产生了较高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猜你喜欢

赏梅休止符首歌曲
赏梅时节品咏梅诗联
音止意不止,声断情不断
音止意不止 声断情不断
赏梅寄忧伤 跌宕生多姿
无字遗书
清平乐·年年雪里
画说乐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