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倾听的语文课堂教学探索

2022-12-03

江苏教育 2022年73期
关键词:笔者智慧情感

焦 卉

“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学校主阵地,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变得更为重要。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以及师生关系决定着课堂改革的基本走向,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且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倾听应该与讲授同等重要。教师始终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全身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倾听他们有声或无声的语言,营造情感共鸣式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不断悦纳自我、超越自我,使其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倾听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一、倾听的基础:营造润泽课堂

课堂里每一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柔和,有一种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佐藤学称这样的课堂叫“润泽的课堂”。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一个温馨润泽的教室,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流淌着生动的美。但很多时候,教室里充满浮躁不安的气息,又或者死气沉沉,这样的教室缺少人情味,总是硬邦邦、干巴巴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内心是不安定的,心情是不愉快的,学习自然是不快乐的。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润泽的课堂,使学生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个人都能得到自觉的尊重,每个人的发言都能得到积极的回应;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会远离浮躁,安静、安心、安定地学习。师生的各种思想和情感相互交流,形成相互倾听的交互场域,有利于学习自然发生。这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

二、倾听的价值:研判言外之意

叶澜教授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到底应该倾听什么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1.学生说了什么

在课堂上,首先要能听清学生说了什么,这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学生是在回答问题,还是在顾左右而言他?学生的发言是人云亦云,还是具有创造性?是中规中矩,还是超出了预设,表现出独特的思想?是乏善可陈,还是精彩纷呈?这些都是教师在倾听的第一时间应掌握的信息。

2.学生的发言说明了什么

教师在倾听了学生的发言之后,还必须思考其发言说明了什么。如果学生的发言很精彩,那精彩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可能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恰到好处,备课充分,引导得法,使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也可能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好,教师的提问没有挑战性或没有深度,不能给他们帮助与提升。如果学生的发言平淡无奇或者很难回答问题,那又说明了什么?可能是学生根本没有认真听课,也可能是教师并没有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无论哪种情况,教师都要认真观察、充分感知、深刻领会,以进一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

3.从学生的发言判断其将走向何方

具有倾听意识和倾听能力的教师,在倾听了学生的发言且内心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发言说明了什么之后,一定能发现学生的发言精彩中蕴含的新奇,荒诞中包含的合理,并能通过学生有声或无声的语言,推断出未尽之意,倾听出言外之声。此时,教师的心中应该对学生充满期待,并思考“希望其走向何方”。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甚至是瞬间做出判断,然后确定是给予肯定的点拨,使其拓展思维,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是“剥笋”似的追问,使其思维更为深刻,拥有持续发展的潜能;是以此展开讨论,使其开阔视野,在集体的智慧中生长;还是片刻沉静,给予其静心思考和审视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进而不断地自我完善。

三、倾听的要义:给予智慧回应

那么,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发言后应如何给予精准的回应呢?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分辨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及时捕捉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极具开发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在倾听的过程中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并适时调节自己的课堂教学,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1.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

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倾听学生的发言,欣赏他们独特的思维和见解,适时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笔者在执教三上《司马光》一课时,学生远离了教学预设。一位学生说完“掉在缸里的小朋友跟水一起冲出来了”之后,笔者刚准备表扬其能结合插图来读课文。然而,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生成以下教学片段:

生1:老师,我看到图上水缸被砸破的地方很尖,小朋友跟水一起冲出来一定会被划伤的。

生2:司马光只是个小孩子,他砸不了那么大的洞的。

生3:老师,我以前看过一本故事书里画的图,小朋友没有从洞里出来。

师(认真倾听):那这个落水的小朋友最后怎样出来最安全呢?

生4:不要跟水出来,我在暑假里学游泳的时候,爸爸把我扔到水里,水很呛人的,被水冲出来肯定很难受。

生5:我觉得先待在缸里更好,等水流完了,缸里没水就不会被淹死了,再请大人把他抱出来就可以了。

师(欣慰点头):你真会动脑筋,想出了一个很安全的办法,值得我们学习。

事实上,在课后查阅大量资料后,笔者发现最后一个学生的想法有相关史料记载。如果笔者未能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如此开放,发言就不会如此精彩。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耐心倾听,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引领,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生长出比知识更具生命力的智慧。

2.纠正学生表达上的偏差

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之后,发现其有不规范的表达时,要及时纠正其表达上的偏差,让课堂教学走向深入。笔者在执教二下《大象的耳朵》一课时,学生形容“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垂拉着”。笔者纠正并鼓励道:“课文里是‘耷拉’,不是‘垂拉’,你虽然读错了,但我相信你一定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教师发现学生表达上的偏差时,要用鼓励、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表达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打造充满尊重、期待和智慧的高效课堂。

3.共享师生精神的融合

佐藤学先生说:“教师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课堂上,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的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上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

笔者在执教三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有学生提问:“‘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笔者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抓住这一问题契机,让学生思考:“年轻的王维身在千里之遥的京城长安,重阳节到了,他会有哪些复杂的内心感受?”学生感受到了其孤独、寂寞、遗憾、失望、思念等复杂的情感。这时笔者及时引导:“王维一会儿感到孤独寂寞,一会儿深深地思念亲人,一会儿想到以前高兴的事情,回到现实中又非常遗憾,这就叫‘思绪万千’。”学生即刻体会到了作者将千般愁绪、万般思念都融入这一诗中。笔者继续引导:“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也会远离家乡,到外地求学、工作,加入游子的行列,每逢佳节,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学生的朗诵一次比一次动情。

笔者在倾听学生声音的基础上,把王维的个体情感引申开来,用丰富的情感开掘出其深刻而又带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内涵,并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教学意蕴陡然间丰富起来、立体起来。在这样一个师生情感共融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培养,认识得到了提高,情感得到了升华。

李政涛教授说:“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如果在每一节课中,学生的发言总能得到真诚的尊重、积极的回应以及适切的鼓励,教师总能在倾听的基础上及时把握学情,以学定教,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那么这种基于倾听的课堂上就会有思维的舞动、真知的焰火、生命的对话以及智慧的交融,这样的课堂才能从浮躁走向从容,从肤浅走向深刻。

猜你喜欢

笔者智慧情感
老师,别走……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