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实践:让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劳动教育生根

2022-11-24黄艺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2年9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引导道德与法治

黄艺

[摘 要]一年级是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最佳时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是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并与同伴交流学习劳动的过程、分享劳动的快乐。教师可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制订教育目标”“交流劳动经验,树立劳动观念”“感受劳动乐趣,激发劳动意愿”“增设劳动实验,体会劳动价值”“获得家长支持,培养劳动习惯”等策略,适时开展劳动教育。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引导;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7-0032-03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最光荣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为了增强新时代学生的劳动意识,国务院在2020年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由此可见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关于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课程,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学习劳动的技能,增强劳动的意识,提升劳动的智慧,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真正落实劳动教育。下面,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干点家务活》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开展调查研究,制订教育目标

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满足学生的道德需求,解决他们的道德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教师可进行实际调查,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并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

《干点家务活》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做家务的基本技能,体会父母长辈劳动的艰辛,积极主动地分担家务。上课之前,教师利用“问卷星”软件制作了一份以“我的小本领——家务劳动小调查”为主题的调查问卷,借此了解学生做家务的情况,引起学生对家务劳动的反思以及家长的重视。调查问卷的内容如下:“你喜欢做家务吗?原因是什么?你经常做的家务有哪些?你是否能坚持天天做家务?如果你很少做家务或不喜欢做家务,原因是什么?”教师将调查问卷发到班级微信群,让学生在手机上完成,然后进行统计分析。从“问卷星”软件生成的调查报告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各项调查的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懂得做家务是爱父母的表现,是为父母分忧的体现,能做一些倒垃圾、洗碗、叠被等简单家务;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不多,劳动经验明显不足;有些父母不太支持孩子做家务,存在轻视劳动教育的现象。教师通过学情分析,确定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做家务的劳动意识,在劳动中学会关心父母。

只有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认知进行的教学,才是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只有制订适合学生学情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案,才能在教育上取得成功。上述教學,教师利用“问卷星”软件在课前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了较为准确的信息,制订出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和活动方案,为下一步劳动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交流劳动经验,树立劳动观念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讲解上,那么学生对劳动的体验并不深刻。只有通过真实的劳动体验,获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学生才会学得扎实、有效。道德与法治教材针对学生的劳动实情,巧妙地编排了几个活动环节,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获得的劳动体验,使学生在敞开心扉中明白劳动的作用、意义,从而树立起爱劳动的观念。

如教学《干点家务活》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主题图中的苹果树:“这棵树上有许多大苹果,每一个大苹果代表一种家务。请根据自己的情况,想一想自己能摘到几个苹果,把可以摘的苹果涂上红色。如果你已经学会某项家务,但苹果树上没有这个苹果,你可以在上面添加大苹果来表示。”教师让学生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在家里常做哪些家务、通常是怎么做的,再在小组内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同时,教师请家长把孩子在家干家务的情况拍成视频,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播放。一年级学生掌握的劳动技能参差不齐,交流的内容各不相同。如有的学生说:“我看到奶奶择菜,就向奶奶讨教,多做几次就熟练了。”有的学生说:“我以为洗碗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哪知道一不小心就把碗摔碎了,后来洗碗的时候仔细些了,再也没有摔碎碗。”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讨论:“你们觉得做家务有没有意义呢?”学生联系自己做家务以后的心情,纷纷发表意见:“我择菜的时候就让奶奶在旁边休息,奶奶很开心,我也很开心。”“我洗碗的时候虽然把衣服都弄湿了,但是我学会了一项新本领,觉得自己长大了。”“拖地板的时候,我就想办法把角落里的灰尘都拖干净,劳动让我开动脑筋,我觉得真不错!”……

劳动教育是面向真实问题的探索活动和实践过程。上述教学,教师通过展示学生在家劳动的真实情况,引导学生交流劳动感受、分享劳动经验,使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产生劳动的信心,从而热爱劳动。

三、感受劳动乐趣,激发劳动意愿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劳动教育的主题精心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劳动的乐趣,促进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

通过课前调查,教师对班级中哪些学生掌握哪些劳动技能了然于心,这样可在课上设计一个“露一手”的展示环节,让学生各展所能。如有的学生展示剥大蒜的窍门,有的学生展示快速取出卷筒纸纸芯的方法,有的学生展示……教师扮演记者,采访这些劳动能手,请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学会这些劳动技能的、学会了以后是否减轻了父母的家务负担等,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经验——只要用心学,就能学得会。学生热情高涨,教师结合课本上的“再来学一招”板块,给学生播放从抖音上下载的一段叠衣服的视频:先让学生完整地观看一遍,对叠衣服的过程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再以慢镜头播放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各个步骤,并进行现场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各有千秋,有的能按照步骤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有的则把衣服叠得歪七扭八。于是,教师让学生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让叠衣服技能好的学生手把手教技能弱的学生,这样很快全班学生都学会了叠衣服的本领。接着,教师以叠衣服为例,让学生说一说还可以学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从网上学习卷叠裤子、收纳袜子的小妙招,学习各种系鞋带的方法,学习给垃圾桶套垃圾袋的小窍门等。

虽然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是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加深了对劳动的美好体验。同时,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迅速提升学生的劳动技巧,使学生获得劳动带来的满足感,从而慢慢地喜欢上劳动。当然,劳动教育并非一蹴而就,教师还应让学生保持劳动的热情,与学生约定到期末结束时进行劳动技能大比拼,以激发学生的劳动意愿,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这样通过多种渠道,既使学生掌握了劳动技能,又将劳动教育落到了实处。

四、增设劳动实验,体会劳动价值

典型教育法通常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般有一个正面典型和一个反面典型,意在通过反面典型的衬托,宣传正面典型。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地宣传劳动的美好一面,而不让学生了解不劳动的坏处,那么这种宣传的效果必定会大打折扣。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典型教育法的作用,增设劳动实验,通过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引导学生在实验中领悟劳动的价值。

如教学《干点家务活》时,教师收集到学生最喜欢的劳动是打扫卫生,便以此增设主题为“打扫卫生”的劳动实验,在教室里设置两个事先打扫干净的区域,并给这两个区域标注为“甲区域”和“乙区域”。实验的做法如下: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学生每天要对甲区域进行打扫,而对乙区域则采取完全放任不管的状态,并且让学生做好两个区域的变化记录。实验完成后,学生看到两个区域的不同状况,最终获得情感体验。教师不用担心学生是否会认真执行,因为学生对有趣的实验往往会有极大的热情,而且会有极强的主人翁意识,时刻关注这件事情的落实状态。最后,学生会在实验中发现甲区域干净如初,而乙区域则布满灰尘,甚至还有虫子,散发出难闻的气味。通过记录表,学生能清楚地发现这种情况的产生是一周累计的结果。实验中的甲区域是正面典型,而乙区域是反面典型。这样的正反对比,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使他们真切地体验到劳动的美好,感受到不劳动的坏处,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从而发自内心地爱上劳动。这种具有典型教育法特点的劳动实验,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让学生在不同的劳动实验中感受更多的美好,加深情感体验,领悟劳动的内涵,逐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五、獲得家长支持,培养劳动习惯

分析学情时,发现开展劳动教育的阻力来自一部分家长。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以后再学做家务也不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做家务的质量不高,反而给大人添乱;有的家长则认为学习任务多,孩子没精力做家务……如何让家长协助学校开展教育,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合力发挥作用,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想方设法获得家长的支持,利用家长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学生接受劳动教育。

课堂上,教师以家庭小镜头的方式展示《干点家务活》中“这时怎么办”板块的内容:“爸爸说小明还小,长大了自然就会劳动;妈妈说小明做家务是在浪费时间,可以用这个时间弹钢琴、学技能;奶奶说小明做家务笨手笨脚,倒不如自己做来得省事……”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让学生道出自己的郁闷“我想为爸爸妈妈分担家务,可是他们不同意”,从而引出“家长不让我做家务怎么办”的话题。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让老师把劳动任务当作家庭作业布置,这样家长就会同意孩子做家务了;给父母讲事实,用班里同学掌握的劳动技能,说明劳动可以使人聪慧;用撒娇的方式征得父母的同意,让他们教自己劳动技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给予肯定,并通过微信给家长写一封信,向家长说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用真诚的语言取得家长的信任,请家长协助老师一起开展好孩子的劳动教育。

温馨的话语、质朴的行动改变了家长在劳动方面的教育观念,他们认识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深刻内涵,懂得劳动教育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愉快地成为孩子学习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监督者,解决了教师实施劳动教育时鞭长莫及的困境。而学生通过与父母的沟通,主动争取到劳动实践的机会,在“我要做”的积极心态中开展家务劳动。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前提就是具有劳动精神。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勤劳,因为只有勤勤恳恳劳动,才能让生活蒸蒸日上,才能使国家蓬勃发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利因素,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教育途径,引领学生开展有效的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 参 考 文 献 ]

[1] 罗燕翔.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0(24):36-37.

[2] 朱锦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J].智力,2020(12):137-138.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引导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