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气郁痹证的辨证治疗及应用举例

2022-11-24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痹证脉象肺气

丁 晓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山东 济南 250014)

肺脏在形体解剖方面与西医相似,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上通喉咙、鼻道,下连气管。肺主气,司呼吸,具有宣发与肃降功能。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并与脾胃运化的营气在胸中汇合,化而为宗气,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以完成排出体内浊气、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功能。肺与皮肤、毛发、喉咙、鼻窍等关系密切[1]。

肺居内脏最高位,肺叶娇嫩,既不耐寒,又不耐热,易受外邪侵袭或内伤邪气而发病[1],在外邪或内伤的侵袭下,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肺主气的功能失司,出现多种临床症状,称为肺气郁痹证。肺气郁痹证为临床常见证候,致病广泛,可出现全身症状。然而追溯中医学相关基础著作发现,《中医基础理论》无肺气郁痹证的论述[1];《中医诊断学》无肺气郁痹证的论述,无相关治疗方剂[2];仅《中医内科学》“哮病”中设有“肺气郁痹证”证型,并用五磨饮子加减进行治疗[3]。因此,本文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方面入手,论述肺气郁痹证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1 肺气郁痹证的病因病机

肺气郁痹证的基础病因是情志内伤,长期郁怒不得宣泄,肝气郁结乘犯肺金,导致肺气宣发肃降失常。若无诱发因素,则人体气血运行状态的失衡尚未打破,处于代偿-病态平衡阶段,未表现出临床症状。

1.1 肺气郁痹证的病因 ①外感六淫邪气:外感寒邪、热邪、燥邪、火邪,易伤及肺卫,打破了原来的动态平衡,引动发病。②饮食内伤:多食膏粱厚味,或素多饮酒,饮酒后不得呕吐,或脾胃本虚运化无力,“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酒肉宿食内停,化为痰邪阻于肺中,维持肺气郁痹的存在,或加重临床病情。③情志内伤:多为复感郁怒,加重肝气郁结导致发病。

1.2 肺气郁痹证的病机 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不疏,克犯肺气,肺气不展;气机郁结,水液运行不畅,凝聚为痰;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时间既久,气滞、痰浊、血瘀三者胶着,加重上焦壅塞。肺气郁痹证的病变脏腑在于肝肺二脏,病理性质为实证,病理因素包括气滞、痰凝、血瘀3 个层面,病位在胸中。

2 肺气郁痹证的临床表现

肺气郁痹证的临床表现多样,是“肺主一身之气”功能的体现[1]。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眩晕、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脑梗死、失眠症、鼾证;呼吸系统方面,患者主要感觉为气短,长出一口气舒服;在循环系统方面,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胃食管反流病、胃痛、腹泻、便秘;在泌尿系统方面,可表现小便频数或癃闭不通;生殖系统症状表现为不孕不育、性欲减退;在肢体经络系统方面,可表现为颈肩腰腿等关节痛、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等。肺气郁痹证特征性表现:①胸式呼吸减弱,甚至平卧呼吸时无明显胸廓起伏;②坐位时,呈现含胸驼背体态;③前胸肋间肌肌肉萎缩;④自觉乏力气短,但活动后大汗出、身觉舒畅。

在中医舌象方面,主要表现为伸舌时舌前三分之一收束,舌质色浮色淡,沉色绛紫,苔黄厚干。系统辨证脉象特征[4]:整体脉象要素为郁动(左关明显),强,稠,涩;局部脉象要素为寸沉,关浮、粗、刚,脉搏波上升支起始段怠。脉象要素中,动是指脉搏搏动时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协振波的增加,表现为麻涩、滞涩,整体脉象可见,或以左关脉明显;稠,是血液内容物的黏稠,表征痰浊;涩,是血液运行涩滞不畅,表征血行不畅;强,是脉搏反作用于手指有力,表征邪气亢盛,正气不虚。寸沉、脉搏波上升支起始段怠,表征气滞、痰浊、血瘀胶着于肺,胸阳痹阻,不能外达;关浮粗而刚,联合整体脉象“动”要素,即为“气脉”,表征肝气郁滞,气机不利[5]。上述脉象特征,共同表征了肝气郁结、肺气郁痹日久导致痰热内伏、血瘀内停的病机特点。

3 肺气郁痹证的治疗

3.1 治则治法 肝气郁结,克犯肺气,肺气不能舒展,是肺气郁痹证的本质病机。因此,疏肝理气、宣降肺气是治疗的扳机点;在此基础上,根据痰、热、瘀的轻重程度,采取化痰、清热、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另外,根据患者不同,适当加减药物。综合以上治法,标本兼治,正邪兼顾,复肺气之宣发肃降,使病证向愈。

3.2 处方用药 方药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加减,组成为瓜蒌21 g、薤白9 g、姜半夏9 g、檀香12 g、丹参18 g、砂仁6 g、防风18 g、白芍18 g、柴胡12 g、姜黄15 g、川芎9 g、红花12 g,400 mL 水煎,分2 次,早晚饭后1 h 温服。瓜蒌薤白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6],原方组成为栝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本证应用,去白酒;瓜蒌理气开郁、清肺热、化痰邪;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半夏辛温之品,可归入肺经,宣降肺气,降逆化痰;三味药共用,辛开苦降,通调肺气,燥湿化痰,温通胸阳,开通胸中气郁痰阻之闭塞。丹参饮出自《时方歌括》,原方组成为丹参一两,檀香、砂仁各一钱半[7]。本证应用,丹参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又能安神;檀香辛温,可归入心、肺二经,开散胸中气结、温通心阳;砂仁辛温,行气温中,化湿健脾;三药配伍,使胸中气畅瘀化,气血同调。

本证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的基础上,加用防风、白芍、柴胡疏肝解郁,川芎、红花行气活血化瘀,姜黄行气活血通达肝经,诸药共用,共奏疏肝解郁、通调肺气、清热化痰、活血祛瘀之功效。

加减:舌苔厚腻,脉稠、滑、热者[4],为痰热较重,加用苏子9 g、莱菔子9 g,燥湿化痰,肃降肺气;舌前质有裂纹、右寸脉枯涩者[4],为肺阴亏虚,加用沙参30 g、石斛20 g 养肺阴;舌质红绛、脉热而强者[4],为内热体质,加用丹皮12 g、郁金12 g、大青叶9 g、双花9 g,清热凉血,透热外出。

4 临床病案举例

女,76 岁,因“头晕伴视物旋转反复发作2 年、此次发作2 h”入院。现病史:2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自述无明显诱发及缓解因素,持续数天不能缓解;多次入住我院脑病科、耳鼻喉科,考虑“耳石症不除外”,曾给予营养神经类西药、改善循环类中成药静脉用药、耳石复位疗法、中医针灸疗法、中药(平肝潜阳类)等治疗,效果不明显,缓解期头昏沉。2 h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视物旋转复作,恶心无呕吐,伴行走不稳。入院症见头晕、视物旋转、行走不稳、恶心无呕吐,心慌、胸闷,平素头昏沉,颈项连及胸背部胀痛,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纳差,大便质软难下,小便可。既往无明确病史可查。神经科查体发现,患者神志清,精神可,颅神经(-),锥体束征(-),共济运动可,闭目难立征阳性。舌象:伸舌时舌前三分之一收束,舌质色浮色淡,沉色绛紫,苔黄厚干。系统辨证脉象特征:整体脉象要素为郁动(左关明显),强,稠,涩;局部脉象要素为寸沉,关浮、粗、刚,脉搏波上升支起始段怠。中医诊断为眩晕病,肺气郁痹证;西医诊断为耳石症。治疗方案:入院后给予注射用丹参静脉滴注;口服草药治疗,方选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加减,方药组成有瓜蒌21 g、薤白9 g、姜半夏9 g、檀香12 g、丹参18 g、砂仁6 g、防风18 g、白芍18 g、柴胡12 g、姜黄15 g、川芎9 g、红花12 g,3 剂,400 mL 水煎,分2 次早晚温服。入院后患者行颅脑MRI 及颅颈部血管MRA 检查,未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考虑耳石症复发可能性大,继续维持目前治疗方案不变。服用中药及静脉用药过程中,患者眩晕症状逐渐缓解、第3 日消失,患者出院,中药原方继续服用7 剂。出院15 d 后随访,患者眩晕未再发作,无头昏沉症状。

病例分析:患者为反复发作性眩晕,根据其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考虑周围性眩晕不排除,西医常规给予营养神经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进行分析,考虑患者属于肝气郁滞、肺气郁痹、痰热瘀血形成,采用疏肝解郁、调理肺气、清热化痰、活血祛瘀的治疗方案。静脉治疗给予注射用丹参,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安神;中药给予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加减,诸多治疗方法,共奏疏肝解郁、调理肺气之功,患者“缠绵难愈”之眩晕得以快速解除。

综上所述,肺气郁痹证的来源在于气机郁滞,与患者的个体密切相关,受所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诱发或加重本证,病变脏腑在肝与肺,病位在肺与胸中,病理因素有气滞、痰凝、热邪、瘀血,病性属于实证。临床治疗当标本兼治,方药治疗可取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根据病邪性质的轻重,可对症加减药物。另外,肺气郁痹证可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如循经灸法、腹针疗法、香薰疗法或颂钵疗法等,临床辨证准确,效如桴鼓。

猜你喜欢

痹证脉象肺气
人到中年补肺气
6种食物能补肺气
调肺气先要通鼻窍
养肺要避开六怕
情绪对脉象的影响研究综述
脉象采集分析系统的设计
冠心病的脉象研究
壮医外治法治疗痹证的研究进展
陈昆山治疗痹证验案
胡斌治疗痹证用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