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重彩壁画艺术及其教学探索
——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

2022-11-21屠明英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重彩画壁画技法

屠明英

(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四川地区的重彩壁画遗存是历史上受到不同佛教传统影响而产生的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寺庙壁画。一方面,北朝时期佛教第二个分支密宗金刚乘流传于西藏,成为藏传佛教的主体,这一教支影响着川西地区;另一方面,唐朝以来随着中央集权对于四川地区的统治,大乘佛教所修习的菩提道越来越多地对四川东部及中部地区产生影响。在此背景下,四川地区的新津观音寺、广汉龙居寺以及新都龙藏寺和蓬溪宝梵寺等寺庙,尤其是广元剑阁觉苑寺都出现了体现藏传佛教修习特色和巴蜀地区道教转佛教特色的壁画。这使得巴蜀地区重彩壁画具有与甘肃敦煌壁画、山西永乐宫等壁画不同的造型和色彩特征,展示出四川地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国重彩壁画文化。

一、四川地区重彩壁画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重彩画的历史

中国重彩画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绘画艺术,它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漫长的历史。中国重彩画是最早诞生的中国绘画形式之一。重彩画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有别于其他绘画传统的艺术观念、审美趣味以及表现技法。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重彩画凭借其独特的材料和媒介,在赋彩方面为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壮烈沉雄、极具张力的红色、黑色之于大汉;高贵绚丽、富丽堂皇的大青绿设色之于大唐;清虚淡雅的文人情趣之于宋元明清。中国重彩画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灿烂辉煌,也经受了萧条落寞。如今,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中国重彩画这一极具中国本土绘画特色的传统艺术,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二)四川地区重彩壁画的文化特色

巴蜀之地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融互通之处,而四川本地的重彩壁画随着佛教的传播以及与本土文化的融合,逐渐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四川地区古称“巴蜀”,既有巴文化特征,又有蜀文化特征,而巴文化又与中原文化有着相似之处,因而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另外,从四川地区的民族文化来看,四川西部分布着藏族、彝族、羌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更是异彩纷呈。自从佛教传入这一地区,就与本地文化相互交融,呈现出基于文化交融的佛教文化的多种特色:本地的道教转佛教特色、川西地区的藏传佛教特色和川中东地区的大乘佛教特色。

(三)四川地区重彩壁画的遗存

四川地区是重彩壁画遗存较多的地区,保存有多个明代佛教壁画遗迹。这些年,为了做好本土重彩壁画的现状摹写工作,我们考察了广元市剑阁县觉苑寺、遂宁市蓬溪县宝梵寺、成都市新都区龙藏寺和新津区观音寺等多处壁画遗存。在考察中发现,剑阁觉苑寺壁画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壁画遗存之一,艺术价值颇高。有人说这是一部佛教艺术大全,但其价值并不只在艺术。更恰当地说,它是一部研究明代文化的百科全书[1]64。剑阁觉苑寺的重彩壁画留存于主殿四壁,壁画面积较大,保存比较完整,其在绘画题材、造型和色彩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明代绘画的审美特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新津观音寺的重彩壁画主要留存于毗卢殿和观音殿,其中的佛教艺术产生于强盛的明中叶。新津观音寺内留存有壁画、雕像和石刻等多种艺术形式,它们都是精美绝伦的佛教艺术[2]15。对这些壁画艺术特征的分析,有利于我们了解明代壁画的特征和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艺术文化。

二、四川地区重彩壁画的艺术特征及传承与发展

(一)四川地区重彩画的艺术特征

“重彩”是中国画的一种材料和媒介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从材料层面看,重彩画是将天然矿物颜料研磨成粉后,用牛胶调和,而后进行绘制的绘画形式。因此,中国重彩画是既区别于西方油画、水彩画、版画等绘画种类,又区别于中国水墨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但是,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让人以为“重彩画”仅改变了一种绘画材料,只是一种外在形式的变化。更有人认为重彩画是一种外来画种,却不知它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绘画形式。我国有多处壁画遗存都采用了重彩壁画的绘画形式,如甘肃敦煌壁画、山西永乐宫壁画、新疆克孜尔壁画和西藏壁画等。四川地区的新津观音寺壁画、剑阁觉苑寺壁画等也均采用矿物颜料重彩壁画这种颇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1.四川地区重彩壁画的题材特征

四川地区重彩壁画的题材以佛祖本生故事为主。以剑阁觉苑寺为例,其大殿内以连环画方式绘满了以佛祖本生故事为题材的精美壁画。这些壁画展现了佛仙魔怪、帝王将相、官绅仕商、农牧渔猎的丰富生活。这里的佛教题材故事选择了释迦牟尼一生最精彩的生活片段,用209个生动的故事描绘了他的思想、行为,让人们从具象的绘画作品中,具体地领悟到释迦牟尼的宗教意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1]69。

2.四川地区重彩壁画的人物造型特征

四川地区重彩壁画中的人物形象体现出线性结构和形体表现的独特意蕴。新津观音寺素有“蜀中小敦煌”的美誉,其重彩壁画更是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色彩鲜艳,与北京法海寺壁画合称明代壁画的“两朵奇葩”[2]10。剑阁觉苑寺中的重彩壁画共计14铺,209幅,1 694个人物形象,面积超过179平方米①。其数量之多、面积之大、保存之完整,在国内同类绘画遗存中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在人物形象个体塑造方面,剑阁觉苑寺壁画将工笔重彩、游丝描、铁线描等线描手法以及沥粉贴金等技法相结合,共同塑造人物形象;而在人物形象总体呈现方面,则借助通景式构图方法,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整体人物布局,从而完整地勾勒出释迦牟尼一生悟道成佛、授业传法的人生轨迹。其人物塑造技法多样,人物形象更是多姿多彩,是国内最具系统性、丰富性以及完整性的佛教壁画艺术①。

3.四川地区重彩壁画的色彩特征

四川地区的重彩壁画继承了唐宋以来的重彩画技法,画面运笔规范端严,色彩愈加浓丽深沉。中国重彩画以石青、石绿、朱砂、黑色、土黄等为主要色彩。这种色彩表现方式使中国画的色彩呈现摆脱了物体原有色彩的限制,突破了中国绘画原有的色彩表现方式。在这种绘画观念和风格的影响下,重彩壁画逐渐形成了绚丽、细腻、浓重、浑厚的色彩特征[3]5。

剑阁觉苑寺壁画笔法精致、工质细腻,其人物在服饰、头饰等处又采用了沥粉贴金的传统技法。这样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华美富丽,具有极强的装饰性,而整铺画面底色则为深灰色,又表现出深沉古朴的色彩特征。两相对照之下,剑阁觉苑寺重彩壁画整体上便显得既华美富丽,又深沉古朴。

4.四川地区重彩壁画的技法特征

四川地区明代的重彩壁画已经广泛使用沥粉贴金技法,做工细腻,画面金碧辉煌,凹凸感强烈。黄金色泽光亮、历久弥新,壁画中的贴金历经数百年而不曾脱落。四川地区的明代壁画中大量使用贴金技法,使本地区佛教壁画的装饰性和美观程度达到了全新的境界。其中,四川广元剑阁觉苑寺和新津观音寺的明代重彩壁画,在人物、环境、饰物表现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更是四川地区重彩壁画遗存中的佼佼者。

(二)重彩画的传承与发展

重彩画的绘画技法和艺术特征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发展与创新,现代重彩画也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审美特征,尤其体现在矿物颜料的色彩运用方面。传统重彩画的制作过程历经千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稳定而规范的绘画模式。一般来说,重彩画的制作工艺始于制底,而后在制作好的底上再勾勒出形体的基本轮廓与结构,初次勾线后便开始平涂、分染、罩染等,最后再复勾线条。颜料一般是较为固定的一些矿石颜料和植物颜料。赋色一般以平涂、分染为主,过程比较好把控,较为理性。现代重彩画在总结古代艺术家绘画成就和画论成就的基础上,将壁画用色的特点与工笔画的优点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绘画语言。尤其是凭借对矿物颜料的使用,现代重彩画的赋色极具视觉冲击力,形成了亮丽、苍润、厚重的色彩质感和风格特征。中国现代重彩画正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的剧烈冲突与交融中,获得不断发展的新动力。中国绘画的语言形态和表现力量,依靠重彩画这一重要传统文化资源,必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起来[4]7。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本土文化的发展必不能抛弃自身文化的基本内涵,必须在保持本民族艺术的基本意蕴的基础上,去探寻发展创新的道路。因此,对于重彩画来说,它的发展就必然不能离弃汉唐壁画的辉煌赋予它的灿烂意蕴。

四川地区的重彩画也在文化的碰撞中获得灵感的火花,从而不断探索发展创新之路。一方面,通过对重彩画历史发展脉络的纵向梳理,来把握重彩画的核心意蕴;另一方面,通过与当代不同形式的工笔重彩画的横向对比,来探索、凝炼其艺术特征,尝试运用新的艺术观念和材质来塑造和开创新的绘画语言[4]7。

三、重彩画教学改革的探索

中国重彩画教学的探索必须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本土艺术的文化内核,探索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之道,以此来指导重彩画的教学改革。

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已将“中国重彩画”课程作为中国画技法教学的核心课程,切实推动重彩画教学的创新。全国美术院校和一些综合院校都开设了壁画课程,而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的美术学专业中国画方向,早在2005年便开设了“中国重彩画”课程(当时的课程名称为“材料与技法”),在同类师范院校中是较早开设此课程的。长期以来,教学团队通过实践和学习,探索出一套重彩壁画的教学经验。任课老师结合中国重彩画的绘画特征,将四川地区重彩画教学分为临摹、写生、多种材料的运用和创作四个部分,并将课程思政作为教育导向之一,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探索。在每期课程教学中,任课老师都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摩和考察,要求学生撰写考察报告并进行演讲。这些都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体现对过程评价的重视。在技法创新教学方面,尝试使用不同材料,实现多层制底技术的广泛运用,学生的现状摹写效果一年比一年好。由此,中国画方向的学生既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接受了相关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获得了重彩画技法等专业能力的训练,又得到了语言表达等教学能力的锻炼。正所谓立足本土文化,厚植职业技能。

(一)课程教学实践的探索

第一,丰富壁画教学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中国重彩画”课程以新津观音寺、剑阁觉苑寺两大本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为主要对象展开现状摹写,既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留下最直观的艺术资源,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新的制底技术和表现技法摹写出具有历史底蕴的文化成果的能力,从而真正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剑阁觉苑寺壁画和新津观音寺壁画历史悠久、保存完好,是本土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为美术学专业中国画方向的学生提供了直接的现状摹写对象。通过实地观摩和考察,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六百多年前明代壁画的真实面貌,体验到深沉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种直观感受到的现实体验,比书本知识和教师转述等间接经验更加直接、更加真实,也更容易受到传统壁画艺术的感染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这种对传统文化身临其境的感受,与重彩壁画艺术理论讲解相结合,拓宽和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领悟,也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了中国传统艺术,再加上重彩画技法的习得和创新,就为包括本土重彩画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通过临摹、写生、多种材料运用、创作四个部分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师范性、专业性和美化社会空间的创新性,培养能够更广泛地适应社会多方面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临摹和写生方面,本课程一般基于对本土剑阁觉苑寺壁画和新津观音寺壁画的观摩,对其影像材料展开现状摹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会带领学生进行现场摹写,以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材料运用和创作方面,老师特别注意探索新的绘画技法。通过开展多专业、多学科的融合创新,加强与油画、版画、雕塑、设计等专业的交流合作,汲取其技法特点。在此基础上,将其与传统重彩画技法相融合,从而探索更加多样化的重彩画表现技法。将这些技法创新与现代艺术环境相结合,培养学生将传统绘画融入现代社会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美化社会空间。说到底,各种技法的习得都是专业能力的提升,而美术专业师范生的技能自然也包括了专业技能,因而包括技法在内的专业技能的提升,也就强化了学生的师范能力。

第三,开展教学方法改革。“中国重彩画”课程教学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注重过程考核,在平时注意加强学生实地考察成果和作业的检查与指导。在具体摹写中,强化壁画摹写过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作业指导过程中,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并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点评等方式,使学生加深对作业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式的理解。在学习方式上,重视项目制学习,将传统壁画的现状摹写技法用于当下社会的具体美化项目,从而使传统壁画技法有效地运用于现代社会空间。

(二)关于课程思政的探索

“中国重彩画”课程教学除了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外,还注重以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重彩画艺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将课程思政元素注入到课程教学中。

四川高校的重彩画教学应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即重彩画教学要深挖、深耕本土新津观音寺和剑阁觉苑寺壁画两大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这两处重彩壁画遗存既是学生实地考察的重要场所,又是学生观摩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实地考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中国重彩画的历史、现状和艺术特征,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地方优秀重彩壁画艺术,弘扬包括传统美术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让学生带着考察之后的体悟再次投入到重彩画的学习中,以此强化过程,强化反思,则能更好地实现协同育人、浸润育人,从而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

以课程思政为导向,“中国重彩画”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要坚持专业能力培养与师范能力培养相统一,坚持教育情怀与教育能力相统一,特别强调该课程的过程评价和平时作业,从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工匠精神等相关论述,重彩画教学有效利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项目驱动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教学创新。重彩画教学以课程思政为抓手,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典型事例分析、翻转课堂分享、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能从每周课前的作业自评、互评、讨论和总结环节中了解自己作品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错。其中,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养成自学的习惯,而且能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助力和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制教学,它使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培养学生将传统艺术与当下社会相结合的创造力,并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从而达到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有效实施课程思政的目的。

总之,针对四川高校的重彩画课程教学,首先要研究和探索本地区重彩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而后进行“川地重彩画”创作单元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最后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四川地区重彩画的精神内涵,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三者相辅相成,才能不断推进四川地区重彩画文化内涵及课程建设的新探索。

注释:

① 母学勇编著.佛传故事图谱诠释[M].剑阁县旅游局编印,川广字第53号,1993年,第1-46页。

猜你喜欢

重彩画壁画技法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手绘技法表现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作品一
水墨重彩画小品创作课教案
福建师范大学与台湾艺术大学重彩画教学比较研究
“飞蛾”修复壁画忙
秀秀台
少儿重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