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巴蜀女诗人的文学交游

2022-11-21邓林锋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题画女诗人巴蜀

张 鑫,邓林锋

(1.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2.重庆广播电视集团,重庆 401147)

引言

明清巴蜀女诗人与生俱来的创作欲望,使她们奋力跨越闺门走出狭小的空间,在酬唱、题画、题集与编集的文学交游中,增进诗歌技艺,开阔文学视野,丰富生命体验,在更为广阔的公众性社会空间中展示才情与风采。或唱和赠答、诗简往来;或聚于幽兰雅室,赏画题诗;或登山临水,探幽访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们文学交流及创作经历的生动图景,她们的文学交游为自己开启了更为丰富的人生格局,彰显出巴蜀文化的个性与魅力。

交游是一种交互双向的行为活动。闺秀才媛跨越闺门,与家庭以外的人展开文学交往,为她们突破性别之防、展开社会交流提供了机会,是值得注意的历史性变化。明清巴蜀女诗人们凭借广泛的交游,将庸常的生活诗意化,拓展了社会生活空间,彰显了富有诗意的生活状态,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风格和情感态度。

一、酬唱

酬唱是明清巴蜀女诗人普遍的文学交游实践。《文心雕龙》言:“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1]314这是文人向往的宴会雅集之境界。明清巴蜀女诗人彼此间诗简往来频繁,在与父兄子侄夫婿姊妹联袂吟唱外,与文人士子的唱和交游也不断扩大,丰富了她们日常生活的吟咏情致。

明清时期,巴蜀女诗人们的酬唱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闺阁之内的唱和

古代女性的生活与居住空间密不可分,闺阁是她们最主要的活动场所。闺阁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空间是女性情感和精神的物质载体,闺阁生活成为女诗人创作的首选题材,反映出她们独特的审美体验和生活感受。闺阁之内的唱和主要体现在夫妻之间的唱和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唱和两方面。

夫妻之间唱和是闺阁之内较为常见的形态。出于对文学风格和生活情趣的共同追求,夫唱妇和的文学艺术交流,可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也能互相促进,激发出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学创作。

黄峨(1498—1569),正德十四年(1519)嫁杨升庵为继室。黄峨既擅北调,又工南曲。其【南商调】《黄莺儿》:“积雨酿轻寒,看繁花树树残。泥涂满眼登临倦,云山几盘,江流几湾?天涯极目空肠断。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2]345此曲写旅途怀人。清寒雨积,景物凄凉,情感悲凉,篇末慨叹,感伤至极。王世贞称:“杨用修妇亦有才情。杨久戍滇中,妇寄一律云,‘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若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又《黄莺儿》一词:‘积雨酿轻寒……飞不到滇南。’杨又别和三词,俱不能胜。”[3]248万历丹阳郡(今安徽当涂)杨禹声题《杨夫人乐府词余引》:“升庵公夫人旧有‘雁飞曾不到衡阳’一律及‘积雨酿轻寒’一调,脍炙人口,余盖童而窃闻之矣。”[2]346说明此曲当时盛传,流布很广。

林佩环,能诗会画,才貌双全,被誉为“四川才女”。其丈夫张问陶诗书画可称三绝,是乾嘉时期很有影响力的作家。张问陶笃于伉俪,曾为林佩环手写小照,得其神似。林佩环为酬谢丈夫的浪漫深情,写下题画诗:“爱君笔底有烟霞,自拔金钗付酒家。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张问陶读完诗后,喜不自胜,欣然依韵而和:“妻梅许我癖烟霞,仿佛孤山处士家。画意诗情两清绝,夜窗同梦笔生花。”[4]355他们情趣相投,感情真挚,爱情甜蜜,一有闲暇,就一同读书作画,诗酒酬唱。“学书且喜从吾好,觅句犹堪与妇谋”(《砚缘诗》其三),“六六鹅笙引凤来,墨光鬟影共徘徊”(《寒夜闺中作》),“竹床与妇摊书坐,恰好邻人送酒来”(《七月十四日偶然作》)[4]355。在诗史上伉俪酬唱,情韵如此谐和并在诗坛上引起强烈反响的不少,而林佩环和张问陶夫妻是其中极为著名的,他们也因此成为中国十大知音夫妻。

再如曾彦与张祥龄。张祥龄(1853—1903),字子馥,汉州(今四川广汉)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后改庶吉士、大荔知县。作品有《子苾词钞》《双伽陀词》《和珠玉词》《半箧秋词》《受经堂集》。曾彦《桐凤集》和《虔共室遗集》共收诗词183题,寄外诗是曾彦集中最多的一类题材,寄呈酬答丈夫的作品就占了25题,笔端尽是相思之情。“初离愁未升,新别思未盈。愁思虽不满,心情讵能展。恐君灭容仪,畏己带围缓。人前强作欢,灯前泪如线”(《学梁武帝体贻子馥京邑》)[5]14,“江滨鱼雁传书歇,寸心千万愁思发”(《再寄馥君》)[6]9,清新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与丈夫分隔两地的相思之情与孤独之感,亦可见到其乐融融的夫妻关系。其《前有一樽酒行寄慰子馥》一诗云:

前有樽酒休叹息,请君展眉听余说。自古贤豪多坎坷,济清河浊今谁识。君不见,相如涤器临卭道,不遇良时亦潦倒。祗图一割愧铅刀,敢云朝野知音少。又不闻,富贵尊荣悲患多,惟有贫贱可无他,怀忧一国甘一肉,何如陌上耕桑麻。空持科第称奇才。纵使成名亦可哀,荆榛得地比松柏,蕙兰不采同蒿莱。莫言闺中无意气,蓬门投畚惊车骑。琉璃共酌且高歌,书剑苍茫动天地。停杯惆怅缄此辞,玉阶凉月萦相思。儒生得失等闲事,徒倚微吟风雨诗[6]11。

曾彦与张祥龄才情相当,他们互相欣赏,互相照顾,也算得是金闺同心之侣。曾彦在诗中以古往今来贤达之士多仕途坎坷比喻丈夫的仕途不顺,开解丈夫即使成名之后,亦会遇到诸多尴尬之境遇,劝其要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看待官场得失。这种关怀备至的激励,展现了曾彦对于官场通达之道的认识,也表达出他们情深义厚的夫妻感情。

家族成员之间的唱和是家族文学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也是女诗人闺阁之内唱和的表现形式。明清巴蜀女诗人与家族成员之间的唱和是其接触文学创作、萌生文学创作动力的第一道门槛。不管出嫁前还是结婚后,她们通过家庭之间的唱酬活动,既增进了兄弟姊妹之间的感情,又开阔了文学视野,也学到了诸多创作的技巧和手法。下文以遂宁张问陶家族女诗人的赠答诗予以陈述。

陈慧殊(1755—1783),字缃箬,浙江海宁人,江西南安府同知陈亿第三女,张问陶兄张问安之妻。慧殊在龆龄即明慧能文章,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故有“慧殊”之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汉阳与张问安结婚,夫妇鸿案相庄,花晨月夕,每多唱酬,事舅姑以孝,相夫子以德。安于淡泊,乐耽吟咏,小郎及小姑咸受业于她。慧殊清赢多病,病中慨然送夫赴试礼闱,人称其贤。著有《香远斋诗词》一卷、序三篇,《倚楼集》一卷,《寄愁集》一卷,后两集皆为思念问安之作。与问安唱和有《画阁联吟集》《花间倡和集》,另外还著有《墨香小品》等,均为手稿,藏于家,未刊行,惜今多散佚。嘉庆二十一年(1816),张问莱刊行《亥白诗草》时,又将《香远斋稿》附刻于《亥白诗草》卷一末,选录陈慧殊诗37首。其有《漫兴五首和船山弟韵》:

秋风起关塞,萧瑟不胜愁。
明月照千里,流光水上楼。
酒人能免俗,名士几忘忧。
世外轻无累,江干羡白鸥。

摇落深秋意,园亭卉木凄。
天高霜雁语,人静竹鸡啼。
山雨催黄叶,茅檐缀紫黎。
一林云影合,风冷白蘋溪。

寒雁初经过,衡阳第几峰。
轻阴迷野马,清露滴铜龙。
远岫烟中暝,层云岭外封。
潇潇寒雨夜,何处动霜钟。

日暮空江冷,萧疏野岸枫。
寒鸦三匝意,历乱夕阳中。
极目浩无际,临风思不穷。
芙蓉隔秋水,摇曳一枝红。

秋色苍然下,桐阴一径铺。
岩花任开落,云树望模糊。
林际月初上,风前鸟自呼。

商飚催落木,目断洞庭湖[7]711。

张问端,张问陶堂姐,字淑徵,适甘肃循化同知无锡人丁阆洲(号藕仙),著有《淑徵诗草》,船山为之序。其《和次女丁采芝阅〈红楼梦〉偶作》云:“奇才有意惜风流,真假分明笔自由。色界原空终有尽,情魔不住本无愁。良缘仍恨钗分股,妙谛应教石点头。梦短梦长浑是梦,几人如此读红楼?”[8]21其女丁采芝,亦工诗词,著有《芝润山房诗集》传世[9]213。

杨古雪(1773—1817),名继端,字明霞,自号古雪女史、西川女史,张问陶季弟张问莱之妻。四川广元县长东路高城堡(今旺苍县普济镇)人,后迁南江县长池坝(今长赤乡)。其父杨玺(1734—1806),字辑五,号瑞图、瑞亭,系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大挑二等,曾任纳溪县教谕、潼川府(今四川三台县)教授、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知县、六合县知县,升太仓知州、苏州府水利同知、署松江府知府,爱士恤民,嘉庆《四川通志》有传。母何氏,亦知书。古雪幼时随父就读于纳溪学署,天资聪颖。四岁识字,十岁知声律,习诗作文。师夸有“咏絮”之才,遂赐号“古雪”,本谢道韫咏雪意。古雪钻研诗词,兼工书画,并喜刺绣,尤长花卉、仕女及山水。《益州书画录续编》云“能诗兼工书画,有《烟雨楼》画幅传世,极飘缈之至,题跋亦隽雅”[10]87。十九妙龄与才子张问莱结为夫妻。嘉庆十四年(1809)春,古雪将其作品刊印成《古雪诗钞》一卷,《古雪词钞》一卷。嘉庆二十二年(1817)四月,古雪病逝,享年45岁。其侄杨世焘(杨廷贤与女诗人高浣花之子,号聋山)将浙本《古雪诗钞》《古雪词钞》和《古雪诗词续钞》三书汇总编成《古雪集》三卷,在旺苍县高城堡九曲坡(今普济镇九江村)故里刊印。古雪弟杨继昂,号廷贤,有《冠山诗集》,弟妇蒋小溪,继室高浣花,著有《倦秀吟》《鹃血遗草》《周易述解》《诗史评札》《杜韩诗选注》等。古雪与弟杨廷贤的诗有《将赴杭州留别冠山继昂五弟》《吴江寄冠山弟》《除夕寄冠山弟》等8首。与其媳有《寄冠山弟妇蒋小溪毓悲》《秋日自苏返浙留别冠山弟妇蒋小溪》《自吴返浙留别冠山弟妇蒋小溪》等7首。与张船山夫妇有《和仲氏船山太守之任莱州元韵》《重九寄怀仲嫂韵徵》《寄怀仲嫂韵徵》等5首。古雪还与大嫂慈卿等有诗简往来。

张瑶缃,字怀芸,张船山堂妹,工诗,常与林颀、杨古雪唱和。杨古雪有《喜晤怀芸二外姊》《送二外姊回吴门》《生日即席呈怀芸外姊》《喜晤怀芸外姊》。从诗题中“喜晤”二字,可见杨古雪与张瑶缃感情很深。张瑶缃《和古雪弟姒留别作》(二首)云:“知君决计理归舟,别后思君独倚楼。官阁谈心如姊妹,圣湖聚首几春秋?江南雁影飞凉月,峡里猿声送急流。诗补兰陔同洁膳,故园世泽本长留。”“骊驹高唱动扁舟,促膝何时共一楼。兄弟只今同薄宦,别离况复感深秋。高堂颐养加餐重,异地年光逐水流。更有神仙携伴侣,怎教欲去不可留?”[7]705

此类家族内部唱和的例子数不胜数。可见,发展自家族内部的女性吟咏群体在明清文学家庭中普遍存在,一门之内,成员之间的唱和,在扩展女性文化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激发了她们在文学创作上的更多可能性。

(二)闺阁之外的交游

明清巴蜀女性的文学活动,除了家族内部这一最原初的空间领域外,对于她们文学交流以及声名传播更为重要的是家庭之外社交网络的形成和扩展。从中国春秋时期流行的“赋诗言志”活动,到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11]16,都体现了文学与交往的密切关系。

明清以来,巴蜀女诗人积极地参加文人的吟咏唱和活动。清代以书法著称的梁山舟于嘉庆丁卯重赴鹿鸣宴,写有纪恩诗四首,和者较多,成为一时文坛佳话①。广元女诗人杨继端曾写有《奉次梁山舟学士〈重赴鹿鸣纪恩诗〉原韵(丁卯)》四首[12]143-144:

文名久已著天阊,大老重增上国光。
早谢玉堂归梓里,晚陪后进列前行。
闲呼海内忘机客,笑领人间选佛场。
颐养山林非避世,青松原不压群芳。

仁寿方知静者徒,眼明细字不模糊。
湖山管领归名宿,门户支持付阿奴。
阆苑久抛城外住,华胥浑向梦中徂。
天恩首陟登瀛侣,回忆雕虫笑壮夫。

顾冯二老记当年,佳话输公雨露偏。
绮宴重开周甲后,永衔特占老龙先。
百年耆旧须眉古,一代风骚翰墨传。
奇福仙才均第一,休夸三绝郑公虔。

工歌堂上肃嘉宾,何止乡闾父老荣。
曳履乍看尊独座,扶轮不羡引双旌。
众中山斗称前辈,地上神仙阅后生。
南北两翁公最健,好将人瑞纪升平。

清代的曾懿,不仅能参与到文人的吟咏唱和活动中去,更是被文人圈所肯定。1893年,曾懿丈夫袁学昌先后调任太和县、怀宁县、全椒县任知县,夫妻二人便奔波各处,千里舟车劳顿,在此期间,曾懿结交了许多官员及其家眷。这也说明曾懿的社会交游范围已经由家族亲友及母亲左锡嘉的友人转移到丈夫袁学昌结交的官员家眷。甲午年(1894)曾懿为袁学昌友人张廷銮作《南浦·貂裘换酒》。张廷銮(1852—?),字叔田,江苏元和人,光绪十九年(1893)十二月选安徽安庆府督粮通判,次年七月到任[13]34。该词应作于张廷銮去安庆之前,题下有注云:“苏州张叔田太守以家藏蚚剑,属绘其意并系以词。”[14]11足见曾懿的文学造诣在丈夫袁学昌的朋友圈中得到了高度认可。曾懿曾作《题薛夫人萱闱课读图》,薛夫人即薛慕淮母亲郭太恭人,《萱闱课读图》由薛慕淮组织编订,邀请当世江浙名士如俞樾、徐致祥、洪良品、谭献、屈蕙纕等数十人题辞题跋。曾懿也因其诗才盛名而受邀题诗。同时,曾懿还受邀写有《彭烈妇行》,诗云:

君不见岑阳道上伤离别,云和一曲声呜咽。又不见望夫台畔石苍凉,东风恻恻生梨棠。桑根郁郁云中铸,毓成灵秀驰声誉。璧水初赓芹藻诗,镜台复咏鸳鸯句。夜雨春风几度经,芙蓉并蒂郁青青。讵意长卿少善病,枯兰愁谢怅西冷,罡风一起,玉吹化尘。烈哉,贤妇请以身殉入室,挑灯灯忽灭,入帏抚剑剑忽折,一杯鸩酒完苦心,甘向泉台作同穴。暮岁沉沉风雪天,虎邱上下路可怜。北风卷水涛千尺,恨海何年精卫填。红心草渍泪痕湿,天若有情天亦泣。采风补入女史箴,中流一壶足千金[15]21。

据学者考证,彭烈妇即杭州知府薛时雨儿媳,薛时雨是薛慕淮亲叔伯[16]32。此诗题下注曰:“全椒薛茂才卒于姑苏,其室彭氏殉焉,作诗纪之。”[15]21-22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袁学昌虽任全椒知县,却不在受邀之列。可见在当时,曾懿为人所称道的不仅仅是知县大人的夫人,更是其德才兼备、足以有资格作为“节妇”妇德高标颂辞的女性代表。

不论是闺阁之间的唱和,还是闺阁之外的交游。酬唱都是明清巴蜀女诗人们进行文学交游的重要形式,这是她们丰富内心世界的途径,也是其与时代交流的方式。命运的洪流裹挟着明清巴蜀女诗人不断向前,但是却无法吞噬其熠熠生辉的精神结晶。

二、题画

题画作为明清巴蜀女诗人文学交游的又一重要形式,忠实地记录了她们吟诗弄墨、相互题赠的美好岁月。何谓题画?李儒光在《题画诗简论》一文中提出:“题画诗是为画而题的诗,它有的题写在画上,有的咏于画外,诗人以极其简练、含蓄或辛辣、直率的诗句,依据绘画或就画论画,或借画寄情言志,或者抒发一些与画并无直接关系的画论、史实等,无论何种形式的题画诗,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一、必须具有诗的品格,二、均属缘画而作。”[17]可见,题画诗即缘画而作的诗,诗与画融会贯通,互为点睛。那么,题画诗滥觞于何时呢?李山在《〈诗·大雅〉若干诗篇图赞说及由此发现的〈雅〉〈颂〉间部分对应》一文中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文章根据西周早期的宗庙壁画,从三个方面对《诗》内部进行探究,认为《大雅》中的《大明》《绵》《皇矣》《公刘》《生民》等若干诗篇为宗庙壁图述赞之诗,当属可信之论[18]。李山本人对题画诗歌的起源论述有很强的说服力。题画诗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方式之一。其第一个高峰出现于元代,这一时期题画诗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代,作者遍布各个阶层,内容丰富,呈现典型的文学化倾向。第二个高峰出现于清代,清代的各种文学艺术都达到了顶峰,也促进了题画诗的繁荣[19]6。

早在明清之前,就有巴蜀女诗人进行题画诗的创作。据现存资料看,最早题画的巴蜀古代女诗人很有可能是薛涛。她有《酬雍秀才贻巴峡图》:

千叠云峰万顷湖,白波分去绕荆吴。

感君识我枕流意,重示瞿塘峡口图[20]33。

成绵龙茂道道台李宗传(1767—1840)在蜀时曾经作有《沧海钓鳌图》,题诗者较多,林则徐于道光二年(1822)题有《题李海颿宗传〈海上钓鳌图〉》[21]138,陶樑(1772—1857)有《水调歌头·题李海帆方伯(宗传)〈沧海钓鳌图〉》[22]。著名女词人吴藻也作有《金缕曲·题李海帆太守〈海上钓鳌图〉》[23]。丁采芝题句云:“手掌丝纶超绝顶,心存舟楫济斯民。”[24]115道光年间罗江张云霞《题李海帆观察〈沧海钓鳌图〉》诗云:“妙手当年传射虎,前身此时悟骑鲸。笑他钓雪寒江客,蓑笠孤舟过一生。”[7]720

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也延伸到了巴蜀地区。将诗词融于绘画的题画作诗活动受到女诗人们的青睐,绘图题咏、互相酬赠变成了一种身份的标记。自幼就接受琴棋书画训练的女诗人对题画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明清巴蜀女诗人的作品中不乏题画的诗章,或为深闺自娱自乐,抒发感慨,补充画面构成的未尽之意;或为闺友而作,意在对闺友才华的赏识,期冀增进闺友之间的友谊;或应圈中文人之征而作,展现自己诗作与人格的魅力。可见,除绘画、赏画之外,题画也成为她们写作生活的一部分。

杨继端有题名人画,如《石涛画》:“云林树色米家山,北苑风流见一斑。为道前邨看花去,分明片石不曾顾。”[12]101《题梁山舟太守〈添香夜读图〉》:“疏影横窗月正中,盈阶风竹响玲珑。欲参造化无声意,再补平生未了功。好系雄心随俯仰,绝无余念到穷通。百城坐拥春寒辟,一缕清香万籁空。”[12]204题画扇,集中有八首,题材较广,有月季花、桃花、兰花、荷花、秋海棠、老少年、岁寒三友、牡丹、白杨梅、石榴、红菱、莲实。如《牡丹》其二:“蜀花第一状元红,富贵天然雨露中。护惜不教风自损,一年一度试春风。”[12]179题绘画小册,如《四时打渔歌题画册小景》其一:“柳荫深处隐柴门,浓淡烟峦远近邨。收拾鱼竿江上去,桃花水暖簇河豚。”[12]97题自绘图,如《自题古雪斋七夕云书心字图》:“己已住嘉禾,壬申月七夕。风清月淡时,织女重霄隔。举首看银河,双星对我宅。焚香瓜果陈,乞巧通仙魂。幸得蛛丝多,低头反自惜。人生寿几何,幻想支机石。侵晨耀白云,秘传心字画。天孙示元妙,醒悟感灵迹。渺渺深闺中,茫茫阅今昔。悲欢朝暮间,离别无长策。”[12]159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杨继端夫兄)有诗《题古雪斋七夕云书心字图》云:“蛛丝乞巧事陈陈,天上飞来一字新。输与月娥亲看见,无心云印有心人。”[25]440其他如《题耶溪放鹤图》《题二乔观画图》《题听雨图》《题麻姑献寿图》《题城西茅舍图》《题岁兆图》。

此外,清代巴蜀女诗人左锡嘉也以善绘为人所称道,她在生活极其穷困蹇仄的时候以卖画养家。有日本使节专程到曾家求画。左锡嘉的绘画颇有成就,《清画家诗史》曾予著录,并言锡嘉“善花卉,师瓯香没骨法”[26]517。左锡嘉题画诗不少:《浣香小草》有《题乘槎进酒图》《题春游图》;《吟云集》有《题李守戎廷扬梅溪殉节图》《题画杂咏》(四首);《卷葹吟》有《病中绘像自题》;《冷吟集》有《为族叔佑卿绘内江葬母图并题句》《题骢马导舆图并序》《题吴春海御史岁寒登岱图》《题吴春海御史望云九日图》《日本使臣津田静索绘,兼题长句以应之》《题三女玉儿绘松鹤图》《题煦儿邯郸梦影图》《题赵子昂八骏图》。左锡嘉于同治初年自绘《孤舟入蜀图》,并题辞以纪其事。此画一经问世就得到了众多当世名士的欣赏。题辞时间跨度将近三十年,题辞者包括曾咏的亲人、同年、同僚、旧识,左锡嘉的闺中密友、亲人,京城的官员以及安徽、四川、江西等地的官员共计38人、49篇。题辞者可谓不论亲疏远近,遍布大江南北。以诗、赋、文、词等不同的形式叙述同一个事件,或亲身经历,或耳闻想象;或繁述或略叙,或深情或应付。尽管题辞者以曾咏及其长子曾光煦的人际网络为主,左锡嘉为辅,但是左锡嘉的画能够蜚声于士林,亦因此可以想见其绘画之优秀。

巴蜀闺秀敞开心扉结交诗人画家,绘图征咏,或应题吟和。尽管这段历史已经渐行渐远,但我们依旧能够凭借这些题画在脑海中勾勒出她们以诗歌互相酬赠的生动图景,从中感受到她们对生活的热情,并了解到她们可爱闲适的一面。题画是明清巴蜀女诗人文学交游的重要形式,也是她们精神的栖息之所。

三、题集与编集

题集与编集也是我们领略明清巴蜀女诗人文人情怀的重要途径。不论是相互的吟诗弄墨、题序作跋,还是将纷陈的佳句编选成册、辗转流传,这都是明清巴蜀女诗人当年开轩高谈、兰言相述的生活缩影。

题集与编集的形成建立在女诗人们的诗歌成品之上。其形成的基础,除了女诗人们闺阁内外的酬唱以及题画以外,还有结社。结社是女诗人们情感建立的直接桥梁,同时也是许多诗作集中诞生的摇篮。在诗社中,女诗人们相识相知,互相影响,开启了自己丰富的人生格局。

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以文会友”[27]183的传统。文人士女,三五同好,或因志趣相投,或为情谊所感,或乘一时之兴,便结社唱和。一般认为,中国的文人结社自魏晋肇兴,经唐宋发展,至元明清时期臻于巅峰。尤其明代万历以降至清初,文人结社蔚然成风,盛况空前。“文有文社,诗有诗社,普遍了江、浙、福建、广东、江西、山东、河北各省,风行了百数十年,大江南北,结社的风气,犹如春潮怒上,应运勃兴。那时候不但读书人要立社,就是士女们也要结起诗酒文社,提倡风雅,从事吟咏,而那些考六等的秀才也要缘加入社盟了。”[28]8

明清之际受到文人结社风气的影响,女性纷纷走出闺阁,结社聚会,分题联句,互相唱和,蔚然成风。如名媛诗社、蕉园诗社、清溪吟社等。女性诗社遍立,带来吟风鼎盛。诗风所至,翕然从之者不断增多。明清巴蜀女诗人,受此风所染,于针弊之余,搦管舒毫,妙解歌咏,邀亲聚友,举会组社,甚至参与到文人的唱和投赠之中。明吕潜《成都杂感》诗云:

繁华闺阁重诗书,赋就涛笺锦不如。

万里桥头吟社散,枇杷花下更谁居[29]522。

吕潜(1621—1706)是明末清初时的遂宁诗人,时人称其诗书画三绝。从其诗中可以看出,明末时成都繁盛,闺阁妇女亦结成诗社,即使遭遇兵燹,诗书之气依然盛浓。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巴蜀女性结社,在明清时期仅出现了两个。一是浣花诗社,另一个诗社存在过却遗憾没有确切的名称。

浣花诗社是以左锡嘉及其闺友为中心的吟咏聚会,诗社的结成应是在左锡嘉举家移居浣花溪草堂后,即1872年左右。左锡嘉有《浣花诗社歌》:

锦官城外西复西,江桥濯锦通花溪。细柳菖蒲青袅袅,桤林碍日幽禽啼。江上小堂白沙岸,少陵旧宅今壮观。我来结社託比邻,笑揖英灵主诗案。新荷叠翠生微波,水縠红泛芙蕖窠。芳华照人香沁骨,清篇脱手思如何。静女淑姬抱神悟,花底招凉入新句。钿笔飞英环佩低,柳絮因风谁独步。垂髫女郎兴更豪,新声三复重推敲。余音缭绕碧云外,响答松末生虚涛。玉尊写露留清赏,美人苕苕为神往。书盈十幅浣花笺,珠箔晶帝月初上②。

诗中可以见到闺中友人吟诗弄墨的精神状态,“静女淑姬抱神悟,花底招凉入新句”描绘了女诗人构思时逸兴飞扬的美妙情态,“钿笔飞英环佩低,柳絮因风谁独步”引用谢道韫咏絮典故,说明诗会里有竞才逐艳的活动。

另一个诗社,没有明确的名称。如王培荀《听雨楼随笔》载:

近日阳湖赵云卿、书卿、韵卿随宦来川,与诸女伴结吟社,邮筒往来,亦韵事也。《秋夜》诗朱希蕴句云:“虫声四壁听如雨,小阁挑灯夜未残。”赵云卿云:“六扇纱窗夜月明,横斜画出秋花影。”顾琳云:“空阶落叶无人扫,一夜秋声到枕边。”赵书卿云:“清夜梦回天籁寂,一声蕉雨一声秋。”《赏菊》曾宏莲云:“兴好不妨同醉酒,人高何必复登台。”张云霞云:“若非陶令无人识,除却嫦娥少客来。”更以小词唱酬,视追随袁简斋之门,才虽不逮,较为佳话[29]358。

尽管这里只录了两个诗社,但是其他湮没不传者必定不在少数。因诸种因素,如随夫转宦、结婚生子、他乡就养、成员离世等,这些自娱自乐的团体也往往容易解散。但是,在女诗人们的结社、酬唱等活动中诞生的诗篇却留在原处等待着人们的发掘。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留存在时间缝隙里的妇女们的著作被一些有心人收集汇编并刊刻,所以今日我们能从流传下来的题集与编集中去感受明清巴蜀女诗人对自我性情的抒写以及好友之间互相慰藉的真挚。

题集是明清巴蜀女诗人文学交游的重要形式。明清时期出版业已经发展起来,妇女的著作多能付梓刊刻。大多数的妇女著作有序跋题词。除文人序题之外,也有闺友相互题序作跋的情形。这亦可窥见妇女的交游情况。

曾彦于1890年为其姊《古欢室诗词集》作序,在对其姊一番颂扬之后,道:

或唱和乎重闺,或惆怅乎远道,或挹峨峰之耸峭;试谱新词,或揽巫峡之孤高,用陈官辄骚牢,金石接宏声于杜陵;菾绘风云,溯渊源于乐府,散琼瑶之笔。大半缘情留赠答之章,无非怀旧,惟其至性真挚,结想高超,故能本缠绵悱恻之胸,发睿渺幽微之论。洵可谓洪钟一响,万籁无声也已[30]。

这是对曾懿所作的概括,亦是家庭内亲人之间的题集。闺友之间的题集情形更为普遍。晚清著名女词人、教育家屈蕙纕在随丈夫王咏霓(1839—1915)宦居凤阳时得赠《古欢室诗》,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为《古欢室诗词集》作序。云:

得读夫人《古欢室诗》,朗诵焚香,岛拜不置。以拙集方之,直小巫之见大巫,相形而益拙耳③。

屈蕙纕对《古欢室诗》的推崇,由此可见一斑。在题集中推美作者的文藻诗才是很常见的。如王慧云为《古雪诗抄》所作跋云:

夫人能自写其性情,清气独存,扫除脂粉。吊古怀离之作,尤缠绵温厚,使人孝悌之心油然而生④。

明清巴蜀女诗人似乎对闺友文集题诗的兴趣尤为热烈。清代四川著名文学家、诗人张邦伸女张仲芳,自幼聪颖,婚后不久即逝。著有《绣余诗草》诗集。同时期钱塘女诗人孙佑纯,号小云。随父宦蜀,寄籍成都。适陕西石泉县郭名锦(字蜀江),廪生郭廷元之母。蜀江以诸生游幕,刘玉坡任蜀藩司时,因爱郭名锦之才能,倍加培养,后刘玉坡调任浙江巡抚,郭名锦携妻随往,因“白莲教”起义,为躲避兵乱,夫妇辗转回蜀,定居成都。孙佑纯夫妇均与文士墨客往来,与成都各女士交往,极宴谈之乐,著有《凤翥吟》一卷。疑张仲芳因其父亲张邦伸而结识孙佑纯夫妇从而得见《凤翥吟》,故有作《题钱塘孙小云女史〈凤翥楼吟稿〉》二首:

同梦生花笔一支,兰闺酬唱乐齐眉。

青衫红粉都双绝,新妇参军配合宜。

掷地真成金石声,信哉五字抵长城。

他时续集轮娇女,雏凤吟声响更请[7]720。

杨继端闺中友人怡珊夫人为其《古雪诗余》填词后,便作有《寄题拙集新词一阕并惠团扇二柄》四首(录其二):

兰言臭味本同心,不是寻常下里吟。

贻我一编新乐府,天然法曲有仙音。

病里曾将画稿删,恰逢妙手喜重看。

天香未肯污脂粉,羡煞君家墨牡丹[12]163。

华阳女诗人王昭如有《题〈昙华阁诗草〉》云:“由来才命相磨折,展卷吟哦感不禁。君忆吴门侬忆蜀,可怜同是故园心。”《昙华阁诗草》乃江苏吴县女诗人朱希蕴所作[9]276,朱希蕴随夫黄美之(绍赞)宦居四川,与曾宏莲等诸女史结社吟唱。紫华女史丁采芝(张问陶外甥女)亦为《昙华阁诗抄》作序。王昭如还为庄端人女史《晚翆轩遗稿》题诗云:“众口传贤母,佳名显至今。青灯勤课子,白发抱贞心。蕉雪千张画,松风一曲琴。长留诗卷在,大义鬼神钦。”[31]16

绵竹女诗人李锡桂(月樵)有《题蜀中闺秀〈浣花濯锦集〉》。诗云:

闺阁钟灵秀,天教蜀国多。
词源开帝后,花样学星娥。
江汉风同化,巴渝女亦歌。

生成云锦烂,何待浣春波[26]210。

《浣花濯锦集》为清湖北江陵朱云焕辑,全书前编九卷,后编二卷,嘉庆二十三年(1818),四川犍为张氏小书楼金粟山房刊本,集收罗妇女诗人诗作及著述,影响很大,但流传不多。现国家图书馆有藏,天津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有九卷本。

除此之外,从编集中也可以窥见明清巴蜀女诗人文学交游的面貌。明清时期,文人编选闺阁之作蔚然勃兴,如田艺蘅编有《诗女史》十四卷,张之象有《彤管遗编》,钟惺有《名媛诗归》,赵世杰选辑《古今女史》十二卷。清代文人在对女性的文学才华态度上的改变,使得他们对妇女作品的编选也更加积极。陈维崧有《妇人集》,周铭有《林下词选》十四卷,王士禄有《然脂集》二百三十卷,徐树敏、钱岳合选有《众香词》六卷,蔡殿奇有《国朝闺阁诗抄》一百卷,等等。闺阁之中编选女性诗词文集亦不乏其人。方维仪编有《宫闺诗史》,沈宜修有《伊人思》一卷,季娴有《闺秀集初编》五卷,王端淑有《名媛诗纬》,恽珠有《国朝闺秀正始集》,等等[32]93-113。

风气所染,巴蜀闺秀诗人亦有选编女性诗词文集者。恽珠在为绵竹李锡桂(月樵)作略传称“月樵曾与女史曾静香(宏莲)同辑《国朝闺秀所知集》刊而行之”[33],是书主采所见闺阁之诗,重点在搜集巴蜀名媛之诗。可能因出版印数较少,惜已散佚,憾无传本。

虽然散佚的资料令人深感遗憾,但值得庆幸的是明清巴蜀女诗人的题集与编集能被流传下来。时至今日,后人有幸能从现存的题集与编集中隐约感受到她们当年花前月下、良辰美景之时拈韵分题、丽句争传的愉悦,以及思接千载、神采飞扬的快意!

结语

明清巴蜀女诗人文学交游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酬唱、题画、题集与编集。这些活动成为她们的精神“营养液”,让她们感受到了人际关系的温暖和谐以及高于世俗关系的美好与真诚。同时,她们的交游关系网络得以扩展,并开辟了一个给予女诗人安慰、尊严和意义的生存空间。在这些文学交游形成的空间里,明清巴蜀女诗人得以遵从自己的天性,表现出淳朴自然的一面,其文学创作也拥有了丰富多样的书写形式。总之,文学交游不仅赋予了巴蜀女性文学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更是开创了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古代女性交往与创作的新局面。

注释:

① 汪端.《自然好学斋诗抄》卷十《题方芷斋夫人书山舟外伯祖重赴鹿鸣诗后》自注:“嘉庆丁卯,外伯祖山舟先生重赴鹿鸣,有诗纪事,和者甚众。芷斋夫人以崔卢之谊,亦有和章,群推压卷。尝手书以贻先生。”清·冒俊辑《林下雅音集》,如不及宅藏版,光绪十年(1884)刻本。

② 左锡嘉.《冷吟仙馆诗稿·冷吟集二》,《移居》自注云“壬申冬”,同治十一年(1872)岁次壬申。

③ 此处可参考曾懿.《古欢室诗词集》,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由屈蕙纕为诗词集所做的序。

④ 详见杨继端《古雪诗钞》,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清嘉庆己巳十四年(1809)春镌本,由王慧云对诗抄所作的跋。

猜你喜欢

题画女诗人巴蜀
题画二首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郑板桥《题画兰竹石》?
著名女诗人胡茗茗
苏轼题画诗
题画诗册页
中国优秀女诗人作品选读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