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融合路径

2022-11-20易倩慧佟玉英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健康

易倩慧,佟玉英

积极心理学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 世纪30年代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荣格认为多数人出现心理问题是由于缺乏生活的意义。积极心理学真正走入大众视野要到20 世纪末,由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和劳拉·金掀起了一股研究积极心理学的思潮,并受到国内外各个领域专家的关注,随后在各个领域展开了广泛应用。积极心理学立足探索个体内在积极的因素和未被发掘的潜能,不仅服务于存在心理问题的人,也注重预防和发展的价值,促进个体向幸福发展。在中学阶段,学生步入青春期后心中的迷惑不断增多,心理情绪起伏不定,抗拒与成人沟通交流,极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利用积极心理学的优势,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和引导,帮助学生稳定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转变

根据2012年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断挖掘学生潜能、实现身体和心理共同成长为目标。长期以来,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目的都停留在用于诊断和医治心理疾病这方面,导致多数学校关注的重点落在了如何矫正和治疗中学生心理障碍上。[1]随着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兴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者开始将关注视角从如何治疗中学生心理障碍转化到如何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是扩大学生内心的积极心理力量,弱化消极心理力量,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因此,积极心理学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可以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还可以帮助全体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具有普遍适用性,也能更好地落实《纲要》所提出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应用范围

从积极理念出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转变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人能力。因此,在应用范围上会比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广阔。首先,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不仅可以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上,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和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要鼓励学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关注每位学生的差异和课外生活指导。课外生活指导涉及很多方面,如道德、人格、人际交往等,这些对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选择从这些方面入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学习成绩、性格特征等,有利于学生今后可以更快地步入社会。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结合学生的专长和兴趣,帮助中学生更早地制定职业规划。[2]中学阶段的职业规划一般是从帮助中学生深化职业体验入手,提前确定自己对哪方面工作感兴趣,尽早完成相关的能力开发。

(三)拓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集中在传统的第一课堂,而积极心理学更加倡导体验式教学,这要求学校提供更好的校园环境和教学环境,因此“教室外的课堂”逐渐成为补充第一课堂的次要阵地。例如志愿者活动、团体辅导等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这些活动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兴趣。积极心理学还可以指导如何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进行家校联动。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教师与家长保持及时沟通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在学校之外的情况,也有助于家长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家庭心理健康讲座帮助中学生更好地成长。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开展,还应积极打破空间限制,使心理健康教育阵地更加广阔。

(四)提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通过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学生能够从不同方位全面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合理地制定目标,最大程度地激发自己的潜力。同时,积极心理学还能够引导学生勇敢地面对挫折,从内心深处产生积极应对困难的力量。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成绩起伏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部分中学生也会因为一时不能接受而出现成绩持续下滑的情况。结合这部分学生的成长经历来分析,他们大多没有经历过失败或挫折,在家里父母对他们也是有求必应,导致学生习惯了顺风顺水的生活而接受不了一时的失败,也不清楚失败过后该如何重新站起来。中学的考试其实只是阶段性的测验,一次成绩不理想只能反映这个阶段的知识掌握出现了问题,只要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补救回来就好了。因此,积极心理学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学会面对失败,培养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对其日后学习其他事物也有极大帮助。

(五)预防和减少中学生抑郁、焦虑

中学生面临着升学和考试的压力,日常生活中通常会出现学习进度跟不上、身体不适、同学间交流不顺利等一系列问题,当学生没有办法处理好这些问题时情绪就会出现很大起伏,如果排解不当就容易引发抑郁、焦虑。[3]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融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进而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中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这个时候的学生呈现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并且自我意识逐步觉醒,但对于事物的判断能力又不太准确,随着新事物的不断增加,他们会出现欲求增加而自控力不足等问题,学生的幸福感因此不断降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疗愈的能力,通过开发学生自身潜在优势使其进行自我暗示,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从而走出困境,减少焦虑、抑郁等情绪。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心理学理论,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内容,根据中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自身潜能的开发和自身素养的提高。[4]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即使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高度支持与指导,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及教育发展的地域性差异,使得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并不是十分理想,也出现了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教学评价方面过度重视课业成绩等,这些问题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制约性。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受重视

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但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教学来看,相比于知识技能的讲授,健康人格的培养并没有得到重视。当然,在教学内容上出现这种不平衡现象是有其现实原因的。首先,我国中小学在教育形式上偏向于应试教育,教学计划几乎是围绕着应试学科的知识讲解和解题训练来制定的,学生的学习内容被缩小为应试技巧的学习。其次,教育教学功利化。当前社会还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有些人将对教育的关注放在了能否带来实用性的技能,而培养健全人格等教育价值则被遮挡了起来,美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被边缘化。最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常常会被拿来和德育问题混为一谈。德育是根据社会道德标准,对学生在思想、政治等方面进行有计划的教育,然后经过学生的理解、实践后成为他们自己的品德修养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两者在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相提并论。不可否认,每门学科都有各自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都有限,但这绝不意味着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人格的培养就可以忽视或放弃。

(二)忽视对学生积极情绪的调动

首先,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针对少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定位,过多关注如何克服消极心理情绪,因此学生只注意到了自身消极情绪,也习惯用消极的眼光看待和处理问题。其次,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视对知识的讲解,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太关心,这不仅使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也受到影响。特别是中学生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学习情绪不甚稳定,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最后,心理健康教育通常从克服消极情绪出发,最后解决的只是个别学生的问题,而所有学生都要面对和心理成长相关的人生课题。[5]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能够让全体学生受益,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6]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合理

首先,中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学方式应该以学生的实际体验感受为主。如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形式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程度。但体验式教学活动需要大量的教学时间,比如一个相对完整的心理测试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统计和评估,角色扮演也需要大量的课时来保证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来完成。但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安排较少,导致授课教师无法分配给体验式教学过多课时,更多还是采用了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单调乏味的理论讲授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也不完整。中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结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四)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学生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在家庭环境中活动的时间是最长久的,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熏陶应该是最长久的。家庭环境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不容忽视的。中学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容易积攒负面情绪,引发消极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严重危害心理健康。而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稳定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目前,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有些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举动会对学生造成深刻影响。例如,父母不顾及孩子在场经常发生争吵、冷战,学生受到冷暴力的波及,心理的负面情绪不断放大,导致心理健康状况不断恶化。

(五)心理健康教学评价效果失真

中学大部分课程使用的评价方式都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方式适用于一些升学选拔的课程。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这门用于培养健全人格的课程,更多需要关注的是情感、品德等因素,终结性评价无法准确考量出学生是否将心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更无法判断学生应用的方式是否合适。目前普遍的情况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在考试之前集中背,考试结束后又都忘了。这种测试结果,不能体现心理健康教学的真实效果,也无法准确判断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状况。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为学生提供有积极效能的学校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有文化熏陶、传承精神的作用,学生的心理、行为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校园文化建设包含四个层面,每个层面都发挥着独特的影响作用。[7]

物质文化环境是学校文化环境中最具有直观性的一个层面,主要体现在校园建设中的硬件设施、景观设计等。良好的物质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因此,校园建设中的任意一处都应当是精心设计过的。为学校营造优美迷人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够凸显学校教书育人的理念,更能让每日活动在校园里的老师和学生神清气爽、情绪平和,在育人氛围浓郁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制度文化环境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行为准则以及一些行为规范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制度文化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像是灯塔对于渔民不可或缺。学校的制度在制定时除了要具备规则制度所带有的严谨性,还应具有人文关怀性,做到刚柔并济,营造一个规范、包容、积极、和谐的校园制度环境,为有效教学提供制度保证,为中学生创造健康安全的成长空间。

行为文化环境主要是指班级呈现的班风、学生的学风等。奋进拼搏的求知精神、良好和谐的人际交往、文明有礼的行为方式都能体现优良的行为文化环境。良好的行为文化环境可以帮助中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体现。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达到榜样示范作用,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发展,不仅依靠自然环境的滋养、传统文化的陶冶,更需要人文环境的培育。

精神文化环境是学校长期沉淀下来的思维模式和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智力提升与心理发展有指导性作用。在传播学校精神文化时,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地的传统文化,营造具有代表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作为思维最活跃、想象力最丰富的知识殿堂,能启发学生产生新思想、创造新文化。学校也可以将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从解决消极问题转向培养积极品质

首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带有发展性和普及性的学科,相比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更注重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应对消极的心理情绪,课程内容在设置上也以矫正中学生心理障碍为主要内容,忽视了学生群体的普遍需求。[8]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该转变为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让更多的学生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受益。其次,重点培养学生积极品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充斥着两种力量——积极力量和消极力量。积极心理学认为,放大内心的积极力量,弱化直至消除内心的消极力量是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目标。[9]教师要转变思维,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发觉自身的闪光点,不断给予学生正向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向学生传输正能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心胸开阔、坦诚待人的品质,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周围的环境。最后,兼顾学生差异化需求。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上总是齐头并进,课堂的实效性偏低。从需求层面来看,每位学生的需求都是多方面的,只有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才能达到最佳。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讲授,也要安排针对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

(三)增加心理健康体验式教学课时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引入情境教学,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来获取知识、产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进而实现知识再认识,非常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10]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其愿意参与到课堂中,通过同学间以及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促进彼此间情感的升华。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避免同学间发生争执。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档案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实际生活状态,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通过亲自实践去感受积极理念带来的成长,引导学生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前行。

(四)家校联动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我们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是在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11]中学生每天所处的主要场所包括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因此,采用家校联动的模式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学校作为中学生读书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因此,全体教育者必须时刻秉持“育人先育心”的理念,引导中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心态,塑造阳光健康的品格。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积极文化理念,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优质的题材,如《弟子规》《论语》《礼记》等中国传统文化优质读物,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有启发作用。学校可以将课堂作为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传统文化中,增强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显示,家庭环境对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不良的榜样示范等都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改善家庭氛围、纠正错误的教育方式、提高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都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手段。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宣传,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心理健康知识手册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呼吁家长同学校一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任务大部分是由班主任完成的,但班主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显得不够专业。因此,学校可以为有需求的家长提供相关的心理咨询,尽力做到多方位支持。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定期交流,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在沟通交流前,教师要明确地和家长交代咨询的目的,确保家长能够客观地表述学生的情况,不过分夸大或是贬低学生。教师只有在掌握真实情况后才能制订出有效的教学计划。

(五)教学效果评价多元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差异,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关心的是受教育的心理感受与实际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必像其他学科一样借助测验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12]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可以更加多元化,如学生参与程度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等,也可以把评价模式由原来以终结性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着重以学生在课堂上的体会与收获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帮助学生发现潜在的自身价值和进步。教师对于评价结果要给予重视,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反馈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效果的评估,对下一阶段的教学做出改进,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效果评价的作用,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施越来越精准。

综合来看,学校管理者在意识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同时,也应该尝试接受从新理念、新视角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相比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理念更能引导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排解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压力,挖掘学生内心的积极因素,从根源上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长,但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以找到更多、更合适的教育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健康
“没有用”的心理学
中国心理学会前身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封面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跟踪导练(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