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初高一体化”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2-11-20李金红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初异构学段

李金红

真正的“小初高一体化”是在教育本质连贯的基础上,实现小学和初中的快速衔接,为初中的学习打好基础。学习中能够系统规范地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各学段各学科的联系规律,横向各学科紧密配合,纵向各学段逐级递进。这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体制改革。

一、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分析,通过对相关数据库的检索,以“小初高一体化”和“教学”为检索词条,检索到相关研究文献24篇,分别涉及思政、体育、语文、英语、美术和基础科学这6 个学科和学段衔接区域实践路径、研训体系建设、生态系统建立等3个领域。检索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可见郑海燕的《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初中体验性学习实践样态——以小初高“改革开放”为例》等10 篇文献,郑海燕等人阐述了“小初高一体化”教学方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与发展;祖保全等人的《小初高一体化运动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等4 篇文献的主题是“小初高一体化”教学方法在体育健康学科中的应用;冯淑娟等人的《以核心素养为主线,探索小初高语文课一体化建设》2 篇文献阐述了“小初高一体化”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徐静的《弹奏小初一体化乐章,让小学英语教育谱新篇》阐述了小初一体化在英语学科中的重要作用;强志平等人的《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个性的美术教育——育英学校小初高一体化美术课程建构与实施》提及了小初高一体化美术课程建构;惠兰的《小初衔接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区域实践》关于小初课程衔接进行研究;徐蕾在《构建小初衔接一体化研训体系的样态探索》构建了系统的小初衔接一体化研训体系,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研究意义。学术价值。通过对相关数据库的检索和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不难看出,国内关于“小初高一体化”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核心素养的提高方面,经过本文对这一领域相关成果的分析,填补了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在“小初高一体化教”学方法这一研究领域的欠缺与不足,也将促进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问世。

应用价值。第一,“小初高一体化”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旨在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第二,通过业务交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第三,有效衔接各个学段,制定宏观的学习计划。

二、统筹小、初、高三个学段的育人目标

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方式方法有其各个学段自己的特点,将立德树人、提升核心素养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各个学段育人目标相结合,下好一盘棋,将每个学科的育人目标有效衔接。所谓“育人价值”:育人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核心本质和价值需求,是提升学科素养的教育价值。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在于,让学生在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理性认识自己的个性与人格,找寻自己的理想,培养自己语言、阅读、写作等能力。找到学习语文理论知识与培养核心素养的平衡点,更好地诠释语文学科育人价值。

小学:小学在人生的学习阶段中起到“启蒙”的作用,学校应该从小渗透培养学生,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小懂得“仁爱”,与人为善,是正确人生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因此要树牢意识,在家由父母言传身教,在学校由教师通过课堂学习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当中,制定小学语文教育相应的育人目标。在语文学科课堂学习中,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母语情怀,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延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并在此基础上为初中的语文学科教学打好基础,做好小升初的有效衔接。

初中:首先,初中语文学科育人目标是引领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先立德再树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第二,促进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引领学生多读书,提高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做到耐心专注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对所听、所读到的内容能清楚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与同学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面临的疑难问题。阅读的过程中养成默读习惯,要逐步提升,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并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在通读全文的时候,要厘清文章思路,能够做到很好地理解和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者有简单了解,注重古文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古文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物体,发现他们的特征,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创造性地感知、感悟独特情感和道理,丰富、完善人、事、景、物、理、情、思的系统,并根据写作要求学会应用文写作。了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文学创作。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的能力,以分享感受、沟通心得为主。在此基础上,初中语文教学要做好升高中的准备,打好基础。

高中:2016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及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的四个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并且从程度上提出了四个核心素养的三个层级,分别是感悟与积累阶段、认知与逻辑阶段和表达与运用阶段。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指高中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学科技能的过程中,通过对语文学科思想和学习方法的感悟,形成了有独特见解的学科观念、学习能力,并掌握其学科本质。

三、“同课异构法”的概念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一)“同课异构”:是指不同老师对同一节课进行讲述。由于每一位教师及学生对课文都有其独特的理解,学生学习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种种因素导致教师们的备课结构、教学风格和教学策略各有不同,即为“同课异构”。

(二)“同课异构法”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1.促交流(打破局限,开阔视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当前的教学条件和教师本身的教学特点,对课程进行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教学设计。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法,可以体现出在同一个问题上,不同教师甚至不同学段教师的教学观点,“同课异构”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策略交流沟通的平台,教师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共同研讨教学中的热点、教学策略、教学艺术等问题,交流经验,共享成果。再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同一篇课文进行深度挖掘与剖析,可以显示出教师们考虑问题的角度、迥异的教学风格和不同的教学策略,各种观点在交流中相互碰撞与升华,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2.有效衔接各个学段。“同课异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不同学段的学生学习同一篇课文,分析出教师的教学策略中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通过业务交流,小学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初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分析出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为了让自己的学生升初中时在知识层面上和初中的学习无缝衔接,可以针对初中的教学目标来打基础。同样,经过业务交流,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了解下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在自己的课堂里为下一学段任务做好前期准备。

3.“同课异构”可以清晰显现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

(1)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以学习生字为主,学习生字的字、音、义,学习文章注释。熟读并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学生各自用不同的方法表达对词语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延展学生的思维,比如:通过文中的一句话联想到什么,作者写这句话出于什么目的。再比如:通过作者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可以读出一个怎样的作者。

(2)初中要学习对关键词的深入解读,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找出文中所描绘的人物或事物与哪些有异曲同工之妙。深刻感受作者的情感,通过作者的情感表达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细致分析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透过人物形象反映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我最亲爱的父亲:你最近曾问我,为什么我声称在你的面前我感到畏惧。像以往一样,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这一部分正是出于我对你的畏惧……”[4]461-501这是1919年卡夫卡给他父亲写的那封著名的长信的开头,这封长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卡夫卡一直沉郁在自己心头的复杂的“父亲情节”。

(3)高中的语文课堂要掌握的是深入了解文章千古传诵不变的魅力,与同学之间多交流,谈谈文章描绘出来的意境,以及这种意境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将文章刻画出来的“小人物”和引申出来的“大境界”进行鲜明对比,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希望表达的真实情感。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寄托自己的情感的,与之相似的都有哪些。

4.深度思考,提升教学水平。“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课题的选题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求同存异”,在“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中可以清晰地显现出不同教师对同一篇课文的教学策略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从而延展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开阔了视野,彰显了教学个性,可以让教师之间深入研究彼此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教师间的积极交流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还对教研风气的转变起到积极作用,优化课堂的结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5.促进“小初高一体化”发展。“同课异构”教学法能够纵向连接各个学段,可以让本学段的教师了解到前一个学段的讲授内容,也可以为下一学段打好基础,从而促进“小初高一体化”的发展。

四、“同课异构法”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

“同课异构”的选题很重要,在文章理解方面既不能太难还要有深刻寓意,小学二年级的第18 课《雷雨》较符合“同课异构”的教学课堂。

(一)小学:1.首先学生应该学习生字词,学会利用工具书(字典)将生字词表音,并理解生字词意思。2.从笔名、原名、生卒年、代表作、写作派系等方面了解作者。3.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简单演绎课文中的一部分。4.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某句话联想一些问题。

(二)初中:1.分析语言特点,刻画人物形象与绘画人物关系图:课文中,不同的人物语言各有不同,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各自感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周朴园简短的语句、盛气凌人的语言;鲁侍萍和缓的语气,时而冲动的语调;鲁大海直截了当的语言等,都与人物各自的身份相吻合。而周朴园与鲁侍萍见面后相认一段,更突出地反映了他们在特定情境下各自不同的心理。2.分析该小说的社会意义:伟大剧作,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作品内容所涵括的丰厚的思想底蕴和高超的审美艺术,奠定了剧作家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地位,《雷雨》也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3.分析人物性格与人物刻画的寓意:蘩漪是《雷雨》这部剧的主角之一,其名字的寓意就是使“雷雨”“猛浪”是永不知宁静的水。这是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一位性格鲜明的悲剧角色,一位“受过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而蘩漪代表的,就是这样一群女性,生长在旧式家庭,被告知女人就要相夫教子,又接受了新式教育,有了自由意识,而又嫁给了一位有着浓厚封建观念的资本家周朴园,只能相夫教子,这样一个矛盾的人物在出场的时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她的矛盾使得她一次一次滑入深渊,最终走向灭亡。

饱受压迫的鲁侍萍,是旧社会受奴役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的写照。富家少爷看上了女佣人,二人私通,有了骨肉,少爷始乱终弃,女佣投河未亡。曹禺先生将这个故事又绕了回来,机缘巧合地让鲁侍萍和周朴园再次相见。当我们以第一人称带入这些悲剧角色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受他们的苦楚。

周萍、周冲,大海、四凤,剧中四个性格不一的年轻人。周萍代表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接受新式教育,但是性格缺陷,自卑懦弱,想要反抗却缺乏勇气。周萍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在书本中学习到的民主自由在父亲眼中一文不值,而他自己也身陷囹圄,与自己的养母私通已经让他痛苦不已,在得知自己私通的侍女是自己的亲妹妹时,开枪自杀。周冲与哥哥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他是真正的年轻人,身体与心灵,还有一些孩子气、冲动。四凤就像是年轻时的鲁侍萍,渴望爱情,但却重蹈了母亲的覆辙,怀上了自己哥哥的骨肉,最后与周冲一起触电而亡。鲁大海代表着不满于资本家压迫和社会黑暗而奋力反击的有着革命性的青年,给这个压抑的故事带来了一丝丝光亮。这四个年轻人性格和结局各不相同,曹禺先生以这四个人为点,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青年状态。

小说中环境描写要表达什么:“方才落了一阵暴雨,天气还是郁热难堪。池塘里青蛙叫得更起劲,一直不停,无星的天空时而打着没有雷的闪电。蓝森森地一晃,闪露出来池塘的垂柳在水面颤动着。闪光过去,还是黑黝黝的一片”。先交代了暴雨过后的天气状态,接着通过青蛙的鼓噪,闪电下闪露出垂柳的颤动这些听觉和视觉的形象描写,勾勒出一种沉闷的令人窒息的气氛,渲染了处于此种气氛中剧中人物郁闷烦躁的心理状态,这种压抑烦闷的心理状态正是剧中人物所共有的特征。这是血缘和爱情关系所不能调和的阶级对立和周鲁两家人物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所致的必然的社会心理状态。这里,剧作家的高妙之处在于把这种社会心理状态通过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暗示给了读者和观众。

(三)高中:1.作品欣赏,反映出怎样的社会背景:《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不平等的社会里,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周朴园的专制、冷酷和伪善;周冲的热情和单纯;以及蘩漪对爱情的深挚乃至略显变态的执着;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软弱的周萍;被侮辱被捉弄的悲苦的鲁妈;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最后,有错的、有罪的,无错的、无辜的人,竟然一起走向了毁灭。它讲述了资产阶级周家和城市平民鲁家两个家庭纠结复杂的悲剧故事。一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二是以鲁妈为代表的城市平民不能把握自己命运、被别人所操控的悲惨境遇。而周、鲁两家复杂的血缘联系,更是突出、生动地反映了两个不同阶层家庭之间的矛盾,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现象以及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反映了中国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在酝酿着的一场大变动。

2.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雷雨》作为我国戏剧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雷雨》伴随着不断的误读与正名,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名篇。同时该篇也作为我国语言教学的典范,入选了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这也恰恰体现了《雷雨》的文学价值所在。

3.小人物和大境界的对比:故事创作到一种境界,每个人物的最终结局不是作者可以控制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外部环境下,他们注定都是悲剧,他们即使不以死亡来结束人生,也依旧是悲剧收场。

五、结语

通过小、初、高三个不同学段对同一篇课文《雷雨》的学习,反映出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效果。在语文科目的教学中建立“小初高一体化”教学体系,可以纵向连接各个学段,做好学段之间的知识衔接。横向做到教师间增加业务交流,深入探讨同一学段的不同教师对同一课文的不同理解,促进业务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

猜你喜欢

小初异构学段
离散异构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输出一致性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凝聚与铺张——孙绍振教授《以丑、呆为美》两岸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后记
我看到一只小黄狗(外一篇)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YY学院:如何做个好编辑(上)
我的女朋友小初
我的女朋友小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