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以《童年》为例

2022-11-16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丁燕伟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阿廖沙童年整本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丁燕伟

《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阿廖沙3岁到10岁在外祖父家寄人篱下的苦难生活。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语言描-别具风格。但是,不少教师反映由于小说的时代背景、民族差异等,学生在阅读《童年》时,存在“读不懂”“读不下去”的情况。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创设深度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觉地走向文本的深处,感受阅读的魅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一、任务驱动下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一)任务驱动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定义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而所谓“任务驱动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指的是将阅读教学内容转化为多个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以任务为驱动,促进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习得一些阅读方法,掌握一些阅读策略,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品质得到锻炼和提升。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可以将自己在课内阅读学习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加以运用,丰富阅读的情感体验,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实践活动中完成深入学习,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二)任务驱动下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十一二岁的学生尚难以长期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任务,因此阅读长篇小说,特别是《童年》这样一部长达20万字的外国小说时,由于书中描-的内容距离今天时代久远、人物生活环境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环境差别极大,尤其主人公阿廖沙的悲惨境遇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都有很大差距,如果教师完全放任学生去读,学生的阅读就容易半途而废。如果教师能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文本特点和学情,设计出相应的学习任务,并为学生创造真实而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去连续“闯关”,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也会被发掘出来。

课标倡导“多读书”“读整本书” “多实践,课内得方法,课外求发展”,并指出,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童年》,可以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推进阅读,并帮助学生学会阅读。

二、任务驱动下的《童年》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

对于《童年》的阅读,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式,教学时主要包括三种课型:导读课、推进课和展示课。导读课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进课旨在利用各种任务推进学生持续阅读,展示课重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巩固阅读成果。

(一)读前开展问卷调查,摸清学情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时要考虑学情(学生的基础、阅读的习惯)、课标中相关要求、课型、文本体裁等。导读课前,教师可通过小程序在线上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让学生填-。以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六年级学生为例,导读课前143名受访者中仅有40.56%的同学读完了《童年》这本书,74.13%的学生了解《童年》的背景是19世纪沙皇统治时期,还有将近26%的学生对小说的时代背景不了解。对于“谁是阿廖沙的朋友”这一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也不足三分之二。由此,摸清了学情,导读课上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教师联结课文《穷人》去讲《童年》,借助课本资源让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小说的时代背景。

(二)读中设计学习任务,展开竞赛,推进阅读进程

导读课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要想让学生持续深入地阅读整本书,教师还要设计一系列新的任务,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不断探究,从细节到全面地把握作品内容。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特点,赏析作品的-作手法,通过阅读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和交流。 一个情境引领一串任务,使阅读更聚焦。观点的碰撞源自对原著的多次审读、辨析和消化。通过辩论、演讲、给书中人物打电话等活动,让学生头脑中正在进行的思维风暴、内化的知识和见解等得以外显。

1.设计阅读任务单

《童年》共13章,如果学生以每周读一章的速度来阅读,需要13周读完,基本贯穿一个学期。由于小说的每个章节没有小标题,在设计阅读任务单时,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填-阅读时间、主要内容外,还可以让学生拟-章节标题、用一句话-出阅读感受、回答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这样,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阅读就有了主动性和目的性,其思想也得以“留痕”。

2.线上线下打卡,推进阅读进度

教师应努力延长和拓宽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利用早自习、班会时间等进行读书交流,也可以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联动。比如,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报连续展示和《童年》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在班级建立一面阅读墙。小说的13个章节就是13扇窗,在完成章节阅读后的学生就可以把-有自己名字和章节标题的贴纸贴在小窗上,同时在钉钉群上回答问题,完成打卡,获得积分。由此展开阅读竞赛,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3.用探究性任务落实阅读方法

(1)绘制思维导图:厘清人物关系

《童年》一书的人物有几十个,都与阿廖沙密切相关。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书中人物都或多或少地对阿廖沙的成长产生了影响,有的人给他带来欢笑,有的人则给他带来痛苦。伴随阅读的深入,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以阿廖沙为核心设计一张《童年》中的人物关系思维导图,以“笑”和“泪”将人物进行归类。学生在完成思维导图设计的同时,就会对人物进行深入分析,提炼概括,进行分类。

此外,教师还可以以阿廖沙生活环境的变化为线索,让学生设计思维导图。学生在整理信息的同时,会发现阿廖沙的生活条件伴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每况愈下。

(2)提问: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哪一个故事情节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从“阿廖沙挨揍”这一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外祖父的残暴和阿廖沙的倔强;从“染坊失火”这一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外祖母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从“小茨冈之死”这一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舅舅的冷酷无情。教师借此可以让学生复习并再次实践学到的阅读方法。

《童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采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转换的方式叙事。如何让学生感受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呢?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在阅读第一章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3岁的阿廖沙没有因父亲之死而悲伤,反而为一只被埋在坟墓里的青蛙而忧虑?”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就会发现用儿童视角叙事既富有童趣,又充满了反讽的味道。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在后面的章节继续关注作者视角的转换。

4.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1)演讲比赛:分小组研究课题,各小组选派代表参加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立研究课题,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采用对比原则,进行比较分析,撰-小论文,进行演讲。如“阿廖沙和萨沙” “两个上帝”(外祖父和外祖母都信奉上帝,但他们的信仰有所不同)“好事情和彼得大叔”。在交流汇报的时候,每个小组选派一个学生进行演讲,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在比较分析人物时,学生对小说的主题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19世纪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城市贫民的生活苦不堪言,但是该怎样面对苦难?萨沙从小就想当强盗,而阿廖沙立志当军官。同样被打,萨沙“甩锅”、惨叫;阿廖沙奋力反抗,甚至咬了施暴者。这样,学生就读懂了阿廖沙的成长史。

(2)辩论赛:由学生拟定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

学生提供辩论题目,经过投票确定比赛论题,然后分组进行辩论。论题“阿廖沙的外公到底爱不爱阿廖沙”“阿廖沙的外祖母不反抗外祖父是懦弱的表现吗”等都能指引学生深入阅读,培养其思辨精神。

(3)玩游戏:给书中人物打电话

儿童天生就喜欢玩游戏。然而,游戏也可以成为另一种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小说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笔者在公开课上利用彩纸折成一种折纸,在折纸外部四翼分别-上“东”“南”“西”“北”四个字,折纸里面则隐藏书中人物的名字,然后让学生随机说出要哪个方向,打开几次。这样,按照学生的指令,折纸打开后就会出现一个名字,然后发出指令的学生可指定一名同学作为该人物接电话。在两人“打电话”的过程中,学生完全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内心,能从小说人物的视角发声。游戏结束,教师还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在愉快的游戏中,外公的“残暴、吝啬”,外祖母的“善良、乐观、坚强、勇敢”,小茨冈的“勤劳、能干、讲义气”等形象已深入人心。在游戏中,学生和作者、作品人物共情、共鸣,大大丰富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充分实践了阅读策略,其口语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而这远比教师直接讲授知识更加有成效。

(三)读后拓展延伸,开展跨学科学习主题活动

1.文本关联,用拓展性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量

《小英雄雨来》和《爱的教育》这两篇小说,一篇是战争年代中华少年英雄的成长史,一篇是外国儿童的成长教育小说,它们与《童年》都讲述了“成长”的话题。同样地,我们还可以进行其他文本关联,如同属成长话题,同样关注“苦难”对成长的影响,可以给学生推荐《青铜葵花》;同样关注身边的人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可以给学生推荐《城南旧事》,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就像温儒敏老师说的,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效果好不好,就看学生是否爱上读书,是否能找更多相关联的书来读。

2.跨学科学习,排演《童年》大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修订的课标完善了课程内容结构,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可见,跨学科学习已成为下一个阶段语文课程建设的重点。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将根据《童年》改编的四幕话剧作为学生的毕业活动。学生全员参与,从编-剧本,到服化道具的准备,到音乐、舞蹈和演出海报的设计,再到戏剧表演,将语文学习与美术、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完美融合。每个学生都充分调动了自己对《童年》阅读的积累,使其形成的能力最大化地得到了外显。

任务驱动下的整本书阅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使知识学习走向了问题解决;使知识、技能的掌握走向了能力的迁移运用,并最终形成实践成果。由此,教师才能让学生不怕读整本书,爱上读整本书,并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阿廖沙童年整本书
从苦难的孩子到无产阶级新人—《我的大学》中促进阿廖沙成长进步的因素分析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父亲的群星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为孩子再造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再议回归快乐童年
美育——让孩子的童年更绚烂
再造一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