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外治法治疗乳腺癌相关并发症概况*

2022-11-15宫一菁曹芳

河南中医 2022年5期
关键词:外治法中脘水肿

宫一菁,曹芳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日益上升。研究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年新发癌症人数超过1 800万,死于癌症的人数超过960万[1]。其中,乳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2015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女性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17.10%为乳腺癌[2],2020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3]。乳腺癌的诊疗方法多样,包括手术治疗、局部放疗、内分泌治疗、全身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但是治疗过程中常常出现很多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中医外治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手法、器械等作用于患者身体表面,促进药物吸收或直接治疗。战国《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了外治法,至清代《理瀹骈文》中详细记载了数十种外治法,其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国内外临床研究显示,中医外治法在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中效果显著,且方便易操作,本文对近5年中医外治法治疗乳腺癌术后及放化疗后相关疾病的研究综述如下。

1 上肢淋巴水肿

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根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平均发生率为21%[4]。其症状包括疼痛、僵硬、肩关节活动范围缩小等。

王京良[5]将乳腺癌术后出现上肢水肿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手法按摩引流,治疗组给予按摩加用“活血通络方”外敷(药物组成:艾叶、干姜、桂枝、当归、羌活、木瓜、威灵仙、伸筋草、冰片、苏木等,用蜂蜜水调敷)。结果显示,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何凡[6]研究发现,较之于单用地奥司明治疗,香附四子散(香附、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吴茱萸各50 g)热熨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疗效更为显著。张芙蓉等[7]发现,温和灸治疗不仅能更明显地缩短患肢臂围,还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疲劳感。张艳冉[8]、王碧玉[9]运用刺络拔罐治疗乳腺癌术后的上肢淋巴水肿,结果显示,其能有效改善水肿引起的疼痛感。纪宁等[10]通过临床试验发现,推拿可以明显减少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张洁文[11]应用加味金黄膏穴位贴敷(选穴:天泉、曲池、太渊)联合“温经通络方”中药喷雾治疗患肢水肿,结果显示,患肢周径及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黑东旭[12]运用活血通络汤熏洗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并将其列为观察组,药方组成:黄芪、川芎、桂枝、当归、水蛭、伸筋草、海桐皮等,对照组使用螺内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88.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6.0%(P<0.05)。

2 皮瓣坏死

乳腺癌根治术仍是现在乳腺癌手术的主要术式,其手术范围广、创面大、损伤血管较多,常导致术后创面不愈乃至皮瓣坏死,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10%~60%[13],国内报道其发生率为18%~57%[14]。

有学者研究发现,使用珍珠烧伤膏[15]、美宝湿润烧伤膏[16]、复方黄柏液[17]、去腐生新膏[18]、化腐生肌膏[19]、一效膏[20]等外敷于切口创面,对于治疗乳腺癌术后切口不愈乃至皮瓣坏死临床疗效良好,切口愈合恢复时间短。

3 化疗后骨髓抑制

化疗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占有主要地位,其常用的化疗药物如蒽环类是通过影响肿瘤细胞DNA的降解与复制使肿瘤细胞凋亡[21],然而因为化疗药物的低选择性,在使肿瘤细胞凋亡的同时,也损伤了正常骨髓细胞,严重者会引起感染甚至造成死亡[22]。临床上,西医多使用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类、白细胞介素-11、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鲨肝醇片、利可君片等治疗以及输血治疗等[23-25],由于骨髓抑制经常发生并且给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压力,所以限制了临床上化疗的应用,并且对患者治疗疾病的积极性造成不良影响。

刘庆等[26]将晚期乳腺癌化疗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只采用化疗,观察组在化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奄包于神阙、下脘、气海、天枢等穴位热敷,其药物组成为:小茴香、吴茱萸、白术、陈皮、麦芽、干姜等,观察患者骨髓抑制程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改善骨髓抑制效果显著。李军等[27]将乳腺癌术后行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方案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患者化疗前1 d于中脘、气海、肾俞、胃俞、足三里、大椎、关元、天枢、脾俞、上巨虚交替选穴,并给予穴位埋线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白细胞计数差值、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表明穴位埋线能增强患者免疫力,保护造血功能。江双凤等[28]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发现,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进行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恢复正常时间短,且能减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使用率。史欣莹[29]针刺中脘、关元、百会、气海、命门、中极、腰阳关等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表明,其治疗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有效。有研究发现,中药沐足[30]、耳穴埋豆[31]等均能改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

4 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表现为纳差、恶心呕吐、便秘、腹泻、腹胀等。中医认为,化疗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功能失调,升降失常,致使清浊不分,而生泄泻。

郭琪等[32]发现,温和灸联合神阙隔盐灸足三里、中脘、关元、气海等,能够改善乳腺癌患者化疗所导致的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张征宇[33]研究发现,取关元、气海、下脘、中脘、大横、天枢等穴位,采用腹针联合神阙穴贴敷治疗化疗后腹泻、便秘、恶心呕吐,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常规对症治疗。张蕾等[34]将自制中药包(药物组成:白豆蔻、半夏、干姜、旋覆花、茯苓、白术、砂仁、厚朴、艾叶、大青盐)放置于患者中脘穴处,配合双侧足三里、内关穴艾灸治疗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延迟性呕吐,效果较好。陈晓洁等[35]使用生姜、薄荷、龙艾、芫荽、茴香与椰子油配成的“复方植物精油”涂擦中脘穴可以降低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及食欲下降的发生率。有研究表明,耳穴埋豆[36]、中药沐足联合足部按摩[37]、香砂六君子汤灌肠[38]、个体化音乐疗法[39]等均可以改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程度。

5 癌性疲乏

癌性疲乏是一种与癌症或癌症治疗有关、妨碍正常功能的、持续的主观疲倦感[40],常表现为体力虚弱,活动无耐力,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低落消沉等一系列主观感觉,常伴随疼痛、抑郁、失眠、贫血等表现,其与活动强度无关,且休息不能缓解,影响患者正常活动,发生率高达70%~100%[41]。西医对此缺乏系统规范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干预、运动疗法、营养支持等进行干预治疗,个体疗效差异明显[42]。中医以补益气血、滋肾益髓为治疗原则治疗癌性疲乏,能最大程度减轻乏力症状,降低患者的痛苦。

何佩珊等[43]使用自制温阳益气方(干姜、炮附子、黄芪、丁香等)贴于双侧足三里、关元、膻中治疗乳腺癌化疗期间疲乏,研究发现,其能够缓解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疲乏程度,减轻焦虑抑郁,提高生活质量。针灸在治疗癌性疲乏中也有独特优势,周猜等[44]选用疲三针(四神针、足三里、内关)加用太冲、蠡沟针刺治疗,结果表明,其能够改善肝郁脾虚型乳腺癌癌性疲乏的症状。针刺神门、关元、百会、绝骨、三阴交、血海、足三里等不仅能够缓解乳腺癌患者的疲劳程度,还能升高CD3+、CD4+及CD8+水平[45]。足三里隔姜灸[46]、雷火灸[47]、四花灸膈俞、胆俞[48]等均能有效减轻乳腺癌患者癌性疲乏的程度,且实施方便,患者接受度高,适用于恐惧针刺的患者。蒋妍等[49]将中药(黄芪、白术、玄参、杜仲、姜半夏、补骨脂等)熬成汤剂添加淀粉制成凝胶,利用超声导入治疗仪将中药凝胶导入双侧夹脊穴中,配合耳穴压豆治疗,不但能够缓解乳腺癌患者疲劳程度,还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他疗法如中药足浴[50]、穴位按摩(印堂、安眠、神门、三阴交、太冲等)[51]、太极拳[52]等对治疗癌性疲乏都有一定的效果。

6 其他

沈文骏[53]在应用三阶梯止痛药基础上加用针刺孔最、梁丘、中都等,可降低乳腺癌患者癌性疼痛程度。有学者研究发现,穴位埋线[54]、刮痧[55]等均可以治疗癌性疼痛,减轻患者痛苦。使用黄芩、黄连、黄柏等中药熬制而成的三黄油[56]、紫白黄芪膏[57]可以延缓乳腺癌患者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时间。外敷纳米雄黄能够治疗乳腺癌患者创面破损溃疡[58]。针刺曲池、外关、合谷、丰隆、八风等能够降低化疗药物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59]。使用内分泌药物治疗的患者常常会出现潮热症状,耳穴贴压[60],电针针刺合谷、阴陵泉、三阴交及关元等穴位,均可改善患者潮热程度[61]。

7 结语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简单易行,临床应用广泛,作用温和持久,具有简、便、廉、效的治疗优势,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临床治疗乳腺癌的中医外治法主要有中药贴敷、针灸、中药熏洗、耳穴压豆等,可单独或联合运用,在改善上肢淋巴水肿、促进皮瓣愈合、减轻消化道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缓解疼痛等方面优势明显。目前,中医外治法尚无统一的治疗规范,相关研究样本量较少,随访欠缺,且多局限于症状改善方面,今后应在分子机制方面进行深入研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外治法中脘水肿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水肿是怎么回事,该怎样消除水肿呢?
从水肿捕捉疾病的蛛丝马迹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苗医熏蒸疗法浅议
做个瘦子 送走水肿肌
伤科止痛膏治疗慢性筋伤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