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德生辨治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经验*

2022-11-15尹倩李中刘利娟陈瑶苏晓舟颜思阳

河南中医 2022年5期
关键词:顽固性气机病机

尹倩,李中,刘利娟,陈瑶,苏晓舟,颜思阳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呃逆是指胃中气逆,扰乱胸膈的病证,主要表现为喉间呃呃作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1]。西医认为,呃逆为膈肌痉挛的表现,是迷走神经、膈肌及膈神经等受刺激后引起的不自主同步化收缩,声门闭合而发出的特殊吸气声[2-3]。呃逆发作持续48 h以上者,称为顽固性呃逆,较难治疗。

周德生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丁光迪教授、朱良春教授等,学验俱丰。笔者有幸跟诊,现将其辨治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风后呃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缺血缺氧、继发性电解质紊乱、神经系统应激性增高或应激性溃疡、久卧胃肠动力下降、消化道积气刺激膈肌等因素相关[4-6]。

中医认为,呃逆病机为胃气上逆,胃失和降,气逆动膈[7]。轻症多以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为主,重症以正气亏损为主[8]。周老师认为,中风后呃逆的发病机制不同于普通呃逆,其以中风病机及中风后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为基础。气有升降失调,身有阳气变动,又肝肾之精血亏虚,化源不足,虚风内生,上冲于脑,血亦随之逆上,或为破裂,或为闭塞,而致中风[9]。阴阳气血失衡,气血逆乱,升发太过,脏腑之气与之相应,以主动、主升之肝气上逆为著;脾胃功能失调,脾失于升清,脑髓失养,神机失用;胃本降浊,反而上逆,而致呃逆、恶心诸症。因此,周德生教授认为,气机升降失调是中风后呃逆的主要病机,应以恢复机体升降平衡为治则。

脑梗死属于中医“缺血中风”范畴,周老师认为,其发生与荣气虚滞密切相关[10]。荣气者,非独指营气,而是指人身一切精微物质的总称,包括气、血、津液、阴阳等,其源于肾,生于脾,由肝疏泄,经气化流通周身,维持各脏腑组织功能[11]。中老年人精气渐衰,肝肾日益亏损。一方面,肝肾亏虚,精血失于化源,虚风内动,肝失疏泄,气血运行不畅而化生瘀滞,随风上冲于脑,阻滞脑络,发为中风。另一方面,《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而达”[12],达者,畅通、通达之意。若以脏腑配属五行论,则肝属木行,脾胃属土行。从脏腑生理功能而言,肝主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运行畅通,升降出入得以协调,则脾胃气机升降正常。若肝气疏泄太过、升发无度,亦可祸及脾胃,“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木为病,易乘脾土,累及胃腑,扰乱脾胃升清降浊之职,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冲气上逆,客气动膈,发为呃逆。故周老师认为中风后呃逆的发生概属荣气虚滞,肝阳偏亢,挟胃气上逆,升降失衡所致,自拟活血荣络方(玄参、木瓜、赤芍、桃仁、忍冬藤、天麻、白芷、石菖蒲)加代赭石、甘松、木香、瓦楞子等。

脑出血属于中医“出血中风”范畴,周老师认为,其病机主要为冲气上逆[13]。冲脉并非指奇经八脉之冲脉,而是指形神承制之太冲脉。冲脉蕴含血海元气,以冲和为用,化生脑髓神机,外显为脏腑生理及精神活动。脑出血的病机特征是肝阳亢逆,肺失清肃,胃失和降,肾失摄纳,脏腑气血上冲太过,血随气逆,脉络破损,发为中风。周老师认为,出血性中风发病关键在于气机升降失常,以肝气上逆为主,合并胃气上逆[14]。周老师自拟安脑平冲方(怀牛膝、生龙骨、生牡蛎、生大黄、黑栀子、泽泻、黄芩、蝉蜕、木香、钩藤、柴胡、甘草)治疗,该方能有效保护胃黏膜,制酸止血,应对应激性溃疡[15],疗效确切[16]。

2 治法治则

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具有连续性、复发性,若持续不能缓解,可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失眠、焦虑、胃食管反流、吸入性肺炎等,进一步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7]。《素问·宝命全形论》言:“病深者,其声哕……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中医治疗多以温中散寒、理气化痰、益胃养阴为主[18-20],但忽略了顽固性呃逆乃继发于中风,治疗需兼顾中风。周德生教授认为,应以调节机体阴阳升降失衡为原则,既要考虑到中风的病机特点,又要兼顾呃逆的自身特点,分别施以温胃、清火、行气、和胃降逆之法,使呃逆自止。

2.1 升降气机周老师认为,气机升降失衡是中风后呃逆病机所在,故治病必本于阴阳升降之理,抓疾病之主要矛盾,使清者升、浊者降,清升浊降,则机体升降平衡,呃逆自止[14]。治疗以升降气机,重镇降逆为主,兼潜降浊邪,镇摄亢阳,用药首选代赭石、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等金石介贝之属。但此类药物多性咸寒,用量不可过大,以免伤及脾胃。

此外,阴阳气血升降失调,气机运行不畅,血液、津液不能畅行,留滞其中而成瘀血、痰浊之证,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病理因素,滞于脉道,气化不行,加重升降失常状态,形成恶性循环。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津行,故采用丁香、檀香、木香、川楝子、蒲黄、红花、三棱、莪术等理气活血药物调节气机升降平衡。呃逆日久,气机郁滞,血行不畅,形神俱伤,除理气活血药物外,常配伍酸枣仁、郁李仁、茯神、甘松、何首乌藤、灵芝等补养安神药物。

2.2 和胃降逆中风后呃逆,既有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清之宿疾,又有呃逆难止之苦,标本俱急,当标本兼治。呃逆寒证,采用丁香柿蒂汤治疗,丁香性味辛温,长于温胃散寒、降逆止呃;柿蒂性味苦平,为治呃专药。呃逆热证,即胃火上逆之证,周老师主张使用橘皮竹茹汤治疗,亦可配伍清热之品。此外,气机郁滞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分别选用五磨饮子、理中丸、益胃汤等。法虽各异,总以和胃降逆为治则。

2.3 缓急止呃呃逆为膈肌痉挛收缩所致,与“腹中痛”“脚挛急”类似,故周老师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时亦配伍芍药甘草汤缓急止呃。芍药甘草汤善缓急止痛[21-24],方中白芍味酸,和肝敛阴,缓急止痛,通脉逐痹;炙甘草性温味甘,补益中气。两者合用,养血和营,通痹缓急。《伤寒明理论·芍药甘草汤》曰:“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挛急,用甘草以生阳明之津,芍药以和太阴之液……此即用阴和阳之法也”[25]。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芍药的有效成分为芍药苷,它不仅可抑制脊髓反射弧的兴奋作用,亦可扩张平滑肌、解痉横纹肌[26-27];甘草的有效成分甘草甜素则具有抑制末梢神经的作用[28-30]。

3 验案举隅

姜某,男,72岁,2019年9月10日初诊。反复呃逆5年余,再发3 d。患者诉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麻木乏力,言语不清,遂由家人急送往当地医院治疗。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呃逆。近5年呃逆约每月发作1次,每次持续2~3 d。刻下:喉间频频作响,难以自制,声音急而短促清亮,胃中畏冷,不喜冷食,活动或受寒时加重,胸脘痞闷,左侧肢体乏力麻木,口苦,因呃逆难以进食,寐一般,二便调。舌暗红,苔黄干,脉弦涩。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血压不稳定。中医诊断:中风,呃逆,气机上逆证。西医诊断:脑梗死后遗症期,原发性高血压2级,顽固性呃逆。中医以调理升降为法,予自拟方加减,药物组成:生牡蛎(先煎)30 g,白芍30 g,代赭石(先煎)、石决明、天花粉各15 g,川楝子、旋覆花、柿蒂、淡竹叶、枳壳、桃仁、威灵仙、红花、九香虫各10 g,桔梗、丁香、甘草各6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020年5月19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2剂后呃逆明显缓解,后继服3剂,呃逆完全停止,近半年余呃逆仅发作2次,最近一次为5月18日,呃声仍旧响亮,受寒时明显,左侧肢体乏力麻木较前减轻,口苦基本消失,纳寐可,二便调。舌略暗,苔白厚,脉沉涩有力。于前方基础上去清热泻火之天花粉、川楝子、淡竹叶,加青皮、槟榔各10 g,加强下气止呃之功。5剂,煎服法同前。

2020年8月9日三诊,诉前方服用1剂后呃声低弱,2剂后呃逆止,后又续服3剂,此后患者未再复诊,后电话随访,患者呃逆基本缓解,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脑中风后呃逆多年,属宿疾、顽疾,就诊时以呃声频频为主症,辨为寒多热少证,选用旋覆代赭汤合丁香柿蒂汤治疗,配合川楝子疏肝泻热,天花粉、淡竹叶清热。方中代赭石、旋覆花、牡蛎潜降浊邪,降逆止呃,桃仁、红花、桔梗、枳壳、九香虫活血通络,且九香虫能理胸膈之滞气。诸药合用,标本兼治,方证相合,取效明显。

4 结语

周德生教授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以阴阳平衡为核心,注重调理升降,畅达气机。阴阳气机升降失调,脏腑之气上逆是该病病机所在。治疗上,周老师谨察亢逆之气而调之,使清者升、浊者降,气机调和,则呃逆自止。

猜你喜欢

顽固性气机病机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以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评价方法初探
便携电子打气机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3例
菖远安眠汤治疗顽固性失眠60例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
旋降汤治疗顽固性梅核气27例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