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反”字论伤寒

2022-11-15孔梦琦王宁

河南中医 2022年5期
关键词:伤寒论条文病机

孔梦琦,王宁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2.青岛海慈医疗集团,山东 青岛 266000

《伤寒论》中多条条文均提及了“反”字,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反”的释义有:方向相背,颠倒的;反倒,反而;违反,反对[1]。本文从“反”字入手,揭示其对《伤寒论》条文中病机、治法以及预后等方面的作用如下。

1 “反”之一字病机所在

1.1 突出症状,阐述病机《伤寒论》中包含“反”字条文者,大部分与症状相关,且“反”字之前多为各经病证中的普遍临床症状,“反”字之后则为与六经普遍症状相矛盾的特殊症状,而这些“反”字之后的特殊症状往往揭示其病机。《伤寒论》第14条言:“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2]此处,“反”字体现此时不应有汗出,但却见汗出,可知项背强几几并非寒客筋脉肌肉所致,而是风邪客于太阳经脉,导致经气不畅,津液输布障碍,经脉肌肉失养所致,腠理疏松和(筋)肌肉收引并见,故用一“反”字。《伤寒论》第23条言:“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八九日未愈,患者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可知表邪仍在,且卫表郁闭轻,全身症状也几乎没有,疾病理应渐愈,面色当如常,但此时见面色发红,并不是疾病将愈的征象,是由于表邪客于肌表,阳气郁闭所致,且兼见身痒,应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畅达卫表。除此之外,部分包含“反”字的条文中,仲景直接在其后点出了病机,如《伤寒论》第283条言:“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病人脉象阴阳俱紧,紧为有寒,应为无汗,且《伤寒论》第148条提到:“阴不得有汗。”可知本条汗出是由于少阴虚寒内盛,虚阳外越,阳气欲亡所致。《伤寒论》第196条言:“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阳明病里热旺盛,蒸腾津液,理应多汗,但今却反不见汗出,患者自觉皮肤发痒如虫行之状,可知是由于素体阳气不足,无以化津,津液不充,致无汗。《伤寒论》第126条言:“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太阳蓄水证普遍的症状为少腹满,小便不利,且小便不利是由于水热互结于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所致;今小便反利,可见病不在膀胱,而在少腹,膀胱气化功能未受影响,因而小便利,且少腹满是由于瘀热互结于少腹所致[3]。由此可见,仲景多用“反”字来突出后面的辨证关键[4],以此来阐述病机。

1.2 反映脉象,提示病机在《伤寒论》带有“反”字的条文中,除了描述症状以外,也有部分条文阐述脉象。《伤寒论》第92条言:“病发热头疼,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发热头痛多见于太阳表证,邪气在表,此时脉象应浮,但本条脉反为沉脉,说明不仅表有邪,里更虚,当用四逆汤先解其里。《伤寒论》第214条言:“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阳明病中见谵语、潮热,不大便多为腑实证,燥热内结故见不大便,脉象也应为滑脉或疾脉;现见病者不大便,脉象反为微涩,从脉象上看毫无热象,可知不大便不是由于燥热内结所导致,而是由于里虚大肠无力传导所致。《伤寒论》第363条言:“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此条出现在厥阴病篇,厥阴病出现下利症状时脉象多为弱脉、沉弦脉或沉迟脉,现寸脉浮数,可知外有热象,尺中涩可见阴血已亏,从而得知,便脓血是由于热复太过,耗伤营阴血络所致。由此可见,在有与“反”字相连的脉象条文中,“反”字所阐述的脉象反映该病关键病机。

2 “反”之一字指导治疗

2.1 把握病机,选取治则《伤寒论》中,有多条条文提及了各经病证经医“反”治后产生的系列变证,如《伤寒论》第34条言:“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太阳病初起,邪气在表,应用汗法以祛在表之邪,反用下法,引邪内陷,产生诸多变证。《伤寒论》第131条言:“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伤寒论》第115条言:“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脉象已提示热甚,反用灸法会助长热势,出现津液损伤证候,甚则火热旺盛灼伤血络,导致出血。提示医者在临证中要把握疾病病机,选择合理治法。《伤寒论》第90条言:“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已说明关于汗、下的先后顺序,也提醒后世医者一定要把握病机,根据表里证候的轻重缓急选取相应治则[5]。

2.2 准确辨证,指导用药在《伤寒论》诸多指导用药的条文中,有部分条文的用药在“反”字之后。《伤寒论》第29条言:“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伤寒中风表证可见脉浮、汗出、恶寒,应予桂枝汤解肌,但本条除表证外还可见心烦、小便数、脚挛急,因此不单单为邪气在表,更有阴液不足、不能滋养心神表现。治疗上应复阳益阴,再解其外,而不能用桂枝汤单解其外,误汗只能进一步加重病情,导致阴阳两虚。《伤寒论》第333条言:“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伤寒六七日,脉象为迟脉,说明疾病病性仍为寒证,未化热入里、发生传变,因此,治疗上应以温阳为主。医者反用黄芩汤解其热,进一步损伤机体阳气,中阳虚衰,故腹中应冷且不欲饮食。

综上所述,仲景在指导用药的部分条文中,通过举例采用与病性相反的药物会出现的变证,提醒后世医家一定要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病性选择用药。

3 “反”之一字道尽预后

《伤寒论》中,部分疾病的预后是从与疾病进程相矛盾的症状或脉象上判断的。《伤寒论》第287条言:“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少阴病脉紧,主里虚寒证,且下利七八日,脉象也突然暴微欲绝,整体病情进展似乎不佳,但两个“反”字之后为手足温,脉紧缓解,可见阳气已渐渐来复,心烦为正邪斗争之象,故预后较好。《伤寒论》第292条言:“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少阴病本为里虚寒证,吐利说明阴寒内盛,若手足不逆冷且反而发热者,说明阳气尚存,故断为不死,预后尚可。《伤寒论》第369条言:“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伤寒下利,日十余行,可见下利症状已经非常严重,脉象应为沉弱或微细,此时阳气应已下脱,甚至气阴两伤,不应见实脉,脉反实为胃气衰败之候,即《黄帝内经》所言之“真脏脉”,预后不佳[6]。

4 “反”之一字歧义自清

4.1 阐述过简在《伤寒论》全文中,不乏因描述过简而难以理解的条文,如《伤寒论》第301条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初起应为里虚寒证,脉沉也说明了阳气虚于内。由“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可以看出,少阴病本证不应见发热,且在本条中,仅以发热与脉沉无法理解仲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之义,此时,“反”字就表现出了较大作用,既说明少阴病里虚寒证不应见发热,又说明本条病机不单是少阴里虚寒,还兼有外感,且处于少阴病初期阶段,阳虚不甚。由此可见,“反”字在理解条文含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2 明辨争议由于整理者见解不同及版本的更迭,《伤寒论》中有诸多条文含义至今仍具有争议,如《伤寒论》第182条言:“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后代医家多将其解读为白虎汤、承气汤证的临床表现之一,但里热蒸腾时当见恶热,仲景为何要提及“不恶寒反恶热”,可见此条中恶热并不是里热导致,而为内有寒邪。《伤寒论》第120条言:“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第121条言:“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第317条言:“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仲景反复提及在太阳病与少阴病中也可见不恶寒,可见,不恶寒的病机不单单是里热盛。阳明中寒、格热于外,故见不恶寒而反恶热。因此“反”字在理解具有争议性的条文中不仅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也突出了从普遍到特殊的辨证论治思维。

5 小结

纵观《伤寒论》全文,这些“反”字的出现能够在学习条文的过程中更加精准、快速地掌握病机,理解条文的含义;更好地解读、理解描述过简以及争议性条文,并且能加深对于特殊症状的印象;培养辨证论治的临床诊疗思维,更加精准地选择治法及用药,同时也对疾病的预后有了更加充分的认知。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能单单着眼于“反”字之后的特异性症状,更要分辨出整体病情是否符合“反”字之前的普遍症状,从而培养从普遍到特殊的临床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伤寒论条文病机
以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评价方法初探
论债法在民法典中的编写体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条文一则考义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法国拟立法禁止父母打小孩屁股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现象的思考与研究
燥邪致泻说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