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西地区茭白促早高效生态种植技术

2022-11-06江德权甘宏信毛土有汪飞燕刘卫华陈锦鹏易建群王宏航

中国蔬菜 2022年9期
关键词:二化螟浅水茭白

江德权 甘宏信 毛土有 汪飞燕 刘卫华 陈锦鹏 易建群王宏航*夏 秋*

(1 浙江省衢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衢州 324000;2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心,浙江衢州 324022;3 浙江省江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衢州 324199;4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衢州 324003;5 浙江省龙游县种植业发展中心,浙江衢州 324499;6 浙江省常山县种植业发展中心,浙江衢州 324299)

近年来,茭白促早高效生态种植技术因技术简单易学、茭白商品性好、可填补淡季市场、售价高、农药投入少等优点,受到浙西地区种植户欢迎。该技术双季茭白的秋茭采用浮萍放养等措施,可比常规管理技术提早上市4 d(天)左右;春茭采用大棚+地膜覆盖的栽培方式,可比常规露地栽培提早上市25 d(天)左右,两季纯收入约1.3 万元 ·(667 m),目前已在衢江、江山等地区推广应用约210 hm(3 150 亩)。

1 产地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排灌便捷、日照充足、土层深厚并富含有机质的田块。位于水库山塘凉水流经的灌区田块更佳。

2 品种选择

宜选择优质、抗病、丰产性好的茭白品种,如浙茭6 号、美女4 号、龙茭2 号等。

3 种苗准备

3.1 育苗田准备 选择前茬为非茭白的田块作育苗田(育苗田与大田的比例为1∶10),畦面宽1.4 m 左右,沟宽0.3 m 左右,向沟中灌水到畦面(保持畦面无水)。

3.2 种苗管理 从茭白孕茭期开始,选择株型整齐、分蘖多且均匀紧凑、无雄茭和灰茭、成熟度一致、茭肉肥壮白嫩、孕茭率高、结茭部位低、产量高的茭墩作繁殖材料,用标签标记。3 月中下旬剪取长度约23 cm 的母茭秆,按行距25 cm、株距25 cm 移栽至育苗田。新芽抽出泥面后灌浅水(水位刚刚达到畦面即可),出苗后7 d(天)左右,每667 m施配方肥(N-PO-KO 为17-5-23,下同)10 kg。

4 大田准备与定植

定植前7 d(天)左右,每667 m施腐熟农家肥2 000 kg,或商品有机肥700 kg 作为基肥,施肥后翻耕20~30 cm 深,耙平,达到田平、泥烂。6月下旬至7 月下旬,用刀把育苗田中的种墩劈开成单株定植苗。按行距100 cm、株距50 cm 把健壮苗定植到大田,每667 m约栽植1 250 株。

5 大田管理

5.1 疏苗定苗 定植当年主要通过水位深浅控制群体总苗数,即当每667 m总苗数达到18 000 株左右时,把田间水位上升到8~12 cm 深,减少新蘖产生。定植翌年2 月下旬苗高35 cm 时,用删苗机删除瘦弱苗、中心苗,每墩保留粗壮苗22 株左右。删苗时在茭墩中心压上淤泥,防止删苗再抽生,促使植株向四周分散生长。

5.2 水分管理 秋茭按照“浅水—深水—浅水—深水—浅水”的顺序进行水分管理。秋茭定植时保持浅水层,活棵后20 d(天)内保持8 cm 左右水位,分蘗前中期保持3 cm 左右水位(根据分蘖长势情况搁田1~2 次),分蘖后期至孕茭期水位上升到12 cm 左右,采收期将水位降到4 cm 左右。春茭按照“浅水—浅水—深水—深水”的顺序进行水分管理。翌年春茭出苗期保持田间湿润,分蘖前中期保持3 cm 浅水位,分蘖后期至孕茭期将水位上升到12 cm 左右,采茭期水位上升到18 cm 左右。

5.3 追肥管理 秋茭在缓苗后至分蘖期,每667 m施尿素18 kg、氯化钾12 kg;定苗后,每667 m施配方肥35 kg;孕茭初期,每667 m施配方肥70 kg。春茭在萌芽后,每667 m施尿素8 kg;定苗后,每667 m施配方肥35 kg;孕茭初期,每667 m施配方肥30 kg。

5.4 促早措施

5.4.1 秋茭促早 秋茭生长期间温度较高,不利于茭白生长发育和孕茭。为此,8 月下旬在茭白田中放养浮萍,可降低田间水温1.25~7.00 ℃、土温0.75~2.75 ℃;有条件的田块,在分蘖后期(9 月上旬至中旬)开始凉水灌溉,一般采取串流,即“跑马水”或有规律地间歇灌水,使田间水温保持在18~24 ℃。采用茭白田放养浮萍+凉水灌溉技术,可促进茭白植株生长,降低孕茭高度,提早采茭时间,提高秋茭产量,改善茭肉的外观品质,茭白洁白无污点。

5.4.2 春茭促早 12 月下旬至翌年1 月上旬,排出田中积水,每667 m施配方肥30 kg、腐熟有机肥1 200 kg 或腐熟油菜籽饼肥120 kg,灌浅水,3 d(天)左右水自然落干后覆盖塑料大棚和地膜(地膜四周用泥土压实),利于增温和促进出苗;1—2月出苗后注意揭膜通风降湿度,宜先揭地膜后揭棚膜,通风口交错打开,促使幼苗长势均匀;3 月上中旬加大通风量,以白天棚内最高温度不超过30℃、夜间最低温度不低于10 ℃为宜;3 月下旬揭膜,进入露地管理阶段。

5.5 病虫害防治 茭白主要病虫害有胡麻叶斑病、纹枯病、二化螟、长绿飞虱、福寿螺等。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将病虫害控制在较低水平;在茭白种植田病虫害大发生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天敌安全的农药进行防治。

5.5.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虫品种、健壮种苗,合理轮作,人工除草。剥除的茭白老叶带出田外,采收完毕后将植株齐泥割除带出田外,沤制有机肥或焚烧,减少田间病虫基数。偏酸性土壤,每667 m施草木灰或新鲜熟石灰50 kg,调节土壤酸碱度。

5.5.2 物理防治 一般2 hm设置1 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二化螟和长绿飞虱,也可每667 m放置2个诱捕器诱杀二化螟成虫,以降低田间虫量和卵量。

5.5.3 生物防治 采用茭鸭共育或茭鱼共育的方式控制茭白主要害虫。在二化螟成虫高峰期释放螟黄赤眼蜂或稻螟赤眼蜂等寄生蜂。在田埂种植芝麻或大豆等蜜源植物,为天敌提供蜜源和庇护所,保护天敌种群繁育。在田埂种植香根草(株距3~4 m),诱集二化螟成虫产卵,并集中处理。

5.5.4 科学用药 胡麻叶斑病可用25%丙环唑乳油15~20 mL ·(667 m)喷雾防治1~2 次,施药间隔期以7 d(天)为宜,每季最多使用2 次。纹枯病可用30%噻呋酰胺悬浮剂2 000~2 500 倍液喷雾防治,根据病害发生情况,间隔10~14 d(天)可再喷雾1 次,每季最多使用2 次。二化螟可用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16.0~22.7 mL ·(667 m)喷雾防治,视虫害发生情况,间隔7 d(天)左右可再施药1 次,每季最多施药2 次。长绿飞虱可用6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5~20 g ·(667 m)喷雾防治,每季最多施药1 次。在福寿螺小螺大量出现期,可用茶籽饼浅水撒施杀灭,每次每667 m撒施茶籽饼10 kg,每隔7 d(天)施用1 次,连施3 次。

6 采收分级

6.1 适期采收 茭白孕茭部位明显膨大,露出0.5~1.0 cm 的白色肉质茎时及时采收。秋茭2~3 d(天)采收1 次,春茭1~2 d(天)采收1 次。采收时割取壳茭后带出田外切割、分级和包装。

6.2 预冷切割 茭白采收后宜尽快运到阴凉通风处摊放或放到冷水池中预冷,避免在日光下曝晒;如果采收时气温较高,采收后宜及时用冷水降低茭白温度。在气温较低的地方切除上部叶片和下部薹管(要求切口平整),留30 cm 左右壳茭,去鞘后留2~3 张外壳以保护茭肉。

6.3 分级包装 剔除青茭、灰茭、损伤茭、病虫茭,留下色泽光亮、叶鞘青绿、大小均匀、肉体洁白或淡黄的优良产品。按照NY/T 1834—2010《茭白等级规格》中的规定将茭白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产品,用聚乙烯塑料袋(约0.04 mm 厚)或蛇皮袋包装,每袋35 kg 左右;聚乙烯塑料袋或蛇皮袋上粘贴或悬挂明显标识,内容包括产品名称、等级、规格、产品执行标准编号、生产者名称和详细地址、净含量、采收和包装日期。

7 经济效益

据笔者调查,2020 年采用放养浮萍技术生产的秋茭10 月20 日开始采收,比采用常规技术管理提早4 d(天)左右上市。每667 m秋茭产量约1 200 kg,平均批发价格6.9 元 · kg,每667 m产值约8 280 元,比常规技术增加约1 080 元,每667 m生产成本约3 950 元,其中土地租金约350 元(年土地租金约700 元,平分到每季约为350 元),种苗成本约400 元,肥料、农药和田间管理等成本约1 700 元,采收、分级、运输等成本约1 500 元,每667 m纯收入约4 330 元。2021 年采用塑料大棚 +地膜覆盖技术生产的春茭4 月5 日开采,比露地栽培提早25 d(天)左右上市。每667 m春茭产量约2 100 kg,平均批发价格7.5 元 · kg,每667 m产值约15 750 元,比常规露地栽培增加约3 150 元,每667 m生产成本约7 000 元,其中土地租金约350 元,大棚折旧、棚膜和地膜等成本约2 900 元,肥料、农药和田间管理等成本约1 800 元,采收、分级、运输等成本约1 950 元,每667 m纯收入约8 750 元。两季合计每667 m总产值达2.4 万元,纯收入达1.3 万元。

猜你喜欢

二化螟浅水茭白
太湖茭白
傅卫国
难以忘怀的江南味
“黑心”茭白
长了黑点的茭白就不能食用?
水稻二化螟热激蛋白的研究进展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藕农水中采收忙
浅谈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药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