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初探

2022-11-04张可刘东亮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建设路径意识形态

张可 刘东亮

摘  要: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根本目的,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是必然选择。目前关于如何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还比较少。为此,文章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研、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在揭示中外合作办学存在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照搬国外教学模式和生硬复制外方教学内容等典型性问题的基础上,从加强课程思政育人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本土化创新等方面进行建设路径探索,以期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真正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外合作办学;意识形态;本土化;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522.7;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6-0019-05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在国际社会凝聚了广泛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应有之义,在高等教育领域持续推进以中外合作办学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开放势在必行。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确保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应该用好课程思政这个重要抓手。因此,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多达2332个,其中本科以上层次1230个,在读学生已超过30万人。由此可见,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近十余年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部分院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别样的教学方法和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不仅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可与国际接轨的高级专门人才,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革。然而,国外一直存在的“和平演变”和“意识优先”敌对思潮也使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面临极大的意识形态风险与挑战。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过程中,在探索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的同时,坚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具有高度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家高度重视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指导和监管,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教育对外开放的全过程。《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指出,教育对外开放要服务于国家大局[1]。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全面、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特色优势和育人导向[2]。这些文件和要求从宏观上指明了中外合作办学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但究竟如何才能把这些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目前尚缺乏有效措施,也鲜见相关研究。因此,探索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迫在眉睫。

二、中外合作办学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目前,我国对外合作办学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都如火如荼、硕果累累。但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师、工作人员及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对外合作办学开展课程思政主要存在以下典型性问题: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中外合作办学任课教师往往由具有海外学习生活背景的外籍教师或留学归国人员担任。以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为例,38%的教师为留学归国人员,其中32%的教师在国外取得学位。2019—2020学年聘有长期外籍教师4名,年度短期讲学外教32名,占教师数42%;2020—2021学年,聘有长期外籍教师6名,年度短期线上讲学外教24名,占教师数38%,举办线上中外会议4次,虽降低了交流的频次及人次,但中外交流仍然较为频繁。

一方面,大量海外人才加入,尤其是数量可观的外籍教师加盟,极大促进了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播和交流;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不同成长背景、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这些教师虽然大体上认同中华文化和教育,但对中国的意识形态缺乏了解和认同,很难充分理解我国课程思政的内涵,该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极为有限,甚至在课堂上极少涉及课程思政元素,更不用说自觉扛起课程育人的责任。甚至还有可能有意无意地把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甚至宗教信仰灌输传递给其他教师和学生,一定程度造成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流失的风险[3]。

受国际化工作环境和学历背景影响,一些中方教师也较为缺乏课程思政意识。多元文化的教育背景使得他们的思维习惯、学术研究、信息获取与输出在一定程度上更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响,更容易接受西方价值观,对外来文化中糟粕的一面不能很好地识别剔除,成为西方分化、西化、淡化意识形态的薄弱环节。尤其是一些归国教师,接受西方文化的时间更长,受其影响更深,对很多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自身无法深入理解,以至于他们中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倾向,甚至存在认同隐忧。这反映在实践中就是对意识形态工作积极性不高,重教学、重科研、轻意识形态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对意识形态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很容易导致对课程思政认识不深刻,进而影响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具体表现是仅仅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存在或者上级安排的程序性任务来完成,没有将其提升到应有的高度。结果是对学生意识形态动态掌握不足,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的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方法;对课程思政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的思考较少,对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停留在形式层面,只关注如何移植进课程思政元素,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缺少针对性分析,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达成关注较小,没有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二)照搬国外教学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者项目大多是通过直接引入国外教学模式来实现存续发展。比如中法合作办学通过引入法国特有的预科-工程师模式,分阶段实施三个层次的学生实习,通过法国工程师学衔委员会(CTI)认证,实现中法互认的合作办学。中美合作办学多引入美国工程教育的CDIO模式,通过1个愿景、1个大纲和12条标准来实现对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达成。总体上,中外合作办学以引进国外教学模式作为特色和培养途径,注重实践和国际化视野,力图弥补传统中国高等教育的短板,实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在教学模式上,无论在教学、科研或其他方面,中外合办学校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校有着高度的一致性[4]。

不可否认,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但若完全照搬国外教学模式,会无可避免地导致教学要素的全盘西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国外联系密切,势必会接触到西方思想和文化,接收外来文化移植的情形较为常见。相比普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外合作办学环境的学生更容易受到西方“普世价值”的影响,对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西方错误价值观接触也更多,容易接受错误的、扭曲的价值导向,对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更大。

国外的教学模式多注重企业实践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强调科技创新和技术实操,但弱化了家国情怀等课程思政元素,对党的指导思想、政策方针和时事政治等重要的课程思政内容几乎不会提及。如中法合作办学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多次实习实践,但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关注技术学习训练,对于课程思政方面的内容未做要求,也不在考察范围内,与其他国家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也存在类似问题。

(三)生硬复制外方教学内容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内容还未形成中西合璧范式,部分教学内容、讨论主题与方式、价值观点、教学方法等存在照抄照搬甚至生搬硬套国外的现行做法。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均与国内高等教育有所区别。在教学中,大纲由中外方合作共同制定,直接引入合作方教材,考核标准也采用合作方标准并不鲜见。在教学内容上,在教学中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引用国外案例较普遍。课内教案板书、师生交流互动等大都要求采用英语或合作方官方语言,课外研读资料书籍、练习考核等也要求以外文为主。一言以蔽之,这些内容从基因上忽略了符合我国教育实际情况的课程思政。反之,教学内容的非本土化不可避免会涉及西方价值观的传播。

为了避免西方价值观渗透,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确实也进行了初步尝试。但是,调查表明在课程思政元素方面多关注狭义内容,对深层次分析及理论结合实际做得较少;在为学生喜闻乐见和贴近中外合作办学特色方面还较为欠缺,如对中外对比视角下的文化差异、思想差异等学生更为关注和实际体会到的问题解释深度不够;对如何在更为国际化的环境中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比较中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生命力,增强民族自信等方面进行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三、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一)加强课程思政育人队伍建设

教师特定的政治文化倾向以及教师观点的政治立场和教师培养过程中的求“新”意识形态元素都会对意识形态教育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5]。因此,中外合作办学要更加注重提升全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实现“中+外>2”的育人队伍建设。

1. 强化全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建设好课程思政,最根本的还在于教师自身。在接触西方思想更为广泛的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校更要加强教师的政治性、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对政治性不合格的教师一票否决;在保证政治性、师德师范的前提下,积极培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要让教师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高校应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责任和权利[6]。教师被历史地赋予了将代表社会支配价值的权势话语灌输给年轻一代的责任[7],高校应强化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要坚持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化思潮,根据教师的不同思维习惯、学术研究和背景经历分别进行引导。对于海外经历教师、非党员教师也要加以引导鼓励,督促其积极开展、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外籍教师,应积极进行交流,使其更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和目的,引导关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在中外对比中凸显不同文化的优势,取其精华,实现课程育人的作用。

高校可通过强化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地位,如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作为职称评审、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建设一批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组织课程思政主题的基本功竞赛等方式,提升全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培养一批课程思政教学骨干。

2. 提升全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师自己的课程思政知识。通过隐性显性教育相结合,多维度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高校通过多样的党组织生活和教学研讨,把党的执政理念、政策主张、纲领路线等课程思政知识点灌输给教师,加强其党性修养,政治敏锐度;也要将体现社会要求和教育者价值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泛撒播到教师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引导其自主选择、学习、接受思想道德教育[8],为课程思政能力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常态化头脑风暴、集体备课、会议交流等形式进行分享交流、培训研讨,充分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并丰富课程思政讲授路径,避免“填鸭式”实施课程思政,将最合适的思政元素、以最恰当的方式融入课程内容。

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法研究。教师应探索项目化、情境式、沉浸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开发课程思政相关线上平台。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内心世界的需求出发,顺应学生兴趣、需要、经验,同时考虑个体差异,将学生关注的问题与课程思政相结合,通过多重刺激激发学生好奇心,驱使学生自觉吸收他们认为有趣和有意义的价值元素。在课程思政中开发学生潜能,激起他们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多种教学途径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理融汇一体”的人[9],培养学生课程思政思维,从而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

(二)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新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坚持中国高校思政教育的一般原则,也要适度吸收国外高等教育先进的创新理念;既要在中国传统高校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上守正,也要结合国外高校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进行改革和创新,并有机地将这两者进行融合,凝练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学内涵和教学模式[10]。因此,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需紧密结合合作办学特色,进行供给侧改革,构建一套体现办学特色,发挥办学优势的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新模式。

根据何克抗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11],中外合作办学首先需要明确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毫无疑问,中外合作办学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的育人总目标,将课程思政主题作为重要抓手。

其次,围绕课程思政主题形成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在保留国外教学模式精华的基础上,在教学结构中加入课程思政元素。以实践教学为例,教师可加大課程思政比重,把课程思政效果纳入学生实践考核要求,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点。在实践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强化专业素养,挖掘实践实习中的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实践教学单位的生动案例,结合相关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事迹,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国家、认识世界,厚植爱国情怀,树立所学所能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中国梦实现服务的崇高理想,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效果。

此外,还要明确一套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案。如教师在推进系统课程教学时,可采用情景-陶冶教学策略,通过语言描绘、音乐渲染等方式,介绍我国大飞机研制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发展背景以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发展历程,分享顾诵芬、程不时等代表人物的感人事迹,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思政元素场景,可融入抛锚式教学法,将真实的思政元素案例作为宏观背景提供给学生,激起学生情绪,引导并提供关于该案例的课程思政线索,在讨论交流、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科技创新、独立自主的理解,伴随着课程思政的情感教育,同步完成专业课程知识点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先辈身上体现的科学家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了解课程的厚重历史和精神实质,发挥历史最好教科书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前沿动态,思考今后的发展方向,使课程思政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吸收国外高等教育先进教育科技理念的同时,教师应将课程思政切实融入教学活动,加深学生投身民航强国事业的信念。

(三)教学内容本土化

在发挥国外办学模式国际化优势的同时,注重结合中国实际,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内容的本土化,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首先,应着手打造本土化的高水平示范教材。高校应充分利用外方优质教育资源,在教材中保留国外优质课程内容,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重视“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在教材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通过教材来明确课程的教学内容、讨论主题、价值观点,有效防止通过教材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要求“基因式”地融入课程之中[12],使其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真正起到课程思政指挥棒的作用。

其次,实现案例教学内容本土化,建设引用蕴含课程思政元素案例库,在国际化视野的基础上,立足本土、服务本国。通过介绍知识点涉及的国内发展历程、发展前景、热点问题、名人轶事,揭示其背后所凝聚蕴含的精神价值。中国民航大学中欧学院英语技术写作课程包含5个以上典型课程思政案例,如通过中国民航相关规章手册撰写展示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列举我国具有影响力的典型科研人物引导学生遵守学术道德,通过两会提案以及我国航空公司内部提案引导学生实事求是,通过学习中国学者的高水平科研文章撰写,激发学生树立解决中国问题的担当意识,把论文写在中华大地上等。

最后突出中外合作办学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然需要贯穿宣传和传播党的指导思想、政策方针,对党的相关知识、理念进行正向宣传和大力弘扬是课程思政的题中之义。除此之外,还应积极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梦、心理健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民教育、道德与法治、时事热点等思政元素。还应积极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利用能够深入了解外国国情及文化的特点,紧跟时政热点,积极进行中外比较,在对比中引导学生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意识,提升文化自信、文化凝聚力,避免盲目追求崇尚西方思想和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比如,对比国内外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注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仅可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自身的成长成才,更能够通过课程思政这一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更好地树立全员“大宣传观”,让学生成长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践行者、发扬者。此外,考虑到中外合作办学特色,开展课程思政不能以偏概全[6],对西方文化一味否认,而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客观看待其价值,认可西方文化中正面积极的部分。在文化移植和文化继承中找到平衡,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并传递给学生,真正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引导学生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要讲好世界故事,发挥中外合作办学优势,让世界拥抱中国,也让中国走向世界。

四、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引进吸收先进的国外教育等方面贡献颇多,但与其他高等教育模式相比,存在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照搬国外教学模式、生硬复制外方教学内容等典型问题,导致了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还有待提高。通过对教师意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针对性的路径建设,能够有效发挥课程思政重要作用,既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育人目的,又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巫晓洁,贾子懿. 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思考——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 高教学刊,2018(19):191-193.

[2] 张大良. 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 中国高教究,2021(01):5-9.

[3] 秦晓华,武耀廷. 海南自由贸易港中外合作办学意识形态风险及其防控[J/OL].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8[2022- 02-24].

[4] 吴雨譞. 试分析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优化——评《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6):227.

[5] 方蒸蒸. 全球化进程中美国学校教育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6] Wilson,R.. We Dont Need That Kind of Attitude: Education Schools Want to Make Sure Prospective Teacher Have the Right “Dispostion”[J].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tion,2005(12):8.

[7] 胡福贞. 论教师的个人话语权[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03):17-22.

[8] 万美容. 论信息社会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06):9-13.

[9] 车文博. 人本主义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67.

[10] 钱菲.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 汉字文化,2020(04):140-141.

[11]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 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1.

[12] 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荐稿人:林洁,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建设路径意识形态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