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导入实践探析

2022-10-31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5期
关键词:圆柱所学数学

王 静

(肥西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学校 安徽合肥 230000)

课堂导入对课堂教学起着定向的作用,教师能否开展有效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课堂导入是极为关键的。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数学内容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其知识结构也是较为复杂的,只有利用课堂导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有效连接,才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听课状态,从而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一、小学数学开展课堂导入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注意力集中时,其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就会激活,从而降低了对其他干扰事物的注意力,也就是说注意力越集中,人们的反应能力和接受信息的能力就会越强。而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差的,所以在学习时经常会出现目的性不强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也就使得课堂教学不尽如人意。若教师精心地设计课堂导入环节,能够快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大脑快速运转,迅速地进入到听课状态。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为教学的开展起到良好的促进和铺垫作用,使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现课堂教学知识点的连接

教材内容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和知识体系,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经验进行编排的。在教学实践中,符合学生记忆规律和教材编排顺序的课堂导入,既能够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还能够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的数学知识,承上启下,实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通过科学的课堂导入,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串联起来,以更具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一来能够引导学生在复习和预习的过程中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学习当中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立体且全面的数学知识体系。

二、小学数学开展课堂导入的现状

(一)导入手段运用不当

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育工具应用到了教学实践中,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导入中,广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工具进行教学,是极为常见的方法。尽管信息技术教育工具在教学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在实践中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以“圆柱的认识”为例,部分教师常常是通过PPT课件演示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形成认知: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也就是由两个平面和一个曲面所围成的立体图形。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是学生被动地去接受所学内容,其思维受到了一定的束缚,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对数学内容分析与探究的兴趣。究其根本就是教师并没有恰当地利用教学工具来进行导入,过于依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却忽视了学生知识产生的实践过程和知识内化的过程。

(二)导入活动不合理

在课堂导入的实践中,由于导入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若是不能够安排好活动,就会导致活动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部分教师会通过开展游戏等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来进行课堂导入,这样虽然能够快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的教学实践,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学习之外的事情所吸引。

例如,在教授关于三角形的内容时,教师在信息技术工具上进行操作,用线段来代替小木棒。而学生往往会利用手中的工具,如铅笔、尺子等对照着教师进行操作。但是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实践操作会发现,代替小木棒的往往是一些线段,而这些线段是没有粗细差别的,而在学生的实践中,学生用铅笔来代替线段,则会存在着较大的误差,也会被线段的粗细所误导。除此之外,在教学环节结束之后,还会有部分学生仍然沉浸在三角形搭建的游戏中,导致之后的教学难以有效地进行。究其根本是教师课堂导入的活动设置不够合理,没有区分主次。

(三)导入目标不明确

作为教学的主要引导者,教师明确课堂导入的目标是极为重要的,否则就会得不偿失。例如,在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部分教师就是通过课件复习平面图形,或者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立体图形。这就导致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感知仅局限于教材,或者多媒体上的三视图。当教师提问学生生活当中都有哪些长方体或者正方体时,学生由于思维受到了限制,所举的例子也就十分有限。究其根本是学生并没有切切实实地通过触摸等方式感知长方体与正方体,不能够区分其明显的特征,从而缺少了在生活中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元素的能力。课堂导入目标不明确,使得导入偏离了教学内容,并没有发挥其核心作用。

三、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性实践探究

(一)立足生活做好有效导入

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知识,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大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对数学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这不仅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及数学成绩的提升。数学知识本身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课堂导入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内容做好有效导入,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动性,使其在分析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了解数学问题,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小数乘整数”为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然后对超市中一些物品的价格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小数本身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超市一些物品的价目表上,小数也是随处可见的。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买一瓶可乐要3.5元,买4瓶要多少元,如何计算更快。有的学生口算:3×4=12元,0.5×4=2元,12+2=14元。又如教学“位置与方向(二)”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室中的一些物品进行导入,让学生讲述自己在门的哪个位置,既要描述门的位置,也要规划出到门口的最短路线。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利用生活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二)把握规律实现趣味导入

现阶段的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注重师生之间关系的转换。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把握其身心发展规律,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爱玩是其一大天性,在教学实践中,富有趣味性的课堂导入对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教师把握这一特点,通过游戏来实现趣味导入,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以“分数乘法”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击鼓传花”游戏。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音乐,然后准备一个彩色的小球,按照学生的座位顺序依次传递,小球当音乐停止的时候,小球在哪位学生的手中就邀请其上讲台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之前所学过的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进行提问,通过对分数加减法的复习引入分数乘法的知识。这样的导入不仅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通过复习之前所学的内容,建立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情境迁移实现启发导入

课堂导入要求教师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连接,让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经验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通过迁移来探究新的知识,并重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迁移启发学生的思维,真正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圆柱的表面积”为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圆柱按照上、下底面和侧面打开,让学生观察到圆柱就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形组成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发地利用手中的纸来制作圆柱。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得圆柱的表面积呢?有的学生认为圆柱展开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所以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面积计算就可以了。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并结合所学知识求得圆柱的表面积,推算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此之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的拓展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例如,向学生展示故宫中的特有建筑,以太和殿中的圆形柱子为例,让学生计算粉刷一根圆柱需要多少油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一个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动手实践和情境迁移中了解并探究所学知识,在保障课堂导入有效进行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自我分析,并在不断探究中掌握新的知识点,实现新旧知识点的相互连接,构建起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完善的知识体系。

(四)引入故事丰富导入环节

故事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丰富教学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资源进行拓展,充分利用一切有关数学知识的素材,并进行有效加工,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且有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认知特点。

以“组合图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可以以“买房子”的故事来开展课堂导入,“小明一家看好了一个全新的户型,想要把这个房子买下来,但是在签订合同时发现房子的实际面积需要减去公摊面积,但是小明并不知道公摊面积是多少,所以对房子进行了实地测量”。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房子户型的图片,并在图片上标出已知条件,让学生能够根据条件进行计算。由于户型是不规则的图形,教师需要不断地发散学生思维,使其将不规则图形转换为已知的规则图形。有的学生通过填补法不规则的户型面积进行计算,有的学生通过分割法对户型面积进行计算。这样的课堂导入,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又体现了一定的趣味性,在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的同时,以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帮助其了解所学知识,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重视课堂导入,使得课堂导入能够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保障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为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圆柱所学数学
圆柱的体积计算
非所学
非所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