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优化的目标、思路与路径

2022-10-25王小荣赵自刚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基础医学应用型医学

王小荣,姜 华,赵自刚

(河北北方学院基础医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并提出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一流本科教育成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与重要内涵[1-2],创建一流本科教育,要求各高校全面系统地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一流本科人才[3]。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医学教育摆在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因此,加强医学教育、培育高素质医学人才成为医药院校的使命。河北北方学院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担负着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任务与使命,如何培养出有岗位胜任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医学人才是育人的核心目标,而实践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关键手段[4]。基础医学作为医学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的重要基础。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存在教学模式滞后、教学内容关联度不高、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考核制度有待改善等问题,限制了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5]。因此,地方医药院校要根据国家对一流本科教育的总要求,明确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统筹基础医学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优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研与临床思维、创新与实践能力,促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一流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

1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优化的目标

1.1 加强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首先,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认识与理解,为学生创新实践奠定基础[5]。其次,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鼓励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通过学生自学—学生讨论—教师精讲—学生操作—结果讨论的流程,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实验结果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最后,以设计性实验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鼓励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不断创新,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6]。

1.2 加强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培养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首先,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操作技术是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也是与理论教学的最大区别;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重点为操作技巧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其参与实验操作的主动性。其次,增强学生的临床实践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最终目标在于临床实践,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疾病的联系和区别。再次,以病例分析或案例讨论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在实验教学中融入与实验内容相关的临床案例,并进行临床情景教学[7],使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最后,鼓励学生从临床问题出发进行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源自临床问题,通过实验操作与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拓宽其临床视野。通过这些手段,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优化的思路

2.1 更新教学理念是前提

未来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应是理论知识扎实与实践能力较强的综合型人才[8],这就要求其具备扎实的基础和较强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契合临床工作需求[9]。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医学知识与操作技术的基础上,增强创新意识,达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传统实验教学一般为演示性与验证性的程序化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机械化完成实验操作,学生创新能力未得到有效培养,也无法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所以,以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为中心,优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前提是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实验技能评价体系。

2.2 革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关键

优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为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一方面,革新实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流程:课前,实验技术人员做好试剂、样品、仪器等准备工作;课中,教师阐释实验目的、方法、过程及注意事项,学生依据教师示范和指导进行操作;课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整个过程无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革新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创新等能力,为后续学习临床知识打下基础,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达成这一目的。所以,以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为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优化的关键是不断革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

2.3 建立实验技能评价体系是手段

要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水平及效果,科学的考核方法和手段很重要,那么,如何评定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这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10]。传统实验教学侧重于对学生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纪律、实验态度、实验报告等的考核,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实践证明,为更好地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应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等的评价,以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为中心,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技能评价体系,并明确实验考核方法。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

优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需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实验带教能力及职业素养等[11]。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随着医学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新设备、新仪器的不断研发和引进,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应用这些技术与设备做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工作。学校要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配备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及指导教师,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因此,要以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为中心,建设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师资队伍。

3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优化的路径

3.1 革新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构建“三层次”实验教学模式

基础医学研究涉及人体的结构与形态、功能、代谢及在此基础上探索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与机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综合性。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等问题,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因此,革新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是优化实验教学的关键,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总结、重构、提炼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并实施“三层次”实验教学模式。

第一层次,开设经典综合性实验。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组织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鼓励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充分了解相关疾病的发病病因、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实践能力及教学效果。

第二层次,设计开放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关键。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依托教材确定实验内容,鼓励学生依据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做好辅导工作,学生通过参与开放性实验,产生实验兴趣,掌握实验技能。

第三层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托,在教师指导下,从项目申请、实验方案拟定、实验结果分析到项目结题,学生全程参与,为学生早期接触科学研究提供了平台和机会,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身实践能力。

3.2 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建立“四结合”综合评价体系

为进一步达成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势必要改进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考核方法。科学选定实验考核方法、综合评定学生成绩是优化实验教学的有效手段,因此,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建立以实验理论考试(20%)、实验技能考核(30%)、设计性实验考核(30%)和实验报告考核(20%)为一体的“四结合”综合评价体系。

(1)在实验理论考试方面,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增加选择题、判断题、病例分析类题,减少简答题、名词解释题等,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引导学生科学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

(2)在实验技能考核方面,采用标准化考核方式,学生通过抽签决定考核内容。如机能学实验考核内容包括固定、插管、动物麻醉、气管分离、动静脉分离和插管等;形态学实验主要考核学生的读片能力与知识扩展能力。

(3)在设计性实验考核方面,让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报告,以此为依据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验设计能力等,即过程性评价。

(4)在实验报告考核方面,主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验现象观察能力、实验结果综合分析能力等,教师可直接进行客观评价或开放性评价,如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五强化”教师提升工程

高素质、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达成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12]。因此,优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要在已有的基础上,从实验技能、全局视野、科研能力、职业素养、机制体制5个层面实施“五强化”教师提升工程。

(1)提高实验技能。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实验技能外,还应具备课程执行力。一是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完善实验教学教案,确定教学方法与模式。二是通过实验预演,发挥教师传帮带作用,规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实验操作步骤,纠正容易出现的错误。三是通过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

(2)拓宽全局视野。教师视野是优化实验教学的基础。一是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握实验教学改革规律。二是通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借鉴和交流实验教学经验,推动教学改革。三是加强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与兄弟院校、医院、医学研究机构的联系,推动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3)提高科研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与科研思维是优化实验教学的支撑。一是教师要积极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投身科研工作。二是教师要积极带领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三是教师要积极承担医学科研方法学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将科研思维转化为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点。

(4)提高职业素养。教师的职业素养是优化实验教学的保障。一是多渠道培育教师的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及团队合作精神。二是多渠道培育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以“四有”好老师为引导,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北院精神,使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三是多渠道提高教师的实验室管理能力和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能力,增强教师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

(5)健全机制体制。健全激励机制体制是充分发挥教师育人主体责任、激发教师实验教学热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因此,学校应制订相应激励政策和专项计划,鼓励教师设计和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教学质量。

4 结语

在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地方医药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临床思维和实验技能,因此要优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革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三层次”实验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建立“四结合”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五强化”教师提升工程(见图1)。在此基础上,采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优化的“一二三四五模式”,不断提高教师实验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为保障人民健康输出高素质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基础医学应用型医学
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网络考试系统在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中应用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