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筑牢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基于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校本研究

2022-10-25陈筱瑜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院校培训

陈筱瑜,黄 曦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1)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政策和健康产业需求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高水平的职业教育需要同步发展高水平的职业培训。医学类高职院校应紧跟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精准对接健康中国、健康福建战略,依托职业培训服务社会。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设有福建省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基地、福建省乡村医生培训中心和福建省医疗护理员培训中心,学院积极探索、实践创新,面向基层和社区持续开展职业培训,助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服务地方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

1 加快推进高职院校职业培训的意义

1.1 履行职责使命服务终身教育的需要

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高度重视,对开展职业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相继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努力成为当地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中心,搭建多样化学习平台,开放教育资源,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社区教育,服务老年学习,在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实施,落实了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1]。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精神,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保障全民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成为高职院校的职责与使命。

1.2 筑牢基层网底提升服务能力的需要

《“健康福建2030”行动规划》指出“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达65%以上。”据统计,2021年全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3.5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9.7%,大专学历占45.3%,中专及以下学历占35.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1.4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31.8%,大专学历占39.1%,中专及以下学历占29.1%;乡村医生1.6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2.4%,大专学历占43.3%,中专及以下学历占54.3%。基层高水平人才欠缺,卫生服务能力普遍偏低,与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健康需求不相适应。鉴于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福建省迫切需要完善医学人才培训制度,加强健康人才培养培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助力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建设和健康中国、健康福建建设。

1.3 融入国家战略实现特色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医药卫生专业和人才资源优势,紧紧贴合福建省情,以国策省令为指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实践创新,持续开展各类职业培训、社区教育等社会服务工作。加强职业培训服务能力建设,既是高职院校适应“职业教育要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发展要求,更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高质量的职业培训,对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内容的丰富以及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是高职院校具有长远持久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

2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面临的主要困境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培养社会与行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2]。高职院校职业培训能力已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培训的需求,主要原因可归结于4方面的不足。

2.1 培训项目及课程建设方面的不足

多数高职院校培训项目主要是承接上级的专项培训和开展在校生的职业技能培训,种类少,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学员选择面窄,不能完全满足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业务能力快速提升的需求。

2.2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方面的不足

传统教学方法以课堂授课及测试为主,手段单一,创新不足,教学枯燥乏味,讲授的知识与工作实际有一定差距,不利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2.3 培训管理及反馈响应方面的不足

培训管理侧重于组织安排及后勤保障,需求驱动、目标管控、学员诊断、效能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开展深度不够,存在“重规模、轻质量”现象;对委托培训单位及学员的反馈没有系统性收集与整理,缺少深度剖析与快速响应处置,不能高效解决培训中产生的问题。

2.4 师资队伍及运营管理团队方面的不足

师资力量主要是学历教育的教师,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完整承担培训项目的专职培训团队建设不足,缺少高效的教师激励奖励制度,师资队伍距离成为协同有机整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项目管理团队编制较少,主要管理人员处于“边干边学”阶段,缺少经验积累和系统有效的业务培训,没有掌握相应的运营理论、方法、手段,不利于师资队伍的成长和培训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

3 加强职业培训内涵建设的重点举措

3.1 梳理培训实施流程,搭建培训体系框架

针对上述主要问题,根据学校规划与建设思路,结合多年开展基层职业培训的经验,对培训体系的架构进行了全过程梳理(见图1),主要分为4个部分。

图1 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框架

(1)需求导入部分:主要包含培训需求调研和需求分析导入,体现了整个体系建设的需求导向。

(2)培训分类与课程设计部分:主要是指培训项目测试前从培训分类规划、分项设计到课程设计、开发、整合及培训项目交付的主体工作,可以匹配培训项目管理的方法加以规范。

(3)培训运营管理部分:强调培训项目交付后,培训准备就绪,培训项目可以开始实施。培训项目开办前配套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教室配套、教学器材设备配套、师资力量配套、教辅人员配套、项目对外宣传准备、培训招生渠道支撑、费用预算支撑、相关IT信息系统支撑等。培训项目开办并进入正式运营后,着重加强招生管理、教学管理与后勤支撑。每轮培训结束后,应对培训的质量及效能进行评估,并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绩效考核及奖惩机制,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1)基于BIM的建筑工程设计管理可优化实践中的工程设计管理方式,使相关管理工作开展中实现对建筑工程信息数据的高效利用;

(4)培训响应处置优化部分:主要建立以培训需求为中心、以学员反馈为关键的培训响应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快速响应流程,对培训项目确定有效的迭代升级、项目停止或暂行保持等选项。大部分培训项目将持续优化,合理分配人、财、物等资源。

3.2 精准落实培训分类,量身定制培训课程

3.2.1 培训分类规划 职业培训的需求呈现非常突出的多样化特点。学院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以满足精准化需求为导向,对培训项目进行规划,落实培训的分类分项,制作个性化培训服务包,实现精准培训。学院将现有培训项目分为六大类:(1)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能力和执业水平而开展的乡村医生执业能力培训;(2)围绕社会及产业发展开展的医疗护理、养老服务、托幼等就业技能培训;(3)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开展的企业职工专项技能培训;(4)为提升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和实践技能而开展的专题培训;(5)为满足在校生“双证书”获取需求而开展的职业技能鉴定考前培训;(6)围绕社区教育开展的民众健康促进培训。

3.2.2 课程分类设计 根据职业培训规律和特点,精准对接基层培训需求,按照培训分类规划,分类别设立培训课程开发团队,设计课程体系。课程开发团队应改变传统课程框架,立足基层,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科学合理地制订培训计划,量身定制培训课程。如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按公共卫生、全科医疗、急症急救知识、中医适宜技术等模块制订3年课程计划,并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强化技能训练;乡村医生执业能力培训则精准把握考试大纲,精确研究命题特点、教材、教法,精选教学内容,精准上课。学院课程开发团队经过多年实践,陆续开发了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医疗护理员培训、老年护理和母婴护理等系列技术技能培训教材,利用学校和行业优质共享课程、精品课程、微课等,多元融合建设符合培训需求的教学资源。

3.3 创新多元培训模式,促进培训增质增效

3.3.1 菜单式个性化选课 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依托专业优势,开发培训教材和培训应用平台等,适应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学员可在一定程度上及范围内“按单点菜”,选择课程内容和培训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需求。如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临床跟班,强化技能”,卫生技术人员培训“适宜技术,基层选课”,企业在岗职工培训“对接生产,模块实操”,民众健康促进培训“受众选课,送课到户”[3]。

3.3.2 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 基层医疗队伍系统化教育培训缺乏,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重,工学矛盾较为严重。推进互联网与教学深度融合,建设线上培训平台,将传统理论面授改为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有效解决工学矛盾,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如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线上理论教学与线下技能强化双线共融,辅之以考促学提升培训实效,培训完成率从2016年的75%升至2021年的96%,满意度达94%;福建省医疗护理员培训,向培训学员提供理论课程的线上学习和“手把手”线下技能实训服务,培训满意度达98%。

3.3.3 多样化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简单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当前的教学需求。学院组织培训教师成立课题组,为各类培训课程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大量应用现场教学、直观演示、讨论、案例教学等生动活泼、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训后调研发现,案例教学和医学模拟教学受到培训学员的肯定,其中案例教学培养了学员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模拟教学通过专项技能的强化训练、各种心肺复苏模拟人和急救护理训练模型的使用,让学员能够更好地掌握常用诊疗技术。将多媒体应用于培训,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可帮助学员记忆、理解和思考。

3.4 推进教师分类管理,打造培训师资团队

3.4.1 实施教师分类管理 分类管理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从高校教师岗位的主要分类实践来划分,可以分为3种类型: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教师,以科研为主的科研型教师,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学科研型教师[4]。根据职业院校特点,可细化教师岗位类型,设置“教学+社会服务型”教师,主要承担在职人员专项培训、在岗人员技能提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等任务。高校教师职业具有专业化、个体性、复杂性和发展性特征,教师自身对知识、能力、素质发展以及岗位工作、业绩考核有很多个性化诉求[5]。因此,教师分类管理既符合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也为院校职业培训师资力量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5 健全质效评估机制,发挥激励导向作用

3.5.1 健全质效评估机制 通过培训前评估学员需求、培训中收集学员意见、培训后评价培训效果“三步走”,建立良好的培训质效评估机制[6]。培训前通过专业化调研分析预估学员的水平,客观设置培训目标和学习效果测评方法;培训中认真听取、收集学员意见,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培训效果和质量;训后注重效果反馈与工作改进,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训后跟踪调查,延伸培训服务半径,提供“训后服务”,并尽可能保持调查的持续性,及时分析反馈结果,改进课程和教学方式,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培训效果。

3.5.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高职院校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定不同岗位人员的多维度考核指标,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缺服务”的不良局面,将营利性社会服务(各类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和公益性服务项目(各类公益培训、讲座、社区教育活动、“三下乡”活动、科普宣讲、社会调查)分类纳入教师教育教学业绩的衡量中,配套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奖惩制度,避免唯职称、唯学历、唯资格等倾向,发挥绩效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4]。通过持续绩效考核优化,不断坚持正确的导向,有效调动教师参与社会培训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6 重视培训响应处置,驱动培训项目迭代改进

在培训质效评估与绩效考核中,培训运营管理部门要负责响应处置与驱动改进的整体统筹。一方面,对各个渠道反馈的问题进行统一梳理及存档,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培训项目“保持”或“改进”,对于明显不符合需求的培训项目要求停止或整改;另一方面,主动走向基层、走向学员,利用网络平台、微信及时与单位、学员进行交流沟通或面对面走访调研形成专项分析报告,不断整合、改进,提升培训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完善快速响应处置以及驱动培训项目迭代改进机制,将这一机制产生的结果应用于对教师及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中。

3.7 强化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协同共进的生态环境

(1)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政府部门和卫生健康行业企业,共享教育资源,拓展培训项目,集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协同合作,打造品牌培训项目,形成多元协作、协同育人、共享成果的模式,构建协同共进的生态环境,实现多元共赢。(2)学校应指定培训项目运营管理部门统筹全校各项培训,与院系建立良好的协同合作关系。学院以福建省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为起点,多渠道拓展培训项目,近年来获批国家级培训基地2个、省级培训基地9个、市级培训基地1个,年培训总数3万人。

4 结语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福建发展和行业进步,充分发挥医药卫生专业特色和人才资源优势,面向基层、社区和企业开展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护理急救和健康养生等技术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持续做好基层医疗卫生培训工作,仍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学院职业培训服务持续健康发展,还需继续完善多方联动、协同配合、互利共赢的长效发展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促进培训教师正向发展的管理机制和激励评价机制。

(2)高职院校要以高质量的职业培训能力反哺教育教学,以开展职业培训为载体,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推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社会服务与教书育人的相互促进。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院校培训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山西农谷农民职业培训学校
培训通知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