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并轨模式下临床医学专硕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研究
——以皖南医学院为例

2022-10-25倪海宁水寅萍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住院医师学位导师

倪海宁,水寅萍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2015年,国家进行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 简称临床医学专硕)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将临床医学专硕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即实施并轨模式。在并轨模式下,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专硕,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其临床培养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1]。

并轨模式实施以来,临床医学专硕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临床轮转,但存在临床医学专硕学位论文质量不高的问题。对皖南医学院2016—2020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临床医学专硕优秀学位论文占比明显低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学硕)学位论文(见表1)。

表1 皖南医学院2016—2020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篇)

申请硕士学位的论文由第三方平台送省外专家盲审,每篇学位论文送审两位专家,若两位专家评审均为合格,则通过评审;若有一位专家评审不合格,则送至第三位专家复审;若有两位专家认为不合格,则未通过评审。专家评分≥90分为优秀。一篇论文送审一位专家为一篇次。通过分析2021年临床医学学硕与临床医学专硕学位论文盲审情况,发现临床医学专硕学位论文的复审率和不合格率均高于临床医学学硕学位论文,优秀率较低(见表2)。

表2 2021年临床医学专硕与临床医学学硕学位论文盲审情况

针对临床医学专硕学位论文质量问题,对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硕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1 并轨模式下临床医学专硕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现状

皖南医学院于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0年被批准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单位,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3年获教育部、卫生计生委批准为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在40年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的培养目标、培养流程及较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自2015年正式实施并轨模式后,学校针对临床医学专硕学位论文质量保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1.1 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为学位论文研究打好基础

根据临床医学专硕培养目标及国家指导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生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相结合的特点。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医学统计学、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医学法律法规、专业进展课、如何写好科研论文、医学科研设计等课程,对培养研究生临床思维和科研能力有较强的针对性。临床医学专硕需进行不少于33个月的临床轮转,理论学习时间有限,因此,学校临床医学专硕理论课教学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时,研究生在各轮转科室带教导师的指导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科研能力,掌握了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病例观察、医学统计、循证医学等的科研方法,能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1.2 较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保障学位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质量监督工作贯穿研究生论文研究、撰写全过程。论文开题立项前,学位论文开题立项实行开题答辩制度,专家组质询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临床实践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研究生答辩通过方可开题立项。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学校对学位论文各项工作进行中期检查,提出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生将问题带入临床实践,在导师指导下研究商讨、予以解决。论文研究与撰写完成后,经导师同意,提交培养单位审核,审核通过后,提交学校统一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检测,检测通过方可进入评审环节。评审采取盲审方式,即学位论文隐去相关声明、正文及页眉中作者、导师、学位授予单位信息及致谢内容,学位论文盲审工作由第三方平台送外单位临床工作经验及带教经验丰富的专家评阅,评审通过方可进入答辩环节。学位论文答辩专家组须包括一定比例的外单位专家,答辩形式、时长等均不得低于学校基本要求,答辩过程应有详细记录,学位论文一旦出现作假,一票否决其学位申请资格。

1.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学位论文指导水平

针对临床医学专硕培养要求,导师遴选与考核条件包含了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的相关要求,导师必须拥有临床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执业单位必须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需开展过临床新项目和新技术或获得过专利授权、主持过科研课题、发表过高水平临床研究论文等。针对临床医学专硕导师工作要求开展导师校内培训、外出交流学习等,以提高导师带教水平,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与导师带教资格挂钩,导师指导的学位论文被抽检为存在问题论文或作假论文,将取消导师带教资格。

2 并轨模式下临床医学专硕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有待优化

相比临床医学专硕教育,临床医学学硕教育时间长、科研培养和学位论文评价指标更成熟,在临床医学学硕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很多学校临床医学专硕学位论文评价沿用学硕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因此,部分临床医学专硕学位论文的选题、科研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辨识度不高,甚至少数论文脱离临床实践、脱离临床医学专硕培养目标,“学术学位化”倾向严重。此外,临床药学专硕各领域研究内容差异大,而学位论文评价指标无差异。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领域代码表(2020版)》[2],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所含专业学位领域共有26个,皖南医学院共有22个。临床医学研究生类别覆盖临床所有科室,专业学位领域差异性较大,学位论文差异性必然存在,因此,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采取统一的指标与标准,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高。

2.2 临床轮转安排与论文指导安排存在时空冲突

在并轨模式下,一方面临床医学专硕要进行33个月的临床轮转,其大部分时间不在导师所在科室,导师也不能随其一起轮转,因此,导师对临床医学专硕的科研指导和论文写作指导只能在师生休息时间进行。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硕科研时间较少、科研能力不足,其在科研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导师指导,学位论文质量难以保障,加之临床工作繁忙,临床医学专硕科研投入精力不足,且部分导师指导缺位。长此以往,临床医学专硕的培养将与本科毕业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同质化,无法达成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3]。

2.3 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有效性有待加强

学校在学位论文质量管理过程中,设置了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后期导师审核、学术不端检测、外单位专家盲审及论文答辩等环节,但在实施过程中,部分环节存在形式化问题。开题答辩与论文答辩是专家组对论文选题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进行审查,专家组在提出问题和改进建议时,对论文合格与否的评审存在一定非科研因素的干扰。中期检查由于操作较灵活,论文质量得不到保障。学术不端检测是基于电脑系统的文字重复率比对,部分学生会通过文字游戏掩盖学术不端行为,无法杜绝学术不端。

在近5年学位论文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学术不端检测及论文答辩中,没有一例不通过的论文,这说明导师责任制及2019年以来学校实行第三方平台送外单位专家盲审在论文质量把关中处于主导地位。近3年有13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因导师审核不通过而不能申请学位,有9名研究生因论文盲审未通过而不能申请学位,这说明,导师审核和第三方平台送外单位专家盲审发挥了质量把关的作用。第三方平台按照专业方向匹配外单位专家,有效避免了非科研因素的干扰,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临床医学专硕各领域所包含的三级专业方向较多,差异较大;另一方面,论文与专家的匹配由第三方平台安排,第三方平台工作人员受专业限制等的影响导致部分专家研究领域和论文研究领域有一定差异,尤其是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交叉学科探索论文,专家匹配差异性更是难免。同时,盲审是由外单位专家进行评审,其评价标准可能与本校差别较大[4],就2021年上半年学位论文盲审结果来看,送审的212篇学位论文,同一篇论文不同专家盲审评分之差超过30分的有21篇,占总篇数的9.91%,其中最大分差为45分。

3 完善并轨模式下临床医学专硕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3.1 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建立科学的临床医学专硕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学位论文的评价应具有培养目标导向性,紧扣培养能力要求。临床医学专硕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出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应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出发点,选取临床问题进行研究,选题应具有潜在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研究结果应对本领域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借鉴意义[5]。临床医学专硕学位论文选题、科研方法、内容、目标、创新点等突出特点在于临床应用性,相应的评价指标也应体现这一特点,如选题是否围绕临床实践中的问题,病例、数据等采集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有指导和创新、启发的意义等。根据专业领域的一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生目标的不同,对各专业领域学位论文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学位论文制定评价指标,从而更好地实现评价指标对论文质量和培养要求的导向作用。

3.2 统筹临床实践培养与科研能力培养,推进信息化管理

学校规定了导师定期指导研究生论文的频次,具体时间安排由导师和研究生在培养初期制订计划,并出台了相关督导制度,如制订导师指导研究生科研的记录本、根据计划不定期督查等。临床医学专硕轮转期间,学校可借助信息平台辅助落实学位论文指导与督查工作,研究生与导师根据计划,定期在平台上提交论文撰写情况汇报和指导意见。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临床轮转安排与论文指导安排时空冲突的问题;另一方面,留存了论文指导过程材料,便于师生查询和学校督导。总之,学校应结合实际条件完善相关制度和设施,在并轨模式下使导师对临床医学专硕学位论文的全程指导落到实处。

3.3 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实效性

学位论文完成过程较长,从管理角度来看,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措施尤为重要。(1)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增加管理环节。如开题答辩前制订科研计划,中期检查转变为阶段性检查等。(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导师培训,使导师能准确把握临床医学专硕和学研培养间的区别,明确国家对临床医学专硕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要求,指导研究生将临床实践与论文研究相结合,真正做到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并轨。(3)采取措施避免非科研因素的干扰。如学位论文答辩中,增加外单位专家数量,专家由导师和学院分别聘请;在学位论文评审中,盲审与明审结合,由导师送审专业方向对口的专家进行明审,由第三方平台送外单位专家盲审,综合审核结果作为学位论文最终评价结果;增加送审专家人数,缩小因专业不对口造成的“误评”比例。

自临床医学专硕并轨模式实施至今,皖南医学院已完成4届研究生培养,学校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学位论文的选题、撰写过程、导师指导、专家评审等环节会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本文仅讨论了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几个重要因素,还应包括课程的设置与学习、临床轮转过程中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导师团队建设等,这些都需要在临床医学专硕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住院医师学位导师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麻醉科住院医师术前访视
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六个关系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V eraW an g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