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宇宙时代的到来与元宇宙艺术的发展研究

2022-10-12成乔明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虚拟世界宇宙现实

成乔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艺术学院,南京 211106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这一年,“元宇宙”(Metaverse)这个概念开始大火,尤其各大科技公司都在积极讨论和探寻产品的元宇宙化,有的公司甚至将公司名称更名为“Meta”公司,例如像久负盛名的美国社交媒体Facebook。此外,全球出现一批以“元宇宙科技”冠名的公司。元宇宙时代似乎已经到来。

一、元宇宙时代的特征

Metaverse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小说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的小说《雪崩》(SnowCrash),中文版翻译者郭泽将该词翻译成“超元域”,一个“元”字开启了理论界、实践界的想象,几经锤炼,“元宇宙”一词横空出世,成为Metaverse统一的中文称呼。

元宇宙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虚实相生,这里的“虚”是指虚拟的数字网络世界,我们可以简称之为虚拟世界;这里的“实”指的是现实中的物理世界,我们可以简称之为现实世界。虚实呼应、虚实互生、虚实融合是元宇宙的存在形态和运行法则。所以,元宇宙不仅仅指虚拟世界,也不仅仅指现实世界,而是虚实两个平行时空的综合体。

《三体》的作者刘慈欣认为元宇宙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很早就出现了,起码在互联网出现的年代就已经有元宇宙了。这么说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互联网就是数字虚拟世界的重要代表。可以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化发展,元宇宙时代已经悄然来临。[1]只是早期的互联网主要是一种工具设定,自身并没有成为内容本身,但元宇宙时代一切皆互联,互联网本身不仅仅指工具,其自身也成为了文化生活、科技生活反映的对象之一。

由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转变叫数字孪生,即物理时空的数字化;由虚拟世界回归现实世界叫物理孪生,即数字技术对物理时空的修复和改良,这是元宇宙虚实互生最基本的两种运动方式,笔者用图1表示元宇宙的虚实互生关系。计算机技术、信息传输技术、视觉呈现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支撑了元宇宙时代社会运行的闭环,这种立体式的技术系统支撑了元宇宙整个社会内容的全部运行。

图1 元宇宙虚实相生关系图

图2 元宇宙时代晶状联通式社会形态

元宇宙时代的社会结构呈现一种晶状联通结构,其本质是虚实相生,其手段是联通,其目标是创造,通过图2可以展现元宇宙时代的社会结构。从图2中我们可以发现晶状联通结构的顶点分别是公民+用户、协议+智能合约、基建+硬件、规则+网络、技艺+算力、交易+NFT、机构+平台、事件+内容,这8个区块是互通有无的平等关系,谁也不是主导者、谁也不是社会的中心,因为缺少了任何一者,元宇宙恐怕都无法实现,这就是元宇宙的“去中心化”。元宇宙实际上就是一种贯通各领域本体的社会系统通用本体集成架构。[2]如上所示,每个加号前面的要素是现实中的角色,每个加号后面的要素是虚拟世界的角色,在元宇宙社会里,现实角色、虚拟角色混杂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甚至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多个数字身份,这就是元宇宙的虚实融合性。这种融合性打破了现实世界里被物理法则束缚的各种局限,[3]其中上面提及的NFT起了重要的作用,这里的NFT(Non-Fungible Token)内涵丰富,主要指非同质化代币,即数字网络世界里数字财富、数字财权、数字货币等的确权标志,是对虚拟数字创意产品价值的指示系统,类似于现实世界中商品的定价,但NFT交易的本质是元数据文件的交易,[4]目前并不一定代表物理财产、艺术品财富所有权的转移。

硬件、软件、内容、规则、理念层层拔高,构筑起元宇宙社会成立的五层级保障体系。硬件就是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信息传输的物质载体;软件就是操作系统、手机APP等各类内容运行的虚拟场景;内容包含网络中流通、演示的一切可视化信息;规则就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游戏规则、行动法则、法律条款和规章制度等;理念是哲学层面、理论层面、精神层面的认知。对数字虚拟时空进行这5个层级的打造是目前元宇宙社会成形的主要任务。晶状联通结构追求万物互联,互联是一种交流、一种整合、一种创意生发的基本原理,这就是元宇宙的联通创生法则,所谓的“元宇宙”就是最初、原生、开始的宇宙,那时的“混沌”与杂乱使能量、物质、暗能、反物质等充分碰撞、融通、结合,于是生发出了我们今天所处的宇宙。

二、元宇宙和艺术的关联

元宇宙虽然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之上形成的新的社会形态,但它并非仅仅是没有温度的科技,它天生带有强烈的艺术特性。例如,“元宇宙”作为一个概念本身就是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是文学艺术启发了元宇宙的产生。事实上,元宇宙演进的第一种模式就是以文学、艺术、宗教为载体的“幻境”[5],这种“幻境”的所有构建要素都是可以被感官感知的艺术性成分,例如,电影就为元宇宙“幻境”提供了充分的呈现模式。

电影《真名实姓》(TrueNames)、《黑客帝国》(TheMatrix)、《阿凡达》(Avatar)、《超体》(Lucy)、《失控玩家》(FreeGuy)等都对数字虚拟世界进行了天才般的想象与构建,从而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平行于现实世界的数字网络世界,数字虚拟空间是不可见的,但电影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毫无疑问推动了元宇宙发展的进程,因为它用可视化的方式勾勒了元宇宙时代的生存法则和生活方式,让科学家、哲学家、政客们大开眼界,电影以视觉化的形式佐证了元宇宙这一伟大设想的可行性和可能的路径。2018年,由斯皮尔伯格(Spielberg)导演的电影《头号玩家》(ReadyPlayerOne)打造了运用VR设备自由往来于虚实平行世界的生活景象,这是最接近于元宇宙社会状况的艺术构想,其虚实之间的穿梭方式也是最有技术基础和符合当下努力方向的。人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自由切换是元宇宙的重要特征,如何切换恐怕只有在艺术世界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实验和反复的修缮,在物理世界是无法对人体做实际的切换尝试的,万一切换失败,现实中的人会不会回不来了,真不好说。

电子游戏是另一种艺术样式,游戏世界的场景完全就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数字原生技术由人畅想设计出来的,关键是,电子游戏的玩家们早已习惯了在虚实世界之间的穿插和切换,上线后,他们自己就变成了虚拟人、数字人、游戏角色,玩家在游戏世界当中有自己的第二身份(虚拟形象)。[6]下线后,他们又恢复了现实世界的角色和人格。例如《动物之森》(AnimalCrossing)、《英雄联盟》(LeagueofLegends)、《堡垒之夜》(Fortnite)、《魔兽世界》(WorldofWarcraft)、《王者荣耀》(HonorofKings)等都是风靡全球的热门网络游戏,这些游戏的参与者与玩家,少的是数百万人,多的达到6000万人以上。网络游戏是对元宇宙世界的一种预演或排练,网络游戏的场景、角色设计就是元宇宙数字世界的雏形,元宇宙的运行规则就是一种游戏化的设定,人在现实公民与数字公民之间的切换或穿梭体会到的就是五光十色、趣味十足的类游戏模式、类游戏场景,就像人们通过VR设备看到的虚拟场景一样。在虚拟现实场景下,人可以变成机器、变成无所不能的大力神、变成想变成的一切,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设备都可以代替人的手、代替人的腿和脚、代替人的身体去做各种人体做不了的事情,在虚拟场景中,现实人化身数字人,可以跳伞、可以攀岩、可以冲浪、可以射击、可以跟妖怪打斗,而且没有一点点实质性的危险,元宇宙构筑了一个游戏化、趣味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价值和意义远没有自由和快乐重要。

元宇宙时代的艺术充斥着元宇宙的特征,即非常注重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元宇宙的构建需要使人“沉浸”并乐于其中,[7]否则谁会积极向往和加入元宇宙呢?2022年5月8日,广州智度宇宙技术有限公司宣布,民盟中央美术院与智度宇宙合作建设的民盟美术院元宇宙艺术馆上线“Meta彼岸”,在“Meta彼岸”元宇宙世界里,艺术馆场景、艺术品、场景内的灯光甚至展架、展台等都是真实再现,而“我”作为另一个参观者,通过鼠标的点击可以到达场馆内的任何地点,可以对任何一个作品进行近距离、全方位、所有细节的观摩、欣赏、临摹等。没有人挤人的逼仄、没有监视“我”的保安、无人催“我”往前走或告知某个艺术品的欣赏时间超时了,虽然是网络艺术馆、网络艺术展,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完全可以成为现实参观行为的替代品。当下受疫情影响,很多我们到不了的地方都可以以线上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让我们在网络世界里尽情徜徉。因为是线上的沉浸式体验,除了展出的艺术品,数字化场馆本身也成了一种可游可居可欣赏的艺术品,这就是元宇宙与艺术的同体相融性。再例如一切的虚拟现实场景、VR设备都可以成为艺术品或艺术品的一部分。在元宇宙世界,艺术和科技融合为一体就是一种常态。

总的说来,元宇宙和艺术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是文学艺术、电影艺术、游戏艺术推动了元宇宙概念、元宇宙视觉的兴起;元宇宙的虚拟空间也是一种逼真的、可沉浸式的立体世界,动图、影像、声音、对话、动作、音乐、场景、角色形象、故事情节的设定等都属于艺术要素或就是艺术品,离开了艺术形象,元宇宙几乎就不可能实现;而元宇宙也推动了艺术数字化、虚拟化、游戏化的进程,从而让艺术突破传统结构,借助虚拟世界的打造逐渐成为生活本身、成为世界的本体,从整体上提升了民众艺术家化的转型,元宇宙让艺术的传播度更广、数字艺术的流通与保管更加便捷和安全、技术赋权让艺术的话语权开始下行,一种全民生活化、体验性、全体创造的艺术格局正在形成。

三、元宇宙艺术的发展趋势

元宇宙时代的艺术统称为元宇宙艺术,元宇宙艺术会呈现一种什么样貌?元宇宙艺术何去何从?元宇宙艺术的社会运行结构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人会成为元宇宙艺术家?一系列的问题如今都需要考虑和讨论,因为随着元宇宙时代的到来,这些问题不可回避。笔者以为,传统艺术不会全部消亡,现实中的艺术品就是传统艺术的主体,只是数字艺术和艺术的数字化会成为未来发展更为突出的方向而已。

(一)物理创造和数字创意并存

物理创造是指现实中的艺术,这也是传统艺术的主体。但传统艺术要走向数字化的场景才有出路,这就涉及到了数字创意,通过数字技术将传统艺术虚拟化并置入网络环境进行交互式流通是艺术商品化的主要模式。例如,将《清明上河图》数字孪生是第一步,但仅仅拍摄成数字影像还不能叫做元宇宙艺术,运用数字原生技术将《清明上河图》动起来才更富有创意。而欣赏者不再是冷静观看,通过VR设备,观赏者化身为《清明上河图》的一个角色,在图中行走、在图中说话、在图中骑着骆驼游山玩水、在图中与其他角色互动和交谈,这才是元宇宙《清明上河图》的诱人之处。元宇宙艺术最大的特征就是现实与虚拟联通互娱、“我”与艺术合体共生。

(二)个性想象与游戏社区交互

人人都有手机、人人都能自由出入网络是元宇宙艺术产生的技术保障,这样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在网络世界,人人都可以进行创作,尤其是NFT的规则设定,保证了个性想象艺术品化的可能。每个人的自媒体作品皆可能成为艺术品,只要有人欣赏、有人喜欢、有人点赞、有人转发,自媒体艺术品的身份就可以获得成立。元宇宙的数字世界就是另一种社会化的存在,一个一个的数字游戏社区提供了人们社群性的分化,在网络上也有志同者、道合者、趣味相投者,每个人都可能构建自己的数字盟友、数字朋友圈,于是,元宇宙艺术就形成个性想象与游戏社区交互的局面。游戏理念、游戏心态对于数字社区的构建至关重要,“游戏人生”可能构成了数字居民的意义的重要内容,[8]因为只有游戏精神才能与沉重的现实形成互补并保证元宇宙的可持续化发展。

(三)艺术展示与艺术批评共时

网络的适时性、技术的稳定性、数字社区的互动性将会催生元宇宙艺术展示和批评的共时特征。传统的艺术世界,艺术批评往往会滞后于艺术创作和艺术展示,这是由物理时空随时间单线式发展的法则决定的。元宇宙社会是晶状联通的结构模式,共时的交互是其重要特征,就像网络电影的弹幕、评论区一样,数字艺术一旦发布就会被全网看到,艺术批评随即就可以发生,这会造成民众参与式或网民协同式艺术创作的格局。艺术家、艺术观赏者、艺术组织者、文化管理部门、艺术商在网络平台上以一种平等、积极的方式进行交流、协商和共创将会成为元宇宙艺术的常态。而艺术话语权也不再属于职业批评家,人人都是艺术家和批评家将推动元宇宙艺术走向多元和繁荣。

(四)实用功利与精神审美融合

数字虚拟世界的最大价值就是弥补现实世界的不公和沉重,如果数字虚拟世界同样要造成人类的痛苦、加重人类的苦难,那么这样的虚实平行世界没有光明和前途。数字游戏场景就是要减轻人们的负担,尤其要稀释人们的精神负担,元宇宙艺术同样不能违背这样的法则,这就造成实用功利与精神审美的融合。线上生活是元宇宙时代的主流生活方式,虚拟人、数字人可以是数字创意的成果,也可以成为现实人、物理人的另一种存在、另一种身份,于是,元宇宙艺术就成了一种生活的艺术。今天的技术革命正在为虚实切换的渠道打开通路,例如在元宇宙时代,VR配套设备将向轻量化方向发展,目标消费者也会逐渐从B端向C端转移,[9]即个人化的科技产品将变得无所不能。在数字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一图一曲也都可能会成为活生生的元宇宙行为艺术,生活的实用功利、艺术的精神审美就达到了内容与形式上的一体化融合,艺术的非功利性将彻底被改写。

结 语

元宇宙是一种社会形态,元宇宙是一种生存方式,元宇宙同样也是一种哲学思维,是人类重新看待世界和审视自身的理念、价值取向。元宇宙还是内容产业,如果虚拟现实产品的内容匮乏,技术无论多么先进、体验感如何好,消费者也不会接受。[10]作为内容产业的元宇宙起源于艺术的想象,又通过艺术创造和艺术活动获得快速的发展与成熟,元宇宙借助艺术形式展现自身,又推动艺术走向一个全新的局面,元宇宙艺术的生活化发展趋势给人类带来欢欣鼓舞的期许,人类不再被简单的生存问题所负累,人类看到了自身存在的独特意义,拥有了自由表达心声的机会和渠道,显然,这是一个值得寄予期望的新时代、新世界。元宇宙艺术究竟会如何发展?借助日新月异的新科技,融入日常的生活轨迹,表达个体的精神世界和生存形态,创生多元化的丰富形式和内容,化身虚拟财富和数字货币的代名词,成为数字贸易的新宠儿大概是其主要的去向和未来的定位。

猜你喜欢

虚拟世界宇宙现实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宇宙第一群
漫画:现实背后(下)
这宇宙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立足现实世界 正视虚拟世界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在虚拟世界关爱“小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