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药学服务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抗栓抗凝药物治疗中的辅助作用分析

2022-10-11徐骞周岚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2年20期
关键词:抗凝药学依从性

徐骞 周岚

(厦门市第五医院,福建 厦门 361100)

心血管疾病也称为循环系统疾病,该病大多与动脉硬化相关,包含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冠心病等,临床以呼吸困难、眩晕、水肿以及胸痛等症状为主,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在给予患者药物治疗时,可能会受基础性疾病、患者自身状况以及意外情况等导致治疗暂停,在此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血栓、出血等症状,因此需要加强对于患者的用药干预[1-3]。常规的用药干预仅告知患者的用药方法、剂量、不良反应,并调整患者的用药方案,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以及患者用药效果关注度不够,因此极有可能在停药期间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疗效[4]。临床药师服务干预指的是向医护人员、患者提供合理化的用药指导,进而辅助提升疗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新型药学服务。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74例,分组进行干预,并评估患者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自研究开始直至结束均未产生任何伦理纠纷,且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对我院于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74例,以摸球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7例。纳入标准:(1)本研究所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5];(2)在研究过程中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性并发症;(3)均已获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障碍类疾病的患者;(2)在入组时尚未明确诊断的患者;(3)入组时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5)临床资料缺失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干预。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有关心血管疾病用药规范实施抗栓、抗凝药物的治疗指导,包含对患者用药方法、剂量、用药后不良反应等知识的讲解,并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病情状态、变化。

1.2.2 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增加临床药学服务。步骤如下:

(1)首先临床药师应向患者提供恰当的抗栓、抗凝药物,并向患者讲解药物的应用方法、剂量,以达到帮助患者形成对药物的正确认知。并时刻关注患者的治疗进度,对用药方案进行及时优化。

(2)及时告知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例如牙龈出血、便血等不良反应,并及时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立即暂停或减少药物的使用。

(3)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进行监测,尤其针对血常规指标,保证患者的检测频率在1次/d,并对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计数进行密切观察。

(4)在治疗过程中,华法林以及维生素K对凝血因子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但在应用过程中更易引发出血症状,使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对患者的抗凝强度进行检测,根据其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患者的用药剂量,将其维持在2.0-3.0之间。

(5)在治疗期间,患者可能受基础疾病、不良反应等因素导致需要暂停治疗进度,临床药师需要在停药期间,结合药理动力学知识,并加强与患者主治医师之间的交流,以降低停药期间血栓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一般资料。

(2)对比组间疾病管理效果。在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分别借助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oronary self-management scale,CSMS)对两组患者疾病管理效果进行评估。

(3)对比组间生存质量。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分别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包括生理机能、精力、精神健康等8个项目,总分100分,生活质量与得分呈正相关。

(4)对比组间用药依从性。采用自制问卷对患者用药依从性进行评估,完全依从:患者在院期间主动配合治疗,并按时服药;部分依从:患者在护理人员或家属的监督下能够按时完成服药治疗;不依从:患者没有按时进行服药或配合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阻挠、拒绝医护人员治疗的行为。患者依从性=完全依从率+部分依从率。

(5)对比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血栓、牙龈出血、便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对比。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基线资料

2.2 对比两组疾病管理效果

干预后1个月,两组疾病管理评分均有所上升,且研究组日常生活、疾病医学管理以及情绪认知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疾病管理效果(±s,分)

表2 对比两组疾病管理效果(±s,分)

?

2.3 对比两组生存质量

干预后3个月,研究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生存质量(±s,分)

表3 对比两组生存质量(±s,分)

注:PF:生理功能;RP:生理职能;BP:躯体疼痛;GH:总体健康;VT:活力;SF:社会功能;RE:情感职能;MH:精神健康。

?

2.4 对比两组用药依从性

研究组患者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用药依从性[n(%)]

2.5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n(%)]

3 讨论

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意义巨大,药品的使用规范、安全与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药物信息的安全与药学服务模式关系密切。因此药学服务模式是用药安全的直接影响因素,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压力的上升,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随之上升,且呈现出发病群体年轻化趋势[6-7]。临床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使用抗栓、抗凝药物,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使用抗血小板治疗时,可有效降低血管事件发生率,同时临床配合服用抗凝药物在预防血栓形成方面的效果显著[8-9]。临床应用过程中,重视临床药师的作用并实施药学服务干预,可通过向患者、主治医师阐明药物的治疗、用法、剂量之间的关系,便于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10-12]。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用药依从性较高(P<0.05),提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临床药学服务干预,在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中具有理想作用,与上述结论具有一致性。原因在于:临床药师通过向患者讲解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剂量以及不良反应,促使患者、医师加深对心血管疾病药物知识的了解、认知,使患者能够自主参与治疗,并按时服用药物。研究得出,干预前组间日常生活管理、疾病医学管理以及情绪认知管理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两组疾病管理评分均有所上升,且研究组日常生活、疾病医学管理以及情绪认知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针对心血管疾病应用临床药学服务干预,在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管理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是由于:当患者在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剂量、用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后,能够自主地配合医师完成基础治疗,并认同药物的疗效,是提升其对于疾病管理能力的有效干预手段之一。

本研究证实,虽然数据显示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相对更低,表明在实施临床药学服务干预后,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出血、便血等方面的发生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考虑到部分患者由于年龄层次较高,机体免疫功能等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因各种因素导致暂缓治疗,在停止用药期间,能够通过及时观察患者血小板、血红蛋白等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情况,估算患者是否存在出血风险,是控制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有效措施。研究组患者干预后3个月生存质量高(P<0.05),提示临床药学服务干预能够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后远期生存质量。通过每日查房时与临床医师进行交流,能够加深医师对于药物的使用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干预方法,进而保障药物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等缺陷,因此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存在一定争议,且研究中并未详细针对患者远期预后效果进行记录,可在之后的研究中进行大样本、长时间的研究,以进一步证实抗栓抗凝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综述所述,针对应用抗栓抗凝药物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进程中增加临床药学服务干预,在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提升治疗依从性、疾病管理能力方面的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抗凝药学依从性
集束化抗凝管理模式对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西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的提升路径及作用分析
皮肤科药房开展药学服务效果观察
自我管理教育提高门诊治疗过敏性鼻炎治疗依从性的分析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作用探讨
心脏瓣膜术后,抗凝药物这么吃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