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稳定性、创伤反应的影响

2022-09-14陆伟钱鸣雷

中国医学创新 2022年25期
关键词:桥式骨盆经皮

陆伟 钱鸣雷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危害极大,而对于本类骨折的治疗研究中,关于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效果的研究是重点。既往多采用外固定支架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尚可,但是其疗效的提升空间仍较大,且在稳定性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改善[1-2]。创伤反应作为手术治疗的重要评估方面,其中蛋白代谢指标及炎症因子对创伤反应程度具有较高的反映价值,故上述方面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研究及监测需求较高[3-5]。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作为在骨科应用率持续提升的一类治疗方式,其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的应用研究虽可见,但是在研究面与研究深度方面均有所欠缺。因此,本研究现探究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稳定性、创伤反应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12 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6 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纳入标准:(1)20~65 岁;(2)确诊为不稳定骨盆骨折。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完整;(2)合并骨质疏松;(3)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3 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对研究知情同意且积极配合。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对患者进行麻醉后,根据骨折情况选择耻骨联合上或骶髂后做手术切口,依次分离各层组织,对其进行复位,复位满意后选择合适的钢板进行固定。观察组则采用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麻醉后,采用C 臂X 线机定位髂前下棘,并于其外侧做2 cm 切口,依次分离各层组织,尽量避免对神经及其他组织的损伤,建立骨通道后以万向椎弓根螺钉置入,两组均置入,然后于腹壁深筋膜下做隧道,并置入钛棒,对骨折进行细致有效的复位,将一端锁紧,C 臂X 线机进行复位指导及确定,复位满意后将另一端进行锁紧固定。两组其他治疗方式均相同。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比较两组Majeed评分。Majeed 是有效评估患者骨盆功能状态的量表,其对术后疼痛程度、工作情况、性生活、行走情况、助行器具使用情况及行走距离等方面进行评估,总分最高为100 分,其中≥85 分、70~84 分、55~69分及<55 分分别表示优、良、可及差[6]。优良=优+良。(2)比较两组Matta 评分。Matta 是有效评估骨盆骨折移位情况的标准,其中移位距离<4 mm、4~10 mm、11~20 mm 及>20 mm 分别表示优、良、可及差[6]。优良=优+良。(3)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7 d 的蛋白代谢指标和炎症因子。分别采集两组外周静脉血,血标本采集量为5.0 mL,将血标本以医用离心机处理,离心速度为3 000 r/min,离心时间为5 min,取离心后的血清进行蛋白代谢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及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的检测,均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及酶联免疫法试剂盒进行定量检测,均由两名经验丰富者进行操作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检验采用软件SPSS 23.00,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23 例,女20例;年龄20~65 岁,平均(40.9±6.6)岁;骨盆骨折移位距离7.5~19.5 mm,平均(10.2±2.0)mm;Tile 分型:B 型20 例,C 型23 例;致伤原因:车祸致伤29 例,坠落致伤11 例;其他原因致伤3 例。观察组男25 例,女18 例;年龄20~63 岁,平均(41.0±6.5)岁;骨盆骨折移位距离7.3~19.6 mm,平均(10.3±2.1)mm;Tile 分型:B 型18 例,C 型25 例;致伤原因:车祸致伤30 例,坠落致伤10 例,其他原因致伤3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Majeed 评分比较 术后6、12 个月,观察组Majeed 评分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26、8.795,P<0.05),见表1。

表1 两组Majeed评分比较[例(%)]

2.3 两组Matta 评分比较 术后1、3 个月,观察组Matta 评分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780、5.460,P<0.05),见表2。

表2 两组Matta评分比较[例(%)]

2.4 两组蛋白代谢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观察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蛋白代谢指标比较[g/L,(±s)]

表3 两组蛋白代谢指标比较[g/L,(±s)]

2.5 两组炎症因子比较 术前,两组IL-1β、IL-6、IL-10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观察组IL-1β、IL-6、IL-10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炎症因子比较[pg/mL,(±s)]

表4 两组炎症因子比较[pg/mL,(±s)]

3 讨论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危害极大,在致残率极高的同时死亡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对本类骨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重视程度均较高。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骨科治疗经验的不断丰富,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治疗效果不断提升的同时,临床对于手术效果提升的需求较高,且对于术后恢复效果、恢复速度及围手术期创伤控制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同时上述方面又互为影响因素[7-8]。因此在对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上述方面的评估指标均是研究重点。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较多,而治疗后的稳定性是与术后愈合及功能恢复等密切相关的方面[9-11]。因此对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稳定性状态的评估也是重点研究方面,同时也是评估手术方式可取程度的重要参考方面[12-14]。既往临床中多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其在手术创伤的控制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是近年来研究不断增多的一类治疗方式,但是其对于稳定性及创伤反应的影响研究不足,同时本类治疗方式对不同骨折的效果研究参差不齐,探究空间较大。

本研究就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稳定性、创伤反应的影响进行探究及观察,结果显示,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的临床应用优势更为突出,表现为治疗后的Majeed 评分及Matta 评分优良率均相对较高,说明本类手术方式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骨盆功能状态及稳定性,而这是有效评估患者疗效的重要指标,同时本类手术患者蛋白代谢指标及炎症因子均显著优于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患者,因此较为细致全面地肯定了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中的可取性。分析原因,可能与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在有效保证微创的同时[15-16],内固定物完全置于体内,减少了与外界相通的情况,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及锻炼也无干扰,而这均是改善预后及促进恢复的重要基础[17-19],同时微创的特点也是其创伤反应更为轻微的重要原因,故蛋白代谢及炎症因子的表达相对较好[20-21]。

综上所述,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对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较好,对稳定性及创伤反有更好的影响作用。

猜你喜欢

桥式骨盆经皮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基于SolidWorks桥式切机建模与仿真研究
PLC变频控制系统在桥式卸船机中的应用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电容降压桥式整流LED恒流电源仿真与实验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