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O-R”模式健康教育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2022-09-07吴弟群罗淑敏罗孟媛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7期
关键词:入院出院依从性

吴弟群,罗淑敏,罗孟媛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广东佛山528200)

脑卒中是脑血管意外的一种表现,常因血管被堵,脑缺氧、缺血,或脑部血管破裂导致[1]。发病后患者常表现为头晕、肢体麻木、暂时性吐字不清、头痛、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故出现绝望、焦虑等不良心理[2]。为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康复信心、临床治疗配合度,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S-O-R”模式健康教育是一种强化论观点的健康教育模式,是在强化原理的控制下进行个体内、外刺激反应的连接过程,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不能忽视个体本身的作用(O),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健康教育的认同度,并在刺激模式的健康教育下,使患者转变思维模式,缓解负性情绪[3]。本研究主要探讨“S-O-R”模式健康教育在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神经外科收治的24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CT、MRI)检查符合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4]者;②年龄40~85岁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④能配合治疗、无失语症状者;⑤无其他严重的脏器性疾病(肝、肾、心脏)和癌症者;⑥无严重的精神类和类疾病者。排除标准:①需要抢救的患者;②不符合脑卒中诊断的患者;③处在休克或恶病质状态的患者;④合并慢性感染、中毒的患者;⑤严重抑郁症、焦虑症及过度紧张患者。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实验组男89例、女31例,年龄55~82(74.28±5.27)岁;病程3~36(18.27±5.47)h;脑出血64例,脑梗死76例(脑梗死部位:左侧33例,右侧43例)。对照组男93例、女27例,年龄42~85(75.74±5.89)岁;病程4~36(16.27±5.16)h;脑出血65例,脑梗死75例(脑梗死部位:左侧34例,右侧4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健康教育。①入院时健康教育:入院时,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面对面交流,了解患者受教育程度、精神状态、患病情况、用药情况、既往疾病史、治疗史、饮食情况、经济情况等进行一系列评估,并告知患者入院时注意事项、治疗方法、检查要求、院内规章制度、家属探视时间等,并指导家属如何有效防止患者坠床、跌倒、压力性损伤等危险。②住院时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家属详细介绍药物用法、供氧及心电监护的相关健康知识,制订合理膳食计划表,科普脑卒中相关知识、诱发因素,加以防范。③健康讲座举办:固定周二、周五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寻找1间固定教室,规定固定时间,播放健康教育内容,对患者存在的疑问进行答疑。④出院健康教育:出院后,向患者介绍后续治疗、饮食、家庭护理等注意事项,定期复查。

1.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S-O-R”模式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S-O-R”模式健康教育小组。成员包括神经外科护士长和神经外科主治医生,5名神经外科护士,1名心理咨询师,1名营养师。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组内统筹、总结、监督工作,组内成员均参加技能培训,并了解“S-O-R”模式教育的实施价值和临床意义。②使用健康教育微信。与“S-O-R”模式理论相结合,实施时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康复进度,通过微信每日向患者推送脑卒中知识、护理要点、注意事项、良好生活习惯建立等教育内容,促进患者做出行为改变。③心理干预。心理咨询师密切跟踪患者行为反应、心理活动,在微信推送内容上加以心理防护教育,通过动漫、短视频方式呈现。④互动沟通。患者可在微信留言,实现同伴教育,并分享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变化,鼓励患者同伴之间交流,缓解其不良情绪。⑤制订个人护理方案。营养师评估患者营养状态,并根据患者个人饮食习惯制订个人膳食计划,并通过微信每日更新,微信打卡完成每日服药情况、康复训练内容。

1.3 观察指标 ①行为依从性:采用神经外科问卷访问脑卒中患者住院行为依从性,包括遵医嘱按时服药、合理饮食、康复训练3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用1、2、3、4、5评分,每个条目取平均分后相加为每个维度得分,分值越高表示依从性越高。②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5]评估两组入院时、出院随访3个月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每个维度有5个条目,用1、2、3、4、5评分,每个条目取平均分后相加为每个维度得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③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记录两组住院期间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误吸、导管滑脱不良事件发生率。④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出院前一天评估两组脑卒中患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6],采用100分考核制,得分>85分为大部分掌握,得分60~85分为部分掌握,得分<60分为未掌握。

2 结果

2.1 两组入院时、出院时行为依从性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入院时、出院时行为依从性比较(分,

2.2 两组入院时、出院随访3个月GQOLI-74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入院时、出院随访3个月GQOLI-74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急症,起病急,预后差。因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在临床上治愈难度较大,康复过程缓慢。脑卒中患者越早救治,越能有效减少脑卒中带来的损伤,降低病死率或致残率[7]。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尽快恢复自理能力是治疗的目标。健康教育在提升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应用中具有重大意义,宣传脑卒中相关知识和预防措施,消除日常生活中的危害因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采用“S-O-R”模式健康教育,通过强化干预,更能促使患者转变不良方式、生活态度,改善预后[8]。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行为依从性、GQOLI-74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S-O-R”模式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行为依从性、生活质量。究其原因:常规健康教育多由医护工作人员口头表达,家属主要被动倾听了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案及各项检查注意事项,患者、家属容易忘记,或在倾听过程中,专注力不够集中易漏听[9]。“S-O-R”模式健康教育通过微信对患者疾病每日反复进行康复教育指导,使患者更清楚地理解康复知识,且在患者心理、动因、行为驱动下,借助内在、外在因素刺激,通过微信辅助、文字提醒、医患交流、健康推送、患者与患者之间有效沟通,进一步规范患者康复行为,通过每日打卡任务督促,进一步提高患者行为依从性,提升患者生活质量[10-11]。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知识总掌握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S-O-R”模式健康教育干预可提高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考虑原因:健康教育内容通过口传转述,或纸质载体宣讲,使患者了解健康内容,但想要了解全面流程,比如检查方面,不具有动态画面感,很难全面领悟,另外,由于护理人员工作繁忙,讲解过快,口头表达不清楚等,使患者产生焦虑情绪,容易忘记健康教育内容[12]。微信可通过图文、动漫、情景模拟、反复观看等特点,根据不同患者、不同受教育程度由智能大数据推送匹配内容,使患者易吸收医疗知识,患者每日打卡任务式观看,更能有效巩固健康知识,有助于提升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规律服药,规范锻炼,按照微信推荐个人食谱补充营养,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13-14]。

综上所述,“S-O-R”模式健康教育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行为依从性、生活质量,增加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入院出院依从性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院教育指南(2021年版)》解读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全膝置换术后再入院可以预防吗?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第五回 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