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健康信念模型为基础的护理对多病共存患者疾病管理能力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2022-09-07宋雪楠张梦影宫立莹许文雪张雨健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7期
关键词:信念效能依从性

宋雪楠,张梦影,宫立莹,许文雪,张雨健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山东大学护理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中心 山东济南250012)

多病共存患者是目前我国全科医学专业的重点服务人群,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多种疾病[1]。多病共存患者不仅面临着疾病情况复杂、治疗方案繁琐、长期口服多种药物、再住院率高等问题,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和社会医保压力。有研究指出,多数多病共存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症状,并继发失眠症状,而睡眠状态又与心脑血管意外、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不断地对患者抵抗疾病的信心造成打击[2-3]。对多病共存的患者除使用多种药物控制疾病进展外,患者长期良好的健康信念、自我照顾能力对自身疾病的恢复也尤为关键。健康信念模型是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从健康信念形成的角度出发,解释影响人们采取某种健康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当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明确,对患者健康认知影响最大的是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患者只有充分了解自身疾病并正确地应对疾病对个体的影响,才能促使患者主动采取对自身健康有益的行动[4]。本研究主要探讨以健康信念模型为基础的护理对多病共存患者疾病管理能力、自我效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3月1日~2022年4月1日收治的98例多病共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入院时为多病共存状态;②年龄18~75岁;③需长期口服药物治疗者;④心功能由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Ⅱ~Ⅲ级者;⑤初诊住院患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②既往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病史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伴有肢体残缺导致无法生活自理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9例。对照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18~44岁16例(32.65%)、45~60岁23例(46.94%)、61~75岁10例(20.41%);病程:<1年18例(36.73%),1~3年21例(42.86%),>3年10例(20.41%);月收入:<5000元21例(42.86%),≥5000元28例(57.14%);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9例(38.78%),中学21例(42.86%),大学及以上9例(18.37%)。实验组男35例、女14例,年龄18~44岁22例(44.9%),45~60岁18例(36.73%),61~75岁9例(18.37%);病程:<1年13例(26.53%),1~3年21例(42.86%),>3年15例(30.61%);月收入:<5000元18例(36.73%),≥5000元31例(63.27%);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9例(38.78%),中学20例(40.82%),大学及以上10例(22.40%)。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前,根据疾病护理常规,告知患者相关健康教育知识,如住院期间医护查房时间与次数、疫情防控政策要求、疾病相关知识、住院安全相关知识;告知患者各项检查检验的目的、意义、配合及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饮食、休息、运动、自我评估和护理等方式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健康信念模型为基础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智能化健康教育:采取一对一模式的同时,辅助采取线上自助学习模式,由患者根据自己需求,对不明白、不清楚、不了解、记不住的知识点,利用空闲时间,反复学习掌握。②案例式个体指导:选择典型成功疾病治疗方案,引入真实案例,从治疗依从性、个人生活习惯、遵医行为等方面为患者讲解成功案例中的促进疾病康复的因素,对标对表,帮助患者分析与其共同点与不同点,以便于患者以案例为榜样,养成良好行为。③强化心理护理: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变化,查房时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引起不良情绪的原因,综合分析患者心中存在的疑虑,并通过讲解案例、科普、鼓励等方式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必要时给予患者心理科专科会诊。④采取行为干预: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告知患者正确的行为习惯,监管患者主动执行良好行为,细化行为内容,如为患者制订符合自身喜好的食谱,既能保证治疗需求,又能满足患者对食物的需求,防止患者因过高的期待或对疾病发生机制认识不足造成矫枉过正。

1.3 观察指标 参考结核病患者遵医行为评定量表、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依从性量表[5]、服药依从性量表[6]及功能锻炼依从性问卷[7]自制多病共存患者遵医行为问卷,共分为4个维度,得分与患者依从性呈正相关;以患者遵医行为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定量表Ⅱ(HPLPⅡ)共同评估患者疾病管理能力;使用自我效能量表[8]评估患者自我效能。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疾病管理能力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疾病管理能力比较(分,

2.2 两组护理前后自我效能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自我效能比较(分,

3 讨论

以健康信念模型为基础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疾病管理能力与自我效能。健康信念模型常作为预防疾病发生的干预措施进行研究,经专家研究证实,可用于预防流感、部分细菌感染、吸烟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在住院患者护理过程中,采取健康信念模型进行干预,以分析患者疾病管理能力、自我效能的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实验组遵医用药、遵医锻炼、遵医饮食、自我效能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遵医情绪调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自我实现、人际关系、体育运动、健康职责、营养均高于对照组(P<0.05)。

以健康信念模型为基础的护理可制订智能化健康教育、案例式指导、强化心理护理、行为干预的护理措施。有数据分析证实,健康信念模型通过给予患者智能化健康教育,增加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储备,提高患者对疾病本身的认识、树立疾病风险意识,进而提高患者感知敏感性与感知疾病威胁的严重程度[9];通过采取案例式指导,使患者更进一步了解接受规范化治疗后对自身疾病的益处,以增强患者抵抗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进而提高患者感知力;通过强化心理护理,以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消除不良情绪为疾病恢复带来的负性影响,在增强克服障碍信心的同时降低感知障碍,进而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10];通过行为干预,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行为引导,辅助患者提高执行能力,并避免患者因形成过高的期待造成不必要的情感及资源浪费,从而提高患者自我效能[11]。

健康信念模型的智能化健康教育模式能提高患者的健康行为。健康信念模型的智能化健康教育模式,更加注重患者自身特点的需求,在传统教育模式基础上,深化一对一健康教育,基于微信平台的线上患者自助学习等方式,对患者的需求进行点对点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感知敏感度,进而提升患者的健康行为。常规护理模式中的普通健康教育模式,如讲座等亦可对患者心理作用产生影响,但很难达到长久的影响效果[12]。

综上所述,以健康信念模型为基础的护理可提高多病共存患者的疾病管理能力与自我效能,但对多病共存患者的心理状态、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效果与常规模式差异不显著。在该模型下,如何继续优化护理措施,还需要更多护理专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出更好的方案。

猜你喜欢

信念效能依从性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为了信念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基于排队论的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分析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发光的信念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