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孢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2022-09-06张剑云

北方药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头孢菌素症候体征

张剑云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安徽 蚌埠 233000)

下呼吸道感染为儿科常见病,该病会给患儿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抗生素为治疗该病的常用药,头孢菌素为常用药物,其疗效一般,而且长期应用还会出现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如何对该类患儿进行高效、安全的治疗还是一个临床难题[1-2]。许多临床研究都认为头孢菌素联合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可取得更好的效果,可针对性改善患儿病情,且不会增加药品不良反应[3-4]。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小儿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现就头孢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对其治疗效果阐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试验样本为我院在2019年3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8例小儿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研究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2~10岁,平均(6.21±1.23)岁;病程4~10d,平均(7.22±0.75)d。对照组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2~12岁,平均(6.33±1.31)岁;病程3~12d,平均(7.01±0.63)d。两组患儿以上各项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1)入选病例均确诊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2)患儿病程在1~14d之间;(3)患儿年龄在1~12岁之间;(4)患儿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5)患儿家长同意参加研究。排除标准:(1)排除对试验用药过敏、无法配合治疗者;(2)伴有严重并发症、心肝肾功能障碍者。(3)正参与其他试验或中途退出本试验者。本试验符合医学伦理学的要求。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化痰、退热、平喘等治疗措施。

对照组患儿加用头孢菌素治疗,给予头孢他啶(南京海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3919)静脉滴注,剂量为80~100mg/(kg·d),或给予头孢替安(哈药集团制药总厂,为国药准字H20041468)静脉滴注,剂量为15~30mg/(kg·d),每天用药两次,每次用药需间隔4h以上。

基于常规治疗和头孢菌素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患儿加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给予乳糖酸红霉素静脉滴注,剂量为10mg/(kg·d),每天用药1次,该药为牡丹江宇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23023625。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3~5天。

1.3 观察指标

1.3.1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显效”为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有效”为患儿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无效”为患儿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5]。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3.2 比较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

退热时间、咳痰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

1.3.3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

以《中医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为依据评估患儿中医症候积分,分为发热、咽痛、咳嗽、鼻塞、头痛5个维度,症状无、轻、中、重分别计0、3、6、9分。

1.3.4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在治疗前后分别抽取患儿空腹静脉血,采血剂量为5mL,将采集到的血液标本置于离心机中,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取出血清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IL-6(白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1.3.5 比较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

统计对比两组患儿用药后发生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6 比较两组患儿家长治疗满意度

应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评估两组患儿家长对治疗工作的满意度,包括治疗效果、用药安全性、治疗时长、治疗费用等方面,满分为100分,得分≥8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比较满意、<60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

组间疗效对比P<0.05,研究组更优,其总有效率达到94.1%,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n(%)]

2.2 比较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

各项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相比,研究组均短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详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d)

2.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中医症候积分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发热、咽痛、鼻塞、头痛、咳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

2.4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两组患儿治疗前IL-6、TNF-α水平接近,组间比较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研究组IL-6、TNF-α水平更低。详见表4。

表4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pg/mL)

2.5 比较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有1例恶心、1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有2例恶心、1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5。

表5 比较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n(%)]

2.6 比较两组患儿家长治疗满意度

研究组患儿家长治疗满意度(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76.47%),P<0.05,详见表6。

表6 比较两组患儿家长治疗满意度[n(%)]

3 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中比较常见,该病可发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儿童免疫力较差,发生该病的风险较高[6]。小儿下呼吸道感染一般因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微生物感染引起,患儿发病后多会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临床症状,会严重威胁其身心健康,因此需及时进行系统治疗[7-8]。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在临床中多采取头孢菌素进行治疗,该药属广谱抗菌药,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病情,但总体疗效欠佳,且不适合长期使用,许多研究认为联合应用头孢菌素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能更快、更好的改善患儿病情[9]。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病情,将其与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使用能弥补头孢菌素的劣势,而且不会增加副作用[10]。施宇佳等[11]的研究认为联合应用头孢菌素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能显著改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症状体征和炎性因子水平,其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0.00%以上,患儿仅需治疗3~5d病情便能得到显著改善,且治疗安全性有保障,此治疗方案得到许多患儿家长的认可。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应用头孢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可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其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4.12%,各项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IL-6、TNF-α明显降低,患儿治疗后各项中医症候积分明显降低,家长治疗满意度高达97.06%,且以上指标均优于采取常规治疗者,两组方案的安全性均比较高,谢继庆等[12]的试验结果与此相似。因此,相比于应用使用常规治疗+头孢菌素治疗方案更具优势。综上,头孢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方案在治疗小儿下呼吸道感染中科学、可行。

猜你喜欢

头孢菌素症候体征
更正说明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头孢菌素类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的临床影响分析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头孢菌素,代数越高不一定越好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病人体征缓变监护方法
头孢菌素,四代一定比三代好吗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大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症候透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