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国药典》(2020版)中治疗咳嗽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规律分析

2022-08-16马静李学林李春晓冯菲刘瑞霞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2年7期
关键词:组方麻黄药典

马静,李学林,李春晓,冯菲,刘瑞霞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药临床评价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中药临床药学中医药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00

咳嗽是一种机体防御性神经反射性疾病,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会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影响[1]。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咽喉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均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咳嗽是一种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病证,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其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犯肺,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二者可相互影响和转化[2]。《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年版)指出,咳嗽的病因不仅局限于外感与内伤,二者可互为因果或者并存[3],即外感兼内伤的混合型咳嗽。历代医家积累了众多治疗咳嗽的经方验方,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大多数被开发为中成药,且因疗效确切、方便携带、不良反应较少等,临床应用广泛。

中成药大多来源于经典方剂,因此经典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则和临床治疗经验对研究治疗咳嗽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药典》作为最权威的国家药品标准,其收载的中成药类别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临床使用较为普遍,故本研究对《中国药典》(2020版一部)中收载的治疗咳嗽中成药的用药特点进行归纳和分析,并统计分析其配伍、核心药味组合规律,以期为临床的合理辨证使用提供参考,为新药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并整理《中国药典》(2020版一部)中收载的治疗咳嗽的中成药及其组方[4],其中组方一致但剂型不同者按1个品种、1张处方计。

1.2 研究方法

基于《中国药典》(2020版),运用PDF Xchange Viewer V2.5阅读软件,以“化痰、祛痰、除痰、豁痰、涤痰、止咳、镇咳、止嗽”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在Excel 2010软件中建立治疗咳嗽中成药的数据库,记录药品名称、剂型、组成、功效主治、临床应用及药物分类信息。数据录入后,由专人对数据库及《中国药典》(2020版)中所有中成药的功效主治和临床应用进行复核,确保输入数据的准确性,避免遗漏。

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标化:①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以下简称:《临床用药须知》)将中成药按功效进行归类。按照《中药学》(第1版)[5]对中成药的组方药味进行名称规范,如半夏、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统一为半夏;蜜枇杷叶、枇杷叶统一为枇杷叶;五味子、醋五味子统一为五味子;瓜蒌子、炒瓜蒌子、蜜瓜蒌子、瓜蒌仁霜统一为瓜蒌子;莱菔子、莱菔子(炒)、炒莱菔子统一为莱菔子等。处方中如果涉及相关中药饮片有效成份提取物的,按1味中药计。统一藏药与中药名称。删除中成药组方中的西药成份,如氯化铵、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等。② 根据《中医内科学》(第2版)[2]、《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21年版)[6]和《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年版)[1]对中成药治疗的证型进行整理。③ 对标准化后的表格信息再次进行核对、审查,按照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方剂管理模块的模板录入,并再次核对录入的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1.3 数据挖掘与统计学分析

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录入治疗咳嗽中成药的辨证分型、药物处方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分别运用数据分析功能、方剂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包括中药的频次统计、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通过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探讨用药规律。

2 结果

2.1 治疗咳嗽中成药的功效分类情况

《中国药典》(2020版一部)收载治疗咳嗽的中成药共计178种。根据《临床用药须知》按功效进行归类,共计10类,分别为:止咳平喘剂(46种,25.8%)、祛痰剂(38种,21.3%)、解表剂(33种,18.5%)、补益剂(11种,6.2%)、清热剂(6种,3.4%)、泻下剂(1种,0.6%)、理气剂(1种,0.6%)、理血剂(1种,0.6%)、儿科类(35种,19.7%)、咽喉科类(6种,3.4%)。其中内科类以止咳平喘剂、祛痰剂较多,解表剂次之。具体见表1。

表1 《中国药典》(2020版一部)中治疗咳嗽中成药的功效分类情况

2.2 治疗咳嗽中成药适应症的证型分布情况

根据《中医内科学》(第2版)[2]中的病因分类,咳嗽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包含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3个证型,内伤咳嗽包含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耗证4个证型。《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21年版)[6]将咳嗽分为10个证型,包含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风盛挛急证、邪壅肺窍证、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胃气上逆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虚证。《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年版)[1]的中医中药治疗项下,咳嗽的证型包含肺阴亏虚证、肺肾阳虚证、胃气上逆证、肝火犯肺证、风邪伏肺证、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共7个证型。

结合以上疾病分型,对《中国药典》(2020版)中收载的治疗咳嗽中成药的功能主治进行分析;对于部分证型无法相对应的中成药,按照《中医内科学》(第2版)中肺系疾病其他类咳嗽的证型进行分类;部分中成药的适应症包含2种证型。结果表明,治疗外感咳嗽的中成药共有71种(39.9%),治疗内伤咳嗽的中成药共有90种(50.6%),治疗混合型咳嗽的中成药共有17种(9.5%)。具体证型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中国药典》(2020版一部)中治疗咳嗽中成药的证型分布情况

2.3 治疗咳嗽中成药处方组成药味的使用情况

2.3.1 频次分析

治疗咳嗽的178种中成药处方中,共含有中药276味,累计使用频次1599次。按照用药频次高低进行排序,用药频次≥25次的中药有11味,依次为甘草、桔梗、苦杏仁、黄芩、薄荷、麻黄、陈皮、连翘、石膏、前胡、半夏,累计频次为488次。用药频次≥15次的中药有24味,累计频次为737次。具体分布情况见表3。

表3 治疗咳嗽中成药组方的24味高频中药(用药频次≥15次)

2.3.2 四气、五味及归经情况分析

对276味中药的四气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共计1484例次。其中寒性(589例次,39.7%)和温性(487例次,32.8%)中药居多,其次为平性(279例次,18.8%)、凉性(92例次,6.2%)和热性(37例次,2.5%)。四气分布雷达图见图1。

图1 治疗咳嗽中成药组方中药的四气分布雷达图

对276味中药的五味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共计2304例次。以苦味(818例次,35.5%)、辛味(674例次,29.3%)、甘味(617例次,26.8%)居多,酸味(125例次,5.4%)和咸味(70例次,3.0%)的中药相对较少。五味分布雷达图见图2。

图2 治疗咳嗽中成药组方中药的五味分布雷达图

中药归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76味中药的归经以肺经(1129例次,30.3%)最多;其次为胃经(522例次,14.0%)、脾经(513例次,13.8%)、心经(472例次,12.7%)和肝经(339例次,9.1%);膀胱、胆、小肠、三焦、心包占比偏低,总占比仅有8.1%。归经分布雷达图见图3。

图3 治疗咳嗽中成药组方中药的归经分布雷达图

2.3.3 功效分类情况分析

对276味中药的功效分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排名前5位分别为化痰止咳平喘类、清热类、补虚类、解表类和理气类。具体分布情况见表4。

表4 治疗咳嗽中成药组方涉及中药的功效分类情况

2.4 治疗咳嗽中成药组方规律分析

2.4.1 关联规则分析

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的方剂分析模块,应用关联规则数据挖掘功能,将支持度个数设为18(即在178种中成药中,出现次数≥18次,支持度为10%),置信度设为0.7,对治疗咳嗽中成药处方的组方中药关系进行分析,共获得用药频次≥18次的药味组合26个,涉及11味中药,具体情况见表5。获得置信度>0.7的关联规则19条,具体情况见表6。关联规则网络图见图4。

表5 治疗咳嗽中成药组方中的高频药味组合

表6 治疗咳嗽中成药组方药味关联规则

图4 治疗咳嗽中成药组方药味关联规则网络展示图

2.4.2 聚类分析

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的方剂分析模块,应用聚类分析功能,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对178种中成药处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将聚类数目设置为4,经过多次K-means聚类可以得出4类核心药味组合,具体见表7。

表7 治疗咳嗽中成药组方的核心药味组合

3 讨论

本研究对178种治疗咳嗽的中成药处方进行分析,其中止咳平喘剂、祛痰剂占比高,解表剂次之;高频中药(甘草、桔梗、苦杏仁、黄芩、薄荷、麻黄等)中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居多;组方药味的功效以化痰止咳平喘类、清热类、补虚类、解表类和理气类偏多;药味多用寒性和温性中药,五味以苦、辛、甘三味为主,药味大多归肺经、胃经、脾经、心经和肝经。《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2],咳嗽不仅可发病于肺,其他脏腑病证传变至肺也会导致咳嗽,与本文归经分析结果一致。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提示,治疗咳嗽中成药组方常用的药对主要由甘草、苦杏仁、桔梗、半夏、茯苓、石膏、麻黄、黄芩、陈皮、薄荷、前胡等药物相互组合而成,这些药味大多具有化痰、止咳、清热、燥湿、理气等功效,组成的药对可发挥宣肺平喘、祛痰利咽、化痰止咳、理气化湿等功效。甘草-麻黄,甘草-杏仁,甘草-桔梗,甘草-麻黄-杏仁,麻黄-苦杏仁-石膏等经典药味组合分别取自桔梗汤、三拗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等经方(出自《金匮要略》《伤寒论》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现代诸多医家也通过以上3种经方加减来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咳嗽[7-12]。本研究结果表明,临床上治疗咳嗽中成药的药味组合大多采用甘草-麻黄,甘草-杏仁,甘草-桔梗,甘草-麻黄-杏仁,麻黄-苦杏仁-石膏等经典药味组合和经方进行化裁组合,从而形成有效可靠的成方制剂。

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对治疗咳嗽的中成药组方药味进行聚类分析,可归纳出4类核心药味组合。C1为麦冬、地黄、桔梗、甘草、玄参、川贝母,这一药味组合蕴含养阴清肺汤之方义,可养阴清肺、解毒利咽,加用桔梗宣肺祛痰利咽,适合阴虚肺燥兼咽喉不利、咽痛之咳嗽。C2为甘草、苦杏仁、黄芩、桔梗、石膏、麻黄,为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化裁。该方出自《伤寒论》,为治疗肺热咳喘的常用方,可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加用黄芩、桔梗清热化痰、消痈排脓,适用于痰热壅肺之咳嗽痰多证。C3为甘草、桔梗、陈皮、半夏、苦杏仁、茯苓,内含二陈汤之方义,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加用桔梗宣肺祛痰利咽,苦杏仁止咳平喘,适用于咳嗽之痰湿内蕴证。C4为天竺黄、黄芩、瓜蒌、薄荷、川贝母、朱砂,方中天竺黄可清热化痰、清心定惊,《本草正》曰:“善开风痰,降热痰。治中风失音,痰滞胸膈,烦闷癫痫。清心火,镇心气,醒脾疏肝。明眼目,安惊悸。疗小儿风痰急惊客忤……”[5];朱砂镇心安神,以除烦躁不安;川贝母、瓜蒌为贝母瓜蒌散的君药,为润肺清热化痰的常用组合;黄芩清热泻火解毒;薄荷轻扬升浮,可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全方共凑清热化痰、定惊清心之功,适用于燥痰不化、粘结成块、滞于胸膈,痰热内闭之证。

值得关注的是,4类核心药味组合治疗的咳嗽证型不同,但C1~C3中均出现了甘草-桔梗,可见该药对在治疗各种类别咳嗽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由甘草、桔梗二药组成的方剂为“桔梗汤”,最早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13],桔梗味苦、辛,性平,归肺经,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之功;甘草味甘,性平,可祛痰止咳、清热解毒,并能调和诸药。二药配伍,甘草能清热泻火解毒以治本,桔梗可宣肺祛痰排脓以治标,二者合用标本兼顾,可有效治疗咳嗽。单进军等[1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了桔梗汤止咳祛痰的潜在活性成份群和分子作用机制,桔梗汤所含的桔梗皂苷、甘草皂苷以及甘草黄酮等活性成份可与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IκB 激酶β(IκB kinase beta,IKK2)等多个靶蛋白相互作用,通过调控呼吸道相关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抑制呼吸道黏蛋白过度表达、降低咳嗽中枢对刺激的反应等发挥祛痰止咳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根据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挖掘分析得到的治疗咳嗽中成药组方药味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情况、常用药对和核心药味组合,大部分符合现有咳嗽治疗方剂的常规用药规律,核心药味组合的适应证型与咳嗽疾病的演变也基本一致。本研究所发现的潜在药对和核心药味组合可为研究治疗咳嗽的新方提供思路和依据,但具体疗效还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合理用药科普

《中国药典》2020年版基本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为第十一版药典。按照第十一届药典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全体委员大会审议通过的药典编制大纲要求,以建立“最严谨的标准”为指导,以提升药品质量、保障用药安全、服务药品监管为宗旨,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领导下,在相关药品检验机构、科研院校的大力支持和国内外药品生产企业及学会协会积极参与下,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完成了《中国药典》2020年版编制各项工作。2020年4月9日,第十一届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国药典》2020年版(草案)。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审核批准颁布后施行。

本版药典收载品种5911种,新增319种,修订3177种,不再收载10种,因品种合并减少6种。一部中药收载2711种,其中新增117种、修订452种。二部化学药收载2712种,其中新增117种、修订2387种。三部生物制品收载153种,其中新增20种、修订126种;新增生物制品通则2个、总论4个。四部收载通用技术要求361个,其中制剂通则38个(修订35个)、检测方法及其他通则281个(新增35个、修订51个)、指导原则42个(新增12个、修订12个);药用辅料收载335种,其中新增65种、修订212种。

摘自《中国药典》2020年版

猜你喜欢

组方麻黄药典
2020年版《中国药典》山楂叶项下金丝桃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商榷
自组方与穴位贴敷结合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慢性咳嗽临床分析
中药组方治疗肥胖伴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麻黄 治感冒要药
麻黄张仲景的心头好
穿山甲药典除名
2017年版《英国药典》概述及启示
基于文献数据挖掘的七十味珍珠丸与二十五味珍珠丸的现代研究进展对比和分析
66种中药材进入欧洲药典 未来目标达到300种
心中的麻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