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7-21叶丽炜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19期
关键词:持续性关怀研究组

叶丽炜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第一医院,福建 南平 354200)

ICU患者存在病情危急、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若没有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快速恶化,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性,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护理是ICU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临床在对ICU患者开展护理服务时,常注重患者的临床症状、生理以及并发症等,忽视了患者的心理情绪,导致患者治疗的配合度降低,患者对ICU护理服务不满意[1]。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引入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鉴于此,本文探析持续行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后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共选取108例观察对象,均为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来我院治疗的ICU患者,按照红绿双色球法分为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中男女占比为29∶25;患者年龄20~86岁,平均年龄(54.36±10.12)岁。患者疾病类型:呼吸系统重症疾病20例,脑血管疾病10例,多发性严重创伤18例,休克6例。研究组中男女占比为31∶23;患者年龄21~87岁,平均年龄(54.86±10.42)岁。患者疾病类型:呼吸系统重症疾病21例,脑血管疾病11例,多发性严重创伤17例,休克5例。对比分析两组各项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为重症疾病,且入住ICU。②患者年龄>18岁。③患者预计存活时间超过3个月。④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⑤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主动配合开展研究。⑥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患者心脏、肝脏以及肾脏等脏器功能存在严重损伤。②患者精神异常或存在认知障碍,不能配合完成护理。③患者不愿意参加本次研究。④患者存在失眠症或药物依赖的睡眠障碍。⑤患者生命体征异常波动,尚未稳定。⑥患者病情恶化或者中途死亡。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ICU常规护理,具体方法为:①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记录病情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症状。②每日清洁患者的隐私部位,保障患者卫生,提高患者舒适度。③注意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证呼吸道畅通。④做好患者的生活与药物指导,叮嘱患者按时服药。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详细方法为:①健康宣教:ICU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在患者入院后,护士帮助患者建立病历档案,结合患者的病情以及文化水平配合适宜的宣教方法,通过口头教育详细向患者家属介绍发病原因、治疗措施、护理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加深患者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同时为患者家属发放健康知识手册、邀请患者家属关注微信公众号等方法,提高患者家属对疾病的了解,使得患者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②环境护理:最大程度减少ICU病房的警报声或仪器设备的噪声,保持病房安静。根据患者的病情调节光线、温度和湿度等,利用遮帘等保护患者隐私;定期清洁和消毒地板,维持病房干净整洁,在病房摆放绿色植物。③情绪护理:ICU患者需要长时间接触医疗设备,容易出现焦虑、害怕等负面情绪。特别是对于危重症患者,由于患者病情严重、医疗费用多等,易进一步加重其负面情绪。护士需要多多关注ICU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耐心安抚患者的情绪,解答患者及家属的困惑,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获取患者的信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护理人员需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安抚措施,确保患者能够积极面对疾病。对于有意识的患者,护士应采用温和、亲密的语气与患者交流,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方案等,并列举成功案例,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对于沟通困难的患者,可以通过比手势、写字板等进行沟通,舒缓患者的情绪,使患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④家庭支持:护士需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叮嘱家属在探访期间多多鼓励和包容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对于经济比较困难的患者,护士需报告医师,为患者制订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与心理压力,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⑤生活关怀护理:护士在夜间需减少护理操作,防止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护士在对患者开展医疗操作时,需保护患者的隐私,避免显露患者的隐私部位;注意清洁患者皮肤,保证皮肤干燥完整,避免发生各种皮肤疾病。每日清洁患者的会阴部位,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插尿管。对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需及时清理患者的排泄物。使用棉签清理患者眼部分泌物,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保证口腔清洁。⑥饮食护理:结合患者的病情评估患者是否可以进食,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需禁食;若患者病情较轻,可给予患者摄入温和的流食;在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后,可结合患者的喜好制定营养餐,多为患者提供蛋白质、热量含量高的食物,待患者病情好转后可以适当食用蔬菜水果。两组均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干预1个月后的生活质量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进行评估,该量表从生理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价,每项计100分,分数越高视为患者生活质量越良好[3]。

1.3.2 干预1个月的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拟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价,总计100分,根据分数划分为非常满意(≥90分)、满意(70~89分)以及不满意(<7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n×100%。

1.3.3 比较两组在干预前与干预1个月后的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该焦虑量表内容包括害怕、惊恐、焦虑、乏力等20项,每项计1~4分,以50分为界限;该抑郁量表内容包括郁闷、悲伤、内疚、臆想症等20项,每项计1~4分,以53分为界限;二者均是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心理状态越差[4]。

1.3.4 干预1个月后的睡眠质量采用Richards-Campbell睡眠量表(RCSQ)进行评估,该量表从入睡难度、觉醒次数、再入睡难度以及整体睡眠质量4个方面进行评价,每个方面计0~100分,分数越低,评定为患者的睡眠质量越良好[5]。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录入至Excel 中予以检验,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n(%)]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χ2)检验。P评定检验结果,P>0.05提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对比 干预1个月后,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上,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对比(分,±s)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对比(分,±s)

组别 n 生理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54 62.38±3.14 97.52±1.24 63.24±5.26 96.33±3.18 65.74±6.38 94.38±5.24对照组 54 62.45±3.26 90.11±2.58 63.58±5.14 90.34±4.63 65.11±6.25 89.11±5.73 t值 0.114 19.022 0.340 7.837 0.518 4.988 P值 0.910 0.000 0.935 0.000 0.605 0.000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差异对比 在护理满意度上,同对照组(81.48%)相比,研究组(96.30%)明显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差异对比[n(%)]

2.3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的差异对比 干预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的降低幅度远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较大(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的差异对比(分,±s)

表3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的差异对比(分,±s)

组别 n SAS评分 SD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54 56.84±5.16 45.32±3.11 58.95±5.38 46.28±3.24对照组 54 56.47±5.23 50.68±4.25 58.74±5.13 51.42±4.36 t值 0.370 7.479 0.208 6.953 P值 0.712 0.000 0.836 0.000

2.4 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对比 患者干预1个月后,在入睡难度、觉醒次数、再入睡难度以及整体睡眠质量评分上,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明显更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对比(分,±s)

表4 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对比(分,±s)

时间 组别 n 入睡难度 觉醒次数 再入睡难度 整体睡眠质量干预前研究组 54 68.54±14.26 63.58±15.42 67.52±13.54 65.14±15.28对照组 54 68.34±14.52 62.38±14.52 67.38±13.29 65.34±15.11 t值 0.072 0.416 0.054 0.068 P值 0.943 0.678 0.957 0.946干预1个月后研究组 n 40.36±10.23 45.26±9.63 41.29±11.38 39.62±8.45对照组 54 52.34±11.52 53.42±12.36 55.62±12.49 49.57±12.36 t值 54 5.714 3.827 6.232 4.883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 论

ICU作为临床治疗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其收治患者的病情比较凶险,且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容易产生多种并发症[6]。同时,受疾病的影响,患者容易出现焦虑、害怕等负性情绪,这些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预后[7]。因此,做好ICU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

ICU常规护理作为一种传统护理模式,虽具有一定效果,但是仅对患者进行卫生护理、体征监测等基础护理,没有涉及患者的情感,导致护理效果不理想[8]。而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把人本精神作为护理工作的出发点,为患者提供持续性、个性化的护理服务[9]。相较于常规护理,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不仅重视患者的身体状况,还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注意治疗环境在患者康复中的作用,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10]。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经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后,其生理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为,相较于ICU常规护理,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注重护士的护理技能,使其情感服务与技术服务融为一体,增强了护士的服务意识,要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享受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即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患者的心理沟通,邀请患者家属参与到护理流程,从而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1]。同时,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强调在病房环境、生活护理等方面体现人性化的服务意识,尽量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12]。

由于ICU环境特殊,患者没有家属陪伴在身边,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受到限制,且各种仪器的报警声以及医护人员紧张的抢救治疗流程,为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12]。再加上患者受自身病痛的折磨,长时间处于紧张和恐惧的心理状态,非常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使得自身免疫与抵抗能力降低,不利于病情康复[13]。因此,在患者治疗期间,需要重视患者的情绪状态。本文结果显示,在SAS评分与SDS评分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能够舒缓患者的心理状态。究其原因,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源自于西方社会,强调以人为中心,将患者作为护理服务的主体,充分考虑患者价值,满足患者的生理与心理等护理需求,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14]。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注重患者的心理沟通,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疏导和安抚患者的负面情绪,促使患者以乐观心态面对治疗,提高患者治疗的配合度。此外,ICU患者受环境、药物、机械通气、心理因素以及护理操作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睡眠障碍,不利于患者的预后[15]。本文结果显示,在入睡难度、觉醒次数、再入睡难度以及整体睡眠质量评分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为: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注重患者的环境护理,通过最大程度减少ICU病房的警报声或仪器设备的噪声,保持病房安静;通过调节病房光线、温度湿度等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从而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16]。

综上所述,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用于ICU患者的效果显著,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舒缓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持续性关怀研究组
2020年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2016年华南地区一次持续性异常降水过程分析
什么是HPV持续性感染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