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骆驼祥子》中的满族元素

2022-07-16洪晴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骆驼祥子老舍民俗文化

洪晴

关键词:老舍 《 骆驼祥子》 满族元素 民俗文化

舒乙阐述老舍与满族文化的亲密关系时说过:“老舍在其作品中写满人,写满人的事为数不少,只是不明写。”a《骆驼祥子》与满族文化的关系,是老舍研究的一个兴趣点。对《骆驼祥子》各色人物身份的论证,一直是学界热议的内容。自关纪新开展对老舍作品蕴涵的民族性研究,为全面研究老舍创作发掘出一个全新视角,推动了学者对老舍早期作品满族元素的重新发掘。

“任何一个作家或创作主体,毫无例外都是一种传统、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在作家的创作中不可能不反映和表现出他所承载的那个文化的特例,如认知方式、价值观、道德规范等”b。那么,老舍自幼习得的满族道德规范和习俗观念,不可避免地在其精神和气质上留下了难以消磨的印记,以至于在他早期作品《骆驼祥子》中,即使没有道明小说的满族特性,但字里行间仍展露出不少满族元素。但由于当前涉及《骆驼祥子》中满族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作者的满族情结、部分满族风俗文化、人物语言和民族身份的探究,虽然触及了人物服饰、性格、出身等方面的内容,但论述较为宏观。基于此,本文将重新梳理小说中涉及的满族元素。

一、衣着

女真族入主中原后,在服饰上逐渐受汉服影响,演变为“旗袍”,满语中常把男式旗袍叫作“衣介”(即长袍的意思)或大衫。满族独特服饰除了旗袍外,还有褂(俗称“大褂”)、披肩领、马蹄袖、马褂、套裤(没有裤腰,须系腰带)等三十二种。满人无论男女,都要在裤子下面系上腿带。他们也保留“冬戴暖帽,夏戴凉帽”的习惯,常佩戴的帽子有瓜皮帽、暖帽、耳朵帽等九种。c《骆驼祥子》里多处提到富有满族特色的服饰,如刘四爷在过寿时特意要求车夫们“都穿上大褂”,他自己也穿上新做的皮袍马褂;小福子带回的花洋布长袍;二强嫂穿着新蓝大衫;二强子脚上穿新白底双脸鞋;小马儿戴着耳朵帽;连祥子也有一件长袍,拉车时也常常“穿上肥腿白裤,裤脚用鸡肠带儿系住”d;祥子被兵队抓走前夕“穿着的白布小褂与那套阴丹士林蓝的夹裤褂……系腰的布带”e,在逃出军队卖掉顺来的骆驼后,又重新购置一身本色粗布裤褂。从《正红旗下》中可知,“裤褂”一词是满人日常穿着的简称,裤是指套裤,褂可以指大褂、马褂等。清末种族主义机制中被界定为“满洲服”;“民国初期,长袍马褂一度成为中层人士社交和燕居的礼服,不久出现袍褂内部自成阶级的现象:如做传统生意的商人着传统高档丝绸的袍褂;一般乡村绅士多着传统中档面料的袍褂;大学生和大中学教师多着不褪色的阴丹士林布长袍”f,多数下层劳动者仍保留上穿对襟袄衫,下着中式裤子和布鞋的习惯。祥子作为从乡间来的底层人民,非知识分子的他却拥有一套阴丹士林蓝夹裤褂和长袍,在长袍马褂的演变中始终保持中上阶层的穿着习性。

二、食物

满族人大多时间处于严寒环境中,他们的副食主要以四种方式存储,即晒、腌、渍、窖,如晒肉脯、晒黄瓜、酱萝卜、渍酸菜等。在满族的家常饭菜中常见的有驴肉丸子熬白菜、虎皮肉、硬面饽饽、豆汁等佳肴。g 虎妞与祥子成家的第一顿饭就是“馏的馒头、熬白菜加肉丸子,一碟虎皮冻,一碟酱萝卜”h。虎妞搬进大杂院后,吸引了“做小买卖的……什么刮骨肉,冻白菜,生豆汁,都来这里找顾主……卖羊头肉的,卤煮炸豆腐的,也在门前吆喝两声”。

另外,火锅也是满族人入秋后的传统佳肴之一,辽金时期“涮肉火锅”便盛于民间。《奉天通志》记载清代火锅“以汤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着炭,汤沸时,煮肉脯、鱼、鸡,其味无不鲜,冬令居家、宴客,多喜选用”j。刘四爷为犒劳祥子,招呼他“吃火锅”,寿宴上刘四爷招待亲友们吃三个海碗,四大碗,六个冷荤,六个炒菜,一个锅子,显示出祥子和其他车夫对于宴客吃火锅的习俗并不陌生。“民国时期社会上普遍存在对旗人的歧視与偏见,‘反满、排满’是辛亥革命时期为推翻清朝统治而喊出的革命口号,街谈巷议中常流露出的排满情绪,使得旗人不仅在心理上承受巨大的压力,生活上也是处处碰壁,为了生存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旗人身份”k。可见当时想要汉人与旗人常年共事、吃住,绝非易事,也侧面印证了《骆驼祥子》中人和车厂的原型可能取材于老舍故居——小羊圈胡同口的一家车厂和周围邻居。

三、缠足

最早对缠足有书面记载的是宋代《墨庄漫录》。虽然清代缠足之热达到顶峰,满人与汉人态度却迥然不同,满人崇尚天足,在入关之后更是把缠脚视为大戒,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曾谕令:“凡有缠足女子入宫者斩。”!2 而汉族女子自幼就用长长的布条把脚裹起来,不惜掰断趾骨,弄弯足弓。

虽然老舍在《骆驼祥子》中没有直接表明虎妞是大脚女子,但根据小说情节可以推断:首先,祥子在应了曹先生包月的活儿返回车厂后,看见虎妞正在床上斜着,穿着平常的衣裤,赤着脚,待祥子离开后,又下床把门关上。从虎妞的衣着和行为上看,这时非休息时间,但她的脚上既无裹脚布束缚,身边也没有布条的存在。其次,虎妞作为刘四爷打点车厂的好帮手,同时管理家庭内务,日常出行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汉人以缠足方式实现对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约束在虎妞身上不成立。再有,祥子与虎妞成婚后搬离了人和车厂,他“总是出门就奔东城,省的西城到处是人和厂的车”。根据小羊圈故居(今小杨家胡同)位于西城区中部,虎妞假孕时去北长街的曹先生家找祥子,来返都是步行,两地之间距离约3.8 公里,明显不是小脚女子所能承受的。综合以上三点推断,虎妞并未缠足,老舍行文中始终保持满人崇尚天足的习性。

四、跳大神

远古时期满族先民就认为“万物有灵”,诸多神灵主宰世间万物,形成早期萨满教思想。商代肃慎人已有萨满教信仰,至汉魏挹娄和勿吉,隋唐靺鞨,辽明女真,乃至现在的满人都较完整地继承了这种宗教信仰。“因萨满教的确具备着神秘的祛病救灾能力,满人为了祈福延年、禳灾祛病、祈祀天地等,常举行烧香仪式,即萨满跳大神”!3。“神”是萨满教的产物,人们日常供奉这些神,在给病人医治时,“神”会附到萨满身上,使他们能“看见”鬼神,与神灵交流,从而将鬼怪从病人身上赶走,治愈病人。

《骆驼祥子》中面对虎妞难产,在收生婆和大家都无计可施时,虎妞叫祥子去请德胜门陈二奶奶——顶着一位蛤蟆大仙来。陈二奶奶来后先净手,后上香,磕了头之后坐在香案后面呆呆地看着火苗,这是传统萨满跳大神的准备阶段即迎神,“仪式开始前用清水净手,表示对神灵的敬重和敬畏。接下来燃香既是对神灵的祭祀,又预示邀请神。在请神阶段,通常萨满念诵咒语燃香或默吟咒语片刻,燃一炷香即可。最后,在信徒问‘神’之事得到回答后,萨满身体逐渐停止颤动,静坐或打个哈欠,遂恢复正常状态”!4。小说中陈二奶奶在画下催生符,打了个长长的哈欠,闭眼愣片刻后,恢复初始状态,指导祥子给虎妞喝下神符即完成了跳大神的步骤。

五、礼俗

老舍曾在《正红旗下》叹道:“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旗人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5 祥子和虎妞身上可以看出末世满人穷讲究的特点。虎妞与刘四爷在寿堂上闹掰,失去经济靠山,在她身上仅有五百来块的时候,还是租了两间房当婚房,找裱糊匠把屋子粉饰得四白落地,并讲了一乘满天星的轿子十六个响器,请人抬轿敲锣鼓,不计本钱地撑起结婚的场面,赚足面子。“花轿稳稳地走过西安门,西四牌楼,惹得穿着新衣的人们——特别是铺户中的伙计—— 一些羡慕,一些感触”!6。

后来虎妞因难产去世,为了把虎妞的葬礼安排得体面点,穷途末路的祥子便把车子卖了,“钱就和流水似的,他的手已拦不住;死人总得抬出去,连开张殃榜也得花钱……看着大家忙乱,他只管往外掏钱”!7。本来就没多少钱的祥子在出殡时,买了两打儿纸钱,沿路撒给拦路鬼,把虎妞的首饰和好一点的衣服都放入棺材里,剩下一些破旧的衣物和盆碗锅勺等。小说前部分也穿插描写了不少送礼的细节和场面。刘四爷过大寿那天,不止亲朋好友连车厂伙计也要随礼,一天下来进了二十五条寿幛,三堂寿桃寿面,一坛儿寿酒,两对寿烛和二十来块钱的礼金;祥子在腊八那天想好破出块儿八毛的,给刘四爷买点礼物送去;等等;处处体现了满族礼俗文化。

六、贞节观

满人入关后,一直有“当家姑娘”之说,未出阁的姑娘在家里地位极高,她们在与男子的交往中并不以女子贞节为重。《骆驼祥子》描述祥子与虎妞第一次发生性关系时,就意识到“她早已不是个处女”。虽然小说对虎妞的初夜没有过多的描述,但根据虎妞与刘四爷的对话可见,满人对性是持有较为开放的观念。“我不要脸?别教我往外说你的事,你什么屎没拉过?我这才是头一回,还都是你的错”!8。然而从虎妞与刘四爷日常相处来看,这样的“丑事”并没有造成父女之间的隔阂,但对于秉承“饿死事小,失贞事大”的汉人来说应是无法接受的。原本想娶一清二白的姑娘的祥子,在和失贞的虎妞发生关系后,只懊悔自己没有把持住,变成偷娘们的人,最终也认了这门亲事。婚后虎妞对于性爱的主动性也与汉族女子的矜持形成反差,她向小福子讨教春宫阵式,想在祥子身上试用,惹得祥子直称她为“红袄虎牙的妖怪,吸人精血的东西!”

七、节日

腊八粥作为具有满族风味的食物,腊八节也是带有民族特征的节日。民间一直有传唱的腊八节歌谣,“‘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传说小年这天灶王爷会上天述职,所以家家户户献上灶糖,好让灶王爷嘴甜一点,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9。《骆驼祥子》中也描写街市越来越热闹,祭灶的糖瓜摆满了街,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扷糖来,扷糖”的声音。《正红旗下》中主人公“我”出生于腊月二十三酉时,那是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刻。“灶神可以说是一个具有鲜明民族氣质和深沉民族意识的一种民俗原型,渲染出整个作品充满民间文化的丰富驳杂”@0。小说提到的赶娘娘庙会,也热闹非凡。到了朝顶进香的时节……敲着锣鼓,挑着箱笼,打着杏黄旗,一当跟着一当儿……上山的上山,逛庙的逛庙,看花的看花。“娘娘神作为道教神灵,在明清时期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与影响力。通常人们除了祈祷平安外,还会寄托个人的希望和理想于神灵身上,一旦愿望成真,他们对神灵则更加虔诚”@1。女真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中,其民间信仰文化也受到影响,如汉族供奉的送子娘娘(又称为送子观音)成为北方地区许多少数民族顶礼膜拜的神灵,满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等都形成朝拜“娘娘”以祈子的习俗。

《骆驼祥子》对于满族元素的描写,一方面显示了老舍无论是思想还是内心都深受满族历史的影响,另一方面寄托了老舍对本民族文化的拾忆与反思,展现了鲜明的满族文化情结。首先在生活习俗上,小说一方面多次提到祥子、虎妞的服饰,即使是次要人物刘四爷、小福子、二强子等人也有衣着的细节描写,结合当时社会穿着的特性,体现了满洲旗人对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也列举许多满族特色美食、展现婚丧寿宴的排场和讲究以及送礼的习俗。其次在道德伦理上,老舍用含蓄的方式描写满人崇尚“天足”和开放的贞节观念,与汉人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深化作品的满族文化内涵。另外,腊八节自产生之日起一直传承至今,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也是满族留给全民族的宝贵习俗。“民族历史的传递链条上包含对某些象征符号的传承,如对民族节日保留固定庆贺方式和对重要风俗的习得等。类型繁多的民族符号以文本或其他客体的方式留存于世,传承一代代人。潜藏在民族成员内心深处的‘民族意识’通过血缘、地域和文化等得以维系,它作用于个人思想和情感,并在某种经历中得以深化,是个人与民族的重要纽带”。

八、结语

总而言之,《骆驼祥子》中的各色人物和情节设置都与老舍的人生阅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阅历为老舍塑造祥子、虎妞、刘四爷、小福子、二强子等形象提供了鲜活的素材。《骆驼祥子》展现了富有特色的传统满族风俗,寄托了老舍对于民族文化的寻忆,体现了老舍的满族文化思索。

猜你喜欢

骆驼祥子老舍民俗文化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对话”小伙伴老舍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河北省卷《骆驼祥子》阅读
论《骆驼祥子》中祥子人生悲剧的原因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在济南,重寻老舍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