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师师德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2022-07-13韦欣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9期
关键词:困境与对策乡村教师师德建设

韦欣

【摘要】师德师风建设是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在分析建设中的困境的基础上,试从发展取向为目标、唤醒本体以突破、党建引领为抓手、师德活动求创新、对口帮扶保精准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供大家探讨。

【关键词】乡村教师;师德建设;困境与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中,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师德建设的标准和要求。

目前,我国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乡村教育和城镇教育的水平差距正不断缩小,但乡村教育还存在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缺失、教育资源不均衡、学业水平参差等现实问题,这就尤其需要山区教师具有更崇高的师德,来坚守教育的初心使命,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师德师风建设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因此,探讨乡村教师师德建设,增强教师师德的自觉自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师德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教师涵养师德意识欠自觉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师德师风水平,颁布了不少相关文件,也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绩。教师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应自觉自省主动参与到师德师风建设之中。然而,现实中有的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认识并不清晰,主动涵养师德的主体意识薄弱,满足于只提高个人品德修养、才能学识、身体素质等方面,较被动参与自上而下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缺少应有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校及上级管理部门存在较浓的“管理依赖”思想。

(二)师德内隐外显水平不一致

师德不仅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也包括教师的育人实践和道德行为。良好的师德是内隐品质和外显行为的积极统一。但现实中,有的教师存在师德内隐高外显低的现象,如果衡量师德水平只以一纸问卷见高低,问卷反映出来的师德水平,很大程度上只是测评的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并不能体现教师个体外在的德育实践。当师德内隐品质和外显实践不一致时,内隐的“知”不完全外显于“行”时,内在的苛己没有完全转化为外在的爱生,师德水平也便打了折扣。

二、师德困境的原因

(一)校园负面文化和心理同化

有研究指出,文化对人的行为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由于乡村学生多数家庭教育相对缺失,难以与学校教育构成合力,大大增加了教师的教育实践困难,同时也提高了教育的人力成本。有的教师在高人力成本持续付出及在不够浓烈的德育文化氛围的日益“同化”下,特别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经历持续失望后,可能会有更低的期望。久而久之,导致追求崇高的师德意愿降低,容易产生倦怠、不作为、无抱负的不良职业习惯和认知。

(二)教师自身可行能力的缺乏

阿玛蒂亚·森认为,可行能力是指一个人有可能完成的功能性活动的能力,可行能力水平与收入水平正相关,低收入会导致可行能力得不到更好发展,同时,可行能力弱或缺失又会导致收入水平低。教师德育的可行能力集中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功能性活动之中,即获取知识与技能、使用教学设备设施、组织校园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等。在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现状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德育可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增强乡村教师师德的策略

(一)确立以发展取向为重心的师德建设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教师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因此,师德建设应在约束取向的基础上,确立以发展取向为重心的师德目标,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具有约束取向的师德建设目标,多为“补短建设”,常聚焦于教师的缺点,着眼于社会需求,强调教师需要符合师德规范、职业责任等遵循社会期待的师德修养。而发展取向的师德建设目标,立足于教師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为其塑造健全人格,同时给教师和学生谋发展谋幸福。师德建设要促进教师的提升,不应只是强调“利他”,也要“利己”,要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拥有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师德建设既要重视社会期待,又要重视个人需求,二者不可偏废。

(二)唤醒教师本体自觉自省的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目标应从规范教师外在行为上升到激发内在道德自觉。师德不只是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更是践行道德的行为“体验”。因此,仅通过被动学习是难以真正提升师德水平,还需要教师自身积极主动展开思考反省,对自己或他人的教育行为从道德层面进行剖析,才能彻底领悟而有所得。师德建设的根本在于激发和塑造师德自觉,不能只是对外在行为明确师德底线,划出教育红线,更要关注到教师内在的职业道德状态,特别是师德自觉自省的状态。在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每学期开学前业务培训中,把师德教育纳入必修课,通过道德讲堂、师德讲师团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激发教师道德的自觉意识,帮助教师内化于心并自觉外化于行,获得道德自觉的体验,最终固化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崇德养德行为。

(三)构建党建引领强师德的模式

创新党建引领模式,实现党建师德双推进。把支部建到年级组、科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作用,以“六个一”立师魂强师德:一堂思政课、一批德育导师、一期宣传海报、一本德育著作、一篇德育征文、一个帮扶对象。即学校主要领导开讲思政第一课,以德育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教师为骨干组建学校德育导师团队,各年级每月出一期德育主题海报,每位教师每学期阅读一本德育著作,每学年举办一次德育征文,每位教师帮扶一位后进生。以打造学习型党支部为抓手,将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教师教育始终。学校组织教师培训和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时,突出党建引领,高度重视“双培养”,即把优秀的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优秀骨干,实现党建工作和提升教师师德、专业技能工作双融合、双促进。

(四)拓宽活动育人的师德途径

除了积极开展常规的育師德活动,如师德标兵、德育骨干、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先进典型遴选表彰活动,突出榜样示范作用外,还应努力拓宽活动育人的师德途径。定期组织各类型座谈会,了解教职工希望开展哪些活动,充分调动教师投身师德师风建设、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以党建引领下的文体活动为载体,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切实组织落实“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通过德育活动进年级、进科组、进家庭,联系学生、联系家长,与学生交朋友,全面培育“全人员德育、全方位德育、全过程德育”的立德树人教育生态。学校工会牵头,组建教师喜爱、有益健康的教工社团,举办教师歌咏、书法展、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举办班主任节、校园文化节、教工生日会等,为教职工提供释放压力,展示个性和陶冶情操的平台,增强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团队氛围,从而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跨区域开展对口文化帮扶

在充分考虑教师所处区域、任教学校自身的资源与效益的基础上,对乡村地区、乡村学校开展帮扶工作,并尽可能跨区域调用教育发达地区、教育强校资源开展对口帮扶。为解决教育资源缺乏困难,可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工作坊+德育叙事”主题活动。一是可利用远程教育等方式,突破区域界限,对乡村地区开放资源共享。如书刊、教学软件、教学音视频资源等,并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配相关资源。二是利用大数据深入分析,制订菜单式精准帮扶。利用大数据全面分析乡村学校地理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师生家庭情况等因素,制订学校文化需求菜单,为学校师德建设及时提供准确、可靠、实用的信息。三是跨区域组建德育工作坊,开展案例研讨和区域联合教育实践活动。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一环。只有师德优、师风正,才能真正成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不断缩小城乡地区间的教育差距,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阿马蒂亚·森.评估不平等和贫困的概念性挑战[J].经济学季刊,2003(2).

[2]陈宝生.优先发展儿童教育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811/t20181130_361975.html.

[3]郭劲松.交往理性与德育理念的重构[J].伦理学研究,2005(3).

责任编辑  胡春华

猜你喜欢

困境与对策乡村教师师德建设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探究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困境与对策浅析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困境与策略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