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管理理论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过程教育研究

2022-07-10邓亦武庹钦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协同管理

邓亦武 庹钦

摘  要:文章针对目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不显著的状况,合理界定参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过程教育的相关组织及人员等要素;明确各要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过程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基于协同管理理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过程教育理论模型,并评估这一模型的协同管理效应。研究发现,教师、学生、辅导员、高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门、学生组织、家庭等要素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产生的协同效应,能显著提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实效性,为提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过程;协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7-0168-04

一、研究背景

目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存在着效果不显著的状况,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国家意识形态与个人需要的矛盾;二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三是理论教学与经验支持的矛盾;四是感性兴趣与理性思维的矛盾。为了提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本研究试图运用协同管理理论,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过程教育框架。

二、协同管理理论概述

(一)协同论

协同论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的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是指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相互协调与合作的联合作用和集体行为。系统演化的动力来自系统内部的竞争和协同两种相互作用,竞争使系统趋于非平衡,协同使子系统中的某些运动趋势联合起来并加以放大,从而使之占据优势地位,支配系统整体的演化。序参量和役使是协同论的两个中心概念。序参量是指影响着系统各要素由一种相变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相变状态的集体协同行为并能指示出新结构形成的参量,它通过各部分协同作用而产生,一旦形成便成为系统的控制中心,支配各子系统的行为,决定整个系统的有序结构和功能行为,主宰系统的整体演化过程。 由于序参量是系统发展演化的主导因素,因此,只要创造条件,通过控制系统外部参量和加强内部协同,强化和凸现所期望的序参量,就能使系统有序地运行。役使指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子系统行为的现象[1]。因为快变量变化极快,还未来得及影响和支配系统的行为就已经转变了,而极少数慢变量变化相对缓慢,有机会支配系统的演化,代表着系统的有序状态。

(二)协同管理理论

协同的理念在不断完善中与管理学领域产生结合,是一种面向供应链管理的先进管理思想和业务模式[2]。协同管理是基于共校,以系统为管理对象,借助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同步及互补关系,建立共同运行机构,具有“竞争—合作—协调”能力,并且其会产生远远大于各子系统之和的新的空间、时间、功能结构的效应,是使系统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管理理论体系。主要原理是管理协同效应在系统达到整体性协同之后,在其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实现整体的利益最大化,产生协同效应,构建开放和动态的协作平台。

(三)协同管理理论对本课题的适应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可以运用协同管理理论,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过程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个子系统,系统的内部秩序参数和各子系统的竞争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合作,才能实现系统的整体效果。所以协同管理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理论基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过程教育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是由“兴趣、需要、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动”等因素决定的。为了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过程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针对学生的上述七个因素做文章。以人为本,从大学生最大的利益和需求出发,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和帮助学生。教育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引导他们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自己个人的事业成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强调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应该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导向素质和能力培养导向转化。

(二)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形式、态度,实施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

首先高校教师要加强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提高自身德育能力和意识。同时正确认识价值观引导和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科学地融入教材中,提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教材、入学生心灵、进学生大脑的详细方案[3]。结合“纲要”及“概论”课程相关内容,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科学性、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党的理论丰富受教育者内涵,实现“立德树人”的指向作用。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相关内容,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民和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在把握知识正确引领的前提下,提高信仰的培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相关内容,补齐其中关于大学生身心修养及道德意识,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四个角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4]。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要投入、语言要风趣,資料要有趣,要热爱学生,欣赏学生,解决他们学习上的疑难与困惑。基于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规律采取以下新颖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向他们介绍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例如抓住精髓法、回到历史现场法。除了教材还可利用地域性历史文化资源、红色电影资源、纪录片资源,科学理性分析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等。

(三)辅导员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

辅导员群体肩负着把控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作用。逐步设立一套健全的针对辅导员、班主任及辅导员助理的选拔、培养和管理的制度具有一定现实意义。高校辅导员针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切合点,在指导就业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教学科研工作,开展各种吸收学生参与的课外科技活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指导学生就业创业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不断开拓社会主义思想工作新方向,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高校学生,承担起高校学生引路人的义务。

(四)高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门、学生组织占领校园文化阵地,进行价值观渗透教育

高校党委等部门通过选取学生所普遍关心的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热点问题,开展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回答及对焦点问题的剖析和辩论,各式各样的互动使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热点问题。也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寓教于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例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业余时间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给残疾儿童免费辅导功课,利用寒暑假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到工厂去做暑假工,到农村去体验农业劳动,到偏远山区去支教等方式,将在学校受到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而产生的认知内化为个人行为准则。

(五)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社会环境支持

各级党政机关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发展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在理念、内容及方法等维度的影响下响应时代及群体的呼声,提出一系列新的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建立有效且合理的监督机制,应对目前众多错误的社会及校园风气等现象,重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效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使学校给学生的教育与社会所提倡的价值与观念高度地统一起来。着力树立和宣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范先进人物事迹,对大学生免费开放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最后形成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要中心,党委、行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级组织和部门共同参与、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教育体系。

(六)发挥家庭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重大而直接的影响

家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性格固化、科学三观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了解学校对于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记录与评估,可产生有效的反馈作用,与学校形成教育的互补,共同解决大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及克服遇到的困境,产生家庭与学校的协同作用[5]。家庭教育起到功效的支撑点在于家长要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自己要修身立德,塑造良好的人格,以自身榜样垂范子女,形成家校联合协同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过程教育协同管理运用与分析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过程教育系统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部分高校党委、宣传部对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教育方针重视不够,贯彻不够切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倡导、组织、监督不力。其次,部分教务处对思想政治课不够重视,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副科,学时一减再减。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与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存在距离,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教材的内容、形式、风格与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存在距离,导致学生不喜欢读教材。高校辅导员工作繁重,而高校给予他们的待遇却偏低,对他们的管理存在人性化不足的情况,导致部分辅导员工作不安心、欠细致、缺热情,有时工作未遵循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由于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处、教务处重视不够,而且这几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就存在着一些不和谐,部分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还十分薄弱。最后部分家长不重视德育,在家庭中也没有成为学生德育的榜样,家长与学校沟通不够,不能很好地配合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家庭与社会没有配合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合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协同管理组织构建

为了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协同管理能够得到全面且有效的实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协同管理组织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这一组织应当是由高校党组织主导、高校党委宣传部主管的,由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管理单位教务处、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学生组织、学生家庭代表、上级主管部门代表共同参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协同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是学校的常设机构,它由高校党委书记、宣传部部长、各院系辅导员、学生干部、两课教师、教务处管理人员、家长代表、上级主管部门代表构成,目标是达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过程教育协同管理效应,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协同管理委员会执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协同管理活动

主要协同内容包括许多方面,首先是教师与教材的协同,教师要把教材改造成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意图,又使学生易于接受,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与教材协同。教师改进教学理念、方法、态度,契合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使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协同。校党委、教务处及宣传部切实倡导、组织、监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培训,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实现学校相关组织与教师的协同。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门,切实组织、监督辅导员的工作,培训辅导员,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实现学校相关组织与辅导员的协同。辅导员根据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在日常管理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学生人心,实现辅导员与学生的协同。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门对校园文化的深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文化塑造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实现学校相关部门与校园文化的协同,打造出适合教育及发展的有力宣传环境。辅导员组织校园文化方面的活动,实现辅导员与校园文化的协同。教師应当从专业角度辅导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教师与校园文化的协同。教师与辅导员就学生课堂出勤率、学生思想动态、心理特征进行沟通,就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态度进行交流,相互帮助,促进各自的工作,实现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此外,通过学院领导、辅导员、教师与家长联系的加强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协同;通过家庭注重道德教育和改良社会风气,实现家庭与社会的协同;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加强与学校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创新,实现上级主管部门与学校的协同[6]。

(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过程教育协同管理效应分析

第一,系统各因素相互影响、配合、互补,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过程教育协同管理系统整体效应的倍增。比如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负责实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些基本的理解和认知;学院辅导员则主要负责管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家长更方便用动之以情的方式,一对一、细致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园文化和社会环境则是通过软环境作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与内化。

上述几方面的教育都各有独特功能,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缺一不可的环节,而且不可相互替代,几方面教育实现了协同,就能保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过程教育整体效应的产生和扩大。

第二,系统各个要素既要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又要激活和诱发每一个要素的潜能。因为每一个要素被整合在系统中,会被系统带动着运转,不允许停顿和懈怠,能够有利于发挥每一要素的潜能。

第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协同教育管理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将社会、家庭、上级主管部门、学校各级相关组织和人员纳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将会使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一个积极响应及高度重视。

第四,为了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改革,有关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协同教育管理系统的构建是其必不可少的依托与基础。系统存在着有形的组织,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倡导、组织、监督和保障力量,有利于教育改革的进行,从而提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过程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张睿. 协同论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实施的机理与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2020(01):101-102.

[2] 朱庆华. 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與创新研究[J]. 管理学报,2017,14(05):776.

[3] 高德毅,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

[4] 陈志宏. 整体性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J]. 中国高等教育,2018(Z2):44-45.

[5] 陆小云. 大学生家庭责任认知的描述性研究[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2):23-24.

[6] 刘廷明.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 党史博采(下),2019(09):66-67.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项目“凸显激发学生兴趣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立体式探究型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5JT007);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功能及实现路径”;武汉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纲要》课与生命教育的协同机理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w201814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邓亦武(1966—),女,博士,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及当代政治;庹钦(1996—),男,硕士在读,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协同管理
论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协同管理
面向协同管理的办公自动化应用研究
协同管理理论下的高校技防建设分析
协同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